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萍聚头条

楼主: 百城客

[似血残阳] 《坦克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3-17 16:23 | 显示全部楼层
1941年5月26日,希特勒要求PORSHCE(简称POR.)和HENSCHEL(简称HEN.)提供重型坦克的设计方案。那时KRUPP负责为他们的方案设计炮塔。HEN.的设计方案基于早期VK3001(H)和VK3601(H)的设计,而POR.的是基于早期VK3001(P)-LEOPARD的设计。这些早期设计方案都没有投入生产,但它们为设计人员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经验。最初,KRUPP为POR.的VK4501设计了炮塔,该设计在经过修改后被HEN.的VK4501采用。1941年中期,HEN.决定制造VK4501(H1)和VK4501(H2)两种原型坦克H1型装备88mmKwK36L/56炮,安装KRUPP为VK4501(P)设计的炮塔。
H2型装备75mmKwK42L/70炮,安装一种新设计的炮塔——当时还仅有木制模型。1941年末,HEN.决定集中力量研制H1型,1942年4月17日,生产出了它的样车。4月19日,HEN.和POE.的样车都运抵RASTENBURG附近的一个车站,然后行驶11公里达到RASTENBURG——尽管途中不断出现事故。1942年4月20日——希特勒生日,在东普鲁士的狼穴,这两辆样车都出现在了他的面前。42年7月,在BERKA的坦克学校,两辆坦克都开始了进一步的测试。在测试期间,POR.的样车被淘汰,而HEN.的样车却非常成功。同月,HEN.的VK4501(H)定型,命名为"虎 I",并且开始批量生产。

  在1942年8月29日,“虎I”第一次出现在列宁格勒的502重型坦克团第一连。42年12月,在北非突尼斯附近,501重型坦克团中出现了虎I式坦克的身影。“虎 I”被装备到一些重型坦克部队,它一直服役到战争结束。1945年4、5月,参加了柏林的防御战。“虎I”装备的88mm炮威力巨大,这使它成为所有盟军坦克危险的对手,它那厚重的装甲使它几乎坚不可摧。在战争中“虎I”击毁了大量的敌军坦克和其它装备,在对手心中树立了不可战胜的神话、留下了威力巨大的深刻印象。44年7月,506重型坦克团第三连的指挥官在3,900m的距离上击毁了T-34坦克。“虎I”最大的缺点是它的后部防护和发动机——它需要持续的工作,否则一旦熄火就很难启动。

  “虎I”只有两种正式的型号——E型和H型,但在生产过程中,改进始终在进行。早期生产的型号炮塔上的射击窗在中期生产的型号中改为了逃生舱口(也可用来上载弹药);早期型炮手的两个视窗的窗盖的装甲在中期生产时得到了加强,在后期又改为了一个;早期的两个前灯在后期只剩了一个。后期生产的“虎I”的发动机也更换了。“虎I”装备了两种履带:窄履带,用于运输;宽履带,用于战场。为了方便“虎”式坦克的运输,加快装卸速度,还生产了它专用的列车。从1942年7月到1944年8月末,仅生产了1,355辆“虎I”坦克。44年4月,“虎I”的月产量达到最高水平,生产了105辆。“虎I”最终被“虎II”所取代,但它仍然是二战中令人畏惧的德军坦克的象征。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x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发表于 2006-3-17 16:34 | 显示全部楼层
在二战苏军坦克中,T-34可以说是大名鼎鼎的“胜利战车”,不论是T-34/76还是T-34/85,早就被大家所津津乐道,其性能和特点也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但是T-34家族中还有一个火力超群但却不太为人所知的兄弟——T-34/57“坦克猎手”。这种性能相当出色的坦克却因为生不逢时而没能象它的两位兄弟那样名声大噪。
说到T-34/57,就不能不提到ZIS-2型57毫米反坦克炮,这种身管长度达到73倍径的反坦克炮正是T-34/57所装备的ZIS-4型坦克炮的原型。1940年,针对德国可能出现的重型坦克的威胁,苏联军方认为,现有的45毫米团属反坦克炮已经不足以应付可能出现的装甲威胁(事实上这在很大程度上是自己吓唬自己,德国真正的重型坦克VI型——虎在1943年才投入实战),于是提出了多个反坦克炮的研制计划,格拉宾设计局承接了107毫米和57毫米口径反坦克炮的研制任务,F-31型57毫米超长身管反坦克炮就在其中。1940年10月,F-31型反坦克炮的原型制造完成,并顺利通过了工厂和军方的测试,1941年初,F-31获准服役并改名为ZIS-2(92#工厂获得了“斯大林工厂”的荣誉称号,简写为ZIS(Zavod imeni Stalina),所以该厂研制的火炮被称为ZIS型),或称为1941型57毫米反坦克炮,这种火炮可以以近1000米/秒的初速发射重3.14公斤的BR-271穿甲弹,在1000米距离上可以穿透90毫米厚的垂直装甲,在1500米距离上仍然有75毫米的穿甲威力。(实际上,ZIS-2型并非当时格拉宾设计局研制的身管最长的57毫米炮,另一种1940年11月开始研制的ZIS-1KV型57毫米炮身管长达86倍径。使用BR-271时初速达1150米/秒,但是寿命过短,按格拉宾本人的说法“射击40发后,初速和精度就明显下降,50发以后,炮弹就不旋转并且开始翻跟头(膛线被打秃了!)”,尽管格拉宾的说法有些夸张,但ZIS-1KV寿命过短是个不争的事实,后来ZIS-4也受到过类似的困扰。

  正在ZIS-2反坦克炮进行研制的同时,苏联军方对于T-26和BT系列坦克所安装的45毫米坦克炮和T-34及KV-1坦克上30.5倍径L-11/F-32坦克炮火力不足的问题也感到忧心忡忡,1940年6月13日国防人民委员铁木辛哥元帅向苏共中央委员会提交的报告中指出:“……现有的T-34和KV坦克及以后可能发展的坦克面临火力不足的问题”,为了替换这些坦克炮,军方提出,为T-34坦克研制一种长身管,穿甲力强,口径在55到60毫米之间的坦克炮。

  这个时候,格拉宾设计局的ZIS-2型反坦克炮的设计正在顺利进行,于是,该设计局很快又接受了在ZIS-2反坦克炮基础上研制一种可供T-34使用的坦克炮的任务。新的57毫米坦克炮的试制工作于1940年9月启动,但是,这个时候工厂的坦克炮生产能力几乎被新的F-34型坦克炮的批量生产任务所饱和,直接影响到投入新炮研制的力量,加上要将基于F-24型团属76毫米炮的ZIS-2反坦克炮(两者除了身管和弹膛外其他部分区别比如炮架、驻退机构等几乎一模一样)改造为坦克炮,设计工作量并不小,所以设计工作进展不快,1940年11月开始最初的样炮的制造工作,第二年三月和四月,分别进行了固定炮架测试和坦克实车装车测试,但是测试显示,新的坦克炮在精度和身管寿命上存在严重的问题,长达71倍径的身管在发射100到150发炮弹后便会报废。这个数据大大低于它的原型ZIS-2反坦克炮,而这样的寿命和过低的精度显然不会被军方接受,新的坦克炮被打回设计局进行改进。

  1941年7月,改进后的57毫米坦克炮重新进行了测试,这次的测试十分成功,改进后的火炮在身管寿命和精度上都有很大的提高,而它强大的穿甲威力则为军方所赞赏,尽管它的超长身管造成了加工困难和成本过高的问题(这样的问题在ZIS-2身上也同样有,作为团属反坦克炮的ZIS-2其成本竟高达ZIS-3型76毫米师属火炮的10到12倍!),但是军方还是决定不顾其高成本将其定型为ZIS-4型57毫米坦克炮并投入量产——当时战争已经爆发,苏军在德军装甲部队的进攻面前正在节节败退,对各类反坦克武器的需求几乎到了病急乱投医的程度,对于大威力的ZIS-4自然青睐有加。

  ZIS-4定型的同时,安装该炮的T-34/57坦克也迅速完成了设计工作,相比ZIS-4火炮多灾多难的研制过程,T-34/57的设计工作可以说几乎没有遇到任何值得一提的问题,由于ZIS-4是为T-34度身定做的,所以设计工作量极小,除了火炮和相应的观瞄系统系统,T-34/57与T-34/76Model 1940和T-34/76 Model 1941基本上一模一样,由于BR-271弹药筒的尺寸与76毫米炮弹相当,所以连弹架都不用做大的更改,更有甚者,T-34/57连火炮防盾都是沿用T-34/76的防盾,唯一的更改是为了在防盾上安装外径较细的ZIS-2,增加了一个固定环,环的内径等于L-11或F-34的外径,而内径则等于ZIS-4的外径。这样,从T-34/76改造为T-34/57的工作量被降到最低,两种车型除了火炮系统外所有部件都可以通用——在总装线上安装火炮之前,你甚至无法区分两种车型的区别。两种坦克完全共用一条生产线,这样一来大大简化了生产手续,有效提高了生产效率,不过副作用是给后世的研究者造成了很大的困扰——当然这个是后话。

一波三折的生产

  1941年7月,ZIS-4坦克炮定型,8月即投入了批量生产,但是9月份,由于57毫米穿甲弹供应不足,ZIS-4的量产计划被临时推迟。随后在战争中苏联人发现,对付装甲并不厚实的德国中型坦克,威力逊色不少的F-34就足以应付,而ZIS-4则显得威力过大,而猜想中的德国重型坦克并没有出现——显然它并不存在,所以当时战场上根本没有“值得”ZIS-4对付的目标,倒是高昂的成本和超长身管烦琐的生产工艺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于是在1941年11月苏联调整军工和装备体系时,ZIS-4生产临时性的推迟变成了永久性的取消,与此同时,同样的命运也落在了它的“同胞兄弟”ZIS-2反坦克炮身上,在整个1941年,92#工厂总共生产了133门ZIS-4坦克炮。

  尽管生产被迫终止,但已经生产出来的坦克炮并没有搁置——当时危急的战况也不允许搁置这些威力强大的火炮——这些坦克炮很快被分发到各个T-34生产厂的手中,并安装在即将出厂的T-34坦克上,但是由于T-34/57和T-34/76的生产是同时进行的,57毫米ZIS-4坦克炮又是小批量多批分发给多个工厂,各个工厂本身更是处在转移前的风雨飘摇中,比如在撤退之前,哈尔克夫机车厂获得了21门ZIS-4坦克炮用于改装生产T-34/57,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获得了20门,所以很多工厂只有接收ZIS-4数量的统计,而没有T-34/57生产数量的统计--往往是与T-34/76的生产一起进行统计的,所以有关T-34/57的生产数量并没有一个准确权威的数字,只能根据ZIS-4在1941年的生产数量估计在100辆上下。

  到了1943年,T-34/57的命运似乎有了转机,1943年初,德国新型虎式重型坦克出现在战场上!当时苏军广泛使用的ZIS-3反坦克炮和F-34坦克炮根本无法击穿虎式坦克厚度超过100毫米的前装甲,更不用说45毫米反坦克炮了,而新型的大口径坦克炮和反坦克炮尚在研制,距量产还有相当长的时间,在当时能够马上投入生产和使用的火炮中只有配用BR-271型穿甲弹的ZIS-2反坦克炮和ZIS-4坦克炮能够在500米左右有效穿透虎的前装甲,而且在弹药上尚有相当的改进余地。1943年6月,改进后的ZIS-2又被重新投入生产,改进后的ZIS-2被称为ZIS-2 Model 1943或者“1943年式57毫米反坦克炮”,很快就批量装备了精锐的近卫步兵团或坦克旅,替换了原有的各型45毫米团属反坦克炮,一直生产和使用到战后。而ZIS-4和T-34/57的改进和重新投产工作则在5月份便启动了,但是ZIS-4的改造工作却要复杂许多,新的改型被称为ZIS-4M,主要更改是换装简化了机械结构的通用炮闩(与F-34,ZIS-3,ZIS-5通用),而新的T-34/57也率先安装了MK-4型潜望镜。配备了新型穿甲弹(APCR)的ZIS-4和ZIS-2的穿甲威力又有相当大的提高,ZIS-2在使用BR-271P和BR-271N时穿甲威力在1000米距离上分别达到105毫米/90度和140毫米/90度,而在500米距离上更是分别达到145毫米/90度和155毫米/90度,而BR-271N在1500米距离上仍然有125毫米的穿甲威力! 而采用相同身管的ZIS-4/4M在使用同种弹药时(两者弹药皆可通用)威力与ZIS-2相当。(除了BR-271外ZIS-4/4M缺乏使用其他弹种的具体数据资料,有些资料上提到使用APCR时穿甲威力在射程500米时穿甲厚度为105毫米,而使用BR-271或者BR-271K(具体弹种不详)时威力只有90毫米,1000米时为65毫米,但是考虑到ZIS-4/4M和ZIS-2身管长度相同、弹药和火炮结构,使用同种弹药时炮口初速也相同,所以两者威力相差这么大显然很难解释,即使这两种火炮的身管有一些差别,但是也无法解释在弹头和初速完全相同的情况下穿甲能力竟然有如此大的差异,对此的解释可能是将使用BR-271K在穿透倾角60度装甲时的厚度混淆为穿透垂直装甲的厚度。

  但是T-34/57和ZIS-4M显然没有ZIS-2那么幸运,随着安装D-5T型85毫米坦克炮的T-34/85的出现,ZIS-4M和T-34/57又一次被打入冷宫,尽管D-5T的威力比ZIS-4/4M还要逊色一些,但是其低廉的成本和简单的生产工艺却迅速赢得了青睐,整个1943年仅仅生产了172门ZIS-4M,而1944年只生产了19门,1944年生产的据一些推测可能是用于替换损坏的火炮,这样T-34/57 Model 1943的产量大约不会超过150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x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楼主| 发表于 2006-3-18 09:1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章 牛刀小试

第一节 砧板上的波兰
第二节 首次参战  
又缺了,呵呵。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楼主| 发表于 2006-3-18 09:1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章 惊世之作

第一节 颓废之旅
第二节 守株待兔
第三节 曼施坦因计划
第四节 崩溃
第五节 贡比涅之辱
:lol::lol::lol:先空着了。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楼主| 发表于 2006-3-18 09:2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五章 势如破竹

第一节 苏联和苏联陆军

法国在德军装甲部队的重击之下投降了,德国的敌人只剩下了英国。为了让英国承认德国在欧洲大陆的统治地位和造成的既成事实,希特勒异常慷慨大方,以世界霸主的口气宣布德国不要求索回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失去的殖民地,英国可以保留其王室,甚至丘吉尔也可以继续当首相。但希特勒的慷慨遭到英国的坚决拒绝。英国全力动员其帝国庞大的资源,美国也已经公开站在了英国一边。希特勒惶惶不安,急于想媾和,他没有把美国当回事,低估了美国的潜力,认为英国之所以“执迷不悟”,是因为有苏联。在法国之战结束后,希特勒在1940年7月13日与陆军总司令布劳希契、陆军总参谋长哈尔德的谈话中就表示要进攻苏联,一星期后在最高统帅部会议上称:“我们必须处理俄国。”并指示布劳希契着手制定对苏作战计划。

德国对苏作战计划的基础是对苏联的了解,而苏联与法国等西欧国家存在巨大的差异。从自然地理上看,苏联幅员广阔,仅其欧洲部分的面积就超过欧洲其他国家陆地面积的总和。由于苏联距大西洋较远,气候呈大陆性,夏季短暂、燥热,冬季酷寒,春季3~4月份是不适于作战的融雪季,秋季是雨季。苏联欧洲部分的国土呈漏斗状,西部较窄,向东展开。苏联西部的白俄罗斯有大面积的森林,沼泽、湖泊星罗棋布,南部的乌克兰为肥沃的黑土草原,树木稀少,河流均为南北走向。在白俄罗斯、俄罗斯中部的森林与乌克兰的草原之间是普里皮亚特沼泽地。这块沼泽地位于白俄罗斯和乌克兰之间,向东延伸到第聂伯河。在白俄罗斯的森林、湖泊、沼泽中有经明斯克、奥尔沙、斯摩棱斯克至莫斯科的陆上通道,称为“奥尔沙陆桥”,斯摩棱斯克是陆桥的东部桥头重镇,亦是莫斯科的大门。从经济地理上看,苏联的工业虽经两个五年计划的飞速发展,但总体水平仍大大落后于德国和西欧诸国,人民的受教育水准更为落后,工业区集中在列宁格勒地区、莫斯科地区、顿巴斯地区和欧洲、亚洲交界处的乌拉尔地区。尽管经济相对落后,苏联及其前身沙皇俄国由于人口众多,幅员广阔,仍是一个举足轻重、能左右欧洲力量平衡的大国,特别是对东欧局势的影响力更不容忽视,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被动地处于两线作战。由于此因,希特勒在与斯大林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之后才敢进攻波兰。但1940年夏季的欧洲已完全不同于一年前:波兰被打垮了,法国屈膝告饶,英国自身难保,岌岌可危,苏联失去了在西欧牵制德国的传统盟友,而苏联军队在对芬兰战争中丢人现眼,为世人所嘲笑,其声望一落千丈。

苏联军队之所以在苏芬战争中蒙受耻辱,与斯大林的大清洗密不可分。在这场空前的浩劫中,苏联军队的各级指挥官惨遭无端杀戮,元气大伤,从下表中可见苏联军官队伍的受损情况。苏联军队所丧失的不仅仅是这些将领的经验,与德国装甲师多少有点相似的机械化军也随图哈切夫斯基元帅之死而被解散。在5位元帅中,真正堪称元帅的图哈切夫斯基、叶戈罗夫和布留赫尔在契卡行刑队的地下室里魂归西天,只留下伏罗希洛夫和布琼尼。许多在后来的战火中脱颖而出的人,如罗科索夫斯基、马利诺夫斯基都蹲过大狱,罗科索夫斯基曾被“假枪毙”过数次,体会了被处死前的感觉。随着机械化军的解散,苏联陆军又回到骑兵时代。在德军坦克横扫波兰后,伏罗希洛夫仍认为“红军骑兵仍然是一支所向无敌和有击溃力的武装力量”。

直到苏芬战争爆发后,斯大林才似乎从自我陶醉中清醒过来,他提升铁木辛哥担任国防人民委员,朱可夫为总参谋长。铁木辛哥虽治军极严,但缺乏机械化战争的意识;朱可夫虽在哈拉哈河战役中战功卓著,崭露头角,但说话分量还不重。苏芬战争的炮声刚刚平息,德国军队大举入侵西欧。德军装甲部队举足轻重的作用终于让斯大林清醒了。苏联于1940年6月2日重新组建机械化部队——机械化军。苏联1940年的机械化军是德国装甲军的翻版,内有2个坦克师和1个摩托化步兵师,坦克师内编有2个坦克团、1个摩托化步兵团、1个炮兵团和1个防空营。但部队不是能在几个月内就能改编、训练好的,在战争爆发时,苏联陆军还在改编中,虽有22万辆坦克,大大超过全世界坦克的总和,并有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优秀的坦克——T-34型,但这些坦克型号繁杂,多是快开不动的旧货,新型坦克T-34型和KV型数量尚少,那些坦克师、机械化军还在纸面上。

斯大林知道苏联军队的状况,乘法国溃败的混乱时机,吞并了波罗的海沿岸三国和罗马尼亚的摩尔达维亚地区,对德国人则忍气吞声。但在政坛上厮杀多年的斯大林明白何为战术上的忍让,何为原则上的投降,在原则上寸步不让。1940年10月苏联外交人民委员莫洛托夫访问柏林时,希特勒与之大谈如何拍卖大英帝国的遗产,但莫洛托夫对此毫不动心,反复质问德国军队为何要进驻芬兰和罗马尼亚……斯大林想尽量拖延战争爆发的时间,严禁拦截深入苏联国土的德国侦察机和开枪射击渗入国境的德国侦察兵,故意冷落英国、美国驻苏大使,把英国、美国有关德军在东线集结重兵、即将入侵苏联的报道称为挑拨离间,对英美两国透露的德军情报嗤之以鼻,其宣传机器的攻击对象不是法西斯,而是社会民主党和“军国主义”。

经过法国一战,斯大林知道了德国陆军、尤其是其装甲部队强大的突击作用,也知道苏联军队在装备、组织、训练、作战经验上远逊于德军,一旦德军入侵,苏联要付出巨大的代价。面对如此强敌,俄国虽有1812年以弱胜强大败拿破仑的光荣历史,有著名的库图佐夫战略,但斯大林却迷恋苏联早期军事理论家伏龙芝的“进攻理论”。应当说进攻是俄国军事思想的“国粹”,但放在1941年就极为可笑。在战争爆发前,苏联军队的理论研究、训练同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法国陆军一样,只有两个字——“进攻”,准备一旦遭到入侵就立刻打出国门,把战争引向敌人国土,对防御毫无研究,更别说退却了。在边境地区的军队部署上,从常理上说应采用纵深部署,以空间换时间,防止像波军那样被分割、歼灭,但斯大林却把苏联军队呈进攻态势部署在边界地区。在战争爆发前,苏联在西部国境共有4个军区:波罗的海特别军区(辖第8、第11集团军、第27集团军共26个师;其中6个坦克师)、西方特别军区(辖第3、第10、第4、第13集团军,共36个师,其中10个坦克师)、基辅特别军区(辖第5、第6、第26、第12集团军,共56个师,其中16个坦克师)、敖德萨特别军区(辖第9集团军,共14个师,其中2个坦克师)。这4个军区在战时将改为西北、西方、西南、南方4个方面军,由于斯大林认为德军的主攻目标是乌克兰、顿巴斯工业区,基辅特别军区(即西南方面军)的兵力最强,其司令是苏军中年富力强的基尔波诺斯上将。西方方面军在奥尔沙陆桥西端,其司令是那位在西班牙内战中扬名一时回国后报告坦克只能支援步兵的巴甫洛夫。在波罗的海特别军区,斯大林因刚刚吞并的波罗的海三国内部局势不稳,沿三国边界屯有大量的军队,司令是库兹涅佐夫。在1939年9月苏军进军波兰东部前,苏军在旧国界筑有坚固的筑垒防线,但在边界西移后,苏军拆毁了旧防线,却未在新国界构筑一条防线。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楼主| 发表于 2006-3-18 09:2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节 巴巴罗萨计划

在一个月内就把法国陆军打得一败涂地的德国人没有高估苏联军队的战斗力,德国军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用一个拳头就把俄国打翻在地。但问题是苏联的地域太大,国土呈西窄东宽的漏斗状,越往东,战线越宽,苏联军队的回旋余地越大,德军不可能像对付法国那样占领苏联全境,甚至连占领乌拉尔的能力也没有,而且苏联夏季短暂、冬季漫长、春秋季泥泞,适于机械化军队作战的时间很短,因此何为德军的主要目标便成为对苏作战计划的核心问题,是苏联军队、国土和重要经济区,还是苏联的政治中心、国家的象征莫斯科?

