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萍聚头条

楼主: 百城客

[似血残阳] 《坦克战》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6-3-18 09:3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节斯大林格勒大血战

德军第4装甲集团军进入顿河弯曲部后,向南狂驶,把保卢斯的第6集团军抛在身后的烟尘中。这时希特勒以为斯大林格勒已在掌中,觉得高加索应尽快拿下,就下令霍特率第4装甲集团军折向西南,去兜苏军南方方面军的屁股,策应A集团军群进军高加索(该部尚未过顿河),把斯大林格勒留给拚命追赶的第6集团军。这完全没有必要,苏军已站不住脚,正玩命东撤,霍特的装甲集团军在俄罗斯大草原溜了一圈,只遇到被炸毁的桥,大股苏军早跑了,又调头奔向巴库油田。

霍特弃斯大林格勒而去,保卢斯率领第6集团军甩开双腿,想在苏联援军赶到之前占领斯大林格勒。保卢斯只有1个军是全机械化的,连续猛攻,杀到了斯大林格勒外围。

斯大林和苏军最高统帅部在B集团军急速南下后终于判明德军的战略进攻方向,迅速调整军队部署,将原西南方面军改为斯大林格勒方面军,除有原来的残部外,还有最高统帅部预备队的第62、第63、第64集团军,司令为铁木辛哥1。布良斯克方面军一分为二,南翼为沃罗涅日方面军,其司令是苏联红军的又一新星瓦杜丁。2保卢斯原以为只用那个摩托化军就能不费吹灰之力占领斯大林格勒,未想到竟被苏军挡住,而靠双腿走路的步兵和马拉的炮兵还在后面,只能原地等待。希特勒见保卢斯的主力上不来,就命令已经看到巴库油田井架的霍特,先扔下到手的猎物,去支援保卢斯。德国人在调兵,俄国人也在调兵。斯大林知道再也不能退了,斯大林格勒若丢,巴库油田就是仍在手中也无意义,他在7月28日下了一道死命令:“寸步不退!”又把新调来的部队和原南方方面军的部分部队组成东南方面军,由那位喜欢对部下动拳脚的叶廖缅科将军指挥,挡住霍特。8月9日斯大林电令戈尔道夫和叶廖缅科:“保卫斯大林格勒和击溃从西部、南部进攻斯大林格勒的敌人,对于整个苏德战争具有决定性意义。”

俄国人要拼命了,但由于这个不准后退的命令,使3.5万名苏军官兵、270辆坦克在顿河西岸被围歼,霍特的第4装甲集团军冲垮了苏军的外围防线,占领了一个火车站。德军从西、南进抵市郊。保卢斯的步兵赶到,在8月19日对市区发起第一次强攻。

保卢斯曾当过德军陆军副总参谋长,参加过《巴巴罗萨计划》的制订,是位优秀的参谋军官,但他在当上第6集团军司令前没有指挥部队的经验,没有估计到苏军的抵抗强度,以为斯大林格勒伸手可得,就直接向市区进攻。德军士兵以为胜利在望,要回家了,谁都不愿在战争的最后时刻被打死,格外谨慎。德国人未料到竟遇到苏军的拼死抵抗,有些苏军官兵竟把手榴弹绑在身上钻到坦克下!德军苦战3天,虽突入北郊,到达伏尔加河畔,但离控制全城的目标还差很远。希特勒没想到斯大林格勒没拿下来,命令保卢斯和霍特倾全力攻城,又下令从A集团军群调兵。德军在斯大林格勒附近很快集结了21万人,2700门火炮和600辆坦克。8月23日,德军发动第二次攻势,东线德国空军出动所有轰炸机对斯大林格勒狂轰滥炸,一昼夜间出动2000架次,投下的炸弹一半是燃烧弹,想把斯大林格勒市民吓破胆,往外逃,形成比坦克还厉害的难民潮。

