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萍聚头条

楼主: 夜瞳

[评论] 转发:《红楼梦》作品的思想内涵之悼明篇(《红楼梦》成书过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7-1 17:56 | 显示全部楼层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7-2 12:27 | 显示全部楼层
Arterix 发表于 2014-7-1 17:56
不都和信息有关么?

我的观点:人工智能永远不能完全如人一样有自主和理性的思维,技术再发达,人也永远成不了上帝。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7-2 12:32 | 显示全部楼层
夜瞳 发表于 2014-7-2 12:27
我的观点:人工智能永远不能完全如人一样有自主和理性的思维,技术再发达,人也永远成不了上帝。

您敏感了。
当然是人来主宰机器。。。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7-2 12:34 | 显示全部楼层
  袁枚大家都不陌生,谈论红楼都不会漏掉这个人,《随园诗话》更是家喻户晓,乾隆四年,24岁的袁枚中了进士,乾隆十三年在南京买下随园,从此也就不再为官,以论著诗文为追求,在随园生活近半个世纪。随园是随赫德旧园,随赫德就是当年接管曹家的江宁织造一处园林。所以袁枚对红学来说,魅力大大地。
  当然他的著作也少不了关于《红楼梦》的记载。
  《随园诗话》卷十六开篇不久就有记载: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7-2 12:4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记载红学很难受就算是袁枚临死写了《随园诗话》,那么这“相隔已百年”袁枚1797年死的,在此前100年,那至少是1707年!所以这是大麻烦,因为红学认为红楼梦最早成书是乾隆甲戌年,也就是1754年。再看下去
  《随园诗话》卷二又在开卷不几页写到: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7-2 12:45 | 显示全部楼层
  文中加粗部分是据说1911年出版的《随园诗话》手法,清刻本尚不见此句。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7-2 12:49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里他指出生活在康熙年间的曹寅儿子叫曹雪芹写了《红楼梦》,当然他又引用富察明义的说法,他的这个随园就是大观园,多少有些自豪之意不能否认。
  这两条记录都让红学对《随园诗话》谈起了遮遮掩掩,只挑有用的去胡诌,不利于自己的尽量不去触及。
  下面看看红学最袁枚和随园诗话的的认识和态度
  一、胡适为代表的观点:首先他根据袁枚的记载,始终没有找到曹雪芹(曹寅不存在曹雪芹这样条件符合脂批落款时间的儿子),后来,他根据民国时期杨忠义的《雪桥诗话》记载,得出结论,曹雪芹是曹寅孙子。然后就引用了一段卷二文字来证明袁枚胡说八道,全文如下: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7-2 12:54 | 显示全部楼层
  他说,你看,袁枚根本就不知道大观园,竟然说成是文观园,所以他的记录不可信。他说 “袁枚骗了我二十多年”。可是至今无人知道,这个“文观园”的文字出自哪个刻本,早期就有人问过胡适。他始终没有任何回应。

  今人蔡义江也看去很牛叉,除了说袁枚老糊涂记不清,还说“已百年”是指曹雪芹死了,也不看看上下文搭配,就这样断章取义给人解释,简直就是垃圾透顶了。

  第二种红学观点就更不靠谱,说袁枚看的是另外一本《红楼梦》,另外一本红楼梦也是曹雪芹写?另外一本《红楼梦》也有大观园?另外一本《红楼梦》跟曹家也扯淡上?就算有,那么你拿出一本来,或者拿出一页这样的《红楼梦》来。不然持这观点的你就别玩嘴硬了!
  面对嘴硬,打死不承认的人,谁也没有办法。

  袁枚的问题还没有这么简单,我骂几句就可以结束,现存最早的《随园诗话》是乾隆庚戌小仓山书房刊刻本,也就是乾隆14年刻本。乾隆十四年刻本就提到了红楼梦,红学认为最早的红楼梦是乾隆十九年的“甲戌本”!这还要解释什么?
  所谓的乾隆甲戌本,文字中的“至甲戌脂砚斋…”甲戌是上一个甲戌,是康熙年甲戌,也就是1694年!否则袁枚是神仙能知道五年以后曹雪芹写成红楼梦?

  红学不能越过这些历史资料,就诽谤袁枚是骗子,袁枚说假话!我就算认同袁枚说谎,但红学请你告诉我,袁枚说谎,怎么说到了甲戌本以前5年?是预言还是说得过去吧。
  嘉庆6年刊本《樗散轩丛谈》记载:《红楼梦》实才子书也。或言康熙间京师某府孝廉某所作。巨家故间有之,然皆抄本。乾隆时,苏大司寇因此书被鼠伤,遂付琉璃厂书坊装订,坊贾借以抄出付梓,世上方有刊本。惟止八十回,临桂倪云癯大令鸿言曾亲见之。其四十回不知何人所续,或谓高兰墅所补,又谓无锡曹雪芹添补,皆无确据。

  这里前人也指出了作品成于康熙,还有乾隆早期的“临桂倪云癯大令鸿言曾亲见之”见证。同时指出曹雪芹是无锡人,正是我所的严绳孙化名,严绳孙正是无锡人。
  对于这样提出是康熙时期作品,红学直接让资料成为垃圾,让人们失去对作品时代的任何思考机会。
  再看嘉庆禁书《红楼春梦》作者郭则的小说自序:
  《红楼》杰作,传有窜编,脂砚轶闻,颇参歧论,雌黄错见..附会梅村赞佛之诗,标榜桑海移民之作…
  郭则的《红楼春梦》被禁,大家都不大同情,他低级趣味的《红楼梦》后续迄今也没几人要看,当然他的序就对《红楼梦》当时人们认识提出自己批评。这样温和他作品低俗趣味,对脂砚斋不屑,对认为是吴梅村作者表示怀疑,只坚信这是一本本该是黄色小说的作品,但是,这个序告诉我们,作品时代,上升到了吴梅村时期!虽然他是反对吴梅村作者说,但我们可以知道的信息就是当时存在作者是吴梅村的说法!

  这里还粉碎了陈林等脂砚斋是道光时期的说法,可见陈林先生也只是瞎喊,并不知道太多史料,嘉庆三年跟道光就差远了。

  周春的《阅红楼随笔》被认为是最早红楼梦论著,红学常常把他说过曹雪芹字样,作为论证曹雪芹作者依据,但是他们不引用他说的“曹雪芹之父楝亭也,楝亭名寅字子清…”回避着康熙时代的大背景。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7-2 12:56 | 显示全部楼层
  裕瑞的《枣窗闲笔》中明确指出曹雪芹是康熙朝。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7-2 13: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指出曹雪芹长相又黑又胖,让红学家信以为神的敦诚“太瘦”不能舒服,更是“康熙”让他们不能接受,就直接喊《枣窗闲笔》是伪书!
  伪书?清朝人怎么总给红学制造伪书?扯淡吧,红学是伪学!所有真实的史料也就成了伪!
  红学,这个彻头彻尾的伪学,你不相信《红楼梦》成书于康熙时期,历史会证明伪学的荒唐!

  曹雪芹是谁的儿子无所谓,跟红楼梦作者也没有关系!他只是一个润色人而已。
  作品的时代是至关重要的,没有找到正确的时代,就不可能找到小说正确的思想内涵。

  《红楼梦》成书考辩(中)
  我们列举了诸多不能逾越的证据,认识到红楼梦不可能写于乾隆时代,但为什么却冒出了个曹雪芹,而且说得有鼻子有眼,甚至是曹寅的孙子那么荒唐呢?