希特勒进攻苏联的想法源于他对共产主义的极端仇视和对斯拉夫民族的蔑视,而在1941年6月促使他关注东方的原因,除法国被击败外,还有苏联占领比萨拉比亚,把普罗耶什蒂油田置于苏联轰炸机的作战半径之内,引起希特勒的极度不安,所以希特勒对苏作战的目标本身具有多重性,而这种多重性目标直接影响了德国对苏作战计划,导致后来的战略争论、古德里安南下和坐失良机。

希特勒最初的忧虑来自苏联强夺比萨拉比亚,他曾想不通过武力解决这一问题。但到7月中旬,希特勒想一劳永逸地"解决俄国问题"。他在7月13日给哈尔德的训示中要求在4~6星期内"粉碎俄国军队",占领足够大的领土,消灭苏联空军对柏林、西里西亚工业区和普罗耶什蒂油田的威胁,建立从属于德国的乌克兰、白俄罗斯、波罗的海国家,扩大芬兰领土,再用德国空军摧毁苏联的剩余工业区。根据希特勒的这一要求,哈尔德指令第18集团军参谋长马尔克斯中将研究对苏作战计划。8月5日,马尔克斯提出了他的作战大纲。

马尔克斯计划在普里皮亚特沼泽地北南两侧向莫斯科和基辅发动主要突击,从波罗的海沿岸和比萨拉比亚向列宁格勒和基辅发动佯攻。在第一阶段,德军占领斯摩棱斯克和基辅;在第二阶段占领莫斯科后,北路德军南下,与从基辅东进的德军会合,将苏军大部消灭于莫斯科和基辅之间。德国须投入110个步兵师、24个装甲师、12个摩托化师。德国情报部门统计,苏军有96个步兵师、23个骑兵师和28个装甲摩托化师。马尔克斯计划把莫斯科定为德军的重要目标,预计苏军为保卫莫斯科会与德军决战,从而为德军消灭苏军主力创造大好时机。

哈尔德仔细研究了马尔克斯的计划,又指令总参谋部的罗斯堡中校进行初步的修改。罗斯堡中校把沿波罗的海进攻的德军和向莫斯科、基辅突击的德军分为北方、中央、南方3个集团军群,建议中央集团军群在占领斯摩棱斯克后应等待北方集团军群。

希特勒在放弃进攻英国的"海狮计划"后,把注意力放在东方,开始卷入作战计划的制定。从11月底到12月初,德国陆军总参谋部和3个集团军群司令部对对苏作战计划进行了图上模拟。12月5日,哈尔德向希特勒汇报了图上模拟的结果和结论,称:

"苏联最重要的军火生产中心在乌克兰、莫斯科和列宁格勒。整个作战区域被普里皮亚特沼泽地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的铁路、公路在华沙-莫斯科段要优于南部,苏军在北部苏德分界线的兵力亦多于南部。第聂伯河和北德维纳河是俄军必须坚守的最东面的防线,再向东撤退就会暴露其工业区。德军将以装甲利刃切入,阻止俄军在这些河流的西岸集结,建立防御。

德军必须在华沙地区集结特别强大的军队,向莫斯科推进。在3个拟议中的集团军群中,北方集团军群的总目标是列宁格勒,南方集团军群的目标是基辅。后者的一个集团从卢布林出发,第二个集团从兰姆堡(即利沃夫)出发,第三个从罗马尼亚出发。此次作战的目标是南起伏尔加河河口、北抵阿尔汉格尔斯克一线。德军须动用105个步兵师、32个装甲师和摩托化师,其中有2个集团军作为第二梯队跟进。"

哈尔德修改了马尔克斯的计划:将二路进攻变成三路进攻,把列宁格勒变为主攻目标之一,而削弱了向基辅方向进攻的兵力,并提出阿尔汉格尔斯克-伏尔加河的进攻终止线。

希特勒宣布同意哈尔德方案的总体构想,又附加了自己的意见:德军须迅速前进,不给苏联红军建立稳定战线的机会,将德国东部工业区置于苏联轰炸机的半径之外而把苏联的工业基地置于德国空军的活动范围之内;德国军队经首次攻击就要摧毁苏联军队主力,因此德国北部的2个集团军群应有强大的机动部队;德国北方集团军群须围歼波罗的海地区的苏军;中央集团军群的兵力应非常强大,能增援北方集团军群;在普里皮亚特沼泽地以南,德军从北南两翼围歼在乌克兰的苏军。希特勒没有决定德军在达成上述目标后是否立刻向莫斯科推进。

哈尔德在12月的第一星期把对苏作战的准备工作移交给最高统帅部。最高统帅部作战部部长约德尔根据希特勒的指示,以哈尔德的工作结果为基础,制订出《最高统帅部第21号指令》。这就是巴巴罗萨计划。

这是一个目标相互矛盾的计划。《巴巴罗萨计划》规定:"德国国防军必须在对英国战争结束之前即以一次快速远征将苏俄击败。"德军的进攻终止线是阿尔汉格尔斯克至伏尔加河,尔后建立一个防线。迅速占领莫斯科的原因是"攻占该城,意味着政治和经济上的决定性胜利。此外还意味着苏联丧失了最重要的铁路枢纽"。看来德军的主要攻击目标是莫斯科,并尽快向东推进,直到阿尔汉格尔斯克-伏尔加河一线,但《巴巴罗萨计划》又根据希特勒的旨意规定:中央集团军群在粉碎白俄罗斯境内的苏军后,应"以强大的快速部队转而向北",协同北方集团军群,消灭波罗的海沿岸的苏军,占领列宁格勒,然后再进攻莫斯科。这显然与迅速占领莫斯科的要求相矛盾,其目标变成波罗的海地区的苏军。对于南方集团军群,希特勒要求它"提前攻占在国防经济方面占有重要地位的顿涅茨盆地"。显然该集团军群的目标是经济上的。

希特勒是想样样都得,既要占领莫斯科,夺取广大的土地,又要消灭敌军,还要占领经济区,他没有定出先后次序,不知道何为消灭苏联的关键之处,更没有想到苏联国土辽阔,德军能否在短暂的夏季达到上述3个目标,只一厢情愿地根据对法作战的经验认为:在4~6星期内就可以结束对苏战争,空军经过对苏战争的磨炼会更强大,在秋季到来之前就可以调到西线,继续对英作战。

希特勒或许真像曼施坦因所说,有些军事天才,但他所有的军事经验仅限于西线,对东线一无所知,不知道东线广大的空间、落后的交通设施、恶劣的气候会给作战带来何种影响。《巴巴罗萨计划》的执笔人约德尔最大的本领是溜须拍马,思维混乱,在德国陆军总参谋部中有"迷糊"的雅号。其实德国陆军中有许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在东线打了多年仗的人,但由于希特勒独揽军权,无视前辈的经验,根本没有吸取他们的意见。在制订《巴巴罗萨计划》中犯下大错的还有德国情报部门。负责搜集苏联军事、经济、政治情报的是德国陆军情报局东线外军处。这个处在搜集或鉴定苏联军事资料方面所投入的时间和经费很少,处长金策尔中校是位出身步兵的情报门外汉,连俄语也不会讲。由于苏联严格限制境内外国人的活动范围,德国驻苏武官克斯特林将军虽生长在莫斯科,精通俄语,在苏联任武官有10年,也无法获得苏军的具体情报,只有一个泛泛的报告,说苏联红军是德军的劲敌,但无力进行大规模机动作战,在数量上对德军虽有二比一或三比一的优势,但战斗力低于德军。克斯特林将军的这些结论是正确的,但他大大低估了苏军的战斗力,可是在战后却事后诸葛亮,说在战前他曾提醒德国最高统帅部:时间、空间和气候对苏联有利,苏军有很强的应变能力,占领莫斯科也无足轻重。

德国最高统帅部无法了解苏联坦克和飞机的数量,没有准确的苏联地图,只能依靠航空照片。德军更不知苏联陆军师的准确数目、动员能力及战略预备队的数量,在开战前连对面苏军部队的番号也没有搞清楚。德军入苏两个月后发现情报部门大大低估了苏军的实力,希特勒破口大骂德国情报部门无能。那么如果希特勒知道苏联工业、经济的真实情况,他还会发动侵苏战争吗?英国军事历史学家西顿上校在《苏德战争》中这样说:"德国情报部门就是在1940年年底拿出真凭实据说明苏联实力的真实面目,当时希特勒完全可能嗤之以鼻,说那是愚蠢的捏造。"这当然是无法证实的推测,但后来希特勒的所作所为的确如此。自1938年弗洛姆堡事件后,德国陆军已完全成为这个维也纳流浪汉的玩物,一大批极有才干的将军们只有总参谋长贝克上将有骨气,愤然辞职,剩下的个个唯唯诺诺,只想保住自己的乌纱帽,自己作贱自己,违背良知和所受的专业训练,一味服从。待头脑清醒后想推翻希特勒、拯救德国时,希特勒已为他们准备好了绞架,用钢琴的琴弦把他们吊死。绝大部分德国陆军将领,不是被革职罢官,贬为平民,就是成为希特勒、盖世太保的刀下鬼。

这些都是后话。在1940年12月希特勒颁布《巴巴罗萨计划》后,没有一个将军、元帅敢斗胆向希特勒的开战决策提出疑问,都全身心地投入到对苏作战的准备之中。

根据《巴巴罗萨计划》的要求,德国对苏战争的主力仍是经过战火锤炼的装甲部队,这个计划中还有这样的规定:"必须大胆作战,坦克分四路深入,以消灭俄国西部的大量俄国陆军;还须防止敌人退入俄国的辽阔地区。"希特勒见装甲部队是击败法国的关键性力量,在对法战争结束后对装甲部队进行了整编和扩编,德国装甲师的数量从1940年春的10个师增加到1941年6月22日的21个师,摩托化师增至13个。德军这21个装甲师(实际投入侵苏战争的是19个)被编为4个装甲集群:霍普纳将军指挥的第4装甲集群,辖第41装甲军和第56装甲军,共3个装甲师、3个摩托化步兵师和2个步兵师;霍特将军指挥的第3装甲集群,辖第39、第57装甲军,共4个装甲师和3个摩托化师;古德里安将军指挥的第2装甲集群,辖第24装甲军、第46装甲军和第47装甲军,共5个装甲师、3个摩托化师和1个骑兵师;克莱斯特将军指挥的第1装甲集群,辖第3、第14、第48装甲军,共5个装甲师和3个摩托化师。

虽然德军装甲师的数量增加了1倍,但坦克数量并没有增加多少,苏德战争开始时只有3550辆,比入侵西欧时多800辆。装甲师数量的增加,是由于希特勒对师的数量的偏爱。德军装甲师原来的核心是坦克旅,每旅有2个坦克团,每团有160辆坦克。希特勒为了增加师的数量,从每个装甲师中抽出一个坦克团,再配一个摩托化步兵旅和一个摩托化炮兵团,就组成一个新的装甲师,这样1941年一个德军装甲师的坦克比过去少了一半,在150~200辆之间。德军使用的大部分坦克仍是Ⅲ型,有部分Ⅳ型,德军在坦克数量上与苏军相比居劣势,但坦克的质量居优势,坦克兵的素质,特别是指挥官的素质和经验,远远胜过对手。除这4个装甲集群外,德国陆军的其余部队还处在骡马时代,除能乘火车外,就得靠双腿行走,辎重和火炮都用骡马牵引,和拿破仑时代陆军的前进速度相同,只能当铁砧使用。

根据《巴巴罗萨计划》的要求,德军3个集团军群从1940年年底起,着手拟定各自的作战计划。

德军北方集团军群司令是李勃上将。他指挥屈席勒尔将军的第18集团军、布施将军的第16集团军和霍普纳将军的第4装甲集群,由克勒尔将军的第1航空队提供空中支援,共有26个师。李勃的任务是率部从东普鲁士东北部出发,占领800公里以外的列宁格勒,消灭波罗的海沿岸的苏军和苏联波罗的海舰队,并与芬兰军队会合。李勃对面的苏军是波罗的海军区和列宁格勒军区(战争爆发后改为西北方面军和北方方面军)的三个集团军。李勃把霍普纳的第4装甲集群当作开膛破肚的尖刀,部署在中间,充当先锋,首先冲到德维纳河畔的道加夫皮尔斯,抢占桥梁,不停顿地冲向列宁格勒,切断波罗的海沿岸与内陆的联系,把苏军打得晕头转向,乱成一团。跟在其后的两个集团军扫荡苏军残兵,把苏军驻波罗的海沿岸的部队压到海岸后再消灭。

霍普纳南面的是中央集团军群,由博克元帅指挥,凯塞林元帅的第2航空队提供空中支援。这是兵力最强的集团军群,计有霍特的第3装甲集群、施特劳斯上将的第9集团军、克鲁格上将的第4集团军和古德里安的第2装甲集群,共51个师。博克的总目标是占领莫斯科,但其当前任务是包围和消灭白俄罗斯的苏军,占领斯摩棱斯克,打通奥尔沙陆桥,为下一步占领莫斯科创造条件。由于当面苏军西方方面军呈前沿部署,博克把2个装甲集群部署在两翼,北面是在东普鲁士的霍特,南面是在华沙附近的古德里安,准备对苏军实施大纵深迂回包抄。博克想撒开一个大网,同时伸出两支铁臂,在600公里外的斯摩棱斯克合拢,把斯摩棱斯克以西的苏军连根拔起,一锅煮熟,一步跳到莫斯科的大门口。但缺乏军事业务专门训练、又爱干预战役战术细节的希特勒担心这两支铁臂会因伸得太长而被苏联人砍掉,坚决主张合拢的地点是350公里外的白俄罗斯首府明斯克。博克哭笑不得,大失所望。只得更改初衷,把一个大网变成好几个小网,博克的两支铁臂在明斯克合拢,切断明斯克-斯摩棱斯克-莫斯科公路,堵住苏军的退路。与此同时,施特劳斯的第9集团军和克鲁格的第4集团军从北南向前伸出,再合紧,把比亚威斯托克突出部的苏联第10集团军也扔进肉锅。由于装甲部队的速度快,装甲集群和步兵集团军收网和架锅几乎能同步完成。一俟苏军入网、进锅,2个集团军分兵疾速追赶装甲部队,而2个装甲集群不待步兵赶上,就向斯摩棱斯克伸出铁臂,在斯摩棱斯克筑起铁墙,后面的步兵继续东进,把明斯克和斯摩棱斯克之间的苏军挤成肉饼。

博克南部的是南方集团军群,司令是龙德施泰特元帅,由第4航空队提供空中支援。龙德施泰特在整个《巴巴罗萨计划》中充当配角,其所辖兵力有40个德国师、14个罗马尼亚师和1个匈牙利军,他的总任务是占领基辅,进至伏尔加河。但其第一阶段任务是占领基辅,占领西乌克兰,消灭当地的苏军西南方面军(辖4个集团军)一部。龙德施泰特的部队实际由北南两个集团组成。北集团部署在波兰卢布林地区,有赖歇瑙元帅指挥的第6集团军、克莱斯特将军指挥的第1装甲集群和斯图尔纳格尔指挥的第17集团军。南集团是驻罗马尼亚的德国第11集团军、罗马尼亚第3、第4集团军。龙德施泰特的主力是北集团左翼的第6集团军和第1装甲集群,共20个师。这两个集团军从卢布林地区出发,第6集团军在左,克莱斯特的第1装甲集群在右,贴着普里皮亚特沼泽地的南缘,先奋力突破苏军的防御,向东南直逼基辅,在接近基辅以西约130公里的日托米尔时,第6集团军与第1装甲集群分兵,前者转向东,从南北两翼钳击基辅,占领基辅附近第聂伯河上的渡口;后者抛开步兵,先继续向东南疾进,然后突然掉头杀向正南,奔向黑海海岸,包围部分苏军西南方面军和整个南方方面军。与此同时,北集团右翼第17集团军占领普热姆尔要塞后亦向东南推进,把后路被抄、军心大乱的苏联军队推向东面,赶到克莱斯特装甲集群的履带下,配合左翼的两个集团军,撕开苏军西南方面军的防线,再把南方方面军装进口袋。在克莱斯特的第1装甲集群杀向黑海时,龙德施泰特放出右翼南集团的三个集团军。德国第11集团军居中,两个罗马尼亚集团军在两翼,三路并进,渡过普里特河、德涅斯特河,把苏联南方方面军赶进克莱斯特张开的口袋。在消灭苏联南方方面军后,龙德施泰特就向哈尔科夫和伏尔加河推进。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楼主| 发表于 2006-3-18 09:2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节 一溃千里


1941年初,德国热火朝天地准备开战,一列列满载坦克、人员、各种物资的列车隆隆东驰,把200万军人、3000多辆坦克、30万匹马、50万辆各式汽车,运到波兰。德国空军每天侵入苏联领空,忙着拍照片,搜集情报,陆军在加紧演习。德国上下,忙得不亦乐乎,准备在5月地面干燥后挥戈东进。到3月底,入侵的准备工作已近尾声。但有"欧洲火药库"之称的巴尔干突然发生意外事件:南斯拉夫发生政变,一批高级军官在英国的鼓动下,推翻了亲德政府,准备迎接英军登陆。希特勒没料到会有如此变故,发现自己正准备全力东进时突然被人用刀顶在后背上,他不禁勃然大怒,命令修改原来入侵希腊的计划,制定了名为"惩罚"的入侵南斯拉夫的计划,要用克莱斯特的装甲集群,一锤定音。4月6日,克莱斯特装甲集群涌入南斯拉夫,未费吹灰之力,占领了贝尔格莱德。南斯拉夫土崩瓦解,德国坦克丝毫未损,返回波兰。克莱斯特装甲集群的战斗力虽未受太大的影响,只是需要检修一下车辆,但这一折腾,5个星期过去了,进攻开始日期只好推迟到6月22日。6月21日22时,希特勒的声音传到东线的200多万德军官兵耳朵里:

"数月来,重重的忧虑压得我透不过气来,现在我终于能向你们,我的士兵们公开说明了。俄国把大约160个师部署在我国边境。数星期来,我国的边界不断遭到侵犯,许多俄国巡逻队侵入帝国的疆域。东线的士兵们,军事集结此刻正在进行着,其规模之大和数量之多,都是历史上空前的。我们和芬兰军队结成联盟,我们的同志正和纳尔维克的胜利者们并肩驻守在北极的海上。你们正驻守在罗马尼亚,驻守在普鲁特河畔,驻守在多瑙河至黑海一线,德国和罗马尼亚军队肩并肩地屹立着。如果要在这条历史上最漫长的战线上采取行动,其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创造最后结束这场伟大战争所必需的条件,或是保卫受到威胁的各国,而且也是为了拯救整个欧洲的文明和文化。德国士兵们,你们即将参加战斗,参加一场艰苦卓绝、生死存亡的战斗,欧洲的命运,德意志帝国的未来,我们民族的生存,现在完全掌握在你们手中。愿上帝在这场斗争中保佑我们大家。"

22日凌晨3时,莫斯科到柏林的国际列车准时驶过边界,进入被德国占领的波兰。15分钟后,东方泛出白色,7000多门德国各种口径的火炮齐声轰鸣,德国空军1000多架轰炸机向苏联前线、腹地的机场、港口、通信中心泻下密集的弹雨。45分钟后,德国3路大军像洪水一样涌入苏联。历时近4年的苏德战争开始了。

在希特勒向他的士兵颁布动员令的时候,斯大林与政治局全体委员、铁木辛哥、朱可夫以及瓦杜丁(第一副总参谋长)正在克里姆林宫开会。6月21日,边境各军区关于德军活动异常的报告像雪片一样飞来,基辅特别军区司令基尔波诺斯上将还发来一份报告,有一位德军司务长投诚,说德军正进入进攻出发地域,准备在22日晨发起进攻。会议室寂静无声,斯大林在桌旁踱来踱去,他忽然问道:"这个投诚者不会是德国将军为挑起冲突而派来的吧?"