斯大林格勒火光冲天,弹片横飞,工厂、医院、住宅、学校、幼儿园在德机的弹雨下变成一片瓦砾,德军全线冲入市郊,大有一举占领斯大林格勒之势。但苏军守军没有被德军压垮,斯大林格勒的市民没有被吓垮,临危不惧。苏联KP和政府显示出其强大的社会组织能力,把60万平民疏散到伏尔加河东岸。斯大林格勒威武不屈,有许多市民拒绝疏散,留在市内的坦克工厂继续工作,许多工人修好坦克就开着坦克上了前线,一批批男子组织成民兵,投入到保卫家乡的战斗中。斯大林格勒市内天天遭炮击、轰炸,市郊枪炮声不断。德军攻势如潮,步步紧逼。苏军英勇顽强,但寡不敌众,为防止被合围,步步后撤,在9月初被迫退入市内防御圈。为了减轻斯大林格勒方向苏军受到的压力,斯大林格勒西北的第63、第21集团军在8月下旬强渡顿河,向斯大林格勒推进,想把进攻斯大林格勒的德军引开。但在谢腊菲莫维奇占领一块宽50公里、深25公里的地区后,再也无力前进了。保卢斯对这个小刺不屑一顾,继续攻城。斯大林格勒背靠宽阔的伏尔加河,三面环敌,友邻从北面解围失败,似乎已不可救药,随时都会陷落。

这场仗打到如此地步,斯大林无法责怪任何人,又把莫斯科保卫战的谋划与组织者朱可夫从西方方面军召来。8月27日晚,朱可夫受命火速赶到克里姆林宫,发现自己已成为副最高统帅。斯大林介绍完南线的阴暗形势后宣布:国防委员会已正式任命朱可夫为副最高统帅并派往斯大林格勒,并问朱可夫何时启程。之后斯大林要求迅速把3个集团军——第24、第66集团军和近卫第1集团军投入战斗,在9月2日从斯大林格勒正北向南进攻,与在城内的第62集团军会合,改善斯大林格勒的形势。

朱可夫用了一天一夜研究斯大林格勒的形势,发现形势的确不妙:一旦斯大林格勒失守,苏联中部与南部的联系就会中断,苏联最高统帅部正把所有能动用的部队、装备运往斯大林格勒。8月29日朱可夫飞往斯大林格勒。他发现斯大林最钟爱的近卫第1集团军并未作好进攻的准备,立即把进攻日期改到9月5日。斯大林对此极为恼火,质问:“你是不是以为敌人会等你慢慢腾腾弄好再干?……叶廖缅科断定,如果你们不立即从北进攻,敌人只要一次进攻就能拿下斯大林格勒。”

朱可夫回答说不可能,进攻应在9月5日开始。斯大林同意了。

5日拂晓,苏军的3个集团军开始进攻,但打了10天,什么结果也没有,还在原地,因为当地地形不利,制高点都在德国人手中,苏军兵力不足,准备仓促,缺少坦克。朱可夫和3个集团军司令都认为,凭手头兵力,不足以突破德军防线。

9月12日,德军进抵斯大林格勒市区边缘,残酷的市区争夺战即将爆发。就在这天,朱可夫被召回莫斯科,与总参谋长华西列夫斯基向斯大林汇报情况。斯大林听完汇报后问:“要与斯大林格勒的守军会合需要什么?”

“至少还需要1个新锐的诸兵种合成集团军、1个坦克军、3个坦克旅和400门以上的榴弹炮。此外在作战过程中还必须补充一个空军集团军。”

华西列夫斯基完全同意朱可夫的计算。

斯大林拿出最高统帅部预备队配置图,仔细研究。朱可夫和华西列夫斯基退到一边,小声议论说:显然得找别的办法。

斯大林耳朵很灵,突然抬头问:“有什么别的办法?”

两人愣住了,无言以对。斯大林让他们回总参谋部好好想想,在次日晚拿出个方案。

朱可夫、华西列夫斯基次日研究了一天。二人真是大将风格,没有局限在斯大林格勒一处,眼光放到整个南线,同时考虑到苏联军队的状况。两人算来算去,研究了各种方案,最后讨论出后来斯大林格勒大反攻的草案大纲。草案大纲有3个要点:1彼勾罅指窭盏乃站寸土不让,进行城市争夺战,消耗和疲惫德军。2痹8月下旬苏军夺取的顿河右岸屯兵场谢腊菲莫维奇秘密组建新的方面军,其中有以T-34型坦克装备起来的坦克集团军,以坦克集团军为突击力量,突然出击,突破敌军防御,迅猛南下,直插德军第6集团军的后方,将其全部围歼在斯大林格勒城下,彻底改变南线的战略形势。3庇捎诘11月苏军才能有用T-34型坦克装备的坦克集团军,反攻须在11月中旬发起。