  原来确定红楼梦作者的,不是别人,正是一个文学理论研究的垃圾叫做胡适的人
  这个胡适,自幼就读过三家评的《红楼梦》,晚清护花主人(王希亷)、大某山民(姚燮)、太平闲人(张新之)点评的红楼梦,对他有着决定性深刻的影响。三家评的红楼梦,是基于程乙本继续妄改的《红楼梦》,已经完全失去了《石头记》原著一喉二歌内涵,只是表面一层的爱情故事。

  王希廉,姚燮张欣之等人,不明觉厉对一些东西鼓吹,又根据传说中说辞,猜测小说多数目的是写曹寅家旧事,作者可能是曹寅儿子。但清末民初年间,受开洋文化影响,红楼梦研究逐渐形成学派式,从道听途说随口谈论,慢慢形成一种学派,这也就是早期红学的由来
  红学的核心思想,基本以明末清初为时代背景,但各家各抒己见,有人为作者是吴梅村,小说主题是反清复明,有所作者王夫之,作品思想明亡清兴,有说作者林云铭,也有各种各样样其他说法,作品是一秦淮八艳为原型,比如王泊沆中早期批评,由于对作者认识不一,所以争吵不休,尽管主题思想、时代背景一致,却因争吵而显得各自为政,不是一个系统与组织,这一时期最有权威的也就是蔡元培。蔡元培提出作者是王夫之,主题思想是“悼明之亡责清之识”。

  骨子里被三家评红楼梦影响的胡适,自然对红学思想极大的反感与抵制,28岁时,毕业论文提出《红楼梦》根本不是什么政治小说,而是曹寅家的家事,作者也不是那么乱七八糟的人,就是曹寅儿子曹雪芹,这就是著名的本事说,自传说,并自己解读红楼梦的方法叫做考证红学
  首先他考证到红楼梦跟曹家最最对应的就是接驾问题。《红楼梦》第十六回有这样一段文字:
  【文本】赵嬷嬷道:“那是谁不知道的?如今还有个口号儿呢,说‘东海少了白玉床,龙王来请江南王’,这说的就是奶奶府上了。还有如今现在江南的甄家,嗳哟哟,好势派!独他家接驾四次,若不是我们亲眼看见,告诉谁谁也不信的。别讲银子成了土泥,凭是世上所有的,没有不是堆山塞海的,‘罪过可惜’四个字竟顾不得了。”

 指出“独四次”接驾正好应对了他的考证,当时他的恩师正是蔡元培先生,蔡元培先生为胡适从史料堆里找出四次接驾的曹寅,而有赏识他一面,对于他的论文,只做最后的暗示警告:要通过作者是曹雪芹,问题不大,关键要历史上找出曹雪芹这个人来
  胡适的麻烦就大了,不错,他提出作者是曹雪芹,可他那点经历与知识,根本在历史上找不到曹雪芹的影子,曹家的家谱,他都倒过来读过,就是没有找到曹雪芹其人,整天埋在古籍堆里查找那子虚乌有的曹雪芹,蔡元培心为所动,不顾学术观点的截然不同,把自己的《四松堂集》扔给胡适,并告知这本书里也许有曹雪芹,自己仔细研究去。

  胡适得到此书,果然找到敦诚敦敏几处有关曹雪芹,雪芹,曹霑的诗与小序,胡适如获至宝,终于可以证明曹雪芹是存在的人,这样曹雪芹就是作者可以搪塞过去,至于写书的论证,只字未提。找到曹雪芹就成了曹雪芹是作者这样囫囵吞枣糊弄了。
  当然这样的论文也只是能说得过去的东西,并不能在强大的红学流派面前站得住脚跟。但作为一种思想,又迎合广为流传的三家评红楼梦,所以胡适的支持者也大有人在。

  几年以后,胡适海外归来,有人约致函告诉他,有一套抄本的石头记,胡适得到以后,“腾”地就跳了起来:他觉得自己得到了迄今为止最古老的红楼梦,是曹雪芹的原稿!(当然还给自己留了后路,说至少也是原稿的过录本)最重要的是他找到证据,证明了作者就是曹雪芹
  因为这个本子显示了脂砚斋这个人
  这个本子有大量朱批
  这个本子朱批,其中一条就说了“这是第一首诗。后文香奁闺情皆不落空。余谓雪芹撰此书,中亦有传诗之意”你们看看,“雪芹撰此书”,这就是作者的铁证!
  与此同时,他感觉力度还不够,又用另外一条批语让红学闭嘴:“若云雪芹披阅增删,然后开卷至此这一篇楔子又系谁撰?足见作者之笔狡猾之甚。后文如此者不少。这正是作者用画家烟云模糊处,观者万不可被作者瞒蔽了去,方是巨眼”。

  两处脂批的公布,红学一下就没了声音!原来考证红学竟然这么有力度!谁还愿意在证据面前自讨没趣呢,即便不确信的蔡元培,也只能说说有坡可下的话:是非对错,还要更多的认识。
  这样一来,胡适的追随者顾颉刚俞平伯们又了粗腰可抱,嗓门忽然提高n个分贝,一夜之间,只能听到胡适考证红学的声音了。
  不过有人好奇,要看看那个抄本(甲戌本)什么样子,胡适坚决不同意,任何人都碰不到他的本子!

  大家知道胡适有本子,为何那阵不让人看吗?
  好,下面我就告你大家真相
  首先从本子由来说起
  根据胡适公布自己发现抄本的发文:
  “我当时太疏忽,没有记下卖书人的姓名住址,没有和他通信,所以我完全不知道这部书在最近几十年里的历史”。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7-2 13:0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人很健忘,卖书人名字和地址不记得也罢了,可胡星垣的信他可随书一起收藏的
  卖书人胡星垣用“上海新新有限公司出品”的8行竖排红格信纸给他写道:
  兹启者:敝处有旧藏原抄《脂砚斋批红楼》,惟祗十六回,计四大本。因闻先生最爱《红楼梦》,为此函询,如合尊意,祈示知,当讲原书送闻 。
  叩请 适之道安
  胡星垣 拜启
  五月二十二日
  信封是“本埠静安寺路投沧州饭店 胡适之先生台启 马霍福德里三百九十号 胡缄”
  邮戳是“十六年五月二十三日 上海”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7-2 13:09 | 显示全部楼层
  胡适为何撒这个大谎?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7-2 13:1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来,他撕掉了甲戌本《凡例》右下角!!!! 大家有没有想过,估计这个地方是干啥用的?
  这个地方是收藏、过录或者作者钳章处!胡适撕掉了一个最重要信息,也是为证明自己论证曹雪芹是作者肯能最不利的人名钳章,所以才不顾学术道德,撕去,然后填了“红楼”二字,在红楼之前留下我们无法预知的空白格,然后再钳上自己的章,再加上后面关于曹雪芹一处伪造的批语,从此,打死不让人看他的书。不是他鼓弄玄虚,而是他做贼心虚!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7-2 13:15 | 显示全部楼层
  曹雪芹是作者,红楼梦讲的是曹家事,这是胡适实现自己论证内容,用篡改文献,撒谎忽悠实现的,也就是所谓的红学基础,今天的红学就是在这个虚假和谎言上意淫出来的荒唐理论。

  下面我们再看他吓走红学的两天“脂批”
  第一条:“这是第一首诗。后文香奁闺情皆不落空。余谓雪芹撰此书,中亦有传诗之意”
  大家反复读读,有没有语法问题?
  正确的读法是:
  这是第一首诗。后文香奁闺情皆不落空。余谓雪芹撰此,书中亦有传诗之意。

  (有网友指出,这句或者这样断句更好:“这是第一首诗。后文香奁闺情皆不落空。余谓雪芹撰此书中,亦有传诗之意。”)