铁木辛哥答道:"不是,我认为投诚者说的是实话。"

"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没有人回答。

"应该立即命令边境各军区所有部队进入一级战备。"铁木辛哥终于打破令人窒息的寂静。

"把命令读一下!"斯大林道。

总参谋长朱可夫把总参谋部拟好的命令草稿读了一遍,其内容是苏军在遇袭击后立即采取坚决行动。斯大林打断了朱可夫,说:

"现在下达这样的命令还太早,也许问题还能和平解决,应该下达一个简短的训令,指出进攻可能从德军的挑衅行动开始。边境各军区的部队绝不要上挑衅的当,以免引起麻烦。"

朱可夫和瓦杜丁立刻按斯大林的要求拟订了措词含糊的新训令,其中没有一句有关遭到袭击是否还击的话,末了还加了一句:"在没有特别命令的情况下,不得采取任何其他措施。"朱可夫在斯大林死后为了向人们说明真相,原原本本讲述了这段时间苏联最高领导层发生的事。

6月22日凌晨2时,会议结束了,斯大林回到郊外的住所,上床睡觉。铁木辛哥、朱可夫回到办公室,不敢合眼。3时零7分,黑海舰队司令来电话报告说发现大量的来历不明的飞机正在接近,并说舰队已准备拦截,请上级指示。

铁木辛哥和朱可夫交换了一下意见,命令道:"执行吧!"

3时30分,西部特别军区、基辅特别军区、波罗的海沿岸特别军区传来报告,说许多城市遭到轰炸。

朱可夫立刻给斯大林打电话。电话通了,但没有人接。朱可夫一次次要,终于听到了一个带睡意的声音:"你是哪里?"

"总参谋长朱可夫,请你立即请斯大林同志接电话。"

"什么?现在?!斯大林同志在睡觉。"

"请立即去,德国人轰炸我们的城市了!"

沉默了片刻后,朱可夫听到:"请等一等。"

3分钟后,斯大林裹着睡衣拿起话筒,听到朱可夫关于德军发动空袭的报告和允许还击的请求。朱可夫半晌没有听到一句话,只听到急促的呼吸声。朱可夫有些惊慌:

"斯大林同志,您明白了我的意思吗?"

没有声音。

"斯大林同志,您明白了我的意思吗?"

仍是沉默。

"斯大林同志,您听见我说的了吗?您明白我的意思吗?斯大林同志?喂,斯大林同志……"

朱可夫终于听到一个嘶哑的声音:

"您和铁木辛哥一块儿到克里姆林宫来吧,告诉波斯克列贝舍夫,让他把全体政治局委员都召来……"

此刻是4时,边境各级指挥部和总参谋部里电话铃声不断,到处是惊恐不安、张惶失措的声音:"我们遭到射击,怎么办?"

4时30分,政治局的全体成员和铁木辛哥、朱可夫轻手轻脚走进克里姆林宫的会议室。斯大林面色惨白,没有同一个人打招呼,只说了一句:"同德国大使联系一下。"

德国大使舒伦堡伯爵已来求见,莫洛托夫出去了,会议室里是一片难忍的沉默。10分钟后,莫洛托夫匆匆走进会议室:"大使通知我们,德国政府已经向我们宣战了!"

斯大林坐在桌旁,一言不发。没有一人说话,屋内是难堪的沉默。铁木辛哥终于打破了这凝滞的空气,问道:

"斯大林同志,您允许我报告一下局势吗?"

"说吧!"

斯大林拒绝发表广播演说,向苏联人民说明情况,把这个任务交给莫洛托夫。斯大林不知道希特勒想干什么,在这次会议上指示铁木辛哥和朱可夫下达了这样的命令:"各部队发动进攻,歼灭入侵苏联的敌军,此后,在未得到特别命令之前,各地面部队不得越过边界,航空兵应深入德国领土100~150公里实施打击。"

德国人不知道这些发生在克里姆林宫里的事,只知道顺手极了。德国空军当天就消灭了2000多架苏军飞机,夺取了制空权。地面部队也进展顺利。

在李勃的北方集团军群方向,霍普纳把他的两个装甲军--莱茵哈特的第41装甲军和曼施坦因的第56装甲军一字摆开,不留预备队,当天就杀出去近60公里。在博克的中央集团军群方向,霍特的第3装甲集群伸出了长臂,一天开出去近80公里,逼近涅曼河畔的格罗德诺。古德里安更不示弱,他先派侦察兵,在进攻之前偷袭布格河桥苏军守兵,苏军士兵在睡梦中魂归九泉。古德里安的3个装甲军,绕过布列斯特要塞,在第1天也开出去60多公里。在南方,龙德施泰特的第1装甲集群也在苏军第5、第6集团军之间冲开一个50公里宽的口子。苏军全线乱成一团,加上德国事先派出的破坏分子四处出击,大肆破坏,专剪电话线,苏军前线的通信联络中断,指挥官对前线的情况茫然不知。这种情况更加剧了克里姆林宫里的混乱。斯大林在午后似乎多少从凌晨的震撼中清醒过来,但他根本不知道,也不可能知道前线的情况,想当然地以为能立即发动反击,消灭突入苏联境内的德军。黄昏时分,斯大林让第一副总参谋长瓦杜丁下令(这时朱可夫已离开莫斯科前往基辅):西北方面军和西方方面军集中兵力,立即在23日出击,在24日占领东普鲁士的苏瓦乌基,消灭德国北方集团军群;西南方面军在24日占领卢布林。西方方面军司令巴甫洛夫立即派第3、第12机械化军进攻。这两个军有300多辆老式的T-26轻型坦克,好容易在维尔诺集结起来,杀向北方,逼近曼施坦因的第56装甲军的后方。

次日晨4时,两架德国侦察机发现了这支苏军坦克部队。霍普纳闻之,颇为一惊。他想让曼施坦因尽快占领德维纳河道加夫皮尔斯的桥梁,杀入苏军后方。如果曼施坦因回头对付这支苏军,必定耽误时间,但这支苏军实力颇强,必须吃掉。霍普纳想了片刻,觉得苏军目标可能是整个北方集团军群。他觉得可笑,即令曼施坦因继续前进,先放苏军一码,让莱茵哈特的第41装甲军设个陷阱,静候苏军。

曼施坦因在拼命东进,奔向近200公里处的道加夫皮尔斯。23日夜,莱茵哈特与苏军坦克部队交火,爆发了苏德战争中的第一次坦克与坦克的钢铁碰撞。

德国兵发现这批苏军坦克笨得出奇,没有炮火准备,没有装甲步兵伴随,相互之间也没有配合,一线拉开后,就像蛮牛一样猛冲。德军步兵的反坦克炮开火了,一发发穿甲弹击穿了苏军T-26轻型坦克的薄壳,一辆辆坦克变成了漂亮的焰火,照亮了立陶宛肥沃的牧场。时隔不久,德军步兵就被突然冒出的怪兽吓了一大跳。这种怪兽,体积很大,速度也不慢,德军所有反坦克炮一阵猛射,可只听见穿甲弹击中坦克的阵阵刺耳的呼啸声,却不见一辆坦克受损。德国人遇到了苏军KB型重型坦克。德国人又受到一次类似于阿拉斯坦克战的惊恐,但这次有经验多了,他们再次拖来88毫米高炮,一阵猛射,总算挡住了KB型坦克。当88毫米高炮大战KB坦克时,莱茵哈特的两个装甲师绕到苏军侧面和后方,在一阵弹雨中,苏联轻型坦克变成堆堆废铁,为数不多的KB型坦克像斗牛场上的公牛,到处乱撞。德军坦克不敢与之硬拼,像原始人围捕野兽一样,发挥指挥、配合上的优势,从侧后射击,打断其履带,最后由勇敢的步兵用炸药炸毁。苏军见势不好,只能见空就钻,结果进了沼泽地。26日,这支苏军最精锐、装备最齐全的机械化部队--第3、第12机械化军全军覆没,损失180辆坦克(其中有29辆KB型)和100门火炮。苏军在波罗的海地区已没有一支像样的坦克部队能挡住霍普纳了。

在莱茵哈特大获全胜的同时,曼施坦因也出奇制胜。他找来了4辆缴获的苏军卡车,找了些会讲俄语的士兵,穿上苏军军装,开着这4辆卡车,混在苏军的车队里,一直开到道加夫皮尔斯大桥桥头,接着一个饿虎扑食,打死守兵,占领了大桥。曼施坦因的坦克一路所向无敌,很快与桥头德军会合,后续的坦克滚滚而来。曼施坦因不想停步,他下令继续前进。曼施坦因所率领的部队不仅把右翼的第16集团军甩得老远,还把莱茵哈特也甩在了后面,一下把苏军的第8、第11集团军拦腰截断。前者被砍成了没有头的鸡,后者被逼到海岸,无处藏身。整个苏军西北方面军的防御已告崩溃。可就在这时,希特勒出面了。他担心曼施坦因孤军深入,怕霍普纳不等步兵会一气冲到列宁格勒,急令曼施坦因停止前进,等待莱茵哈特的装甲军和布施的第16集团军。霍普纳是位谙熟装甲兵战术的军官,他据理力争,但他的上司李勃对装甲兵似懂非懂,已经对曼施坦因的突进颇为不安,又加上希特勒的一纸命令,便强令霍普纳停止前进。直到6月30日莱茵哈特渡过德维纳河后,霍普纳才继续前进,在7月4日占领距列宁格勒约250公里的奥斯特罗夫,到达苏联-爱沙尼亚边界的"斯大林防线",冲出了约480公里。

在博克元帅的中央集团军群方向,德军的进攻亦顺利。

左翼霍特将军的第3装甲集群从东普鲁士出发后,先杀向东北方的维尔诺,最初遇到些困难。由于道路稀少,森林茂密,尽管所遇抵抗甚微,但因道路堵塞,直到6月23日中午,才到达涅曼河,占领了阿利图斯的公路桥,打垮了一支前来堵截的苏军坦克部队,之后一路顺风,在24日占领维尔诺。他南边的第9集团军杀向南方,从北开始切割比亚威斯托克的突出部。右翼的古德里安首次使用坦克潜渡,从河底把坦克开过布格河,占领了布格河上的桥梁。古德里安的3个装甲军兵分两路,绕过布列斯特要塞,杀向东北,逼向明斯克。古德里安北邻的第4集团军也渡过布格河,从南奔向比亚威斯托克的后方,准备与第9集团军会合。

此时的苏军西方方面军正群龙无首。司令员巴甫洛夫接任司令员不及一星期,接到斯大林反攻的命令,就急催在比亚威斯托克的第10集团军进攻。斯大林不知各方面军的情况,要他进攻,巴甫洛夫不知各集团军的情况,照令行事。此时由于德国空军的轰炸、敌对分子的破坏,西方方面军各级之间的通信已陷入瘫痪。巴甫洛夫见第10集团军没有动静,就离开司令部找部队,却没有说明自己去哪里,结果莫斯科找不到他,下属也不知他在哪里。整个方面军瘫痪了。

巴甫洛夫跑到第10集团军,忽见德国第9、第4集团军正张着血盆大口,要把整个第10集团军吞下去。没有斯大林的命令,他不敢撤退,就下令最北的第3集团军向比亚威斯托克移动,想砍断德军第9集团军伸向苏军第10集团军背后的黑手。他不知霍特、古德里安所率的两个装甲集群已经楔入他的两翼。此时只有走为上策,可是他还死板地执行斯大林进攻的命令,把能撤走的第3集团军往火坑里推,把关系到西方方面军生死存亡的明斯克变成了真空地带。

6月25日,瓦杜丁向刚刚成立的大本营汇报前线局势。瓦杜丁字斟句酌,低声报告西方方面军和西北方面军试图进行反击,但空中掩护薄弱,行动不协调,炮火保障很差,因此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部队损失很大,正在继续退却,而且是没有组织的退却。瓦杜丁接着又补充说,处境特别艰难的是第3、第10集团军,它们实际上已经被包围。德军的坦克纵队已经逼近明斯克。

"什么?您说什么?逼近明斯克?您搞错了吧?!您这是从哪里搞来的消息?"

"不,我没搞错,"瓦杜丁声音不高,用带歉意的口吻回答说,"总参谋部派到部队的代表的报告和航空侦察的材料是一致的。可以说,一线的部队没有能在国境线上阻住敌人并保证后续部队的展开,西方方面军的防线实际上已经被突破了……"

斯大林知道苏军在边境上吃了败仗,但弄不明白德国人怎么能在四五天就跑到距边境有350公里的明斯克。他质问总参谋部、各方面军司令是干什么吃的……将军们一言不发,过了许久,终于得到离去的许可,赶紧返回各自的岗位。

斯大林回到自己的别墅,和衣躺在沙发上,但睡不着,起身漫无目的地在各房间走来走去。他看着那三部自动电话,盼着铃响,又怕铃响。他突然想起很久以前图哈切夫斯基写给他信中的一段话:"未来的战争将是发动机的战争。装甲坦克部队的集中,可以形成强大的突击拳头,要抗御他们是不容易的。"

对西方方面军司令巴甫洛夫、参谋长克利莫夫斯基、通信兵主任格里戈里耶夫、第4集团军司令科罗布科夫等人来说,1941年6月是人生最后一个6月。巴甫洛夫在6月25日终于看清情况,决定不顾一切,在德国装甲铁钳合拢之前,逃离虎口,想救出自己的部下,保住自己的性命。他在6月25日晚下达了这样的命令:

"第13、第10、第3及第4集团军司令:

今天,即6月25~26日夜间,不晚于21时开始退却,各部应做好准备,以坦克为前卫,骑兵及强大的反坦克防御部队为后卫。

这次行军应在强有力的后卫掩护下,昼夜兼程疾进。在辽阔的战线上甩掉敌人……应在一昼夜间一举跃出60公里以上……允许各部队充分征用当地工具并征用任何数量的马拉大车……"

太晚了,更不用说马车怎么能跑得过坦克?霍特和古德里安的铁臂于6月27日在明斯克以西合拢;次日晚第9、第4集团军的短而硬的钳子也合拢了。苏军4个集团军的20个师、约60万人被围在其中,拼命想往外冲。在一个名为泽尔巴的小镇附近,苏军发起了孤注一掷的突围,以撤向斯摩棱斯克。一位记者这样记载了当时的情景:

"俄国人冲锋了:狂奔的骑兵一马当先,他们高高挥舞着马刀和冲锋枪,齐声高呼:'乌拉!乌拉!'接着一批又一批密集成群的步兵发起冲锋,无数寒光闪闪的刺刀举在胸前。他们肩并肩地一批又一批向前冲锋,不顾一切地高呼:'乌拉!乌拉!'他们被严阵以待的德国机枪手和坦克上的机枪扫倒,直至最后,广阔的田野上堆满他们的尸体,呈现出一片棕褐色。

就在天黑之前,他们再次试图突围,这时使用一列装甲列车突围,但德国工兵已将铁轨炸毁,德国的大炮把列车击成碎片。德军的包围圈依然未被突破。"

不过,德军虽把60万苏军包围,但网太大,装甲部队太少,步兵又没有完全跟上,封住两侧。天黑之后,大股大股的苏军官兵借着夜幕从德军缝隙中溜走,逃入白俄罗斯的密林,在遮天蔽日的森林里迎着太阳升起的方向,朝东不停地走,大约有30万苏军就这样逃离虎口。7月8日,明斯克以西包围圈里的苏军被消灭,德军宣布俘获29万人,包括数名军长、师长,缴获坦克2500辆,火炮1500门。苏联长期没有透露西方方面军的损失数字。沃尔科戈诺夫少将查阅苏联国防部档案,发现损失数是:在7月初,"西方方面军的44个师中有24个被彻底击溃,其余20个损失了30%~90%的人员和装备"。

在如此数量的苏军陷入地狱的时候,巴甫洛夫还不知自己的部队的真实情况,因为部队已乱了。斯大林和铁木辛哥在6月30日通过德国电台方知西方方面军已被包围。巴甫洛夫等4人当夜就被召回莫斯科,在7月22日被判极刑--枪决,并剥夺军衔,没收个人财产,不得上诉。

在明斯克失守前夕,斯大林把总参谋长朱可夫从基辅召回,要他亲自过问西方方面军。朱可夫听完铁木辛哥和瓦杜丁的情况介绍,认为明斯克地区已无法挽回,德军中央集团军群的目标肯定是莫斯科的大门斯摩棱斯克和莫斯科本身。3位将军认为现在应在斯摩棱斯克从西往东建立防线,在通往莫斯科的道路上建立纵深梯次防御,疲惫德军,争取时间,以组建新部队和从远东调兵,尔后转入反攻。为此,经斯大林批准,铁木辛哥、朱可夫令大本营预备队第19、第20和刚刚组建的第21、第22集团军向西前进,与从明斯克撤出的第13集团军残部会合,依托别烈津纳河、德维纳河和第聂伯河设防,守住以斯摩棱斯克为核心的奥尔沙陆桥,保卫莫斯科;同时令莫斯科军区立即用民兵师组建2~3个集团军。苏军二线部队从6月底西进,抢占有利阵地,7月初,苏联调整指挥体系,设西北、西方和西南三个战略方向,分别由伏罗希洛夫、铁木辛哥和布琼尼出任总司令。7月初,铁木辛哥出任西方方面军司令,企图挡住德军。但德军的速度比苏军更快。

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将苏军4个集团军合围在明斯克以西后,为了占领斯摩棱斯克并消灭附近的苏军,亦调整了指挥关系,将霍特的第3装甲集群与古德里安的第2装甲集群合并为第4装甲集团军,由原第4集团军司令克鲁格元帅任司令,原第4集团军改为第2集团军,由魏克斯上将任司令。

德军把苏西方方面军主力合围在明斯克以西后,还未肃清包围圈里的残敌,就只留下一个装甲军守住大路,等待步兵,其余各部急速东进。由于德军第4装甲集团军已经展开在宽广的战线上,苏军也分路突进,企图在宽广的正面上抢占各战略要地,德军的5个装甲军以斯摩棱斯克为总方向分路突进,发挥坦克火力、速度、装甲防护三位一体的优势,要在苏军后续部队立足未稳之际,就把苏军冲得七零八落,将苏军战线砍成一截截的碎段,关在装甲兵与随后赶上的步兵所组成的铁桶里。但德军的指挥体系内部出了毛病。