这个计划绝了。朱可夫和华西列夫斯基深知城市争夺战的艰难程度,要以斯大林格勒作为诱饵和斗牛士的红布,逗得希特勒紧咬不放,陷入没完没了、伤亡异常惨重的城市争夺战,争取时间,待以T-34型坦克装备的坦克集团军抵达后,用这支坦克大棒,给德国人的后脑以一记致命的猛击,把德国陆军最强大的第6集团军扔进开水锅,把德军南线砸开一个大口子,使高加索的德军或是赶紧逃命,或是被关在高加索束手待毙。

斯大林听完两人的汇报后道:“在这里讨论过的问题,除我们三人外,目前不要让任何人知道。”

就在朱可夫、华西列夫斯基谋划出斯大林格勒反攻战计划的时候,艰苦卓绝、可歌可泣的斯大林格勒市内争夺战开始了。

德军第6集团军和第4装甲集团军在9月初到达斯大林格勒市郊后,直接进攻市区的有17万人,1700门大炮、迫击炮和500辆坦克,在猛烈炮击24小时后,于9月13日对市区发起了第一次强攻。由崔可夫将军指挥的第62集团军寸土不让,一场难以用语言描述的大血战立刻爆发。我们从第62集团军收到的战斗报告中可见战斗的激烈程度。

7时30分:敌人进入学院大街。

7时40分:第30机械化旅第1营与主力失去联系。

7时50分:马马耶夫岗地段和火车站附近展开战斗。

8时:火车站落入敌手。

8时40分:火车站又在我军手中。

9时40分:敌人又占领火车站。

10时40分:敌人进入普希金大街,离集团军指挥所600米。

11时:敌2个团在30辆坦克的支援下突进专家大厦。

13时20分:火车站又回到我军手中。

德军猛攻斯大林格勒而不克,不仅是苏联红军英勇顽强所致,还因德国陆军的力量源泉——装甲部队在高楼林立、道路复杂、视野狭窄的城市中,无法发挥其火力、防护和机动的优势,用后来国外装甲兵的行话说,是“滥用装甲兵”,装甲兵适于野战,而不适于城市的巷战和逐屋战。而斯大林格勒市区内的战斗是逐街逐楼逐屋的拚死战,是用手榴弹、冲锋枪的近战,或者是用刺刀和牙齿拳脚的肉搏战。坦克在进攻中难以发挥自身的火力突击作用,就连自身的装甲防护的效能也大大降低。在处处林立的建筑物面前,坦克只能炮击楼房的底层,炮弹落在建筑物上只能炸开一个很小的窟窿,而对楼房高层的火力点无能为力。行驶在高楼大厦之间狭窄街道上的坦克,还常常遭受来自侧方和上方反坦克手的打击。

苏军的坦克尽管数量少,但却把战斗力发挥得十分充分。他们不是集中在一起迎击德军,而是灵活分散地在市内游来游去,出其不意地发动攻击。

由于市内有街垒、建筑物,且道路遭到严重的破坏,苏军将坦克编为2~5辆或5~7辆的行动小组,在重要的地点和广场上以抵近射击抗击德军的突击或者配合步兵实施突然的反击。待完成任务后,迅速撤至隐蔽的地区,寻找机会再战。被损坏的坦克,配置在隐蔽的掩体内,作为固定的发射点,配合步兵战斗。掩体内的坦克,常常突然开火,打得德军晕头转向,胆颤心惊。还有一部分坦克,借熟悉地形之便,迅速迂回和前出至重要的目标面前,打完一阵炮,又幽灵般地消失在硝烟之中。

在这场残酷的消耗战中,德军的坦克在一辆辆地减少,战斗力在一天天地下降。对于德军步兵来说,斯大林格勒的废墟成了他们的葬身之地。

就在斯大林格勒命运攸关的时刻,苏军最高统帅部作出了一个意义深远的决定——为苏军军官授予俄罗斯军队传统的金缏肩章,军官团的传统复活了。这是苏联红军建立以来,首次作出这种决定的。

崔可夫指挥的第62集团军功不可没。他们浴血奋战,有时在一天之内要击退德军十几次的冲锋,而且还抓住机会,连连进行反击。在每一街区、每一条街道、每一幢房屋都与德军展开了残酷而反复的争夺战,对每一楼层和每一个房间都死守不让,把德军拖得精疲力竭。