  按照胡适的公布,大家脑子一热,谁还注意这句话有完全不同含义,“这是第一首诗。后文香奁闺情皆不落空。余谓雪芹撰此书,中亦有传诗之意”大家看看,这个批语简直就是垃圾初中生断句,目的就是实现了“余谓雪芹撰此书”,这样,曹雪芹就是脂批见证的作者了,实际是完全错误的说法,正确的断句要考虑最后一句话有没有主语,文理通不通顺
  真正脂批的意思是:
  这是第一首诗。后文香奁闺情皆不落空。余谓雪芹撰此书中,亦有传诗之意。
  “此”是指在这个地方加了诗,又指出曹雪芹在多处加了诗,
  最后意思是因为红楼梦传世,曹雪芹的诗也会跟着被传出,这样曹雪芹不但不是撰书人。

  这是第一首诗。后文香奁闺情皆不落空。余谓雪芹撰此,书中亦有传诗之意
  “此”是指在这个地方加了诗,又指出曹雪芹在多处加了诗,
  最后意思是因为红楼梦传世,曹雪芹的诗也会跟着被传出,这样曹雪芹不但不是撰书人
  而且意思和思路清晰第告诉了我们他对红楼梦的作用
  红楼梦是完璧的,曹雪芹润色是不完整的,或者说没润色完。
  这才是真正红楼梦的创作内涵
  红学家扯淡,读者也不自己心平气和读读
  除此之外,这句批语内容还是被红学家篡改了几个字,胡适公布那个错误的断句以外
  还改了个别字,刻意把“为”改为“有”
  “为”字是有着明确目的的意义,是为传书,“有”字则大大降低了批语对曹雪芹意图的定义。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7-2 13:1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看他第二条批语:

  若云雪芹披阅增删,然后开卷至此这一篇楔子又系谁撰?足见作者之笔狡猾之甚。后文如此者不少。这正是作者用画家烟云模糊处,观者万不可被作者瞒蔽了去,方是巨眼
  毛国遥在1959年100%没有看过甲戌本,他只看过有正本与靖本
  但他靖本这里的批语只有“这是画家烟云模糊处,不被蒙敝方为巨眼”对比一下甲戌本: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7-2 13:21 | 显示全部楼层
  正好甲戌本有雪芹字样的,是在靖本基本一致的批语前多出六行!
  2011年春节
  我带着影印本找山东一民间古玩字画鉴定家请求援助,老先生打开一看
  跟我说:“这还要鉴定?前面六行跟后面三行,不是一个人写的,不是一只笔写的,不是一个时间写的,谁先谁后,不能看影印本,必须从原件才能判断”
  胡适是怪不得打死不让别人看他本子,自己加了6行来恐吓红学:“曹雪芹就是作者!”直到几十年以后纸张吃墨有了一定程度在让人看到影印件
  胡适自己的甲戌本并没有证明了作者就是曹雪芹!

  只是用制造神秘,吓住那些老红学,谁愿意在“铁证”面前还搬石头砸自己大脚丫呢。

  那么不久以后北京出现的庚辰本,不有是给胡适带来了铁证吗?
  也是两个
  第一条:75回回前批“乾隆21年五月初七日对清”
  首先大家认识一下,这句话是不是脂砚斋批语,然后在说“脂批证明”
  先看图:
  1.第74回结束处: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7-2 13:22 | 显示全部楼层
  2.翻过来是空白
  3.新页面,空白页反正面
  4.第75回开始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7-2 13:23 | 显示全部楼层
  那条批语是在新空白纸上,正面写的!
  这是平衡那张空白纸
  而不是回前批
  回前批都是在回前一页!而这里,是抄书人的笔记与涂鸦!
  看看图: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7-2 13:26 | 显示全部楼层
  抄书人的涂鸦,被邱华东之流用做“脂批”证明xxxx,完全是糊弄不明真相的读者!根本不是脂批,还要“脂批证明”,只能说明自己不光是无知的,也没有真正查阅古籍基本风貌就歇斯底里了。

  乾隆21年是1756年
  而庚辰本在原书八册中每册卷首都注明"脂砚斋凡四阅评过",自第五册起,兼有"庚辰秋月定本"字样,庚辰是哪一年?
  要么是1700年,要么是1760年
  大家说,这个本子里写了庚辰秋月定本,又有“乾隆21年五月初七”,那么抄书人对清的是1700年本子还是对清了1760年本子?只要是1756年可以对清1700年东西,不可能对清几年以后的本子,一个定本也说明是稳定稿子传抄中。

 只要你不脑残,那你就不要怀疑这是康熙39年的定本!
  时间不可能在那个时代被穿越到未来!今天也不能!当然你要嘴硬,这是后人加的
  那后人加的乾隆21就够不能作为成书时间的标志,曹雪芹被定为生活在这个时代是荒唐的!

  再看庚辰本作为第二个铁证证明胡适猜测作者是曹雪芹的”脂批” 《石头记》第52回:
  【文本】一时又命:“歇一歇。”一时又拿一件灰鼠斗篷替他披在背上,一时又命拿个拐枕与他靠着。急的晴雯央道:“小祖宗!你只管睡罢。再熬上半夜,明儿把眼睛抠搂了,怎么处!”宝玉见他着急,只得胡乱睡下,仍睡不着。一时只听自鸣钟已敲了四下,〖庚双夹:按“四下”乃寅正初刻,“寅”此样写法,避讳也。〗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7-2 13:3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里 “按”是“按语”,相当于“按:”
  正确的标点是:“【按:四下乃寅正初刻,“寅”此样写法,避讳也。】”
  长期以来,红学界用此回<按“四下”乃寅正初刻,“寅”此样写法,避讳也。>批语断定,作者是曹寅后代,把这条批语也当做“脂批”,实际抄书人很明确加了一个“按”,表明是按语,是抄到这里自己认为曹雪芹是曹寅孙,并没有混淆脂批
  这不是脂批,怎么说“脂批证明xxxx”?

  第26回——【文本】原来是“唐寅”两个字,都笑道:“想必是这两字,大爷一时眼花了也未可知。”薛蟠只觉没意思,笑道:“谁知他‘糖银’‘果银’的。”
  所言忌讳跟这大情节,岂不自相矛盾乎?前文如此作践竟不忌讳,此处何以避讳起来呢?

  我们梳理一下相关“寅”字或者敲几下的内容看看:

  第六回“贾宝玉初试云雨情”
  【文本】劉姥姥只听见“咯当”“咯当”的响声,大有似乎打箩柜筛面的一般,不免东瞧西望的。忽见堂屋中柱子上挂着一个匣子,底下又坠着一个秤砣般一物,却不住的乱幌。劉姥姥心中想着:“这是什么爱物儿?有甚用呢?”正呆时,只听得“当”的一声,又若金钟铜磬一般,不防倒唬的一展眼。接着又是一连八九下。〖甲戌双行夹批:细!是巳时。〗
  “是巳时”才是脂砚斋口气,也不是为避讳谁。52回“自鸣钟响了四下”处“批语”是按语,完全是抄录人自己猜测。

  第十四回“林如海捐官扬州府”
  【文本】这日乃五七正五日上,那应佛僧正开方破狱,传灯照亡,参阎君,拘都鬼,延请地藏王,开金桥,引幢幡;那道士们正伏章申表,朝三清,叩玉帝;禅僧们行香,放焰口,拜水忏;又有十三众尼僧,搭绣衣,趿红鞋,在灵前默诵接引诸咒,十分热闹。那凤姐必知今日人客不少,在家中歇宿一夜,至寅正,平儿便请起来梳洗。及收拾完备,更衣盥手,吃了几口奶子糖粳粥,漱口已毕,已是卯正二刻了。