最大的问题是第4装甲集团军司令克鲁格元帅与古德里安和霍特的分歧。克鲁格在德国国防军中是位极有才干、声名卓著的人物,在波兰、法国之战中立下过汗马功劳,霍特在法国之战中就是他的麾下。由于战功卓著,克鲁格的第4集团军成为德军中最大、最精良的部队。但克鲁格出身步兵,对装甲部队不甚了解,最关心的是如何用装甲部队在斯摩棱斯克再设一个大包围圈。但古德里安和霍特却认为,德军占领斯摩棱斯克之后的目标肯定是莫斯科,鉴于苏军西方方面军主力被歼、后续部队战斗力更加低下的形势,德军装甲部队应一鼓作气冲到莫斯科。中央集团军群司令博克元帅原想通过成立第4装甲集团军来统一指挥装甲部队,却未想到克鲁格与部将之间有如此分歧,更糟的是他没有下达规定指挥隶属关系的书面命令,古德里安和霍特实际成了无人驾驶的野马,任意驰骋。

从6月28日起,霍特和古德里安的5个装甲军像5个铁指,在320公里的战线上一线拉开,向东猛进。古德里安由于担心其南翼,还不断向南扩展。当面苏军开始时一触即溃,古德里安迅速渡过别烈津纳河,在7月初在莫吉廖夫南北两侧渡过第聂伯河,把苏军6~7个师包围在莫吉廖夫地区,接着毫不停顿,径直向东,杀向斯摩棱斯克东南方的叶尔尼亚。在北方,霍特的装甲集群从东北方压向斯摩棱斯克,把苏军砍成3小块,在7月15日占领维帖布斯克,在斯摩棱斯克以东切断斯摩棱斯克通往莫斯科的公路和铁路,次日清晨自东向西发起突然袭击,打得守城苏军猝不及防,迅速占领了这座战略重镇。霍特与古德里安之间还有一个50公里宽的缺口,在这个未合拢的口袋里装了30多万苏军和3000辆坦克。

德军装甲兵部队虽又把苏军西方方面军冲乱,但苏军的抵抗力明显加强。在波洛茨克附近280公里宽的正面上,苏军守军第22集团军虽在1941年6月才刚刚组建,但在伊萨科夫将军的指挥下,不畏强敌,英勇顽强,虽败犹荣。在明斯克和斯摩棱斯克之间的要冲波里索夫,苏军波里索夫坦克学校的学员和教官坚守不屈,击退了古德里安所率第47装甲军的多次进攻,首次使用了后来名扬四海的T-34型中型坦克,虽未能改变战场的被动局势,但展示出这种坦克的巨大威力。但苏军真正的抵抗也仅限于波洛茨克和波里索夫,大多数部队虽有不少大炮,但缺乏履带式牵引车,无法建立绵亘的反坦克阵地,一被德军坦克分割后就纷纷溃散,逃入密林。霍特和古德里安的5个装甲军如入无人之境,只有外线苏军的进攻,牵制了德军坦克。古德里安继续往东冲,不管斯摩棱斯克包围圈上的缺口,又在罗斯拉夫耳包围了苏军第28集团军的38万人和200辆坦克。克鲁格见斯摩棱斯克的缺口还未堵,急令古德里安回马,但古德里安根本不听,仍在向东冲,大有一气拿下莫斯科的劲头。最后博克元帅强令古德里安停止东进,封闭包围圈。古德里安无可奈何,在东面转入防御,挡住苏军解围部队不断的进攻,回头把斯摩棱斯克的缺口堵上了。但德军装甲部队太少了,虽织起了大网,但网眼太大。苏军被围的部队扔掉无油、无弹的坦克和火炮,化整为零,变成一只只小鱼,钻出网眼。苏军的防御又崩溃了,德国步兵惟一的任务是行军,经常一天要走近50公里。在炎热的阳光下和令人窒息的尘土中不停地走,这时德国军队的士气到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巅峰,所遇抵抗甚微,虽然走得人困马乏,浑身大汗淋漓,又没时间洗澡,奇臭无比,但胜利的消息实在太多,受到胜利激励的德军官兵,忘记了疲劳,把这段时间称为"快乐的行军"。

德军的快乐就是苏军的痛苦。包围圈内的苏军已被德军装甲利剑切成细条,秩序大乱,兵不识官,官不识兵,无食无弹,想往外冲,但连部队都整顿不好。在包围圈外,斯大林、铁木辛哥和朱可夫急得火烧眉毛。从斯摩棱斯克包围圈封闭前后,苏联成立了预备队方面军和布良斯克方面军,守卫西方方面军的后方;把西方方面军未被合围的部队编为几个大小不等的军队集群,由铁木辛哥统一指挥,铁木辛哥拼命向西打,苏军的反攻在包围圈两部的叶尔尼亚犹为猛烈,德军的阵地几度易手,但苏军没有制空权,进攻组织得太仓促,坦克和火炮极少,部队都是刚组建的,虽给德军造成相当大的损失,但所有的解围行动都以失败结束。从6月22日到9月初,博克元帅的中央集团军群共俘虏苏军约60万人,摧毁并缴获坦克5000余辆,向东推进800公里,离莫斯科尚有400公里,超额完成了规定的任务,消灭了苏联西方方面军,打开了莫斯科的大门。虽然苏联在7月30日组建的预备队方面军有4个集团军,但在7月~9月初损失惨重,另外,新组建的3个集团军,虽名称吓人,但战斗力较弱。更严重的是,苏联空军几乎全军覆没,莫斯科当面的苏军重武器,特别是坦克和重炮已在这两个多月的时间内损失殆尽。德军的人员装备虽损失不大,但机械已严重磨损,装甲部队的战斗力减少40%至50%,轮式车辆减少了20%,人员也极度疲劳,但若立刻发动进攻,打垮对面的乌合之众并占领莫斯科,仍绰绰有余。

但在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彻底消灭斯摩棱斯克以西的苏军之前,德国最高统帅部内发生了一场空前的大争论。争论的结果是进行世界战争史上最大的合围战--基辅战役。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楼主| 发表于 2006-3-18 09:2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节 基辅口袋阵

博克元帅的中央集团军群靠着两支装甲铁臂的神力,迅速跃进到莫斯科的大门口,但博克两旁的北方集团军群和南方集团军群却无这般本领,被落在后面。

在北方集团军群方向,霍普纳的第4装甲集群越过1939年苏联旧国界后遇到麻烦,发现波罗的海三国境内宽阔的道路、开阔的牧场没了,面前是茂密无际的森林,林中湖泊星罗棋布,到处是沼泽,坦克、装甲车只能沿着一两条糟透的道路前进。这些道路还常常被厚厚的流沙淹没,只有履带式车辆才能通过,装甲部队的速度从7月初的每天28公里,降到8月的16公里。由于苏联欧洲部分的地形呈漏斗状,德军越向东走,越发现自己兵力不够,与中央集团军群的距离越来越远。北方集团军群不仅要分兵消灭退到海边的苏军,还要保护越来越暴露的侧翼,许多部队实际得接受中央集团军群的指挥,直接向列宁格勒进攻的兵力锐减,而苏军抵抗力却日益增强。在机械化部队难以发挥其快速突击威力的森林、沼泽地中,只有步兵起作用。苏军步兵虽训练水平不及德军步兵,但没有装甲兵那么大的区别,他们更适应严酷的自然条件,利用森林作掩护,不断袭击德军后方。同时由于德军兵力密度越来越低,间隙越来越大,苏军对德军侧翼的威胁也越来越大。北方集团军群的情况如此,德军南方集团军群的情况则更为复杂。

在战前,斯大林认为由于乌克兰资源丰富,是苏联的粮仓,是顿涅茨工业区的屏障,德军的主攻方向是乌克兰,因此在乌克兰集结了苏军最精锐的部队,总兵力也超过白俄罗斯和波罗的海沿岸。西南方面军有第5、第6、第26、第12集团军,每个集团军都有一个机械化军(即第22、第4、第15、第8机械化军),在后方的日托米尔附近,还有第19、第9机械化军,装备有不多的T-34型中型坦克和KB型重型坦克。南方方面军(即战前的敖德萨军区)有第9、第18集团军。苏军西南方面军不仅兵强马壮,还有精明强悍的司令基尔波诺斯上将。基尔波诺斯虽然经验不多,但能力远在其他同级指挥官之上,是苏军当时少有的强将。在6月21日晚,他察觉形势不对后,冒着被革职杀头的危险,未等莫斯科的指示,就在22日凌晨2时30分下令:“以一切手段抗击敌军进攻。”

这时命令虽下得太晚,半个小时后德军就开始进攻,但苏联军队及时炸毁了所有桥梁,顽强抵抗。德军南方集团军群没有按计划占领利沃夫、普热梅希尔要塞,仅赖歇瑙的第6集团军和克莱斯特的第1装甲集群在苏军第5、第6集团军的接合部楔入20公里。基尔波诺斯没有惊慌,对斯大林立刻进攻的命令能执行多少就执行多少,在23日命令苏军第5、第6集团军反击,以恢复战线。然而苏军的反击过于仓促,没有奏效。基尔波诺斯见状,即令在日托米尔的两个机械化军前调,兵分两路,准备钳击突入的德军装甲部队,又把第26集团军的一个机械化军北调,同时还从南方方面军调兵,建立后方防线,防止德军第1装甲集群长驱直入,造成像白俄罗斯那种无法收拾的局面。6月25日~28日,苏军3个机械化军与德军第6集团军和第1装甲集群爆发了一系列坦克战。

斯大林解散机械化军、进行大清洗的恶果立刻在这几天的坦克战中显现出来。坦克装甲兵是专业性极强的技术兵种,装甲兵内的坦克、步兵、炮兵、工程兵的协同工作是相当复杂的,德国人用了近4年的时间才勉强协调,其空军也学会了如何支援装甲兵。苏军的机械化军刚刚成立一年,原来有经验的军官被杀的杀,关的关,许多现任的指挥官根本不知指挥装甲兵的奥妙,也没有德军装甲兵那种完整的无线电通信网,装甲兵特殊的油料、弹药、零配件补给系统也没有,后勤部队的卡车极少,主要依靠马车。苏联空军原本就不会支援装甲兵,如今又被德国空军的突袭弄得溃不成军。基尔波诺斯本人虽才华出众,知道装甲集群的厉害,但毕竟经验不足,没有指挥大兵团的经验,以机械化军反击德军装甲兵的设想虽好,但没有预料到这些部队到达前线后的情况。这3个机械化军在开进途中连续遭到德国空军的轰炸,辎重损失颇大,坦克故障太多,稀稀拉拉开到前线,还未握成拳头,就三三两两投入战斗,结果很快就被坦克、炮兵、步兵融为一体的德军装甲兵一口口吃掉。在乌克兰一望无际的麦田里,到处是被打得奇形怪状的坦克。第4机械化军的一个半坦克师在政委瓦什金的胡乱指挥下,陷入沼泽,全军覆没。基尔波诺斯的反击失败了。

苏军的反击虽未达到预期效果,第5、第6集团军之间的缺口没有合上,但德国人因为两侧连续遭到攻击,首尾难以相顾,前进速度锐减,无法长驱直入猛捣苏军后方,没能撕开

军的整个防线,造成战略崩溃。德国陆军总参谋长哈尔德在日记中写道:“人们必须承认,俄国人干得的确不错”。更令德军南方集团军群司令龙德施泰特元帅头疼的是基尔波诺斯。基尔波诺斯见反击失败,知道边境交战已无可能,认为应收缩部队,缩短战线,以免被德军装甲部队分割包围。6月27日他命令苏军从1939年的旧国界全线撤退,想在基辅以西约200公里的科罗斯田、诺沃格罗德—沃伦斯基的旧工事建立防线。由于德军第6集团军、第1装甲集群已切入苏军第5、第6集团军之间,基尔波诺斯干脆命令北面的苏军第5集团军扔掉不易携带的部分重武器,退入机械化部队无法行动的普里皮亚特沼泽地。这个集团军司令波塔波夫将军是位不可多得的奇才,他保留了相当数量的重武器,依托让德国人望而生畏的沼泽地,像块大石头,挂在龙德施泰特的脑后,令他坐卧不安。

7月1日,龙德施泰特右翼的两个罗马尼亚集团军和德军第11集团军发起进攻,渡过普鲁特河。对面的苏军南方方面军实力不强,见对手来势汹汹,抵挡一阵,向东退入乌克兰大平原,留下一些机动能力很强的坦克和骑兵做后卫,打出一串力量不大、却能让德国人喊疼的短拳。7月的乌克兰天气酷热,经常下倾盆大雨,大雨过后乌克兰肥沃的黑土地变成大泥塘,各种轮式车辆往往在几个小时内寸步难行。德军和罗马尼亚军队在麦浪起伏的“汪洋大海”中,小心翼翼向前“蠕动”。麦田里到处是苏军步兵,树林里不时传出苏军坦克履带的轧轧声。德军不时遭到苏军短促的袭击,一连数周都见不到友邻部队,受伤的士兵无法救护,只能装上马车拉向后方,但能否平安到达,只有上帝知道。

在普里皮亚特沼泽地的南缘,随着德军缓缓东进,侧翼的屏护兵力越来越薄弱,波塔波夫第5集团军的威胁也越来越大。德军第6集团军派出一个师去扫荡,招来苏军一阵痛打,在灌木丛和沼泽地中到处是呼唤担架的喊声。

基尔波诺斯上将干得确实漂亮,由于苏军坦克兵尚未成熟,与德军不属于一个级别,又无空军支援,基尔波诺斯在当时极端被动的情况下已经做到了能够做到的一切,把德军第6集团军和第1装甲集群挡在科罗斯田、诺沃戈罗德、沃伦斯基一线。到了7月中旬,南线的苏德军力形势悄悄发生变化:苏军机械化军在连续的攻击中损失殆尽,对德军的威胁锐减,德军第17集团军在6月29日终于占领普热梅希尔要塞,然后与德军第6集团军和第1装甲集群合并硬啃苏军,一寸一寸扩大在苏军第5、第6集团军接合部的缺口,步步深入,在南方的两个罗马尼亚集团军和德军第11集团军也稳步东进。苏军的防线已千疮百孔,德军的一个装甲师冲上了通往日托米尔的公路。苏军一旦崩溃,克莱斯特的第1装甲集群就会在乌克兰大平原上横冲直撞,编织罗网。

在这关键时刻,苏联方面根据斯大林的命令于7月10日确立了三个战略方向,负责指挥西南、南方两个方面军的西南战略方向总司令是那位“胡子比脑子大”的布琼尼元帅,其政委是刚刚穿上军装的乌克兰党委第一书记赫鲁晓夫。

毫无疑问,如果科罗斯田、诺沃戈罗德、沃伦斯基一线失守,日托米尔也将沦陷,乌克兰首都基辅就会告急。斯大林决意要守住基辅,此时正逢西方方面军被德军打得溃不成军,斯摩棱斯克岌岌可危,他生怕西南方向崩溃,就让“名声显赫”的布琼尼来到基辅。这位老元帅的确脑子不大,有勇无谋,“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看见克莱斯特的第1装甲集群和德军第6、第17集团军在步步逼近,却不知其力量有多大,自己目前的能力有多少,更不知德军装甲集群一旦捅破苏军越来越薄的防线会造成何种后果,只知要守住基辅。他到基辅后颁布的第一号令是:“不许后退一步,要坚守和反击。”在布琼尼的坚持下,苏联西南方向的陆空军拿出所有气力,拚命反击,想堵住漏洞。从7月9日下午起,在日托米尔以西,天空中马达隆隆,到处是飞机;地面浓烟滚滚,到处是坦克、步兵、骑兵,杀声震天,一批批苏军步兵、骑兵、坦克冲向德军,想以人墙堵住即将冲垮大坝的德军装甲洪流。一批士兵倒下了,又一批冲了上来……金黄色的麦田里没有收割的农民,只有奋勇厮杀的军人、尸体、断肢残臂、烧毁的坦克。烈日下的尸臭、滚滚油烟、燃烧的麦田,令人毛骨悚然。苏军官兵视死如归,攻势如潮,德军官兵亦英勇无畏,沉着应战。军队不是一天、一个月、一年能训练好的,指挥官的指挥技术需要长期的磨炼,苏军虽奋不顾身,但水平与德军无法相比。天上标有红星的飞机纷纷中弹坠落,地面上人仰马翻,尸骸枕藉。5天之后,苏军元气耗尽。德军两翼的杀声、枪炮声平息了,德军装甲兵又合为铁流,像把利剑,随时准备挑破苏军最后的防线。

在龙德施泰特元帅的司令部,参谋们正制订计划,准备砍布琼尼一刀。龙德施泰特元帅面前有两个诱人的目标:一个是正前方的基辅,另一个是西南方苏军的两个集团军。龙德施泰特要先捉人,再夺城,以第6集团军掩护,第17集团军为铁砧,抡起克莱斯特装甲集群这只大铁锤,画个大圆弧,把二者之间的苏军第6、第12集团军砸成肉酱。

7月17日,赖歇瑙的第6集团军首先进攻,想把波塔波夫的第5集团军压向第聂伯河。波塔波夫仍像豹子一样灵敏、顽强,弄得赖歇瑙只能像乌龟一样往前爬。赖歇瑙遇劲敌进展缓慢,但死死缠住对手,这对布德施泰特已经足够了。在他的南方,龙德施泰特运足了气力,抡起了克莱斯特装甲大锤,狠狠砸向布琼尼。克莱斯特的第1装甲集群像群发疯的野兽,向东猛冲,龙德施泰特像驯兽大师,指挥着这个兽群。他派了两个装甲师,直逼基辅城北。布琼尼没有料到龙德施泰特会这么快就冲自己鼻子打来,慌忙举起右手招架,疯了一样动员起基辅市民组建民兵,筑建工事。德军这个装甲师一到基辅城北就戛然刹车,看着俄国人在城里瞎忙。布琼尼还未喘过气来,忽见又一个德国装甲师开到基辅城南,急忙举起左手招架。他双手护住鼻子,却忘了自己的软肚子和后腰。克莱斯特装甲集群像旋风一样,冲向西南,杀向南边苏军第6、第12集团军的后心。近千辆坦克如不可阻挡的洪流,扬起冲天的烟尘,在乌克兰的大平原上风驰电掣,冲向布格河畔的五一城。苏军两个方面军阵脚大乱,军心动摇。担当铁砧角色的德国第17集团军和匈牙利快速军就势向苏西南、南方两个方面军的接合部急速东进,直指五一城。

直到7月24日,布琼尼才发现龙德施泰特的真正意图,急忙下令全线向东撤退,但实在太晚了,人跑不过坦克。8月2日,德军的铁钳合拢了,把苏军两个多集团军合围在乌曼地区。一星期后,德军最高统帅部宣布:

“乌克兰境内的德军在匈牙利军队的英勇配合下,在乌曼会战中歼灭苏第6、第12集团军和第18集团军(属南方方面军)一部,共计23个步兵师、山地师和坦克师。俘虏10.3万余人,其中包括苏第6、第12集团军司令。缴获装甲战斗车317辆,火炮858门,反坦克炮和高射炮242门,载重汽车5250辆,铁路列车12列,以及无数其他物资。敌人伤亡在20万以上。”

乌曼战役的结果是苏军南线的两个方面军受到重创,被分割为二,仅据守着基辅和黑海海岸的奥德萨。德军南方集团军群经过近两个月的艰苦奋战,终于冲入乌克兰腹地,直抵第聂伯河下游,威胁苏联顿巴斯—哈尔科夫工业区。但德南方集团军群虽然取得乌曼战役的胜利,却未能按预定时间拿下基辅,更没有全歼苏军西南方面军。苏军西南方面军虽受重创,但在乌曼战役期间已把基辅变成一个难以攻破的堡垒,其第5集团军极为活跃,时刻威胁着德军的左翼(即北翼)。更严重的是,由于德军南方集团军群进展速度缓慢,苏西南方面军已在第聂伯河下游东岸集结起庞大的后备军——第37、第38集团军。其他数个集团军正在组建中。这股苏军已开到基辅与西南方面军残存的第5、第26集团军会合,西南方面军还有北面的布良斯克方面军(辖第3、第13、第21、第50集团军)的支援。由于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已越过奥尔沙陆桥,占领斯摩棱斯克,而南方集团军群在乌克兰进展缓慢,两个集团军群之间存在有巨大的缺口,整个中央集团军群的右翼暴露在苏军面前。如果中央集团军群向莫斯科方向进攻,后方会受到威胁。对德国南方集团军群而言,在乌曼战役后虽然通向顿涅茨盆地的道路已经畅通,苏军只有两个战斗力不强的集团军,但北面基辅还有苏军西南方面军两个实力颇强的集团军,南面还有苏军南方方面军,显然不能置两翼而不顾,长驱直入,直抵伏尔加河,完成《巴巴罗萨计划》规定的任务。

