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Sign in with Twitter

It's what's happening?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萍聚头条

查看: 282|回复: 0

[关税] 关税破冰、芯片休战:中美贸易 “缓冲期” 开启,全球产业链迎喘息窗口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11-2 06: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
作者:微信文章
关税破冰、芯片休战:中美贸易 “缓冲期” 开启,全球产业链迎喘息窗口

—— 透视中美经贸博弈的转折与未来可能

2025 年 10 月 30 日,吉隆坡经贸磋商达成的多项共识,为持续近八年的中美贸易摩擦按下 “暂停键”。从关税战到供应链博弈,从科技封锁到有限妥协,全球两大经济体的经贸互动始终牵引着世界经济的脉搏。此次阶段性成果的落地,既是现实压力下的务实选择,更是未来竞合关系的重要试探。

w1.jpg

一、博弈八年:从关税壁垒到供应链攻防战

中美经贸摩擦的升级并非偶然,而是全球产业格局重塑期的必然碰撞,其脉络清晰地呈现出 “冲突升级 — 领域扩容 — 博弈深化” 的演进轨迹。

2018 年,美国以 “贸易失衡” 为由对华发起 301 调查,率先对钢铁、铝制品加征关税,标志着贸易战正式打响。此后数年间,关税壁垒持续高筑,至 2025 年 4 月,美国对华商品平均关税税率已攀升至 145%,部分商品如注射器税率甚至达到 245%,中国亦同步实施对等反制,将对美反制税率提至 125%。这场 “关税拉锯战” 直接导致中美贸易额同比萎缩超 40%,中国对美出口占全球出口总额比例从 2017 年的 19% 降至 2025 年的 14.6%。

2023 年起,博弈战场从传统贸易延伸至产业链核心领域。美方以 “禁毒” 为名对中国芬太尼原料及相关制品加征 10% 惩罚性关税,实则开启了非传统贸易领域的施压新模式。2025 年 9 月,美国出台 “50% 穿透性规则”,要求企业核查出口产品中美国技术含量比例,试图从供应链底层实现 “技术断链”,这一规则直接导致长江存储扩产计划下调 30%,壁仞科技 GPU 流片受阻。作为回应,中国于 10 月出台稀土、锂电池等关键资源出口管制措施,并对美国船舶征收特别港务费,形成精准反制。

在此过程中,“以打促谈” 成为双方互动的显著特征。2025 年 10 月,美方一度威胁加征 100% 关税,中方则以稀土管制升级回应,最终推动两国经贸团队重返吉隆坡谈判桌,印证了 “谈则两利、斗则俱伤” 的现实逻辑。

w2.jpg
二、现状:五项共识落地,贸易缓和释放明确信号

吉隆坡磋商及后续釜山元首会晤达成的共识,覆盖关税、科技、产业等关键领域,形成了 “双向妥协、临时冻结、机制衔接” 的缓和框架,为市场注入稳定性预期。

在关税调整层面,美方采取两项实质性举措:一是彻底取消针对中国芬太尼原料及相关制品的 10% 惩罚性关税,打通化工原料与医药中间体的贸易通道;二是将涵盖机电、轻工等行业的 24% 对等关税暂停执行期限从 2025 年底延至 2026 年末,惠及约 3500 亿美元商品贸易。据测算,仅关税调整一项每年可为中美企业节约逾 80 亿美元支出,珠三角电子企业订单量已环比增长近两成,长三角纺织订单出现回流迹象。

科技管控领域实现 “冻结式突破”。美方同意暂停实施 “50% 穿透性规则” 一年,不再强制要求荷兰、日本等盟友同步执行半导体设备禁令;作为回应,中方暂缓相应反制举措,并启动实施细则制定。更具突破性的是,双方达成半导体 “分级管控” 默契,美方放宽 14 纳米及以上制程设备对华出口限制,为国内晶圆厂的设备调试与产能爬坡创造空间。

产业协作同步取得进展。农产品贸易方面,中方将 2026 年美国大豆进口配额从 9000 万吨提升至 1.1 亿吨,同时放宽美国牛肉对华出口月龄限制,美方则取消中国禽肉出口 “非关税壁垒”,预计为美国农业增收 120 亿美元。在新能源领域,双方签署合作备忘录,特斯拉将在上海设立磷酸铁锂电池研发中心,中方开放 20GW 风电基地招标资格,预计五年内催生超 500 亿美元合作规模。此外,美方暂停针对中国海事及造船业的 “301 调查”,缓解了相关行业的政策不确定性。

