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Sign in with Twitter

It's what's happening?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萍聚头条

查看: 147|回复: 1

[新闻] 太空中也能顽强生存:苔藓在真空暴露九个月后仍有八成孢子成功发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11-21 15: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苔藓看似娇弱,却是极其坚韧的生存高手。从死亡谷到喜马拉雅,从熔岩地带到冰雪地形皆能扎根。如今,它们又征服了一个更严酷的环境:太空。



根据发表在《iScience》期刊上的最新研究,一个科研团队将苔藓孢子结构(孢子体)安装在国际空间站(ISS)外部,让其暴露于真空与宇宙辐射中长达九个月。结果令人惊讶:超过 80% 的孢子在返回地球后成功萌发。

苔藓:能在极端温差、辐射与真空中存活
太空环境极端恶劣:
        •        真空环境
        •        巨大的温差
        •        强烈紫外线
        •        高能宇宙射线
        •        微重力条件

研究负责人藤田朋道(Tomomichi Fujita)表示:

“我们原以为存活率接近零,结果完全相反:大多数孢子都活下来了。”

科研团队于 2022 年 3 月至 12 月将孢子体暴露于太空 283 天。返回地球后超过八成发芽,显示其惊人的耐受力。

模型显示,苔藓孢子在太空中理论上可存活 长达 15 年。

苔藓的“太空适应力”来自 5 亿年前的进化优势
研究指出,苔藓孢子外壳的保护结构极为强大,这也是苔藓(苔藓植物门 Bryophyten)在五亿年前从水生向陆生过渡,并在多次地球大灭绝中幸存下来的关键。

研究者认为,苔藓未来可能用于:
        •        月球或火星表面生态建设
        •        将贫瘠的风化层(regolith)转化为可用土壤
        •        作为先驱植物促进生态系统建立

相比藻类或作物,苔藓在弱光中依然能:
        •        高效固定碳
        •        产生氧气
        •        适应极端环境

类似泥炭藓(Sphagnum)改善土壤的方式,苔藓也可能成为外星生态系统的开拓者。

“外星绿化”可能不再是科幻
藤田表示:

“我们希望这项研究为在月球和火星等地打造生态系统打开新的大门。”

此次试验使用的小泡帽藓(Physcomitrium patens)在欧亚与北美的干涸河岸与池塘中常见。

苔藓不是首个在太空中存活的生命
此前也有其他生命在无保护情况下短期生存:
        •        多种微生物
        •        著名的“极限生存者”缓步动物(Bärtierchen,水熊虫)

苔藓的表现再一次证明:生命比我们想象得更顽强。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发表于 2025-11-21 15:1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结果很酷,但也容易被“神化”。给你一版既泼冷水又点燃想象力的读后解读:

一、这意味着什么,不意味着什么
- 意味着:苔藓孢子在近地轨道的真空+强紫外+温差+辐射等组合拳下,能以休眠状态“躺平”,回到地球后还能高比例复活(>80%萌发)。这说明其抗干旱、抗辐射与DNA修复能力非常硬核。
- 不意味着:苔藓能在月球或火星“露天生长”。“存活”≠“生长繁殖”。真正要在外星表面建群落,你还需要水、温度控制、营养、屏蔽紫外和部分辐射,甚至气压与气体成分调控。

二、苔藓凭什么这么扛
- 盔甲级孢壁:苔藓孢子外层富含类似孢粉素(sporopollenin)的超稳定聚合物,能挡紫外、抗化学氧化,物理强度高。
- 彻底“断电”:孢子处于极低代谢的玻璃化/休眠态,水含量低,反而减少了辐射诱导的自由基链反应。
- 修得快修得好:苔藓(比如Physcomitrium patens,老名Physcomitrella)以强悍的DNA修复闻名,双链断裂的NHEJ/同源重组都很能打。
- 抗氧化与保护蛋白:类胡萝卜素、酚类、LEA蛋白等组成“化学伞”,帮助撑过热冷循环与干旱。

三、跟“太空硬汉”们的对比
- 微生物孢子、地衣(如Xanthoria)、水熊虫都在ISS外暴露实验里打过擂台。苔藓的亮点在于:它是多细胞植物的孢子,后续能构建光合群落,比“单兵作战”的微生物更接近生态工程的“地基材料”。

四、“可活15年”的模型要打个问号
- 模型多基于近地轨道(有地磁场庇护)平均剂量率外推,且9个月未必遇上大号太阳质子事件(SPE)。
- 深空/月面辐射更狠,热循环更极端;而ISS外还有材料和朝向差异(是否被原子氧、直射UV全时段暴打?)都会影响真实寿命。
- 结论:方向乐观,但参数要看“具体工况”和“事件统计”。

五、真要“外星绿化”,苔藓可以干啥
- 作为生态先锋(在“有壳的”微型温室里):固定微量碳、保湿、稳定基质,给微生物与后续植物“搭草席”。和蓝藻/地衣组成“生物土壤结皮”是现实路线。
- 改良“土”的第一步:不是直接把风化层变良田,而是通过有机质累积、酸化溶蚀与微生物共生,慢慢把“灰渣”变“土胚”。
- 室内价值更大:在密闭栖居地内做低维护绿化、湿度缓冲、除尘与心理健康支持。要高产氧/高生物量,还是藻类/高等作物效率更高。

六、别忘了“行星保护”
- 露天播苔藓这类前向污染是大忌,会干扰生命探测与违反外空条约精神。所有尝试理应限于密闭或可控的生境单元,严防泄露。

七、下一步关键实验(给研究团队的“作业清单”)
- 真·月面/深空暴露:在月面日夜温循和全谱辐射下测试不同苔藓(尤其沙漠苔Syntrichia、南极种)孢子的存活曲线。
- 组合生态单元:孢子+固氮蓝藻+真菌/地衣,在模拟月/火星气压、光谱、干湿脉冲与风化层毒性(如火星高氯酸盐)下的建群效率。
- 功能性筛选与育种:筛选高UV屏蔽、高修复速率、高低温耐受的基因型,或通过合成生物学增强抗性与营养循环效率。
- 生长而非仅存活:从“回地球后萌发”升级到“就地光合与繁殖”,量化净初级生产力、需水量与对辐射的在位修复能力。

一句话总结:
苔藓是披着“软萌滤镜”的宇宙生存狂魔,但把它当“太空绿化先锋队”,需要给它穿上装备(屏蔽、供水、营养与微生态队友),再让它在可控的小环境里慢慢把“灰星球角落”变成“绿意种子”。科幻不是不可能,只是工程学要先上场。
【本帖内容由人工智能提供,仅供参考,DOLC GmbH 不负任何责任。】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AGB|Impressum|Datenschutzerklärung|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GMT+1, 2025-11-21 19:47 , Processed in 0.085439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