从南方集团军群来看,德军虽获得乌曼战役的巨大胜利,但形势不容乐观。中央集团军群也是如此。但如果纵观两个集团军群的形势,一个战争史上罕见的战机出现了:苏军西南方面军的侧翼也暴露在德军中央集团军群的打击之下。如果中央集团军群暂时停止进攻莫斯科,而让南翼的古德里安第2装甲集群改变进攻方向,向南进攻,就可穿过俄罗斯中部和乌克兰北部的大平原,直插苏联西南方面军的后方。与此同时,在基辅南部的克莱斯特第1装甲集群向东北方向迂回,两支装甲巨臂在基辅以东合拢,把整个苏联西南方面军一网打尽,就会为龙德施泰特抵达伏尔加河扫清道路。在古德里安南下的同时,霍特的第3装甲集群还有时间北上,去进攻列宁格勒。

这是一个极有吸引力的方案。德国陆军和空军的素质远远胜过苏军,其装甲部队虽在两个多月的战斗中颇有损失,但其强大的突击力、机动力是苏军任何部队无法比拟的,俄罗斯南部和乌克兰的地形也特别适于装甲兵作战。德军肯定所向披靡,大获成功。所付出的代价只是时间,德军必须暂时停止进攻莫斯科。古德里安先南下再北上,至少需要一个半月。届时夏季已过,俄罗斯将是绵绵秋雨的季节,之后就是可怕的冬季。德军能否在冬季到来之前拿下莫斯科将成问题。围绕着古德里安装甲集群是否南下的问题,德国最高决策层爆发了空前的争论。

争论从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即将占领斯摩棱斯克时开始。陆军总司令布劳希契、陆军总参谋长哈尔德和中央集团军群司令博克认为,东线战争的胜负取决于德军能否占领莫斯科。德军一旦占领莫斯科,苏联就会崩溃,各民族就会分崩离析,德军必须乘夏季有利的季节,一鼓作气,拿下莫斯科。如果让古德里安南下,不仅耽误时间,坦克也需大修,所耽误的时间将更长。德军在莫斯科方向转入守势,会让苏军有时间调兵保卫莫斯科,能否在冬季到来之前攻占莫斯科将成问题。但希特勒看中了乌克兰、顿涅茨盆地在经济上的重要性和克里米亚在战略上的重要性,认为克里米亚是艘航空母舰,苏联轰炸机能轰炸普罗耶什蒂油田。德军占领克里米亚,不仅能消除这一威胁,还能越过刻赤海峡,杀到高加索,占领苏联的巴库油田。7月15日,希特勒发布第33号作战指令,令中央集团军群只用步兵向莫斯科进军,霍特装甲集群和古德里安装甲集群分别北上南下。由于博克在7月中旬进展顺利,希特勒在7月23日又发布了一个补充命令,令霍特协调北方集团军群包围列宁格勒后再调返中央集团军群,霍普纳的第4装甲集群撤回德国。

希特勒的战略主张遭到德国陆军总部的坚决反对,他有些拿不定主意,就在8月4日~6日亲自跑到中央集团军群和南方集团军群,发现博克和龙德施泰特坚决主张恢复进攻莫斯科。哈尔德还直接了当地问希特勒:“对苏战争的目标到底是军事征服,还是经济开发?”希

勒对德国普鲁士将军们十分反感,见自己的主张遭到将军们的一致反对,反而坚定了南下的决心,他斩钉截铁地回答:“两者都有。”8月上旬,乌曼战役已成定局,东线德军有了一个千年难遇的大歼灭战的时机,希特勒的雄心与对乌克兰和顿涅茨的贪欲交织在一起,他在8月21日发布第35号作战指令。指令指出:

1倍季到来之前必须达到的最重要的目标,不是莫斯科,而是克里米亚、顿涅茨河畔的工业区和煤矿区,切断苏军来自高加索地区的石油补给……

2蹦戏郊团军群和中央集团军群,必须毫不迟延地利用我军到达戈梅利、波切普一线而形成的极为罕见的有利态势,以其内翼兵力实施一次协同作战。此次作战的目的,不仅通过第6集团军单独实施的进攻,将苏军第5集团军赶过第聂伯河,还要将其歼灭,这样就可以使南方集团军群在第聂伯河中游以东地区站住脚,并保障其中央和左翼部队继续向罗斯托夫、哈尔科夫方向突击。

3敝醒爰团军群不必顾及以后的作战问题,要派出较多的兵力达成歼灭苏军第5集团军之目的,同时又能在兵力较少的情况下击败敌人对战线中部的进攻……

这个改变苏德战争进程乃至第二次世界大战进程的决定就这样做出了。总参谋长哈尔德想拉着布劳希契一起辞职,却被拒绝,就一言不发,动手制订作战计划,只在私人日记里发了一通牢骚。

希特勒在和将军们吵架,朱可夫则在同斯大林吵架。身为总参谋长的朱可夫在密切注视着战场形势,分析德军可能进攻的下一个目标。随着德军中央集团军占领斯摩棱斯克地区和南线德军即将完成乌曼包围圈,朱可夫认为中路德军不敢置右翼不顾,贸然向莫斯科突进,而会向南北分兵,消灭西南方面军,确保右翼安全后再向莫斯科进攻。朱可夫与总参作战部长兹洛宾、副手华西列夫斯基仔细分析,进行了大量的推演,断定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即将分兵,西南方面军很快将陷入绝境。7月29日朱可夫紧急求见斯大林。

朱可夫带着战略形势图、德军部署图、苏军情况表来到斯大林的办公室,发现总政治部主任梅赫利斯也来了。

朱可夫详细汇报了各方面军的形势、受损情况、德军的位置,分析了德军在近期可能会采取的行动。

斯大林全神贯注地听着,不时在地图上作些标记。突然间,对军事一窍不通、只会制造冤案的梅赫利斯像审犯人一样硬邦邦地问道:

“你从哪里知道德军将如何行动的?”

“我不知道德军的行动计划,但根据对情况的分析,他们只能这样,而不会有别的作法。我们的推测是根据对敌重兵集团、首先是装甲坦克和机械化部队的状况和部署的分析作出的。”

“继续说下去吧!”斯大林道。

“莫斯科战略方向上的德军,最近不可能实施大规模进攻战役,因为他们损失太大,缺少大量预备队来补充和保障中央集团军群的左右两翼。”

“我们认为,在乌克兰,主要战斗可能在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和克烈缅丘格(距德第1装甲集群主力以东不远的第聂伯河河畔)展开,因为敌南方集团军群装甲坦克部队主力已到达该地区。”

“我军防御最薄弱和最危险的地段是中央方面军(该方面军原为西方方面军一部,在西方方面军和西南方面军之间,正面向南)。掩护乌涅恰和戈梅利方向的第13、第21集团军人员很少,装备也不足。德军可能利用这个薄弱点,向扼守基辅的西南方面军的侧翼和后方突击。”

“你的建议是什么?”斯大林警觉起来。

“首先加强中央方面军,至少给它3个得到炮兵加强的集团军:从西部方向抽调一个集团军,从西南方面军抽调一个,从统帅部预备队中抽调一个……”

“怎么啦,你认为可以削弱莫斯科方向吗?”

“不,不是这样。我们认为,这个方向的敌人暂时不会前进,而12~15天后,我们能从远东抽调至少8个战斗力很强的师,其中包括一个坦克师。这样就不是削弱而是加强莫斯科方向。”

“那么把远东送给日本人?”梅赫利斯挖苦道。

朱可夫没搭理这个无赖,继续说:“西南方面军必须立即全部撤过第聂伯河。在中央方面军和西南方面军接合部后面,应集中不少于5个加强师的预备队作为我们的拳头,好伺机打出去。”

“基辅怎么办?”斯大林凝视着朱可夫问。

朱可夫明白基辅的意义,但坚信自己有责任提出自己认为惟一正确的方案。他断然答道:

“基辅不得不放弃。”

屋里的空气凝固了,斯大林死盯着朱可夫,朱可夫似乎听到了斯大林急剧的心跳。他克制住自己,继续汇报:

“在西部方向需要马上组织反突击,以夺回叶利尼亚突出部,敌人将来可能利用这个桥头堡进攻莫斯科……”

“哪里还有什么反突击!胡说八道!”斯大林火了,吼起来:“把基辅交给敌人?亏你想得出来!”

朱可夫忍不住了,回敬道:“如果你认为我这个总参谋长只会胡说八道,那么还要他干什么。我请求解除我总参谋长职务,把我派到前线去,我在那里可能对祖国更有益处。”

空气要爆炸了,斯大林、朱可夫四目相对,斯大林半晌说不出话,他万万没料到这位几年前名不见经传的朱可夫竟敢如此对答。

斯大林终于说话了:“请你冷静些,再说……如果你这样提出问题,那么我们缺了你也行……”

“我是军人,准备执行最高统帅部的任何决定。但我对形势和作战方法有清醒的看法,相信这个看法是正确的。而且我和总参谋部是怎么想的,就怎么汇报。”

斯大林已冷静下来,让朱可夫先出去工作,半小时后又召来朱可夫,通知他改任预备队方面军司令,总参谋长由躺在病床上的沙波什尼科夫元帅接任。

沙波什尼科夫是沙皇时期俄军总参谋部的上校,十月革命后为建立红军总参谋部立下汗马功劳。此公从未当过指挥官,只当参谋长,性情温和,善于贯彻指挥官的意图,不像沙皇陆军中尉图哈切夫斯基那样气盛,不与人争执,对那些半路出身的“红色军官”们总是礼让三分,但其深厚的功力、广博的知识、丰富的参谋经验,深深打动了所有的人,赢得了斯大林的尊敬,在大清洗中也躲开了行刑队的手枪。沙波什尼科夫此时年事已高,身体不好,但斯大林相信他,让这位老叟挑起工作量极大的总参谋长的重任。

10天后,西南方面军的两个集团军在乌曼被消灭,德军克莱斯特装甲集群向东疾驰,冲向第聂伯河下游,德军第6集团军蹲在基辅南北,虎视耽耽。在莫斯科方向,古德里安的第2装甲集群和魏克斯的第2集团军向南进攻。斯大林感到形势不妙,打电话询问基尔波诺斯基辅地区的形势,问他是否应放弃基辅。基尔波诺斯反对从基辅撤退,并报告苏军与德军第6集团军在基辅南北的战斗十分激烈,斯大林让他从西南方面军的南段调兵到基辅周围。面对古德里安在北方的进攻压力,斯大林在8月14日决定成立布良斯克方面军,下辖在明斯克被砍掉手脚的第13集团军和刚组建的第50集团军,阻止古德里安迂回莫斯科和掩护西南方面军的侧后。斯大林把这项关系到西南方面军生死存亡的重任交给叶廖缅科中将。

这位叶廖缅科中将是个大胖子,性格粗鲁,见到打了败仗的部下便拳脚相加,先揍一顿再说,他在部下眼中是魔鬼,但很得斯大林的赏识。战前在远东任军区司令,苏德战争爆发后被匆匆召回欧洲。8月14日,斯大林把沙波什尼科夫、总参作战部长华西列夫斯基和叶廖缅科召到克里姆林宫,先简要介绍了战场的总形势,认为德军将向莫斯科进攻,其霍特和古德里安装甲集群将分别取道莫斯科北面的加里宁和南面的布良斯克和奥廖尔钳击莫斯科。斯大林认为古德里安向南的进攻是要从西南经布良斯克迂回莫斯科,南下包抄西南方面军的可能性不大,给叶廖缅科的任务是保卫布良斯克,消灭古德里安的主力。

叶廖缅科听完斯大林的指示,立即表示“在最近的几天内有绝对的把握”粉碎古德里安。斯大林大为喜悦,在叶廖缅科走出办公室后对沙波什尼科夫和华西列夫斯基说:

“这就是在如此复杂的情况下我们所需要的人……”

斯大林的判断下得太早了,叶廖缅科的保证也太轻率了。在以后的几天内,古德里安的装甲集群和魏克斯的德军第2集团军继续南下,与叶廖缅科所部接火,步步向南深入。沙波什尼科夫和华西列夫斯基觉得德军意图险恶,西南方面军处境危险,在8月17日建议斯大

放弃基辅,迅速把西南方面军撤过第聂伯河。但斯大林认为,即使叶廖缅科消灭不了古德里安,也能挡住他,毫不犹豫就拒绝了二人的建议。在叶利尼亚与德军激战的朱可夫发现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已全线转入防御,更感形势危急,在8月19日又向斯大林发出电报,陈述自己的看法,建议从莫斯科方面调兵增援叶廖缅科。他当天得到由斯大林和沙波什尼科夫签名的电报,说他原来的判断可能是正确的,现已组成布良斯克方面军,只字未提这个方面军的战斗力如何。朱可夫不放心,两天后打电话给沙波什尼科夫,问他究竟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

这位身患重病的老将军有苦难言,只说:“我个人认为,新建的布良斯克方面军无力阻止敌中央集团军群可能发动的进攻。”

朱可夫更为不安,他知道布良斯克方面军有什么家伙,又打电话给斯大林,坚决要求把西南方面军撤过第聂伯河,但又毫无结果。

布良斯克方面军的形势在继续恶化,古德里安的装甲集群像一把利刃在切割叶廖缅科。沙波什尼科夫、华西列夫斯基心急火燎,但无可奈何,只要向斯大林提出放弃基辅几个字,斯大林就立刻失去自制。但古德里安这把刀太阴险,太厉害了,斯大林也担心叶廖缅科是否会被劈开。他在8月24日把叶廖缅科找来,问他能否“保证粉碎古德里安那个下流胚”。

叶廖缅科信誓旦旦下保证:“我只是请求您赶快把坦克和飞机派来,我们非常非常需要它们。至于古德里安这个下流胚,没说的,我们一定尽力粉碎他,您交给我们的任务一定完成,也就是说,一定将他粉碎。我没有更多的问题了……”

叶廖缅科的大话未落音,“下流胚”古德里安就对他耍起“流氓”,其先锋第3装甲师在师长莫德尔将军的指挥下,在8月25日黄昏冲到了距基辅东北250公里的诺夫哥罗德和谢韦尔斯基。莫德尔发现苏军没有发现自己,就等了一夜,在次日拂晓发起突袭,一口气占领了全城,逼向南边80公里处的交通枢纽科诺托普,这意味着马上就能切断基辅与东面的铁路联系。叶廖缅科被古德里安这一“流氓行为”打得眼冒金星,拿出了对部下拳脚相加的本领,从东面拼命反击。古德里安只得举起左臂抵挡,一时难以迅速南下。

其实,德国人不仅只有古德里安一个下流胚,克莱斯特也是一个。8月25日,克莱斯特装甲集群冲到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渡过了1000米宽的第聂伯河,建立起桥头堡。第17集团军也杀向第聂伯河。德国人马上就要开始完成大包围圈的最后冲刺了,整个苏联西南方面军如果现在立刻放弃基辅向东撤退,还能逃出德国人设下的大口袋,德国人就怕这一点,赖歇瑙的第6集团军像斗牛士一样,拚命在基辅城边摇红布,挑逗、激怒俄国人。古德里安被叶廖缅科缠住,一时难以脱身,对这块红布没有信心,觉得俄国人会逃。

在这最关键的时刻,斯大林帮了德国人大忙,他命令死守基辅不得后退,坚决顶住赖歇瑙的第6集团军。

一星期过去了,古德里安在空军的全力支援下,终于把叶廖缅科打得没有还手之力,开始全速向南疾驰。克莱斯特也从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桥头堡冲出,向北杀去。苏联军队经两个半月的苦战,坦克所剩无几,后方都是穿上军服才两个月的步兵,在乌克兰大草原上像一群无反抗能力的羊羔。古德里安和克莱斯特装甲集群如两只不知疲倦的牧羊犬,来回奔跑,把羊群赶向羊圈。

但斯大林还在盯着基辅不放,不知基辅马上就要成为堆满死尸、惨不忍睹的屠宰场了。9月7日,科诺托普失守,沙波什尼科夫和华西列夫斯基心急如焚,要求斯大林同意放弃基辅,西南方面军全线东撤,否则会全军覆没。

谈话极为困难。华西列夫斯基回忆说:“斯大林责备我们,说我们和布琼尼一样,走了最少抵抗的路线,只想避开敌人,而不是去打击敌人……”

布琼尼也察觉到形势危急,要求撤退。9月9日晚,朱可夫抓住最后一次机会,要求斯大林放弃基辅。斯大林没有回答,但在当天夜里就向西南方面军下令不得撤退,集中力量与叶廖缅科一道对付古德里安和魏克斯的第2集团军。9月11日,斯大林又通过电话重复了上述命令,并说:“你们关于立即撤退军队的建议是危险的,可能招致惨败。”“未经大本营的许可,不得放弃基辅和炸桥。”

西南方面军完蛋了。

9月10日黄昏,德军第6集团军和第2集团军在基辅东北会合,全线压向基辅,古德里安和克莱斯特,一路狂奔,杀入苏军后方,苏军开始崩溃了。克莱斯特装甲集群像从地里钻出来一样,弄得苏军不知所措,一支坦克部队竟被苏军当成自己人,径直闯入苏军第38集团军司令部,其司令费克连科跳窗才得以逃生。

秋季的乌克兰,风和日丽,成熟的向日葵一望无际。但丰收的美景被战争破坏了,到处是尸体,到处是被打坏了的苏军卡车,烧毁的辎重和德军坦克的履带痕迹。9月14日下午,太阳西下,霞光万道。古德里安装甲集群前锋第3装甲师的一个营占领了基辅正东约180公里的小镇洛赫维察。南方的炮声越来越近,约18时,几辆布满尘土的坦克驶来,坦克上有一黑白相间的铁十字和醒目的“K”(即克莱斯特的第一个字母)字。基辅口袋开始合拢了。次日中午,第3装甲师的一个营突然发现东面尘土飞扬,一群坦克自东向西飞驰而来,德军大吃一惊,拉开阵势,准备迎战。坦克驶近了,士兵们突然跃身而起,欢呼着向坦克跑去。来者是克莱斯特的第9装甲师。苏军西南方面军被包围了,这是一个巨大的口袋,呈等边三角形,各边长约500公里,总面积为135万平方公里,围着苏军5个集团军!