斯大林格勒的胜利就在眼前,而德军无论如何努力也得不到这即将到手的胜利,反而陷在无休无止的肉搏战之中。光阴如箭,10月份的天气一天比一天冷了起来。那些曾经历过莫斯科城前那个可怕寒冬的德军士兵,已隐约感到惶恐和不安。进攻斯大林格勒前的欣喜与坚定,已被悲哀所替代。沮丧、恐惧和悲观的情绪一阵阵向德军袭来。一位德军团长在日记中写道:

“9月1日:俄国人真的要在伏尔加河岸上进行战斗吗?那是发疯。

9月8日:……疯狂的顽强。

9月11日:狂热分子。

9月13日:疯狂的野兽。

9月16日:野蛮至极……不是人,而是魔鬼。

9月26日:……野蛮至极,他们采用强盗的办法。”

只有疯子、白痴才会打这种仗。希特勒就是个疯子、白痴,只能当下士。他被“斯大林格勒”这个名字弄得发疯,好像占领了斯大林格勒就等于把斯大林踩在脚下,固执得近似于发疯和鬼迷心窍。越拿不下,越要拿,不能巧取就硬夺,他把一切都投入到斯大林格勒,深信这座城市已关系到他个人的威望和声誉。他不惜把经过训练的工兵营千里迢迢地空运到斯大林格勒充当炮灰。在他疯狂心态的指使下,大批大批的德军官兵在斯大林格勒市区中倒下了。

9月底,苏军仍然固守在伏尔加河西岸25公里长的阵地上,阵地伸入这座已成为废墟的城市03~2公里。这时争夺战的重心移至北部的工厂区,在9月27日~10月4日的激烈争夺中,德军抢到了“红十月”工厂和一些街垒。苏军冒着凶猛的炮火首先在拖拉机厂地区发起猛烈反攻,打乱了德军部署,挫伤了德军的进攻锐气。10月4日~8日,德军经过多次疯狂的冲锋,才向该工厂推进了300~400米。巨大的伤亡使德军进攻兵力趋于枯竭。一位德军上尉在信中写道:“我是我们全团惟一活着的军官。……我营经过这次冲击后只剩下1名军官、3名军士、29名列兵。”

10月14日,德军出动2000多架次飞机对工厂区进行狂轰滥炸。经过长达5个小时的炮击之后,德军又出动了5个师的兵力和150多辆坦克向拖拉机厂进行猛烈的攻击。仅在崔可夫的第62集团军的指挥部里就有61人丧生。崔可夫在回忆录中写道:“10月14日将作为整个斯大林格勒战役中最为血腥、最为残酷的一天而被载入史册。”

4个小时的激烈战斗过后,德军突破苏军的防御,随即以强大的坦克群搭载步兵投入突破口,大批的德军涌向了苏军阵地。第2天的战斗仍旧残酷而激烈。到傍晚,德军终于占领了拖拉机厂,并从这个地区突进到伏尔加河。苏军第62集团军一部分兵力被切断在雷诺克,失去与集团军主力的联系,被压至伏乐加河河岸一带。但这部分兵力却英勇顽强地一直战斗到苏军反攻,其他被包围的小部队也英勇不屈,殊死抵抗。他们发给指挥部的最后电报是:“我们被包围了,弹药和水都没有,宁死不投降!”“为国捐躯,但绝不投降!”

在“红十月”工厂地区的战斗也是激烈无比。古尔杰耶夫指挥的西伯利亚师凭借在废墟上建立的阵地,顽强抗击德军的冲锋。在他们的背后是水流湍急的伏尔加河,退路也被截断。德军想利用这有利的地形,一脚踏到伏尔加河。然而剽悍、英勇的西伯利亚师官兵使德寇不能前进一步。当德军疯狂地开始冲击时,一个团的西伯利亚师官兵跃出阵地,迎着德军冲去。两支不要命的部队昏天黑地厮杀了两天两夜,全团官兵流尽了最后一滴血,德军也损失惨重,士气大沮,一军皆寒。

这样的冲锋与反冲锋日复一日,夜复一夜。英国著名战地记者莫尔写道:“置身于这场疯狂厮杀的士兵——无论是德军还是俄军,与其说他们是人,倒不如说更像嗜血的禽兽。他们像灌饱了酒精或是吞服了兴奋剂一样似醉如狂。因为任何神志正常、头脑清醒的人,不管多么凶残,都不会像这样野兽般地拚杀。这些凶神恶煞般的人浑身污秽不堪、双眼血红,胡子蓬松、汗臭冲天,或是互相对射,或是枪刺和刀劈,甚至拳打脚踢,牙咬手抓。”

