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5-6-26 22:37
|
显示全部楼层
世界其他民族有关大洪水的记载更可以证明史前大洪水的真实性:
《圣经•创世纪》中这样写到:“此事发生在2月17日。这一天,巨大的深渊之源全部冲决,天窗大开,大雨40天40夜浇注到大地上。”诺亚和他的妻子乘坐方舟,在大洪水中漂流了40天以后,搁浅在高山上。为了探知大洪水是否退去,诺亚连续放了三次鸽子,等第三次鸽子衔回橄榄枝后,说明洪水已经退去。
在出土的公元前3500年前的苏美尔泥版文书中,对大洪水作了如下记载:“早晨,雨越下越大。我亲眼看见,夜里大粒的雨点就密集起来。我抬头凝视天空,其恐怖程度简直无法形容……第一天南风以可怕的速度刮着。人们都以为战争开始了,争先恐后地逃到山里,什么人都不顾,拼命逃跑。”
以上这些记载远不是各民族洪水记载的全部,正与中国的情况一样,世界上只要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在他们的神话传说中几乎都有关于洪水的记载。当我们仔细分析这些记载的时候,我们常常被它们的叙述形式、故事构成、主人公的结局等惊人的一致性震惊。
神化的巧合促使很多的科学家去探索,最终有了重大发现。
本世纪以来,地质学家陆续在世界各大洲,发现了一些确信是大洪水留下的痕迹,我想这些地质学家,他们应该感谢这些神化给他们的信念的支持和对他们求知欲的刺激。
1922年,英国考古学家伦德纳•伍利爵士,开始对巴格达与波斯湾之间的美索不达米亚沙漠地带进行考察挖掘,结果发现了苏美尔古国吾珥城的遗址,并发现了该干净黏土沉积层。在这层沉积层之上是吾珥工族的墓穴,其中有各种陪葬品,如头盔、乐器、刀剑,还有各种工艺品和刻在泥土书板上的历史记载。
这层厚达2米的干净黏土是从哪里来的呢?经过对黏土的分析研究后表明,这层干净的黏土属于洪水沉积后的淤土。由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人类用泥板记载历史之前,这一带曾经发生过一场巨大的洪水,这场洪水足以摧毁整个苏美尔文明。
本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两条美国海洋考察船对墨西哥湾海底进行钻探考察,他们从海底钻出了几条细长的沉积泥芯,这等于截取了海底的一些地层剖面,其沉积泥芯所代表的地质时间有1亿多年。也就是说,这些沉积剖面中记录了墨西哥湾海底1亿年以来的沉积情况,由沉积泥芯的特点可以推测当时海水的含盐度和地球气候的变化情况。
当地质学家研究这些沉积泥芯的时候,竟意外发现,在大约距今1万多年的沉积层中,存在大量有孔虫甲壳。有孔虫是一种微小的单细胞浮游生物,其甲壳中氧同位素含量的比例可以代表其生活时期海水的盐度。科学家通过对沉积层中有孔虫的甲壳分析,证明在这些有孔虫生活的年代里,墨西哥湾海水中的盐度很低。这一情况表明,当时有大量淡水涌入墨西哥湾,稀释了大洋中的海水。那么这些淡水又是从何而来呢?科学家们一致认为,这突如其来的淡水就是史前那场大洪水。
本世纪以来,在中国的华南地区、德国、法国及北美地区,各国地质学家都不约而同地发现了一层海底浊流沉积物。科学家肯定地认为:这是由一场巨大的海啸造成的,而且是全球范围内的大海啸,时间大至在距今1万—3万年之间。大家一定会注意到,上述的几个地点都在地球北半部,因此可以肯定地认为,这场海啸仅仅发生在北半部。我们认为,科学界发现的海啸遗迹正是神话中大洪水的最直接证据。
当我们确定了人类大洪水暴发的真实性以后,接下来的首要问题是:大洪水的水位究竟有多高,它给古人带来了多大的影响?
或许这时文学史料的准确性很难保证,但它们仍然是研究大洪水的宝贵资料,看看古人都告诉了我们什么吧!
《圣经》说洪水淹没了高山,中国的古籍也说洪水“怀山襄陵”,但这个说法很笼统,让人形不成一个具体的概念。多少米的洪水算洪灾,多少米的洪水算毁灭人类的大洪水呢?可惜的是,古代神话中不可能给我们一个具体的数值,其他文献也不会直接告诉我们大洪水的水位究竟有多少米。
但是,根据其他一些记载和传说,我们还是可以推测当时大洪水的水位高度。比如说,在《山海经》、《淮南子》等书中,就透露给了我们一些重要的信息,由此我们可以推测当时洪水的高度。
《山海经•海内经》说:当年发生大洪水的时候,天上的神仙都看着不管,任凭洪水在地下肆虐,任凭可怜的人类在波涛中挣扎。有一个名叫“鲧”的神,实在看不下去了,于是偷了上帝的一件宝贝来拯救人类。说起鲧偷去的宝贝可是大有名堂,它叫“息壤”,这东西见风就生长,一个变两个,两个变四个,四个变八个……无休无止。哪里有洪水,只要投下去一点点,马上就会长成一座土山,挡住洪水。这样的宝贝上帝当然看守很严。鲧拿着“息壤”刚刚到了地下,上帝就发现了,派火神祝融追了下来,在羽郊这个地方追上了鲧,并把他残酷杀害了。鲧“出师未捷身先死”,真是可惜,但他的精神却被人类永远铭记。
那么羽郊在什么地方呢?实际上羽郊就是羽山之郊,它在现在山西的雁门北部。鲧拿着刚刚偷来的“息壤”,首先就来到雁门,他来这里肯定是为了治水,这是无可争辩的。那么,这是否可以证明,当时的洪水上线就在雁门呢?按逻辑上讲,应该是这么回事,否则鲧来雁门干什么呢?