但斯大林仍不肯放弃基辅,15日还向基尔波诺斯下令,未经大本营批准,不得放弃基辅,直到9月17日才相信大势已去,下令总撤退,但此时已无路撤退。

美丽、肥沃的乌克兰大平原变成了一个难以用笔墨形容的炼狱。苏军拚命往东突围,德军誓死不让,子弹用完了,就用枪托、刺刀、拳脚、牙齿。苏军在一处杀开缺口,很快又被德军坦克封上。德国空军在天上横行无阻,肆无忌惮地扫射、轰炸……向日葵被点燃了,大火熊熊,浓烟带着尸臭冲上云霄……苏军尸横遍地,精疲力竭,但仍像关入铁笼的巨兽,毫无效果地冲撞铁栏,头破血流。包围圈里的苏军烧毁车辆、火炮、帐篷,端起刺刀,前仆后继,还是往前冲……一个德国兵这样记下战后的战场:

“……留下一片凄荒杂乱。上百辆卡车、轿车零乱地躺在野地里。车上人员下车时被打死,烧得像木乃伊一样的尸体歪挂在车门口。车子周围躺着上千具尸体,田野里也到处是残缺不全的尸体……”

德军第3装甲师的一位军医在他的私人日记中写道:

“一幅令人毛骨悚然的景象。在各种武器和装备之间横七竖八地躺着人和马的尸体。其中有一辆修理车,上面装着电动车床和钻床等机械。这种东西我还从来没有见过。装满医疗

器械的救护车翻倒在地。重型高炮、加农炮、榴弹炮、坦克、卡车和轿车,一部分陷在沼泽里,一部分撞进房屋或树丛中,有的则从斜坡上倾翻而下,摞在一起,还有的被烧毁……”

9月19日,基辅失陷,苏军西南方面军突然崩溃,基尔波诺斯已无法控制各部队,苏军建制完全混乱,各支部队混在一起,互不相识,成千上万人被德国飞机炸死,成千上万人在枪炮面前丧命,无数的人在沼泽和原始森林中像动物一样生活,还有更多的人走进德军战俘营,听任命运的摆布……那位骁勇善战、打得龙德施泰特无所适从的苏军第5集团军司令波塔波夫少将被俘了;同样骁勇的基尔波诺斯上将、参谋长图皮科夫少将和军事委员布尔斯坚科在9月22日阵亡,布琼尼、赫鲁晓夫在基辅失守前夕乘飞机逃走。9月24日,基辅包围圈内的枪炮声平息了,西南方面军全军覆没。27日,德国最高统帅部通过电台公布基辅会战的公报:

“基辅附近大规模的会战已经结束。德军在辽阔的地区实施两翼包围,成功地粉碎了苏军第聂伯河防御,消灭了苏联5个集团军,甚至小股部队也未逃出包围圈。德国陆军、空军密切协同,共俘敌66.5万人,缴获和摧毁敌装甲战斗车辆884辆,火炮3718门以及无数其他作战物资。”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楼主| 发表于 2006-3-18 09:2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五节 莫斯科之役

基辅之役结束了,德军虽取得极为辉煌的胜利,但失去了时间。9月下旬,天气骤然变凉,夏季的炎热早已过去,初秋的温暖也无影无踪,阵阵冷风从北方刮来,9月23日出现初霜,那些只穿夏季服装的德军开始在凉风中发抖。战争进行3个多月了,苏联军队损失惨重,到底损失有多大,无人知晓。人们只知道德军从未获得如此巨大的胜利,俘获如此数量的敌人,占领如此广阔的土地,但苏联军队还在战斗,政权没有出现任何崩溃的迹象。一种无名的恐惧开始在德国军队上下蔓延开来。早在基辅战役开始前,德军陆军总参谋长哈尔德就在8月11日的日记中吐露了自己忐忑不安的心情:"在战争爆发时,我们估算敌人有200个师,但现在我们已经数出了360个。的确,他们的装备远不及我们,到不了我们的标准,战术动作更差,但他们在那儿!我们打垮了几十个师,俄国人又补充上几十个,俄国人以此赢得了时间。现在俄国靠近了其后方,而我们却离后方越来越远……"

在柏林,德国陆军总部在基辅战役进入高潮前也感到前景黯淡。德军伤亡在8月26日为止,已有44万人,其中死亡94万。这个数字与苏军的损失相比虽微不足道,但德国只有40万后备军,补充到各部队的兵员只有不到22万人。前线的德军各部队严重缺编,人困马乏,许多步兵连只剩下50人。装甲部队的坦克、装甲车、汽车损耗严重。古德里安报告说,坦克团的坦克从编制的150辆已经减少到10辆。

装甲兵的情况如此,步兵的情况更糟。步兵身后的每1米都是靠双腿走出来的,森林、草原、尘土和昏暗的天空伴随着步兵,官兵们几个月没洗一次澡,浑身是虱子,风餐露宿,经常连续一星期没有热食,身穿薄薄夏装的德军病号陡然上升。随着战线越来越远,供应越来越差,德军只能就地取食,抢着什么吃什么。那些必须吃燕麦才有气力的德国马吃不消了,纷纷倒地而亡。靠马携带辎重的步兵只能把宝贵的物资扔掉,继续赶路。

不祥之感在德军前线指挥官中越来越强烈。一本拿破仑兵败莫斯科的书成为克鲁格元帅不断阅读的案头书。有位德国装甲兵将军感到这场战争如同大象与蚂蚁打仗,大象能杀死成千上万的蚂蚁,但最终要被无数的蚂蚁啃成一堆白骨。

然而事到如今,出路只有一条:在可怕的俄罗斯冬季到来之前,乘着德国陆军这大象还没有力竭倒地,赶紧拿下莫斯科,踩烂蚂蚁窝。至于苏联是否会因莫斯科易手而瓦解,则管不了那么多了。抱着这个想法,希特勒下令尽早对莫斯科发动攻势,与时间赛跑,占领莫斯科。

在基辅战役期间,德国最高统帅部和中央集团军群利用战事的间隙,将占领区的苏联宽轨铁路换成德国、欧洲的标准铁路,又把霍普纳的第4装甲集群从北方集团军群调到博克的中央集团军群。博克的司令部也完成了"台风"作战计划和兵力部署。

到9月底,德国中央集团军群自北向南展开4个集团车和2个装甲集群。最北面的是施特劳斯将军的第9集团军,往南依次是霍特将军的第3装甲集群、克鲁格元帅的第4集团军、霍普纳将军的第4装甲集群(归克鲁格指挥)、魏克斯将军的第2集团军、古德里安的第2装甲集团军(即以前的第2装甲集群)。"台风"计划的总意图是从北、南两翼合围莫斯科。由于苏联在基辅会战期间在莫斯科以西集结起重兵,"台风"计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的目标是围歼屏障莫斯科的苏军3个方面军--西方方面军、预备队方面军和布良斯克方面军;第二阶段包围并占领莫斯科。为了消灭这3个方面军,德军仍采取在明斯克、斯摩棱斯克、乌曼、基辅战役的样式,以装甲集群为铁锤,首先砸开苏军仓促构筑的防线,再发挥装甲部队快速突击的特长,迂回至苏军侧后,与充当铁砧的步兵集团军一道,粉碎被围的苏军。德军准备同时编织两个罗网,第一个罗网由霍特的第3装甲集群、霍普纳的第4装甲集群完成。这两个装甲集群分别从斯摩棱斯克-莫斯科铁路、公路向维亚济马进攻,待完成包围后,就将包围圈内的苏军交给步兵处理,分别向莫斯科西北的加里宁和莫斯科正西进攻。在中央集团军最南边的古德里安从格鲁霍夫出发,一路向东北方的奥廖尔进攻,另一路先向东北,然后转向北,占领布良斯克,与从正西打来的第2集团军会合,包围布良斯克方面军。待包围完成后即向东北疾进,与前一路会合,取道莫斯科正南的图拉,从东南绕过莫斯科,再转头向北,与经加里宁从北绕过莫斯科的霍特在莫斯科正东会合,切断莫斯科与外界的所有联系,再支援从西边压来的步兵,占领莫斯科。9月27日,希特勒下令古德里安首先在9月30日进攻,其余各部在10月2日发起总攻。

为配合中央集团军群的进攻,北方集团军群向中央集团军群方向靠拢,南方集团军则向东占领哈尔科夫和罗斯托夫。

德国人拿出了最后的气力,准备孤注一掷,拚死一击。战线另一面的苏联人也在发疯了一样使出全部招数调兵遣将,抢筑工事保卫莫斯科。从7月中旬德军占领斯摩棱斯克后,莫斯科的大部分男子应征入伍,妇女们昼夜不停挖反坦克壕。身体粗壮、吃苦耐劳的俄国妇女不负众望,在阴冷的秋雨里昼夜施工,用铁锹掘土300万立方米,挖出3道防线。第一道是维亚济马以西的维亚济马防线,全长320公里;第二道是莫斯科以西140公里的莫扎伊斯克防线;第三道是沿莫斯科环城公路的4条弧形防线。肩负保卫莫斯科重任的苏联3个方面军有70万人,有782辆坦克、6808门火炮和545架飞机。其西方方面军司令是苏军后起之秀、后来大显神威的科涅夫将军;布良斯克方面军司令仍是那位爱动拳脚的叶廖缅科,预备队方面军司令原是朱可夫,由于列宁格勒危在旦夕,朱可夫被斯大林派去救急,这个方面军司令由"胡子比脑子大"的布琼尼担任。

照理说,苏联人已经吃尽了德军装甲兵纵深迂回的苦头,在军队已被极大削弱、战斗力低下的情况下应把主力部队,特别是预备队部署在纵深,可是不知何故,这次又呈前沿防御部署,预备队方面军也在维亚济马以西,紧紧贴在第一线的西方方面军之后。这不知是谁的主意。华西列夫斯基在其回忆录中只是说:"总参谋部没有准确地猜测到敌人要在莫斯科方面采取行动的意图。""大本营和总参谋部对敌人主要突击方向判断得不正确,因而对防御作了不正确的部署。"

9月30日,尽管天气恶劣,飞机无法起飞,古德里安还是砍断了叶廖缅科的左手,在苏军防线上捅了个大洞,德军坦克、装甲车又按老规矩,从缺口中涌入,杀进苏军后方。第二天,古德里安又开出去130公里,其第47装甲军一口气冲入奥廖尔。奥廖尔居民浑然不知,电车里的人见德军坦克开进城,还挥手致意呢。德军总攻接着开始了,德国坦克专门从苏军各个接合部往里冲,很快就把苏军防线打成筛眼,冲入苏军纵深。莫斯科妇女千辛万苦挖成的反坦克壕毫无用途,都被德国人绕了过去。苏军出现惊恐,各路德军损失轻微,进展顺利,四只铁钳开始合拢。10月6日,布良斯克方面军与莫斯科的联系中断,其第3、第13集团军被围。10月7日,霍特和霍普纳的两只铁臂在维亚济马会合,把维亚济马以西的苏联西方方面军和预备队方面军的6个集团军装进笼子。古德里安扣住布良斯克方面军的主力后还不满足,在占领布良斯克后,向东北方向甩出铁钩,又把北面的第50集团军逮住,用坦克像赶牲畜一样把第50集团军赶进他与魏克斯修好的栏圈。苏军3个方面军在8天之内陷入重围,开始溃散。这时,莫斯科地区已下了第一场雪,纷纷扬扬的大雪落在地面,很快就化了,大地湿漉漉的一片。苏军士兵有的在包围圈里顽强奋战,战至最后一发子弹,有的人则寻路东逃,扔掉武器,钻入森林,有的在德军飞机、火炮、坦克和枪弹下魂归西天。维亚济马、布良斯克地区又成了血肉横飞的屠场。德军3支装甲部队按原订计划掉头向东,杀向莫斯科。莫斯科门户大开,看来没救了。原来极为悲观的哈尔德被这次胜利所感染,情不自禁地在10月8日的日记中写道:"敌人为了挽救莫斯科会调集兵力,特别是从北面调,但这些匆忙拼凑的乌合之众根本不是我军的对手。只要我军战略正确,天气不太坏,我军肯定能占领莫斯科。"希特勒更是乐不可支,他想着纳粹旗帜高悬在莫斯科的美景,命令德军不得接受莫斯科投降,哪怕是莫斯科政权更迭,也不得接受其投降。克里姆林宫得炸成碎石,莫斯科得彻底摧毁。希特勒想以此吓得莫斯科人外逃,造成难民潮。

在莫斯科,类似于法国的惊恐出现了。很多官员及其家属未经允许,就擅自离岗,混上东去的列车。除斯大林大本营外,许多政府部门和外交使团都撤到古比雪夫,总参谋部除留华西列夫斯基等十几人外,都撤到古比雪夫。列宁的灵柩连同水晶棺也被拉走。莫斯科市里出现盗匪,英国大使馆被抢。在这种情况下,斯大林在10月19日宣布莫斯科被围,全城戒严,对散布流言和制造混乱者就地枪决。为了挽救危局,斯大林在10月6日把朱可夫从列宁格勒前线召回,任命他为最高统帅部代表,去预备队方面军和西方方面军指挥。

朱可夫费了好大的劲儿才找到这两个方面军的司令,发现这两个方面军之间没有联系,所属的部队已全部被围。面对如此危局,朱可夫镇静自若,经斯大林批准,调整了指挥体系。由于西方方面军正面过宽,不易指挥,朱可夫将其北部割出,成立加里宁方面军,由科涅夫任司令;将西方方面军和预备队方面军合并,由自己亲自指挥。同时他要求迅速从内地调集一切兵力,从远东调兵驰援莫斯科。在这关键性时刻,潜伏在东京的苏联谍报人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头号间谍佐尔格,送来了国家命运攸关的情报--日本在莫斯科陷落前将不对苏联开战。斯大林下令在远东的苏军火速西调。

但是莫斯科以西的苏军已经被围,内地和远东的军队开来需要时间。德国人在抢时间,想在严冬到来之前拿下莫斯科,苏联人也在抢时间,从内地调兵并组建新部队。但德国人就在莫斯科门口,而苏军的生力军还在远方……没有军队,纵使朱可夫有三头六臂,也难以守住莫斯科。希特勒的目标就是莫斯科!时间成了决定莫斯科命运的关键。

俄罗斯的天气从10月8日起,骤然转阴,先是大雪,雪随降随融,接着又是倾盆大雨。俄国的雨季来了。雨雪交加的俄罗斯深秋最初对德军影响不大,坦克、装甲车和汽车照旧向东开,但几天后,被雨水浸泡过的道路全被履带碾烂了,与雨水、雪水混在一起,变成了大泥塘。

第一批在泥塘里动弹不得的是德军摩托化步兵。摩托化步兵是德国装甲兵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要伴随坦克前进,应全部履带化。富勒、利德尔·哈特等人意识到履带化的重要性,主张装甲部队的全部车辆都应是履带车。德军摩托化步兵最初是乘半履带式输送车,在装甲师扩编后,装甲师中的坦克数量减少,摩托化步兵增多。但德国没有那么多的半履带车,就拿普通的卡车凑合。至于装甲部队中的后勤部队则清一色是汽车。勿庸多言,汽车在泥塘里只能变成一堆废铁。摩托化步兵只得徒步行军,其快速性也随之云消雾散。不仅是摩托化步兵,整个给装甲部队运送油料、弹药、零件和食品的后勤部队也瘫痪了,汽车换成马车。没有油料、弹药供应的坦克也只能随着马车速度决定自己的前进速度,装甲部队转眼之间变成了马车队,带着马车在一望无际的泥塘中一点点地蠕动。

但德军的军马已经饥寒交迫,精疲力竭,德国的马车都是根据德国、西欧的道路设计的,在这种泥潭里很快就陷了下去,泥浆没到车轴,没到马腹。无数的军马在泥塘中拼命挣扎,无奈腹中无食,腿上无力,每天都成百成百地在这冰冷的泥中死去。马死了,辎重、火炮也都扔在泥里,德军的整个后勤供应也随之中断。没有后勤供应的步兵整天头顶雨雪,在齐腰深的泥水中往前爬。皮靴很快开裂、进水。浑身湿透、食不裹腹的步兵,白天在泥水中打滚,晚上在雨地里露营,吃些从俄国农民家里抢来的土豆,穿着已破成布条的军服,在漫长的雨夜里瑟瑟发抖,等待天明。德军的高级将领也经常得与猪、鸡、鹅挤在一起过夜。德军病号数量每日都在直线上升,官兵的士气一落千丈,有的在家信中怨天怨地,有的还在糊里糊涂地盼望冰封地冻的日子赶紧到来。

在这可怕的泥塘中,只有履带式车辆能动,但这种车辆实在太少了。德军虽把3个苏联方面军围住,但迟迟无法将其消灭。两军在秋雨和泥泞中对峙着,被困的苏军终于支撑不住,倒了下去。10月20日,维亚济马以西的3个口袋中的苏军全部放下武器,被俘者在65万人以上。苏军虽又吃了个大败仗,但这些被俘的官兵已尽了自己的职责,在万般无奈下才投降。他们用两星期的抵抗拖住了德军,为苏军最高统帅部争得了时间。就在这两个星期内,天更冷了,泥也更厚了。

德国人不仅得和大自然作对,也得和抵抗力越来越强的苏军打仗。朱可夫的到来,给沮丧之极的苏军官兵带来抵抗到底的决心。朱可夫以铁的意志和必胜的决心,迅速整顿被打散的部队,又以新锐的部队不断袭击德军。苏联空军伊尔-2式强击机不断从低低的云层下冒出,向在泥里动弹不得的德军扔下一枚枚炸弹,射出一串串炮弹,如果找不着合适目标,就轰炸还没有变成泥潭的路面。这种被德国人称为"黑死神"的飞机,给德军造成难以言状的恐惧。但更令人惊恐的是越来越多的T-34型坦克。T-34型坦克的履带比德国坦克宽得多,能在泥里行动自如。缺油少弹的德国坦克从正面打不透T-34型坦克厚厚的装甲。德国人当时惟一能对付T-34型坦克的是88毫米高炮,但这些高炮都陷在泥里了。T-34型坦克驶过的地区,一片狼藉:压成肉饼的死尸、碾成废铁的轻型反坦克炮与一堆堆人和马的尸体……

古德里安最先感到新锐苏军装甲兵的压力。从10月2日起,古德里安最前方的第4装甲师屡遭苏军T-34型坦克的袭击,损失惨重。德国人发现所有的反坦克炮对之都无能为力,只有新型的Ⅳ型坦克的75毫米短身管炮,打在T-34型坦克发动机盖上才有效。好在T-34型坦克的数量不多,只能像美国西部电影中的印第安人那样,捞一把就走。古德里安占领了奥廖尔,在大雨中不断砍树铺路,把所有的燃料集中到一个军才总算到了图拉。但城内军民严阵以待,在距图拉3公里处,用高射炮一阵猛攻,打得古德里安晕头转向,扔下起火的坦克,赶紧后撤。古德里安知道自己的人和坦克太少,无力从正面攻取图拉,想绕过图拉,未料苏军第4坦克旅横冲过来,直取自己的后心。古德里安只得转身迎战,勉强挡住苏军,但再也无力前进了。

面对苏军不断增强的抵抗,希特勒和德军将领们都知道,德军必须迅速占领莫斯科。但大地已成泽国,车辆多寸步难移,希特勒只得作罢,只好等大地封冻后再攻。这时德军距莫斯科已不足60公里。

11月初,大地终于开始封冻。希特勒又开始转动他那快散架的战争机器,德军前进了。但马都死了,重炮拖不出来,眼瞅着被冻在泥里。德国炮兵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砸开冻土,挖出火炮,发现火炮已经损坏。无数火炮、车辆就这样报废了。这年的俄罗斯冬季来得格外早,大地封冻后,从北极来的寒风席地卷来,带来大雪。一夜之间,俄罗斯成了银白色的世界,气温急剧降到零下20度。莫斯科城下的德军没有任何准备来应付这种天气。卡车、汽车等机动车辆只要熄火就得在发动机下生火,以防结冰。火炮驻退、复进机里的液压油被冻成固体,火炮无法正常发射。机枪、步枪和自动步枪也因润滑油冻结无法使用。惟一能用的炮只剩下迫击炮,但光学瞄准镜已模糊不清,望远镜也不能用了。德国的坦克和履带车辆虽还能走,但没有防滑链,在冰上打滑,无法前进。德军坦克的履带很窄,深陷在松厚的雪里,像头受伤的笨猪,蠢头蠢脑。至于德军士兵就更惨了。希特勒战前以为4~6星期内就能结束战争,拒绝了陆军部关于准备冬装的建议,直到深秋才知战事远未结束,下令生产冬季服装,但太晚了。在这俄罗斯冬季的酷寒中,只有十分之一的德军官兵领到了冬装。无奈之下,希特勒让宣传部长戈培尔开动宣传机器,在德国掀起了一场募集冬衣的运动。五花八门的服装--从男人厚呢大衣到女人的花衬裙,什么都有,被一古脑装上车,运到俄罗斯。但德国冬季的气温与莫斯科的气温相差悬殊,这些服装不仅不适用,数量也不够。在莫斯科城下被冻得要疯的德军士兵只得自己想办法,把一切能保暖的东西披在身上,有的裹着毛毯,有的穿着俄国老农的棉袄,有的套着农妇的厚裙,穿着俄国人的毡靴。那些实在找不着靴子的人,就用干草编成比卓别林的皮鞋还古怪的"草棉鞋",蹒蹒跚跚在雪地里挪动。

德国陆军首脑对东线德军的状况极为担忧,总参谋长哈尔德在11月19日给希特勒送去一份阴暗的报告:德军的50万辆卡车已有30%报废,40%急需大修;中央集团军群每天需要31列车皮的物资,但实际上只能到16列。后备军司令弗洛姆将军小心翼翼地向总司令布劳希契建议:现在是向莫斯科提出和谈的时候了。

但希特勒以为苏军已经山穷水尽,奄奄一息,战线支离破碎,千疮百孔,德军只要最后用指头轻轻一捅,莫斯科就能落入手心。莫斯科是苏联放射状铁路网的中心,只要占领了莫斯科,苏联的铁路网就瘫痪了,战争就能结束。在希特勒的命令之下,莫斯科城下这支形如乞丐的德军拿出了吃奶的劲儿,向莫斯科发起最后的冲击。

受命指挥发起最后一击的德将仍是中央集团军群司令博克元帅。博克元帅知道德军已成强弩之末,但博克不愿放弃似乎伸手就可以触到的莫斯科,不想放弃"莫斯科征服者"的"桂冠",更不敢与希特勒作对。更何况不前进能去哪儿呢?难道坐等苏军云集莫斯科后挨打?或许拿下莫斯科后,苏联就会像头上挨了一大棒的巨人,轰然倒地,成了具任人切割的死尸。他拿出了最后的气力,要最后一搏。但德军的实力与20天前相比已有了天壤之别,博克放弃了原来宏大的对莫斯科进行深远包围的计划,集中兵力,尽量快速接近并攻占莫斯科。博克命令古德里安的第2装甲集团军攻占图拉,越过莫斯科河,贴着莫斯科南郊的边缘,插到莫斯科以东;莫斯科正西的第4集团军从正西压向莫斯科,其北翼的第4装甲集群和第3装甲集群并肩向莫斯科河-伏尔加河运河推进;最北面的第9集团军向正东推进,占领伏尔加水库大坝。在完成上述任务后,德军在莫斯科南北的装甲兵就南北对进,完成对莫斯科的最后包围。博克把新攻势的开始日定在11月15日~17日。

大地冻结实了,天也晴了,但气温更低了,一夜之间降到零下30度。身穿奇装异服、怪模怪样的德军,顶着刺骨寒风,哆哆嗦嗦,一步步向前挪。德兵冻伤者陡然上升,所有装备--从冲锋枪到火车头,一夜之间都成了废铁,官兵的士气一落千丈,5个多月前的得意劲儿被无限的恐惧和绝望代替。俄罗斯的严冬让人胆寒,从西伯利亚调来的苏军新锐部队不断在战场上出现。博克在11月18日的日记中忐忑不安地写道:"中央集团军群面前有34个新锐的西伯利亚师!"不知其他军队在如此惨境下会怎样,德国军队没有垮,或许是血液里德意志民族难以琢磨、难用语言表达的奇怪基因,或许是人类本能的盲从,或是绝境中团结一致、奋勇向前的求生欲。德军从西、北、南三个方向步步逼近莫斯科。古德里安绕过图拉,继续向东北方向前进;霍普纳的第4装甲集群开过1812年战争的博罗季诺古战场,渡过莫斯科河,到达莫斯科西北40公里的伊斯特拉;霍特的第3装甲集群冲过了莫斯科至加里宁之间的铁路,渡过莫斯科河-伏尔加河运河,占领了为莫斯科提供大部分电力的电厂。11月27日黄昏,其第2装甲师的一个侦察队开到离莫斯科30公里处,用望远镜已能看见晚霞中克里姆林宫的塔尖!这是德军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看到莫斯科。天又冷了。就在这天,暴风雪突至,气温在两小时内跌到零下40度。德国兵被冻得上蹿下跳,两眼发直,越来越多被冻伤的士兵扑倒在雪地中,歇斯底里地呜咽:"我实在受不了,实在受不了了!"