争夺“红十月”工厂的战斗一直持续到10月底。德军向苏军西伯利亚师发动了117次进攻,有一天竟达23次之多。

市内的战斗情形是犬牙交错,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常常出现这样的情景:在一座破碎的楼房里,德军士兵占着一半,而苏军士兵守着一半,或者上层是苏军士兵,下层是德国士兵。只有经过残酷血腥的肉搏拼杀后,才能决定这一阵地为谁所有。苏军士兵被消灭后,负责反攻的士兵马上就会出现。哪怕只剩一个人,也要豁出性命夺回阵地,直至阵地只剩下苏军士兵。

在一次战斗中,几辆德军坦克喷着火舌向苏军士兵、共青团员潘尼卡科的战壕开来。这位士兵用完了所有的手榴弹,身边只剩下两瓶液体混合燃料。当他从战壕里探出头来,抡起燃烧瓶,正要烧毁最近的一辆坦克时,一颗子弹打穿了高举在他头上的燃烧瓶,大火烧遍了全身,但他没有去扑灭身上的火焰,而是一跃跳出战壕,跑到坦克跟前,对准坦克发动机口扔出了第二个燃烧瓶……

近卫军中士雅科夫巴甫洛夫领导的一个由多民族士兵组成的22人战斗小组,死守市中心“一月九日”广场上的一座6层大楼达2个月之久。德军用炮弹摧毁了这座楼房,但无法把它攻占下来。巴甫洛夫指挥战斗小组击退了德军无数次的冲击,守住了这座大楼。在苏军开始反攻时,这些英勇的战士们又加入进攻的大军中。

伏尔加河区舰队的水兵们也表现了无比英勇果敢的精神。在斯大林格勒南、北、西三面被包围时,伏尔加河成了支援在市内战斗苏军的惟一运输线。区舰队动用了全部船只,并征用了当地的各种民船,冒着德军的炮火和轰炸,进行了3万多次航行,向斯大林格勒输送了数万名战士、数千吨弹药和给养。有些船只是由自愿参加战斗的妇女、老人、甚至孩子驾驶着。这种动人的壮烈场面,连视死如归、勇敢过人的苏军战士也被感动得流下眼泪。

时间到了11月,德军还在斯大林格勒市区和苏军拼得天昏地暗,突然晴天一声霹雳:盟军在北非登陆了。隆美尔要成瓮中之鳖了。希特勒大惊,但又故作镇静,在11月10日纪念啤酒馆暴动时,给纳粹党羽们打气说:“我们是不吹牛的,我现在可以告诉大家,我们已经占领了斯大林格勒。在这个城市里,只有很少的几块面积不大的地方还不在我们手中。现在人们也许会问:‘为什么我们的军队不前进得快点?’我不愿看到第二个凡尔登,我选择了用有限进攻的办法来达到我们的目标。时间是无关紧要的。”

希特勒话音未落,朱可夫的大棒已经狠狠地砸了下来。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楼主| 发表于 2006-3-18 09:3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节 苏联陆军的利剑


朱可夫的反攻利剑是以T-34型坦克和KB型坦克武装起来的坦克军和坦克集团军。经过痛苦的失败,苏联军队终于在1942年下半年有了能与德军装甲兵相媲美的坦克兵,"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最后以铺天盖地的坦克洪流,碾碎了曾横扫欧洲无敌手的德国陆军。苏军坦克兵的壮大乃至苏联军队后来的辉煌胜利,与其手中的两张王牌--T-34型中型坦克、KB系列和斯大林系列重型坦克是密不可分的。

设计T-34型坦克被公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优秀的坦克,这种坦克虽定型于1940年,但追溯其渊源要早得多。