有一个确切的地点就好具体化了。雁门在山西的北部,平均海拔在1000米左右,经查,雁门的北部没有什么大山,属于恒山山脉的末端,基本上都是一些小山峰,海拔不会超过1500米(因为恒山的最高峰馒头山海拔仅有2426米)。因此我们推测,鲧死的地方,海拔不会超过1400米,大约在1100—1400米之间。根据我们的资料,这个高度就是当时洪水的上限。在山西龙门山有一个叫禹门口的地方,它与大禹有关,估计也与洪水有关,它在地形图上的标高是1122米,与雁门几乎处于同一个海拔高度之上。
除了以上这一个合乎情理的推测以外,我们还有一些其他的材料来证明当时大洪水的水位高度。
《汉唐地理书抄》记:“宜都上绝岩壁立数百丈,有一火烬插其岩间,望可长数尺。传云,尧洪水,人油船此旁,囗馀,故日插灶。”《艺文类聚》又记:“宜都夷陵县西八十里有高筐山。古老相传,尧时大水,此山不没,如筐篚,因以名。”这两条材料说明,史前的那场大洪水曾在宜都留下过一些痕迹。宜都在今天湖北宜昌附近的枝城,它属于巫山山脉,地图上的标高大约是海拔1200米左右。而宜昌以东,就是广大的江汉平原。
《太平御览》卷七六九引《郡国志》记载:“济州有浮山。故老相传云,尧时大雨,此山浮水上。时有人揽船于岩石间,今犹有断铁锁。”
《太平御览》卷五二引《永嘉志》记载:“永嘉南岸有帖石,乃尧之神人以破石椎将人恶溪,道次,置之溪侧,遥望有似张帆,今俗号为张帆溪。与天台山相接。”
综合以上这些记载,我们推测,史前大洪水的水位在1100米左右,它几乎淹没了整个东南沿海,中原的河北、河南、山西一部、陕西一部,也浸泡在洪水中,中关于大洪水的水位高度,我们还可以找到其他一些资料:
浙江省仙居县境内有一山,名叫韦羌山,山上有一危崖名蝌蚪崖,距离地面大约200米,鸟兽绝足迹。但正是在这处崖面上发现有人工刻制的奇怪文字,俗称蝌蚪文,至今无人能识。这片碑文宽50米,高40米,蝌蚪一样的文字凸出崖面5厘米,每个字直径在7—12厘米之间,每个蝌蚪文相距15厘米,排列十分整齐,外崖壁上有许多形如日、月、虫和海洋生物的图形。
关于蝌蚪崖的来历谁也不清楚,民间曾传说,这里原来是一片水乡泽国,当年大禹治水时来到这里,在此崖上刻下了蝌蚪文。也就是说,它应该与大洪水有关。
在贵州省安顺市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内也有一处“神秘天书”之称的红岩碑,上面刻有令人无法辨认的文字。在晒甲山西,有一片暗红色的悬崖峭壁遥立半天,北侧岩面上,有30多处令人不解的奇怪文字,其中最大一处宽10米,高6米,上面有40多个怪形图案。历史上许多学者,包括郭沫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专家,都来此地考察过“天书”。当地有一句关于红岩碑的民谣,听起来就好像什么咒语一般:“红岩对白岩,金银十八招,谁人识得破,雷打声去招称来。”
目前对红岩碑有种种说法,有人说这是禹碑,也有人说是殷高宗记功碑,还有的人说是外星人写下的。但从民谣中“雷打声去招称来”一语中,我们推测它可能与蝌蚪崖差不多,也与洪水有关。
在南岳衡山七十二峰之一的岣嵝峰上,同样刻有77个古文字,书法怪僻难辨,号称岣蝼碑。晋朝时第一次被发现,但直到宋代才有拓本藏于岳麓书院。1958年,有关部门将拓本寄给郭沫若,郭沫若在回信中称此文字“秘不可究”。关于此碑的来历,目前最流行的说法是大禹纪功碑,看来也与大洪水有关连。衡山在地形图上,它的最高峰标高1290米。
实际上,只要你打开中国的地形图,将这几处地点的海拔高度作一个对比的话,北起雁门、龙门山,经宜昌、枝城到衡山,这些地点都处于中国地形图上的第一个台阶边缘,标高都在1000-2000米之间,这个台阶往东往南,就是一望无际的大平原,海拔都在500米左右。这个台阶的西部,就是中国的第二个台阶,海拔高度基本都在2000米以上。难道你不觉得这种安排很奇怪吗?古人手里面应该没有一本地形图。;他们不可能将洪水的所有证据都排列在中国的第一个台阶边缘,也不可能将所有的证据都安排在几乎同一个海拔高度上。
从这里可以看出人们在追寻逝去的历史事件时,特别是人类出现以后的历史事件时,古人给我们留下的宝贵史料记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