  “至寅正”
  文章这么早地方就直接说寅正,此处未见忌讳一“寅”字,偏52回自鸣钟敲四下,抄书人胡思乱想写了一条按语,说是忌讳。本身就是荒唐!给红学带来更多的荒唐。

  51回【文本】
  晴雯因方才一冷,如今又一暖,不觉打了两个喷嚏。宝玉叹道:“如何?到底伤了風了。”麝月笑道:“他早起就嚷不受用,一日也没吃饭。他这会还不保养些,还要捉弄人。明儿病了,叫他自作自受。”宝玉问:“头上可热?”晴雯嗽了两声,说道:“不相干,那里这么娇嫩起来了。”说着,只听外间房中十锦格上的自鸣钟当当两声
  难道也是避讳?抄书人可笑甚也!红学家可笑不堪
  要是“当当当当”响下去,耍猴敲锣一样,还不知要把所有古人都忌讳了。

  有第69回【文本】贾琏又搂着大哭,只叫“奶奶,你死的不明,都是我坑了你!”贾蓉忙上来劝:“叔叔解着些儿,我这个姨娘自己没福。”说着,又向南指大观园的界墙,贾琏会意,只悄悄跌脚说:“我忽略了,终久对出来,我替你报仇。”【松批:可怜凤姐也难测祸福】天文生回说:“奶奶卒于今日正卯时,五日出不得,或是三日,或是七日方可。明日寅时入殓大吉。”
  这里“寅时入殓”那还不知直接咒骂了这个狗日的“寅”字?
  把不是脂批楞说成脂批,吓唬那些从不看原本,也不动脑筋的读者而已,这铁证连块豆腐的硬度都没有。

  如果曹雪芹真的是曹寅后人
  真的姓曹,他为何对姓曹的人那样的辱骂?难道大家不记得作者怎样用冷子兴演说荣国府里批判曹操的?
  楞给曹寅找出这个孙子,时代完全就是错误的,是在诈欺与蒙骗中糊弄过来的!

  有人又想起这次讲座开篇我提起的四次接驾
  那就更可笑了
  胡适成天钻在文献堆里,那执着的精神,蔡元培为之感动而看好这个追求真理不懈奋斗的孩子,当考证出“四次”完全对应后,蔡元培自己并没有去考证过,自然对胡适没有底气
  然而四次接驾成为传播性认知以后,他是追随者给他出了大麻烦
  顾颉刚并非那么一切都捧着胡适,他之所以那样对胡适拍马溜须,是因为自己写了《曹寅传》,这需要胡适给他拉动起来,也需要新红学效应给他成名
  但是因为写曹寅传,他对曹寅的个人研究,取得了更深刻的资料
  惊奇发现,曹寅不是四次接驾,而是五次!
  其实,翻开历史,我们不难查到康熙南巡足迹。

  下面我们看康熙南巡与曹家接驾:

  康熙二十三年 一次南巡 曹玺为苏州织造 (计划接驾,但曹玺死于南巡前而改为他人应急)
  康熙二十八年 二次南巡
  康熙三十八年 三次南巡 曹寅 江宁织造(南京)
  康熙四十二年 四次南巡 曹寅 江宁织造(南京)
  康熙四十二年 四次南巡 曹寅 巡盐御史(扬州)
  康熙四十四年 五次南巡 曹寅 江宁织造(南京)
  康熙四十六年 六次南巡 曹寅 江宁织造(南京)
  明明白白,清清楚楚,曹家是五次接驾,跟《红楼梦》中四次接驾也是根本没对上号!撤什么蛋呢四次接驾就是曹家?

  又《振绮堂丛书》内有《圣驾五幸江南恭录》一卷,记康熙四十四年的第五次南巡,写曹寅既在南京接驾,又以巡盐御史的资格赶到扬州接驾;又记曹寅进贡的礼物及康熙帝回銮时赏他通政使司通政使的事,甚详细。
  在胡适原著中也说:四次南京接驾,一次杨州接驾。也就说是曹家一共五次接驾.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7-2 13:36 | 显示全部楼层
  胡适在喊出四次接驾后,得到俞平伯和周汝昌之流歇斯底里呐喊,很快观点就影响了中国人,然而顾颉刚给胡适写信,说史料应该是五次
  胡适傻眼了,只用了百许字的文字
  表示曹家确实的五次,俞平伯周汝昌之流何等聪明?!
  他们从此不提这个方面,也不找这方面事实去了,他们已知的错误,却被无数垃圾至今还当武器,反复说明曹家四次接驾对着红楼梦不可重复的四次,傻逼的现代人还去拿他们鼻祖都知道彻底错误的东西来摆弄,红学还楞跟四次接驾对照,4=5,这是红学家的算术

  至于书中说接驾的是太祖
  清朝的太祖不是康熙,太祖也不可能到中原的江南!如果是太祖皇帝,康熙南巡曹寅接驾就完全跟此事对不上——“太祖”一词在我国只有宋、辽、金、元、明、清六朝开国皇帝被如此封号,辽,金,元,清可以直接排除,因为在位时并未入主中原,故南巡是绝无可能,更何况明确说出扬州姑苏南方地名以证,唯有宋朝和明朝两太祖之一,排除宋朝不需周折,读者自然,故这里是明确指出大明故事,时代再次透露给读者,同时直接否定了“康熙曹寅”,访舜巡也不是南巡,而是到当年舜巡处看访,明太祖朱元璋到舜巡处走访怕不是很费劲事吧,据说朱元璋当皇帝是时候是在南京上班。
  红楼梦不但成书不是乾隆年间,跟曹家也没有任何联系!把作者楞说成是曹雪芹,曹寅孙子,完全的一场荒唐意淫!

  《红楼梦》成书考辩(下)
  《红楼梦》一书,大致成书过程如下:
  1.吴梅村从古诗中的发现很多佳句可以用来表达自己思想,激发了他一喉二歌的创作灵感,写下《风月宝鉴》一书
  2.此书草成以后,在他社团内部产生影响,吴梅村死前托诸友保存与润色
  3.吴梅村死后二十多年,接替他的泰斗级人物,徐乾学朝中失宠托病辞官,开始组织润色与批注
  4.1693年小说完成第一次疏通,徐乾学定稿命名《红楼梦》,而次年(甲戌)他死后,脂砚斋作为新的润色集团领导核心,组织再次润色,而绕开徐乾学新命名,仍用《石头记》书名,是用旧名怀念旧友的特别方式。
  本文这部分内容,就是通过文献资料,向网友揭示《红楼梦》成书与批注过程。

  首先我们把《红楼梦》本身所记载参与润泽人物罗列一下

  【文本】——
  从此空空道人【松批:甲戌本无此6字】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列侧:呵呵】改《石头记》为《情僧录》。至吴玉峰题曰《红楼梦》。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風月宝鉴》。〖甲戌眉批:雪芹旧有風月宝鉴之书乃其弟棠村序也今棠村已逝余睹新怀旧故仍因之〗【松批:“故因之”意思是指继续沿用《石头记》甲戌抄阅再批不用《红楼梦》乃纪念徐乾学(吴玉峰)】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松批:吴祖本没有下面这一段文字:从此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風月宝鉴》.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甲戌眉批:若云…..巨眼】【松批:印刷及电子版眉批位置错误】并题一绝云: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甲戌双行夹批:此是第一首标题诗。〗
  至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仍用《石头记》。