不仅在前线受冻的士兵们受不住了,博克元帅也垮了。古德里安的力量太弱,拿不下图拉,越过莫斯科河-伏尔加河运河,准备从北包围莫斯科的莱茵哈特(霍特的继任),竟被一群手执老式步枪、七拼八凑形成的工人民兵拦住,最后被赶来的一支有T-34型坦克的苏军赶了回去。博克知道他的军队已无力进攻,莫斯科之役已完全失败,从11月底开始拼命向陆军总部报告,进攻已失去意义,若继续进攻就会遭全军覆没的灭顶之灾。11月29日他在给陆军总参谋长哈尔德的报告中写道:"如果在几天内我军不能击溃莫斯科西北方向的敌军,就必须停止进攻。敌军显然有巨大的人员和物资储备,继续进攻只会导致无意义的正面战斗。"12月1日,他又报告陆军总部:

"进行进一步伤亡惨重的进攻,虽可以夺占一些土地,摧毁部分敌军,但不可能取得战略上的胜利。两个星期的战斗表明,那种认为本集团军群当面的敌军已濒于崩溃的想法,只是一种幻觉。莫斯科是连接俄国东部铁路的枢纽,敌军背依整个俄国东部,我军若留在莫斯科城下,只能与在数量上居绝对优势的敌军进行惨烈的防御战。此时我军在体力上已到极限,继续进攻已毫无目的,毫无意义。"

哈尔德的答复来了:"总部对部队的困难是了解的,胜败取决于最后的努力。"德军在鹅毛大雪中又开始进攻。一个德军装甲师在莫斯科正西杀开一条血路,冲到了距莫斯科30公里的地方,又被民兵拦住,接着被一支装备有刚从工厂开出的T-34型坦克的苏军赶跑。在莫斯科西北,莱因哈特在12月4日又一度接近距莫斯科40公里处,可又被打垮。德军已精疲力竭,再也无力进攻,前线部队开始自行后撤,以缩短战线。

此时在柏林的陆军总部,前线告急的电报像雪片一样飞来,龙德施泰特也兵败罗斯托夫,被苏军逐出。哈尔德、布劳希契和希特勒的关系极为紧张,希特勒开始直接指挥部队。哈尔德只敢在日记里抱怨,说希特勒"不了解自己部队的实际情况,像个修鞋匠修修补补,只能靠下决断过日子。"12月5日,布劳希契、哈尔德同意博克把第3、第4装甲集群和第2装甲集团从两翼暴露的阵地后撤,把战线拉直,以缩短战线。德军刚一撤退,朱可夫的反攻也开始了。

朱可夫的确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伟大的将帅之一。他接任苏军西方方面军司令后,在整顿部队、调集援兵的同时,根据德军装甲部队的位置,很快判断出德军的主要突击方向,他把防御重点放在两翼。由于他的手中只有些从维亚济马、布良斯克方向撤下的败兵,援兵数量虽然多,但都是匆忙组建的新部队,战斗力不强,因此,朱可夫从不贸然发动貌似有效的反突击,只在两翼节节抗击,步步后撤,防止被合围,充分利用莫斯科位于内线中心、交通发达的有利条件,把刚刚开到的部队,源源不断投入到被德军坦克突破的地段阻击,借助天时、地利、人和,迟滞、疲惫德军,用这种军事上最忌讳的"添油战术",把德军拖垮,待德军精疲力竭、手无缚鸡之力后再反攻。朱可夫生长在莫斯科附近的朱可夫村,对这一地区的地形、气候了如指掌,知道德军在秋季泥塘中的狼狈状。11月1日斯大林问他前线情况是否允许举行十月革命节红场阅兵,朱可夫立刻答道:"敌人在最近几天不会发动大规模进攻……为了防备敌人可能进行的空袭,需要加强对空防御,把歼击航空兵从友邻方面军调到莫斯科来。"11月7日,莫斯科举行了阅兵式,受阅部队从红场直接开赴前线。此事意义非同一般。莫斯科的惊恐被彻底制止了,红军将士士气大振,苏联人民保卫莫斯科的信心倍增,英国、美国等盟国看到遍体鳞伤的俄罗斯巨人,在首都门户大开的情况下竟有如此胆量,也相信苏联不会立即倒下。朱可夫坚信他能守住莫斯科,但德军在11月15日发动最后一搏后,斯大林打电话问朱可夫:"你坚信我们能够守住莫斯科吗?我怀着内心极度的痛苦在问你这个问题,希望你作为KP员能诚实地回答。"

"毫无疑问,我们能够守住莫斯科,但至少还需要增加两个集团军和200辆坦克。"朱可夫答道。

德国人离莫斯科越来越近了,朱可夫毫不惊慌。他寸步不离办公室,不离电话机,不离地图。德军离莫斯科实在太近了,容不得半点错误。朱可夫不分昼夜地伏在地图上,研究哪一地段兵力薄弱,德军会从哪个方向突击,德军的战斗力如何,苏军有哪些新开到的部队,这个部队应部署在何处……朱可夫以他坚韧的毅力、天才的判断力,在莫斯科运筹帷幄,左抵右挡,忙而不乱,一支支部队根据朱可夫的命令,在正确的时间到达正确的地点,战斗力虽不很强,但已能逐渐挡住被冻得要疯的德军……在11月底莫斯科形势最危急的时刻,朱可夫连续6天6夜没有合眼,用浓咖啡、浓茶支撑已经快绷断的神经,实在困极了就冲出门外,在零下40度的严寒中滑雪20分钟。在这关键时刻,在病床上坚持工作的总参谋长沙波什尼科夫元帅又病倒了,精力充沛、头脑灵敏、极富组织能力的华西列夫斯基担任代理总参谋长。华西列夫斯基像魔术师一样从雪片般前后矛盾、众说纷纭的前线报告中,把握前线的脉搏,准确判断出前线的形势,又根据最高统帅部的训令,有条不紊地制订计划,调动军队,组建训练后备部队……朱可夫和华西列夫斯基配合默契,可谓珠联璧合的最佳搭档,最后两人竟成了亲家。

11月底,朱可夫察觉到进抵莫斯科城下的德军终于用完了最后的力气,已无进攻能力,在11月29日打电话给斯大林,汇报了情况,请求他下令反攻,要在德军得到增援之前把德军赶离莫斯科,越远越好。

斯大林听罢问:"你确信敌人已接近危机状态而没有可能投入新的重兵集团吗?"

"敌人已极端虚弱,但如果我们现在不消除敌人楔入的危险,敌人将来很可能从北方集团军群和南方集团军群抽调强大的预备队来加强莫斯科地区的军队,那时局势可能严重复杂化。"

当晚,苏联最高统帅部决定反攻。朱可夫和华西列夫斯基很快根据苏军目前的兵力部署情况,增援部队抵达、集结情况,制订出反攻计划。由于从北、南两翼逼近莫斯科的德军装甲集群对莫斯科构成严重威胁,苏军西方方面军两翼力量较强,朱可夫的计划是:令苏军西方方面军两翼(北翼有4个集团军,南翼有1个集团军)在12月3日~4日以现有的兵力反攻,消除伸向莫斯科北、南的德军突出部;中路的5个集团军发动有限进攻,以牵制当面德军,防止其向两翼增援;加里宁方面军配合西方方面军进攻,向西南方向推进,以迂回德军第3、第4装甲集团军的后方,协同西方方面军,将其消灭;西南方面军向东北进攻,协同西方方面军南翼消灭古德里安的装甲集团军。

说来凑巧,苏军的反攻之日,正是德国陆军总部同意博克元帅收缩两翼之时。德军的撤退与苏军的进攻几乎同时开始。但让衣衫褴褛、精疲力竭的部队在暴风雪中稳步后撤可不是易事,德军战线登时千疮百孔,七零八落,撤退经常变成仓促逃窜。穿着保暖服装的苏军像决堤之水,来势凶猛,势不可挡。苏军西方方面军的两翼很快渗入德军后方,似乎要把博克兵力最多的第4集团军吃掉。克鲁格元帅指挥的第4集团军也只得后撤。德军全线撤退开始了。布劳希契要求德军至少撤至斯摩棱斯克,或退到波兰。拿破仑1812年全军覆没的惨景就在眼前。这一年的冬天格外冷,气温在继续下降,低到零下50多度,德国人12月10日测得的温度是-62℃!坦克已开不动了,成百地遗弃,坦克手成了步兵,在暴风雪中蹒跚而行。陆军总司令布劳希契彻底垮了,心脏病发作,要求辞职。希特勒大骂他虚荣、懦弱,在12月中旬,他把布劳希契和博克、李勃、赫普纳等要求撤退的老将统统撤换,中央集团军群司令换成克鲁格,北方集团军群司令变成屈希勒尔,南方集团军群司令换成赖歇瑙,又任命自己为陆军总司令。

这位维也纳流浪汉曾饱尝食不果腹、衣不遮体的滋味。12月8日他迫不得已发布第39号指令,同意停止进攻,收缩防线,但很快本能地意识到在冰天雪地里撤退,东线德军在几天之内就会土崩瓦解。力竭的德军一昼夜只能撤退5~10公里,后方既没有现成的阵地,也没有天险可依。更严重的是大雪已经封住了所有道路,部队必须通过旷野,不及几夜就会支撑不住,躺下等死。那时拿破仑的命运就真要重演了。当然,在东普鲁士的希特勒没有把事情想得这么复杂,他只是出于本能的冲动和他在西线作战4年的经验,只觉得撤退是灾难,又感到俄国人能守住莫斯科,德国人为什么守不住阵地?这位靠着狂热、坚韧毅力和投机天才成为XX者的德国前陆军下士,下达了一项疯狂的命令:"寸步不得后退!"又把所有敢于提出撤退的将领统统撤职,就连古德里安也在其内。

有句俗语曰:"乱拳打死老师傅。"希特勒这个违反常理的命令,虽赶跑了许多经验丰富,受过严格、全面训练的将军,给后来的战事带来难以形容的后果,但在1941年~1942年严冬,却的确是个天才、正确的命令。德军不撤了,前线的德军官兵开始意识到,自己后无依托,衣不御寒,在两边敌军出没无常,身后追兵逼近,撤退等于死亡,当俘虏也是死亡,出路只有一个:死守阵地,保卫交通要冲和交通线,静等援兵。普鲁士数百年的军事传统和绝对服从的品质开始发挥作用,德国军人第一流的整体素质和中下级军官无可非议的战术素养与指挥艺术也迅速显现出来。德军官兵用炸药炸开坚硬的冻土,建造工事,利用居住地的建筑物构筑一个个环形防御阵地,用手上一切可以用的武器--步枪、机枪、迫击炮、反坦克炮,准备血战到底。

德军西撤100余公里后站住了。朱可夫知道苏联军队目前的战斗力并不高,部队在防御战中损失极大,十分疲惫,新锐部队虽上了战场,但都没有完成训练和装备,距成为能征善战、独挡一面的劲旅还有很长的路程,苏军的坦克也极度缺乏,在兵力、兵器上并不占优势,后备兵力和装备也极其有限,不具备立即将德军逐出国土的条件,他只想利用眼下的大好时机,集中兵力,将德军逐回到10月发动"台风攻势"前的战线,使莫斯科尽量远离前线。可是一星期前还满心焦虑,不知莫斯科是否会落入德国之手的斯大林,此时见德国人退了上百公里,来了兴致,想像140年前的库图佐夫那样,把敌军一口气逐出国境,准备全线总攻。他让病体尚未完全康复的沙波什尼科夫元帅制订总攻的草案。

1942年1月5日,朱可夫被召到克里姆林宫,讨论总攻的草案。沙波什尼科夫首先介绍了战场形势和总攻草案。总攻的设想是全线出击,消灭德国北方、中央、南方3个集团军群。沙波什尼科夫发言之后,斯大林起身,在办公室里走来走去,边走边道:

"德军由于在莫斯科附近的失败而惊慌失措,过冬准备得很差,现在正是转入总攻的最好时机。敌人企图把我们的进攻拖到明年春季,以便在春季集中力量再转入积极行动。他想赢得时间,获得喘息的机会。我们的任务是,不给德寇以喘息的机会,不停顿地把它向西赶,迫使它在春季以前就消耗尽自己的预备队……"

斯大林停顿了一下,强调了一遍"春季前",接着又说,"到那时,我们将有新的预备队,而德国人将不会有更多的预备队了……"

会场只有斯大林一人说话。斯大林谈过前景之后,接着谈各方面军的实际行动,最后让在座的人员发表意见。

朱可夫起身道:"在西部方向,各方面军的条件比较有利,敌人还未来得及恢复部队的战斗力,应当继续进攻。但是为了取得进攻的胜利,必须补充人员和技术兵器,增加预备队,首先是坦克部队。如果得不到补充和加强,进攻就不可能胜利。"

"至于我军在列宁格勒附近和西南方向的进攻,我军将遇到敌人顽强的防御,没有强大的炮兵支援,他们不可能突破敌人的防御线,还会把自己弄得疲惫不堪,遭到不应有的重大损失。我主张加强西部方向各方面军的力量,在这一方向实施强大的进攻。"

负责苏联战时经济的沃兹涅先斯基支持朱可夫:"我们现在还没有掌握足以保障各方面军同时进攻用的物资。"

斯大林主意已定,道:"我已同铁木辛哥商量过,他主张还在西南方向进攻。应当尽快消灭德寇,使之不能在春季进攻。谁还想讲话?"

没有人回答,会议也就结束了。

苏军在全线大举反攻,双臂并出,张开十指,捅向德军。可惜苏联经济最发达的西部地区大部已经沦陷,东迁的工厂尚未安装完毕,战前的物资储备所剩无几,坦克、火炮、炮弹奇缺,如沃兹涅先斯基所说,没有足够的物资保障全线出击。由于西南方向、西北方向的苏军实力不强,只能从西部抽调。苏军仓促转入大反攻,很快遇到德军构筑的工事。只有少量坦克、火炮支援的步兵哪能突破德军用机枪、步枪、追击炮组成的火力网?无奈之下只能绕过德军据守的交通要道,向德军后方渗透。苏军虽有厚厚的冬装,但没膝的深雪和酷寒也一样是巨大的障碍。苏军每往前走一步,战线就拉长一步,补给越来越困难,虽深入敌后,但后援中断,不但没有消灭德军,反而成了孤军,耗尽了宝贵的物资储备。苏军在严寒和积雪中一直扑腾到解冻的4月,大地又成泥塘,只把漫长的战线弄成犬牙交错状。苏军精疲力竭,只能罢手,许多部队还被困在德军后方。与此相反,德军坚守不出,以逸待劳,随着从德国本土和西欧开来的援军陆续赶到,慢慢缓过劲来,那些渗入德军后方的苏军或是被迫投降,或是成了讨厌而不致命的游击队。

1942年的解冻期到了,东线进入短暂的沉寂。苏德双方都在等待大地干燥后的大战。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楼主| 发表于 2006-3-18 09:2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六章 东线惊雷

1942年~1943年上半年,东线(即苏德战场)的形势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以装甲部队为核心的德国陆军在肆虐全欧、熬过1941年严冬之后,终于在1942年遭到了报应,开始品尝苏军装甲铁拳的滋味,彻底丧失了战争主动权。苏联红军组建了坦克集团军,以喷泉般涌出的T-34型坦克和KB型坦克,开始给德国人以痛击,这一历程惊心动魄,洒满鲜血和泪水。


第一节失算

苏联红军1941年~1942年的冬季攻势由于胃口太大,兵力分散,在1942年春融雪季节来临后只得草草收场。在莫斯科方向,德军中央集团军群仍据守着维亚济马、尔热夫地区,像只高悬的大锤,威胁着莫斯科。在列宁格勒方向,德军北方集团军群继续包围着列宁格勒。在黑海沿岸,苏联红军在1942年冬季曾在刻赤半岛登陆,想解救克里米亚,但没有成功。在南线,苏军将德军赶出进入高加索的咽喉罗斯托夫,但收复战略重镇、T-34型坦克的生产地——哈尔科夫的努力没有成功,只在哈尔科夫以南的巴尔温科沃、伊久姆地区占据了一个突出部,被称为巴尔温科沃屯兵场,像把出鞘的剑,指着哈尔科夫。在大地泥泞的解冻期,只有德军后方还热闹。那些在德军后方成了孤军的苏军在拚命往东撤,苏德两军在数千公里的正面上,除放几炮外,均警惕、注视着对方。两军的最高指挥官们都在琢磨春暖花开、大地复苏后的行动。

希特勒在东普鲁士他的“狼穴”大本营里和他的统帅部成员在讨论。1941年的战事证明,苏联军队虽连吃大败仗,兵溃千里,但抵抗决心丝毫没有动摇,战斗力正在恢复。德军虽战绩辉煌,但在莫斯科城下兵败,自战争爆发以来,第一次尝到失败的滋味,损兵折将,伤亡、失踪者达765415人,占1941年6月22日开战时东线总兵力的24%。德军显然已无力像开战时那样全线大举进攻,希特勒遂想集中兵力于一翼,以摧毁苏联战争潜力,占领关系苏联经济命脉的地区,来个釜底抽薪。希特勒盯住了苏联南部的顿涅茨盆地工业区和高加索地区的巴库油田。

德军南方集团军群在1941年秋季基辅战役后占领了以哈尔科夫、别尔哥罗德为中心的北顿涅茨河地区,但这一工业区面积很大,其北部和南部仍在苏军手中。占领整个顿涅茨地区是希特勒的一个目标,但其首要目标是高加索。高加索有当时苏联惟一的大油田,亦是进入伊朗的通道。希特勒想占领高加索,切断苏联的石油供应,再假道伊朗进攻印度摧毁英国这个最重要的殖民地。除这两个目标外,就是斯大林格勒(现名伏尔加格勒)。斯大林格勒位于伏尔加河畔,是联系俄罗斯腹地的内河航运中心和铁路枢纽,也是苏联重要的坦克、火炮生产基地。德军占领斯大林格勒后,还可以威胁该城东北约300公里处的另一重镇萨拉托夫。萨拉托夫也在伏尔加河畔,是英、美盟国援苏物资(从阿尔汉格尔斯克、波斯湾和太平洋沿岸的符拉迪沃斯托克运入)的转运中心。萨拉托夫以北是古比雪夫、喀山等重镇,若这一地区失守,莫斯科与乌拉尔工业区就被隔断,苏联就真的彻底完了。