市场对缓和信号反应积极: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出现企稳回升迹象,国际资本开始回流中国科技板块;美国大豆期货价格上涨 3.2%,稀土等资源品价格因供应预期稳定回归合理区间;欧洲汽车业则因安世半导体供应链压力缓解,暂缓了生产线停产预警。

w3.jpg
三、预判:缓冲期后的三重发展可能

此次贸易缓和本质上是 “战术性降温” 而非 “结构性和解”,未来 1-3 年的发展将取决于 “短期红利消化” 与 “长期矛盾化解” 的动态平衡,大致存在三种演进路径:
1. 短期(1 年内):“缓冲期” 红利集中释放,合作领域有限扩容

关税暂停与科技管控放松将直接提振双边贸易活力。预计 2026 年中美贸易额有望同比增长 15%-20%,其中机电产品、农产品、绿色能源装备将成为增长主力。中国长三角、珠三角外向型企业将借助成本优势巩固市场份额,美国消费者与制造业企业则能缓解通胀与供应链压力 —— 美系车企电池采购成本已下降超一成,终端售价有望下调 5%-8%。

在既有共识基础上,双方可能在禁毒、气候技术、跨境电商等低敏感领域拓展合作。芬太尼类物质管控协同机制的落地,或成为跨国治理合作的范本;APEC 框架下的人工智能治理倡议,也可能借助贸易缓和的契机形成更多对接点。但需注意,这一阶段的合作仍以 “维持现状” 为核心,不会触及高科技主导权、产业政策差异等深层矛盾。
2. 中期(1-3 年):“阶梯式妥协” 成关键,结构性矛盾反复拉锯

2026 年末关税暂停期限将成为下一轮博弈的 “时间节点”。若美方逐步解除成熟制程半导体设备禁令,中方可能按 “季度评估” 机制分阶段下调汽车关税,形成 “技术换市场” 的妥协模式。但高科技领域的竞争仍将持续,14 纳米以下制程设备、AI 芯片算法等核心领域的管控大概率不会放松,中国企业 “自主可控” 的研发节奏不会因短期缓和放缓 —— 国内晶圆厂已计划利用缓冲期完成 28nm 生产线国产设备验证,目标将美国技术占比降至 49% 以下。

农产品与资源领域的 “双向绑定” 可能深化。中国对美大豆、玉米进口的增加,将缓解美国农业产能过剩压力;而中方稀土产业链管理的规范化,也能稳定全球半导体与新能源产业的原材料供应,这种 “利益互嵌” 或成为避免冲突升级的 “安全阀”。但地缘政治的扰动风险仍存,若台海、南海等问题出现紧张,不排除贸易领域的摩擦再度反弹。
3. 长期:多极格局下的 “竞合常态化”,规则主导权争夺加剧

随着东盟、欧盟等第三方市场影响力提升,中美贸易关系将逐渐从 “双边对抗” 转向 “多边框架下的竞合”。RCEP 区域内的产业链整合、“长三角数字干线” 等区域合作机制,将降低中国对美市场的单一依赖;而美国推动的 “印太经济框架” 也难以完全排斥中国供应链,这种 “相互依存又彼此制衡” 的格局将长期存在。

全球经贸规则的主导权争夺将成为核心战场。中方在 APEC 提出的 “世界人工智能合作组织” 倡议,与美方主导的技术封锁体系形成鲜明对比;数字贸易、绿色关税、知识产权等领域的规则博弈,将比关税战更具长期性和复杂性。中美若能在规则对接上形成部分共识,将为全球经济治理提供新方案,反之则可能加剧世界经济的 “阵营化” 分裂。
注:本文基于 2025 年 10 月中美经贸磋商成果及当前全球经济格局作出分析预判,涉及的具体数据与发展路径均为合理推演。由于国际形势、国内政策等因素可能发生变化,相关结论仅作为信息参考,不构成任何决策依据。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AGB|Impressum|Datenschutzerklärung|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GMT+1, 2025-11-6 18:05 , Processed in 0.110381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