  在作品所提到的人物:空空道人-情僧,吴玉峰,孔梅溪,曹雪芹,这四个名字中,空空道人,又变成僧人,僧道一体,看点似有些飘渺不易把握,我们先放到一边。

  吴玉峰,孔梅溪,曹雪芹,这三个似乎更像存在着的人物名字,而曹雪芹是最后参与的人物,文本也写得清楚。
  程伟元生活在乾隆时期,他主持刊刻过《红楼梦》,序言也说道:
  《红楼梦》小说,本名《石头记》,作者相传不一,究未知出自何人,惟书内记雪芹曹先生删改数过。好事者每传抄一部,置庙市中,昂其值得数十金,可谓不胫而走者矣。然原目一百廿卷,今所传只八十卷,殊非全本。即间称有全部者,及检阅仍只八十卷,读者颇以为撼。不妄以是书既有百廿卷之目,岂无全璧?爰为竭力搜罗,自藏书家甚至故纸堆中无不留心,数年以来,仅积有廿余卷。一日偶于鼓担上得十余卷,遂重价购之,欣然繙阅,见其前后起伏,尚属接筍,然漶漫殆不可收拾。乃同友人细加厘剔,截长补短,抄成全部,复为镌板,以公同好,红楼全书始至是告成矣。书成,因并志其缘起,以告海内君子。凡我同人,或亦先睹为快者欤?小泉程伟元识。

  “究未知出自何人”,程伟元寻找作者显然也付出过努力,只是没有取得进展,而增删人曹雪芹却也只知道个“先生”而已,并没给出生平事迹。
  那么吴玉峰 孔梅溪等“相传不一”的这些人会是谁呢?

  古往今来,试图解开这些人物真实面目的学者大有前赴后继架势,扯淡的扯淡,意淫的意淫,甚至能往自己祖先身上套的就往自己祖先套。最终多以荒唐可笑收场
  近年,反红战线有个独角大侠无锡人铁安的思路倒是值得借鉴,尽管主题观、作者观与本人大不同,但不能不赞赏这位独孤求败的飘洋人士的独特认识
  首先我举个例子,大家就可以得到启发:

  还是我以前提过的一本书《唐诗合解》的笺注人王尧瞿,号翼云
  我们先看善本截图再讨论: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7-2 13:3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翼云先生,如果按照他姓氏,自然就是“王翼云”:
  那么有没其他称呼呢?
  孔子曰:有图有真相
  请看图: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7-2 13:39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到没有?又叫吴翼云,这里吴就是他生地苏州,翼云先生就是王尧瞿
  同样道理

  我们回到红楼梦考辩中来,看看一个重量级人物——徐乾学:
  徐乾学(1631—1694),号玉峰先生,苏州昆山人。自幼聪明,8岁能文。顺治七年(1650)与吴梅村、尤侗、 朱彝尊等在嘉兴组织十郡大社。顺治十一年(1654)进入太学。康熙九年(1670)徐乾学参加殿试,御赐一甲第三名进士及第,授翰林院编修。徐乾学是顺治十六年状元徐元文、康熙十二年探花徐秉义的大哥。人们称徐氏三兄弟为“昆山三徐”。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名言传世的爱国学者顾炎武是他们的舅父,三兄弟都曾得到顾炎武的捐助。徐乾学是十七世纪末期朋党之争中的知名人物。他先是依附宰相明珠,脱离明珠之后,他自成一个派系,与明珠的北党相抗衡。康熙26年,徐乾学迁任左都御史,复劾罢擢升刑部尚书。康熙29年,徐乾学上书以病乞归。康熙帝给假回籍,褒奖他,命携书回家编辑。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皇帝传谕大学士们:在翰林中选学问超众、卓著而擅长文章的人荐举。大学士王熙、张玉书等举荐徐乾学等人。康熙帝下旨召徐乾学还京修书。徐乾学没等圣旨送到,七月十七日就已因病去世了。

  有资料可查:康熙丁丑中春下澣商丘宋犖序《憺园文集序》有"公崑山人,故学者或称玉峰先生云"
  现存故宫博物院王石谷、恽南田合绘《晚梧秋影图》,这是他们两人一起感悟古人绘画真谛,师法自然的真实写照。关于此画的由来,恽寿平在画上题跋道:"丙寅秋日,石谷子同客玉峰园池,每于晚凉翰墨余暇,与石谷子立池上,商论绘事,极赏心之娱。时星汉晶然,清露未下,暗睹梧影,辄大叫曰:‘好墨叶!好墨叶'!因知北苑、巨然、海岳、房山,点墨最淋漓处必浓淡相兼,半明半暗。乃造化先有此景,古匠力为摹仿,至于得意忘言,始洒脱畦径,有自然之妙。此真我辈无言之师。王郎酒酣兴发,戏为造化留此景致,以示赏音,抽毫洒墨,若张颠濡发时也。修翁先生见而爱之,因以为赠。他日贻之文孙蔚兄以成世契。南田恽寿平。"
  丙寅秋日,石谷子同客玉峰园池(此资料为铁安所查得)
  据北京工艺美术岀版社出版的《恽寿平画集》图版封靣及八十九页《仿马文壁山水图》有题跋"客玉峰园池,观马文壁大帧,略仿其意。白云外史"此处白云外史
  这些文献互相印证,形成三角的关系就是得出一个结果:玉峰先生就是徐乾学.

  苏州是吴,徐乾学号玉峰先生,把徐乾学巧妙记载为吴玉峰,实乃巧妙而合理!

  作为刑部尚书的徐乾学,看似清朝高管,但作为吴梅村组织的复社主要骨干,吴梅村死后他就是当然的领袖,这个看似一个文豪社团,实际就是从不接受清朝统治的长着反骨的文化集团,正是传承和润色吴梅村《石头记》的内核。

  这样道理,我们很容易就破解了另外一个人物“孔梅溪”,什么“恐没戏”,什么“孔继濩”都在这个规律下变得苍白。
  我们看山东提督学政按察使司副使徐可先:
  徐可先,江南省常州府武进县(今属江苏常州市)人。清朝初年政治人物。顺治十五年(1658年)任山东登州府知府。迁刑部郎中康熙十六年(1677年)由刑部江西清吏司郎中调任河间府知府。时值三藩之乱,清军兵马大举南征,徐可先到任后立即练兵备战、协助军报传驿。又正好岁荒,劳心计议赈恤、施钱米、棉衣。主修辖下招远县县志。后升山东提学副使,请求归乡。卒祀束鹿名宦祠。
  徐乾学在《憺园文集》中写有《诰授中宪大夫直隶河间府知府陞山东提督学政按察使司副使加七级梅溪徐府君墓誌铭》。正是作品开始中“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風月宝鉴》”中的"东鲁孔梅溪"即"山东""提督学政按察使司副使""梅溪"徐可先。

  这些参与创作和改造以及批注审核人物,经过盘曲迂回的线索梳理,我们又回到了起点:原来这些都是以吴梅村为核心的复社成员和组织者,正是保存了吴梅村作品若干年后集体意志决定,润色重写。重新创作后了《石头记》。

  空空道人情僧,吴玉峰,孔梅溪,曹雪芹,四个人物,中间开花以后,我们再梳理头尾与脂砚斋,以及批语落款中出现的畸笏叟,立松轩,绮园,松斋等人物,红楼梦的集体创作主要成员就会浮出水面。预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7-3 10:46 | 显示全部楼层
 网友的疑问:@minimule 371楼 2014-06-16 17:05:17
  此页是有明显问题。单看右下角“红楼”2字,与本页中其他“红楼”绝不是同时写出的(是不是同一人俺们判别不出)。但说是胡适撕掉角云云,又不太懂,撕了还可拼上?图片看不出拼的痕迹,还搞出空白几个字,补的字又完全不顾字体,难说是否胡适所为。
  -----------------------------
  吴雪松的回答:古籍跟我们现在书不是一个概念,是一张正方的纸张,写好以后中间对着,形成反正面,书口有漂亮的鱼尾,书脊是双层的,撕掉一层,不影响背面内容,甲戌本胡适从新装订,是在折叠后的中间加了一页,所以看去还是完好的。你观察的比较仔细,“红楼”2字确实是胡适自己加的,这个他公开承认过。他用两个钤识章,印在缺口,钤章是一种无声的语言,那是告诉告诉世人,那个缺角是他所为,但他从来没有任何文字公开说明那个钤章缺角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7-3 10:48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成书考辩(下)(二)