这一战略方向选得不错,但目标太多。希特勒不懂大战略,更不知如何规定这些深远战略目标的顺序,只知道高加索重要。由于高加索在顿涅茨之后,德军的首要目标就是粉碎在顿涅茨地区与德军对峙的苏军。为了达到此目的,希特勒在1942年4月5日下达《第41号战争指令》,规定德军“东线主要作战行动的目标是占领高加索,沉重打击并歼灭沃罗涅日以南、顿河以西及以北地区的俄军”。根据这一指令,德军陆军总参谋长将原归中央集团军的第2集团军(由魏克斯元帅指挥)、第4装甲集团军(即原第4装甲集群,在霍普纳被撤职后由霍特指挥)划归南方集团军群1。这样南方集团军群自北向南的集团军是:第2集团军(魏克斯)、第4装甲集团军(霍特)、第6集团军(保卢斯)、第17集团军和克莱斯特的第1装甲集团军。除这些部队外,由曼施坦因指挥的第11集团军在克里米亚。

德军陆军总参谋部把1942年的攻势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第2集团军与第4装甲集团军突破苏军防线,突向顿河河畔的沃罗涅日;在南边的第6集团军、第1装甲集团军从北南合击在巴尔温科沃突出部的苏军,冲向顿河。第二阶段:达成上述目标后,南方集团军群分为B、A两个集团军群。B集团军群有第6集团军和第4装甲集团军,将以第4装甲集团军为先导,沿顿河南下,并渡过顿河,与A集团军群(有第1装甲集团军和第17集团军)合围斯大林格勒。第三阶段:B集团军群占领斯大林格勒后沿伏尔加河北上,进攻萨拉托夫、古比雪夫,A集团军群则进入高加索。第四阶段:德军占领整个高加索。在此期间曼施坦因的第11集团军将完全占领克里米亚。

德国人开始向南线调兵遣将,屯集物资,仅南方集团军群原来的3个集团军(即第6、第17集团军和第1装甲集团军)就有636万人,1000辆坦克和16万门火炮和迫击炮。为了声东击西,德国人搞了一个代号为“克里姆林宫”的假计划,作出好像要以中央集团军群进攻莫斯科的样子迷惑人。

德国人在厉兵秣马,俄国人则在猜测德国人的铁锤会砸在何处,自己应采取何种对策。

苏联红军虽取得莫斯科城下的巨大胜利,但整个形势在1942年春季并不乐观。由于西部地区沦陷,苏联经济遭到极大的破坏,列宁格勒、奥廖尔、哈尔科夫等巨大的坦克生产基地不是被困就是易手,东迁的工厂刚刚开工,苏军装备严重缺乏。苏军的人数虽增至560万,坦克有3882辆,飞机为2221架,除飞机外与东线德军实力大致相当,但质量大大低于德军,坦克多是仓促生产的轻型坦克,T-34型和KB型的数量虽在增加,但比例还不大。苏军的装甲兵正处在重新组建中,1942年3月重建坦克军,4月底有13个番号,坦克军都在草创时期,人员不足,装备不足,编制也不合理。

由于苏联军队的状况和新装备如T-34型坦克等在1942年夏季以后才能大量装备部队,苏联军政决策人物都承认苏军尚处于战略防御的总态势。那么德军的主要战略进攻方向是哪里?苏联军队应坐等德军,还是积极行动,以攻为守,先发制人?若先发制人应从何处动手、到何种程度为止?围绕着这些问题,苏军最高统帅部在1942年3月~4月间开了一系列会,争执一番,可是其结果是判断错误,自投罗网,苏联军队南线全线崩溃。

斯大林念念不忘3个多月前德军进至莫斯科城下的危急情形,对德国人那个悬在自己脑门上的大铁锤,即“尔热夫-维亚济马屯兵场”十分焦虑,认为德国人在春季后的主攻方向是莫斯科。但苏联南方的经济地位太重要,不能不引起希特勒的贪欲……斯大林最初认为德国人没有能力在3个方向进攻,但仍能同时在中部和南部发动攻势,但后来慢慢把注意力集中在尔热夫-维亚济马地区,认为德军的主攻方向是莫斯科。看来德国人的“克里姆林宫计划”起了作用,苏联情报局认为德军在这一地区有70多个师,沙波什尼科夫、朱可夫都认为德军的主要目标是莫斯科。

1942年3月,沙波什尼科夫代表总参谋部提出了1942年春苏军的战略估计与战略计划,认为最危险的地区是奥廖尔、图拉、莫斯科轴线和再往南一点的库尔斯克、沃罗涅日、莫斯科轴线,建议加强由戈利科夫将军指挥的布良斯克方面军,不主动出击。朱可夫同意沙波什尼科夫的判断,但认为尔热夫-维亚济马地区的德军太危险,应在夏初以有限攻势消除这一突出部。斯大林取其两者一致之处,决定加强布良斯克方面军,以保卫莫斯科的西南方向,预计在5月中旬可在该方面军增调4个坦克军、7个步兵师、11个独立步兵旅、4个独立坦克旅,最新组建的坦克第5集团军也会调到该集团军后方。但斯大林不愿无所事事,静等德军来攻。朱可夫的有限进攻是小打小闹,斯大林想有所作为,以一系列的进攻破坏德国人的进攻,巩固冬季攻势的结果,进而取得战略主动权。朱可夫反对这种作法,认为进行这种一系列小攻势,会耗尽有限的装备和人员储备,主张仅在西部方向进攻。斯大林既没有采纳朱可夫的意见,也没有采用沙波什尼科夫的方案,一锤定音,下令准备在克里米亚、列宁格勒、杰米扬斯克1、尔热夫-维亚济马、库尔斯克方向进攻。如果用上、中、下策来衡量沙波什尼科夫、朱可夫的方案与斯大林的方案,由于敌情不明,沙波什尼科夫的是上策,朱可夫的是中策,斯大林的是下策。可是斯大林的下策还未付诸实施,苏联西南方向总司令兼西南方面军司令铁木辛哥送来一个下下策,结果斯大林扔掉了自己的下策,选了铁木辛哥的下下策。

1942年3月22日,铁木辛哥给最高统帅部送来名为《西南方向各方面军3月中旬情况和1942年春夏战斗行动前景的报告》。这份报告称:德军在1942年春季的主要目标仍是莫斯科,可能从布良斯克、奥廖尔地区发动主要突击,从南面和东南面绕过莫斯科,前出至高尔基(莫斯科正东约400公里处),切断莫斯科与伏尔加河流域、乌拉尔的联系。

该报告接着称:德军在西南方向将发动次要进攻,目标是顿河下游和高加索。为此,德国军队已在该方向集结了9个装甲师、7个装甲步兵师,总兵力为102个师,有3100辆坦克、3000门火炮和近千架飞机。

对德军夏季攻势主方向的判断错误情有可原,关于对面德军的兵力估计略略超过实际应该赞扬,但对自己的行动和目标就谬不可言了。该报告说:“尽管如此,西南方向各部队在春夏战局应达到的基本战略目标是:消灭当面之敌,前出到第聂伯河中游(戈梅利、基辅、五一城、尼古拉耶夫一线)。”这是基辅战役之前的战线,苏军到了1943年秋季才有能力到达此线。102个师不是小数字,3100辆坦克更是一股骇人的装甲洪流,苏军坦克总数也不比这个数多多少,去年已经吃尽德国坦克洪流的苦头,不知铁木辛哥怎么计算的兵力,竟有如此大的嘴巴。沙波什尼科夫一眼看出这个计划是异想天开,立即进行兵力计算,结果是苏联尚不具备如此实力。他将计算结果报告了斯大林。

在计算双方兵力中,无意中出现了一个问题:德军在西南方向集结如此庞大的兵力目的何在?不言而喻,主攻方向是南方。但斯大林不知根据什么情报,坚信南方德军大部是要扑向莫斯科。既然如此,为什么不让铁木辛哥发动攻势,削弱德军对莫斯科的猛攻?斯大林让铁木辛哥以此为目标修改原计划。3月30日,铁木辛哥送来了他的新计划。新计划的核心是西南方面军利用巴尔温科沃屯兵场,对哈尔科夫发动钳形攻势,一举攻克这个有基辅东大门之称的战略要地和重工业城市,打乱德军的战略部署,为解放顿巴斯创造条件。

这个计划立即遭到沙波什尼科夫的反对。在3月底的国防委员会会议上沙波什尼科夫说利用巴尔温科沃突出部进攻哈尔科夫是冒险,苏军应积极防御。苏军没有实施这一战役的预备队。他还没说完,斯大林就打断了他:

“我们岂能坐等德军首先突击!必须在宽大正面上先敌实施一系列突击和摸清敌人的准备情况。朱可夫建议在西部方向展开进攻,在其他方向防御,我认为这是治标的办法。”

铁木辛哥接着发言:“西南方向的部队现在能够、而且也必须先敌突击,打乱敌人对我南方方面军和西南方面军的进攻计划,否则就会重演战争初期的情况……”

伏罗希洛夫也表示支持铁木辛哥。

由于沙波什尼科夫代表总参谋部不同意这项计划,斯大林下了一个命令:“……这个战役是西南方向的内部事情,(总参)对于战役的任何问题都不必过问”。斯大林批准了该计划,同时告诫铁木辛哥:不要指望能有最高统帅部预备队。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序幕战——哈尔科夫战役就这样批准了。哈尔科夫战役还没开始,克里米亚方向传来噩耗:由曼施坦因指挥的德军第11集团军大败在兵力、武器上均占优势的苏军克里米亚方面军,17万苏军已成囊中之物。斯大林闻之怒气冲天,将其失败归结于只守不攻,在电话里对朱可夫说:“瞧,这就是防御的结果……铁木辛哥就要行动了。”

除沙波什尼科夫一人预感到危险外,无人晓得铁木辛哥在自投罗网。铁木辛哥的进攻在5月12日开始,参战部队是科斯坚科将军指挥的西南方面军和马利诺夫斯基的南方方面军。在巴尔温科沃突出部的三个集团军——苏军第6、第9、第57集团军,准备从西北方向进攻,其中南方方面军的第9集团军担任侧翼掩护,西南方面军的第28、第21集团军从哈尔科夫东北的沃尔昌斯克奋力西进,再折向西南,与从巴尔温科沃出发的苏军南方方面军(有第57、第9集团军)和本部的第6集团军会师于哈尔科夫以西,围歼哈尔科夫地区的德军。铁木辛哥把他所有的家当都投入进去,共23个步兵师、3个坦克军和2个骑兵军,有64万人,1200辆坦克、1.3万门火炮和900架飞机。孙子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苏联的情报部门看来出了大问题,没有发现附近已经做好进攻准备的德军,德军南方集团军群根据希特勒的《第41号作战指令》,已做好了消除巴尔温科沃突出部的准备,行动代号名为“腓特烈一世”,计划以在巴尔温科沃以南的“克莱斯特集团军级集群”1为主力,与第6集团军配合从根部把这个危险突出部砍掉,已经集结了636万人,1000辆坦克和1220架飞机。铁木辛哥的进攻正中德国人下怀,如自投罗网,每往西多走一步,就往网里多钻一步。不过铁木辛哥如果知道德国人的企图,再把数量上还占优势的坦克集中起来,或许能冲破这个罗网,把德国人包围起来或至少也是鱼死网破,但他把3个坦克军都拆成旅,交给各步兵师,苏军坦克兵也自然谈不上像德国人那样运用利德尔·哈特的“力矩”原理,挑破德国人的网,像个傻瓜、白痴,在往貌似平静但马上就要沸腾的锅里跳。

苏军的进攻最初十分顺利,沃尔昌斯克的苏军在第一天前进了10~25公里,在巴尔温科沃的苏军经3天的激战突破了德军的主要防线,前进了25~50公里,还捉了不少俘虏。斯大林心情舒畅,严厉指责总参谋部,说差点由于他们而取消了一次如此顺利的进攻。

斯大林的话音未落,在巴尔温科沃以南的克莱斯特就开始向北进攻了,一昼夜前进了20公里。此时沙波什尼科夫有病,代行其责的华西列夫斯基在当晚察觉局势不妙,要求斯大林停止向哈尔科夫的进攻。斯大林与铁木辛哥进行电话交谈,后者保证说德军的进攻不碍事,应继续进攻。在以后的两天里,克莱斯特的坦克在苏军后方撕开8公里宽的口子,直到19日晚,铁木辛哥才命令停止进攻,全力掉头反击。但为时太晚了。对面的德军第6集团军反守为攻,在22日与从南而上的克莱斯特会合,把巴尔温科沃突出部的苏军全部包围。被围的苏军拼命往外突,但油、弹、粮已尽,最后只得束手就擒。西南方面军司令科斯坚科、第57和第9集团军司令均被打死,德军以伤亡2万人的代价,消灭苏军3个集团军,俘虏21万人,摧毁和缴获1200辆坦克,火炮2000门。在沃尔昌斯克的苏军扔下重武器急忙撤退,丢盔弃甲,总算没被全歼。铁木辛哥丢了全部坦克,南方的局势急剧恶化,只得转入防御。

德军南方集团军群南翼后发制人,大获全胜,在北翼的两个集团军也厉兵秣马,准备按计划向沃罗涅日方向猛攻,南线暂时出现平静。大败而归的铁木辛哥向斯大林要求补充兵员和武器,说德军装甲部队如何厉害,结果只得到斯大林的一顿冷嘲热讽:“你们的坦克比敌人多。糟糕的是,你们在战斗中不用坦克,或分散使用……如果你们的坦克早就集中、大量使用的话,你们那儿就不会是现在的情景了。打仗不应靠数量,而应靠本事。”

斯大林在挖苦铁木辛哥,知道先发制人已告失败,正准备迎接德军马上就要落下、又不知会落到何方的大锤。恰在这时,天上掉下馅饼,一份德军第4装甲集团军的作战计划落入苏军之手。6月19日,德国第40装甲军一个装甲师的作战处长携带作战计划乘飞机外出。飞机在大雾中迷航,跑到苏军后方,被高炮击落,文件落入苏军之手。消息传到柏林,希特勒震怒,立即把第40装甲军军长送上军事法庭。希特勒其实不必如此,因为斯大林认定这个文件是伪造的。

铁木辛哥根据这些文件认为,德军的主要目标是西南方面军,在西南方面军的南翼进攻,待北线(即德军B集团军群)准备好后,即从西南方面军与布良斯克方面军的结合部开刀,冲向沃罗涅日,再调头南下,杀到西南方面军后方,将其消灭。斯大林坚信这个文件是个圈套,通过电台告诉铁木辛哥:“缴获的计划仅仅暴露了敌人计划的一角。敌人想在战争爆发一周年之际搞点什么。”斯大林认为德军是要经沃罗涅日切断莫斯科与南方的联系,再北上攻取莫斯科,但事情恰恰相反。

6月28日晨,东方刚刚发白,西方昏暗的地平线上突然出现一片烟尘,半秒钟内,头顶的空气被撕裂,迸发出雷鸣般的爆炸声,空气好像被什么东西撕碎,被拖着往前跑,发出震耳的哀鸣。但这不是夏季的惊雷,而是德军的炮击。数千门德军火炮突然开火,成群炮弹撕开夏日干燥的空气,呼啸着飞向苏军。像苍蝇一样的德军轰炸机群出现了,投下一枚枚炸弹。远方出现一个个小黑点,拖着冲天的灰尘,滚滚而来,越来越大,是坦克,炮塔上的铁十字赫然醒目……上千辆德国坦克如一群钢铁怪兽,喷着死亡之火,开始撕咬苏军的防线。德军的夏季攻势正式开始了。

承受这一钢铁冲击的是苏军布良斯克方面军的左翼和西南方面军右翼。苏军虽早有准备,但面对这群不怕枪炮、滚滚向前的钢铁洪流,不知如何是好,防线很快被捅得七零八落,两个方面军接合部出现大洞,德军坦克、步兵、炮兵又像一年前那样,所向无敌,一下子就砸烂了苏军脆弱的防线,杀向沃罗涅日。7月2日,德军第2集团军与第6集团军会合,捉住了苏军两个集团军,霍特的第4装甲集团军进展神速,一气渡过顿河,在7月6日占领沃罗涅日。1斯大林大惊,急令铁木辛哥采取一切措施阻止德军突破。如上所述,布良斯克方面军是苏军最强大的方面军,集中的坦克军最多,还有新建的坦克第5集团军,其右翼还完整。从7月4日起,布良斯克方面军各坦克军投入反击,想堵住这个越来越大的窟窿。坦克第5集团军集结起来,由布良斯克方面军司令员指挥,准备从北向南,给德军软肋上来一刀。德军在南线的坦克数量稍居优势(1240辆比1200辆),但分散在第4、第1装甲集团军里,苏军坦克这时大部分在布良斯克方面军,有近700辆,又有坦克第5集团军相助,本可从北向南打得B集团军群首尾不能相顾,至少也能揍得最北面的魏克斯的第2集团军头破血流,但同几个月前基尔波尔斯的边境坦克反击一样,打糟了。

坦克虽是火力、防护、机动三位一体的结合物,但亦需要步兵、炮兵、航空兵的支援,要求有不间断的油料,弹药供应。坦克部队指挥官不仅需要有把这些不同性质的兵种融为一体、灵活调度的能力,还要敢于冒险。速度是坦克突击成败的关键,不能让步兵束缚了坦克的进攻速度,要敢于甩开徒步的步兵(装甲步兵除外),勇猛向前,迅猛插入敌军后方。德军装甲兵经验丰富,装甲兵编制均衡、合理,计划周密,与空军配合默契,具备这种能力的各级指挥官多如牛毛;但苏军在这时正好相反,坦克军编制失衡,指挥官,特别是高级指挥官经验不足,不敢在必要时甩开步兵。布良斯克方面军司令戈利科夫不懂装甲兵,没有给坦克兵以炮兵、航空兵的支援;坦克第5集团军司令利久科夫少将不敢脱离步兵,结果是苏军各坦克军只以旅为单位,分散投入战斗,没有汇成不可阻挡的坦克洪流。在没有制空权、数量居劣势的情况下,虽取得零星的小胜利,但很快就被步兵、坦克、炮兵、空军密切协同的德军打得尸横遍野。由于没有强有力的后勤保障,又无制空权,坦克部队很快就陷入无油无弹、进退两难的困境。整个进攻损失浩大,劳而无功,未给德军B集团军群造成威胁。

德军B集团军群占领沃罗涅日后,掉头沿顿河河曲南下。德军坦克在辽阔无际的草原上横冲直撞,像旋风一样疾驰,扬起的尘埃60公里以外就能看见,装甲旋风刮过之处,留下了火焰、死亡和毁灭,整个顿河大弯曲带,浓烟滚滚,烈焰翻腾,与漫天的灰尘混在一起,昏天黑地。

在顿河西岸的苏军要不想再来一次基辅口袋阵,出路只有一条——撤,撤得越快越好。苏军全线后撤,向伏尔加河狂奔。通向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的大门被德国坦克的一记重击砸开了。A集团军群也像射出的炮弹,向东疾进。希特勒乐得合不上嘴,对总参谋长哈尔德说:“这回俄国人算完蛋了。”哈尔德在日记里写道:“我得承认,事实确实如此,俄国人要完了。”德军中只有B集团军群司令博克不乐观,苏联布良斯克方面军没有被消灭,是一个严重的潜在威胁。他想先消灭这支苏军,但希特勒不干,两人争执起来,最后以博克被撤职、由魏克斯元帅接任了事。B集团军群以第4装甲集团军为先锋一口气在7月12日到达顿河弯曲部的顶端。当面苏军只有刚刚组建的斯大林格勒方面军,手下只有刚刚逃来的第21集团军和刚组建不久的第62、第63、第64集团军。这个方面军不仅战斗力不强,而且由于部署在顿河西岸,正面临被合围的危险。如果这时希特勒不干预,德军第4装甲集团军与A集团军群一起定能把斯大林格勒城和斯大林格勒方面军一股脑吞掉。但希特勒已被胜利冲昏头脑,忘乎所以,连续走了两步臭棋。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AGB|Impressum|Datenschutzerklärung|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网站地图

GMT+2, 2024-5-10 19:45 , Processed in 0.064308 second(s), 14 queries ,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