  上一贴,空空道人情僧,吴玉峰,孔梅溪,曹雪芹,这几个书本记载的人物,中间开花,找到了徐乾学,徐可先,这就给我们打开了通道与缺口
  红楼创作集团,一定是与这些人物生活与社交圈内人物关联
  回到那个时代,把这些人物的交际圈划定,我们会发现很多惊喜,原来徐乾学徐可先等人活跃在一个中国最雄厚的文人社团,这个社团的发起人,就是明末清初文坛领袖吴梅村。

  基本生平:
  吴伟业(1609~1672) 明末清初诗人。字骏公,号梅村。先世居昆山,祖父始迁太仓(今皆属江苏)。少时"笃好《史》、《汉》,为文不趋俗"(《镇洋县志》),受张溥赏识,收为学生。崇祯四年(1631)中进士,授翰林编修,后任东宫讲读官、南京国子监司业等职。南明福王时,拜少詹事,因与马士英、阮大铖不合,仅任职两月便辞官归里。清朝顺治十年(1653),被迫赴京出仕。初授秘书院侍讲,后升国子监祭酒。三年后奔母丧南归,从此隐居故里直至去世。吴伟业生活在明清易代之际,仇视农民起义军,对清统治者也无好感。他屈节仕清,一直认为是"误尽平生"的憾事,在诗文中多有表露。
  吴伟业诗今存1000多首,他与钱谦益、龚鼎孳并称"江左三大家"。《四库全书总目》评论说:"其少作大抵才华艳发,吐纳风流,有藻思绮合、清丽芊眠之致。及乎遭逢丧乱,阅历兴亡,激楚苍凉,风骨弥为遒上。"颇能概括其特色及前后变化。他的诗歌多写哀时伤事的题材,富有时代感。他的近体诗中的佳作有《过吴江有感》、《过淮阴有感》、《杂感》、《扬州》、《读史杂感》、《怀古兼吊侯朝宗》等。其中《扬州》四首,更是他七律的力作。而他的七言歌行更为出色,音节极佳,情韵悠然,其中如《圆圆曲》讽刺吴三桂降清;《永和宫词》、《萧史青门曲》写田妃、公主的身世遭遇;《楚两生行》、《听女道士卞玉京弹琴歌》写艺人的漂零沦落;《临江参军行》颂扬抗清将领;《松山哀》讽刺洪承畴降清,内容深婉,有"诗史"之称。他还有一些反映民间疾苦之作,如《直溪吏》、《临顿儿》、《堇山儿》、《马草行》、《捉船行》等。不过吴伟业的七言歌行也有用典过多的缺点。

  清初有影响的诗人,史推“江左三大家”——钱谦益、吴伟业和龚鼎孳,而真正有资 吴伟业
  格与“才名满天下”(钱泳《履园丛话》)的诗坛领袖钱谦益并列的,只有吴伟业。钱氏兼宗唐宋,吴氏学唐,此后清代的各种诗派,大抵不出这二人的门户,足见二人对清代诗歌影响之深远。
  钱谦益极口赞誉吴伟业的诗才,曾用“以锦绣为肝肠,以珠玉为咳唾”(《梅村诗集》钱谦益序)来形容吴伟业诗歌之风华绮丽。康熙帝亲制御诗《题〈吴梅村集〉》:“梅村一卷足风流,往复搜寻未肯休。秋水精神香雪句,西昆幽思杜陵愁。裁成蜀锦应惭丽,细比春蚕好更抽。寒夜短檠相对处,几多诗兴为君收。”对吴伟业诗歌给予恰当中肯的高度评价,肯定了吴伟业诗歌地位。

  伟业明神宗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五月二十日出生于江苏太仓的一个读书人家中。吴伟业出生时,他母亲梦见一位身穿红衣的使者送来会元坊,因此,父母对小伟业寄寓了深切的期望。伟业七岁开始读家塾,十四岁能属文。著名学者张溥见到伟业的文章,感叹地说:“文章正印在此子矣!”于是收留吴伟业在门下受业,传授通今博古之学。
  天启四年(1624年),张溥创立复社,吴伟业即成入室弟子,名重复社。崇祯四年(1631年),吴伟业参加会试,遭到乌程党人的诬陷,被指控徇私舞弊,幸亏崇祯帝调阅会元试卷,亲自在吴伟业的试卷上批上“正大博雅,足式诡靡”,才得以高中一甲第二名(榜眼),授翰林院编修。同年,吴伟业奉旨归娶先室程氏,荣极一时。陈继儒描绘当时盛景说:“年少朱衣马上郎,春闱第一姓名香。泥金帖贮黄金屋,种玉人归白玉堂。”(《送吴榜眼奉旨归娶诗》)张溥也高兴地夸奖自己的弟子:“人间好事皆归子,日下清名不愧儒。”( 吴伟业画像
  《送吴骏公归娶诗》)
  崇祯十年(1637年),吴伟业迁东宫讲读官,与温体仁党斗争剧烈。崇祯十一年(1638年),崇祯帝临场视学,观看皇子就学情况,亲问《尚书》大义,讲毕,获赐“龙团月片,甘瓜脆李”。十二年(1639年),再迁南京国子监司业。十三年(1640年),升中允谕德(太子官属)。十六年(1643年),升庶子。这段时期,吴伟业仕途之上春风得意,踌躇满志,而这一切与崇祯帝对他的殊遇是密切相关的,他从内心感激崇祯帝。
  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攻入北京,崇祯帝自缢煤山,“先生里居,闻信,号痛欲自缢,为家人所觉。朱太淑人抱持泣曰:‘儿死,其如老人何?’乃已”(顾师轼《梅村先生年谱》)。出于对明王朝的依恋,特别是对崇祯帝的感恩心理,吴伟业在其编撰的《绥寇纪略》中,极力诋毁、攻击李自成、张献忠起义。

  弘光元年(1645年),南京政府召拜吴伟业为少詹事,居官仅两月,因与马士英、阮大铖等权臣不合,谢官归里。 对清朝政权,吴伟业开始采取的是消极的不合作的态度,在明亡以后长达十年的时间内,一直屏居乡里,保持名节。
  顺治十年(1653年),“诏举遗佚,荐郯交上”,有司再三敦逼,吴伟业控辞再四,二亲流涕相求,不得已乃应诏入都,授秘书院侍讲,寻升国子监祭酒。顺治十四年(1657年),吴伟业借口身体有病,辞官请假归里。
  对这段历史,吴伟业内心深感耻辱,晚年以仕清为“误尽平生”之憾事。民国蒋芷侪《都门识小录》载:“昔吴梅村宫詹,尝于席上观伶人演《烂柯山》(即《买臣休妻》),某伶于科白时,大声对梅村曰:‘姓朱的有甚亏负于你?’梅村为之面赤。”他的好友侯方域(朝宗)在顺治九年(1652年)贻书相约,终隐林泉,杜门不通。后侯方域去世,吴伟业在《怀古兼吊侯朝宗诗》中万分悲痛地自责:“死生总负侯赢诺,欲滴椒浆泪满尊。”
  康熙十年(1671年)夏季,江南酷热,吴伟业“旧疾大作,痰声如锯,胸动若杵”(《致冒辟疆书》),他预感自己不久于人世,便留下遗言:“吾一生遭际万事忧危,无一刻不历艰险,无一境不尝艰辛,实为天下大苦人。吾死后,敛以僧装,葬吾于邓尉灵岩相近,墓前立一圆石,日:‘诗人吴梅村之墓’。”这一年的十二月二十四日,一代大诗人吴伟业病逝,葬于苏州元墓山之北。
  由此看来,吴伟业晚年深为自己仕清失节而痛悔,他不愿别人以入清官职“祭酒”相称,而自许为普普通通一“诗人”。《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吴伟业”条认为:“《清史列传》列(吴伟业)入‘贰臣传’中,殊属不当。”他与钱谦益的失节降清在本质上是有区别的,后人“苦被人呼吴祭酒,自题圆石作诗人”的评议可谓甚得伟业之心。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7-3 10:51 | 显示全部楼层
  吴伟业他一生写诗千余首。著有《梅村家藏稿》五十八卷,《梅村诗馀》,传奇《秣陵春》,杂剧《通天台》、《临春阁》,史乘《绥寇纪略》,《春秋地理志》等。
  吴伟业与钱谦益、龚鼎孳并称“江左三大家”,又为娄东诗派开创者。诗以宗法唐人为主,兼取宋代苏轼、陆游。《四库全书总目》评论说:“其少作大抵才华艳发,吐纳风流,有藻思绮合、清丽芊眠之致。及乎遭逢丧乱,阅历兴亡,激楚苍凉,风骨弥为遒上。”颇能概括其特色及前后变化。

  以上资料,系核对《梅村年谱》后,大致一致采用“百度百科”收录。

  徐乾学社交圈最重要人物之一就是吴梅村,正是在吴梅村领导学,他与尤侗联合浙江朱彝尊,建立了跨省的大社,所以,我们聚焦一下这个泰斗人物吴梅村,吴梅村号大云道人,死前遗嘱令人不解,要求死殓僧袍,不立碑,而只要求墓前置一圆石。

  回顾吴梅村生平,我们回到《石头记》中
  会发现很多线索
  红楼梦 第一回开篇就说道:
  “从此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
  空空道人变成情僧,看去令人费解,可见传书人的身世扑朔迷离。

  再看一段文本:
  【文本】一日,正当嗟悼之际,俄见一僧一道远远而来,生得骨格不凡,丰神迥别说说笑笑来至峰下,坐于石边高谈快论。先是说些云山雾海神仙玄幻之事,后便说到红尘中荣华富贵。

 大家可能不知道,脂批本这里有着重要批语,蒙古本: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7-3 10:56 | 显示全部楼层
  蒙古本双行夹批:这是真像,非幻像也
  传说中的“靖本”这里也有批曰“作者自己形容”
  “一僧一道”的两个人物,批语却显示是作者信息,(当然红学无视“作者”二字)一样令人费解。

  贯通的想象或者说理,《吴雪松三批红楼梦》这一段注解就给出了答案:

  一日,正当嗟悼之际,俄见一僧一道远远而来,生得骨格不凡,丰神迥别,〖蒙双行夹批:这是真像,非幻像也。〗〖靖眉批:作者自己形容。〗【松批:吴梅村—— 大云道人】【松批: 吴梅村遗嘱死殓僧袍,一僧一道合起来才是作者形容,作者必是僧道一身之人,吴梅村也,“一僧一道”也就是“亦僧亦道”。 也即一个人。这样靖本说是作者形容以及蒙本说是“真像”就完全贯通了】说说笑笑来至峰下,坐于石边高谈快论。先是说些云山雾海神仙玄幻之事,后便说到红尘中荣华富贵。

  在传说中的靖本第十三回回前有这样一段批语:
  〖靖:此回可卿梦阿凤,作者大有深意,惜已为末世,奈何奈何!贾珍虽奢淫,岂能逆父哉?特因敬老不管,然后恣意,足为世家之戒。“秦可卿淫丧天香楼”,作者用史笔也。老朽因有魂托凤姐贾家后事二件,岂是安富尊荣坐享人能想得到者?其事虽未行,其言其意,令人悲切感服,姑赦之,因命芹溪删去“遗簪”、“更衣”诸文,是以此回只十页,删去天香楼一节,少去四五页也。一步行来错,回头已百年。请观風月鉴,多少泣黄泉。〗

  “作者用史笔”,而一些章节是“芹溪删去”,这显然说明了,曹雪芹是后来的一个润色人,对故事情节有着重要的增删。

  再有第一回靖本批语: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7-3 10:57 | 显示全部楼层
 上图由于甲戌本此条批语在两个页眉,这里为大家阅读方面,特别拼接一起了。

 批语内容为:
  〖靖本眉: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余常哭芹,泪亦待尽。每思觅青埂峰再问石兄,奈不遇癞头和尚何!怅怅!今而后惟愿造化主再出一脂一芹,是书何幸,余二人亦大快遂心于九泉矣。甲申八月泪笔。〗

  〖甲戌眉: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余常哭芹,泪亦待尽。每意觅青埂峰再问石兄,奈不遇獭头和尚何!怅怅!今而后惟愿造化主再出一脂一芹,是书何本,余二人亦大快遂心于九泉矣。甲午八日泪笔。〗

  〖庚寅眉: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余常哭芹,泪亦待尽。每意觅青埂峰再问石兄,奈不遇獭头和尚何!怅怅!今而后惟愿造化主再出一脂一芹,是何书本幸,余二人亦大快遂心于九泉矣。甲午八月泪笔。〗

  甲戌、庚寅这条批语,其实很多错误,红学汇脂本文的“甲戌眉批”实际是根据靖本内容校正的,甲戌本这段眉批截图,多处错误,语句不通,显示这是抄录造成偏差,当以靖本为准。实际红楼梦全部批语,也只有这一条是甲午,从批书落款看,也不是特例,只是抄误。

  “今而后惟愿造化主再出一脂一芹,是书何幸”,这句话,我们采用逆向思维,如果没有一脂一芹,只能说“是书”可能不幸,而不是没有此书,这样再一次把曹雪芹同作者分离开来
  所以“空空道人情僧”,吴玉峰。孔梅溪,曹雪芹是完全不同的人物
  红学是将这些人划了等号,甚至连批书人脂砚斋也给等于了。

  吴梅村,徐乾学,徐可先,圈子继续扩大,尾巴部分曹雪芹就呼之欲出了
  下一贴,我就带给大家曹雪芹是谁、脂砚斋是谁、畸笏叟、绮园、立松轩、杏斋等等批书人又是谁。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7-3 11:01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地名加号的方式,我们轻松破解了徐乾学徐可先,那么“曹雪芹”看去也是个人名,是不是这个规律就能解决问题?

 【文本】从此空空道人【松批:甲戌本无此6字】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列侧:呵呵】改《石头记》为《情僧录》。至吴玉峰题曰《红楼梦》。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風月宝鉴》。〖甲戌眉批:雪芹旧有《風月宝鉴》之书,乃其弟棠村序也。今棠村已逝,余睹新怀旧,故仍因之。〗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

  “后因曹雪芹。。。。”,一个“后”字,把“曹雪芹”甩出了创作集团
  程伟元也说“《红楼梦》小说,本名《石头记》,作者相传不一,究未知出自何人,惟书内记雪芹曹先生删改数过”,是拿着现成文本,删除或者增加内容的人!
  既然不属于这个创作集团,再用地名特点破解他的名字,就很难有突破了。

  从徐乾学的社交圈,我们发现来自吴梅村的复社才是这个圈子的半径,所以继续观察与研究这个社团,才会发现更多奇妙的信息。

  从靖藏本、甲戌本以及天津庚寅本保存批语看,这个曹雪芹(姑且与芹溪当做一人)有个特殊死期: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7-3 11:05 | 显示全部楼层
  壬午除夕!这个日子死人,可是个高压线,不符合这个日子的各种意淫说法都会死亡,比如土默热讲得眉飞色舞,洪生如何如何是作者,人家洪生可是死在了六月十五,就不必这样那样解释了,很苍白。

  再看周汝昌:“乾隆二十七年(壬午1762)敦敏有《佩刀质酒歌》,纪雪芹秋末来访共饮情况。脂批“壬午重阳”有“索书甚迫”之语。重阳后亦不复见批语。当有故事。
  乾隆二十八年(癸未1763)春二月末。敦敏诗邀雪芹三月初相聚(为敦诚生辰)。未至。秋日,受子痘殇,感伤成疾。脂批:“……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余尝哭芹,泪亦待尽……”记之是“壬午除夕”逝世,经考,知为“癸未除夕”笔之误。卒年四十岁。”

  楞要把“曹雪芹”摁在癸未除夕死去,为什么呢,因为这个叫周汝昌的人,捧起当初蔡元培扔给胡适救命的《四松堂集》,读来读去,书中记载的那个曹雪芹壬午之后的癸未年还活着,敦敏还有甲申落款的序为证,于是朱批的“壬午除夕”死亡就出了笑话。只好楞说死在癸未除夕,还“经考”,经过怎么考的呢?

  也就是糊弄敷衍的一句话,指鹿为马张冠李戴,稻草绳可以说成金条,把死人说得爬出来再活一年,这是当年叶半仙的能耐,甚至只好说是批语“记错”!“知为“癸未除夕”笔之误”,荒诞不羁的说法,竟然成为后来主流红学一致认同的死期了!可见都是在对周汝昌不明觉厉盲目恭维的跪舔皇帝新装。

  当然也有一些红学为体现自己不受权威影响坚持着“壬午除夕”说,可惜,把死期定在1762年,整整晚了一个甲子,两代人已经过去!

  至于近年那些炸死说,那就不必再论,死去活来的,折腾不?可信不?穿越剧看得多了,自娱自乐还可以,装神弄鬼也当学术翻腾,不如死一边去。

  这样的红学越发接近邪教了。什么科学依据都不要,只凭上嘴唇遮天,下嘴巴盖地不要脸皮的意淫也装学术。

  其实,回顾一下吴梅村的复社,我们会发现一些十分有价值的线索。只要在这个集团,找找有没有除夕死亡的人,就可能有重大收获。

  首先我们看看吴梅村一著名学生严绳孙,他的死期就十分接近“壬午除夕”。
  据铁庄陆楣《铁庄文集》《云川阁集序》,可知"辛巳(康熙四十年1701)春,严中允藕渔先生语余曰,杜子紫纶尝请序其诗,病未能也。子幸成吾志。余未有以应。后杜子认诗试,行在供奉内廷,既而擢甲科预馆选,与都下名流更唱迭和,其诗日工且富,而中允遂不复见矣"。
  朱彝尊《曝书亭集》《承德郎日讲官起居注右春坊右中允兼翰林院编修严君墓志铭》云:“严君逝于壬午正月”
  辛巳春(1701),严中允藕渔先生身体已经不好,陆楣又写道:"中允仲子人溶命余序遗集。余亟称雅人深致。今复申其说从序杜子之诗。夫世未有不远俗而能上追古人名一家者也"。也就是说严中允藕渔先生曾有遗嘱交待陆楣为自己的《合刻秋水集》作序及为梁汾顾贞观的门生、藕渔先生的老友杜诏《云川阁集》作序,严君去世,享年八十岁。
  严绳孙应当去世于辛巳除夕至壬午新春元日之夜。
  按照铁安说法,绝批"壬午除夕"正是一种习惯为去世者加一岁寿,就是辛巳年除夕至壬午初一死了,为了表达对逝者敬重,让他增一岁,我们说是壬午除夕,而不是壬午年最后一天的意思,所以严绳孙丧葬也是在壬午正月,而不是壬午年底!这就是为什么严绳孙死于1702很多人费解的除夕,给最后一天死去的人增一岁是敬重,让坏人在初一死去是咒骂,这是我们民俗,而不是数学问题。
  嘉庆6年刊本《樗散轩丛谈》记载:《红楼梦》实才子书也。或言康熙间京师某府孝廉某所作。巨家故间有之,然皆抄本。乾隆时,苏大司寇因此书被鼠伤,遂付琉璃厂书坊装订,坊贾借以抄出付梓,世上方有刊本。惟止八十回,临桂倪云癯大令鸿言曾亲见之。其四十回不知何人所续,或谓高兰墅所补,又谓无锡曹雪芹添补,皆无确据。

  这里“无锡曹雪芹”,跟无锡人严绳孙不是一般的巧合。

  严绳孙(1623-1702),字荪友,号秋水、勾吴严四,晚号藕荡渔人,生于明天启三年(1623年),无锡县胶山(今属东北搪乡)严埭人。
  6岁能书径尺大字。及长,以诗词书画闻名。20多岁时,抛弃举子业,游历于山水之间。与朱彝尊、姜宸英被誉为“江南三布衣”。清顺治六年(1649年),参加由江南名士太仓吴伟业主盟的慎交社,结识了一批东南名流。顺治十一年,与邑中顾贞观、秦松龄等10人结云门社,时称“云门十子” 。康熙十四年(1675年)结识满族词人、大学士明珠之子纳兰性德,成为莫逆。康熙十八年三月,朝廷调举博学鸿儒,严绳孙受荐而避试,仍被选中,授翰林院检讨,参与《明史》编纂。以后历任日讲起居注官、山西乡试正考官、右中允兼翰林院编修、承德郎等职。康熙二十四年辞官回家乡隐居。康熙四十一年病逝,终年79岁。
  严绳孙以善诗闻名于世。对诗的创作,他强调“诗发乎情”,追求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在同辈中有“婉约深秀,独标神韵”的佳誉。亦善作词,不加雕琢,以自然为宗。所作《金缕曲》,人称是“一韵累百”的名作。诗词文有《秋水集》传世。隐居期间,曾应无锡知县徐永言之聘,与秦松龄合纂《无锡县志》,康熙二十九年成书。
  他的书画也享有较高声誉。书法人晋唐之室,绘画有“工赡绝伦”、“足以括当世之
  严绳孙书画作品
  严绳孙书画作品(15张)
  士”的佳评。他于人物、花鸟无所不能,画凤尤为精擅。传世作品有《老树寒鸦图》、《鹤寿图》、《江村草堂图》等。山水深得董其昌恬静闲逸之趣。兼善界画楼阁,人物、花鸟,尤精画凤,翔舞竦峙,五色射目。尝为王西樵写真,王士桢极称之。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从1645年就跟随吴梅村的严绳孙,也是本人暂定的润色人,也就是他化名曹雪芹用了他生命最后十年时间增删五次红楼梦。他生命最后一是辛巳与壬午交替时间。又因长与诗歌,应对了批语“此等才情(写诗)自是雪芹平生所长”和“亦为传诗”目的。

  当然,本人关于润色人最重大的一条线索还在紧密是证据收集中,通过互联网,获得了更多网友的帮助,近期如获得重大突破,将在日后发帖中,随时公布与更替关于曹雪芹或芹溪相关的考证信息。
  至此考辩部分告一段落,以后的帖子中,还有少量补充与完善。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AGB|Impressum|Datenschutzerklärung|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GMT+2, 2025-9-5 02:45 , Processed in 0.110065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