T-34坦克的始祖是行为古怪、富于创造性的美国工程师沃尔特·克里斯蒂。克里斯蒂原先是位汽车工程师,因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从事自行火炮的设计工作,对履带式军用车辆产生浓厚的兴趣,战后就开始单干,专门设计坦克。他的第一辆坦克是M1919年式。鉴于履带的易损性,克里斯蒂的这辆坦克是轮履合一型,有前中两套悬挂系统,前后轮之间是两个有悬挂装置的可收放负重轮。在公路上行驶时,可以卸掉履带,收起中间的负重轮,像卡车一样行驶,但这种坦克可靠性不好,没有引起美国军方兴趣。克里斯蒂没有灰心,在以后的几年里继续设计坦克,设计并制造了两栖履带式装甲车(1921年)、可收放轮-履带式坦克(1925年),但他突破性的成果是1928年的M-1928年式坦克,克里斯蒂的这辆坦克仍是轮履合一式,重86吨,乘员3人,装甲厚度13毫米,有2挺机枪,并采用了他刚刚发明的克里斯蒂悬挂系统。这种悬挂装置是负重轮不直接与车体相接,而是通过一条可动的钢臂与车体相接,钢臂的中部与一条垂直固定在车体的弹簧减震器相联,这样每个负重轮都可各自随地形不同而上下移动,通过弹簧减震器吸收颠簸的能量,大大减轻了颠簸,提高了速度。为了进一步减震,克里斯蒂又在负重轮上挂上硬橡胶。这辆坦克采用"自由"式液冷12缸航空发动机为动力,功率为338马力,装卸履带仅需30分钟,其轮行最高时速为80公里,履带行驶最高时速为416公里。这种坦克不仅引起美国陆军的兴趣,也引起了苏联人和波兰人的兴趣,前者订购了5辆,后两者各订购了2辆。但好景不长,克里斯蒂与美国陆军出了麻烦。第一个麻烦是美国陆军在从天而降的1929年~1933年大萧条中捉襟见肘,出现严重的财政困难,而克里斯蒂坦克造价昂贵。第二个麻烦是克里斯蒂与军方在合同条款上出现争议,陆军要低价,说在过去12年中向他付了80万美元,却未得一辆能用的坦克;克里斯蒂不干,双方不欢而散。美国陆军抛开克里斯蒂另找厂商,找到美国石岛公司,其坦克也就走上了另一条路。然而克里斯蒂的坦克在苏联却找到了生长的肥沃土壤。苏联于1931年购买了克里斯蒂的专利,定型为Бг-1型(意为"快速坦克"),后来重新设计了装有37毫米炮的炮塔,定型为Бг-2型。苏联30年代在此基础上制造了Бг系列轻型坦克,将装甲板的铆接改为焊接,显著提高了抗弹能力。到1937年,苏联共制造了5000辆Бг系列坦克,这一系列坦克与T-26型轻型坦克成了苏军坦克的主力,参加了西班牙内战和哈拉哈河战役。在这两次战事中,Бг系列暴露出一系列问题。第一个问题是装甲太薄;第二个问题是汽油发动机极易起火爆炸。就在这时,苏联柴油机设计师魏赫曼、丘帕辛、特拉舒金等人从1934年开始的艰苦研究结出硕果,研制出V-212型液冷柴油机。这种发动机功率大(500马力,转速为1800转/分)、结构简单、工作可靠、不会起火,特别适于苏联寒冷的冬季,开辟了坦克发动机的新时代,成为T-34、KB系列坦克的发动机。苏联坦克设计师把V-2发动机装在Бг-7型坦克上,结果坦克履带行驶最高时速为62公里,负重轮行驶时速竟为86公里。但在Бг-7上安装762毫米加农炮的试验没有成功。

1939年8月哈拉哈河战役后,苏联军方根据这次战役和西班牙内战的经验,提出中型坦克新的设计要求:一是加宽履带,减小压强,提高通行性;二是履带行驶速度与负重轮行驶速度一致,使坦克在一条履带被打断时,仍能正常行驶;三是增强火力。苏联年轻的坦克设计师科什金受领了这项任务后,先在Бг型坦克上试验,设计出定名为A-20的样车,解决了一系列技术问题:将车体焊成流线型,装甲板具较大倾角,炮弹打中容易跳弹并增加了抗弹当量强度,安装了76毫米炮。车重18吨,前装甲厚度20毫米,最大公路时速为65公里。不久又研制出其改进型A-30,在武器和防护上略有提高。科什金和设计师莫罗佐夫从设计实践中体会到,纯履带式坦克要优于轮履合一式,就主动在A-30的基础上设计出纯履带式坦克--A-32。A-32型坦克重19吨,前装甲厚度为30毫米,时速65公里。1939年冬苏芬战争爆发后,苏联军队把这两种坦克投入实战,发现A-32型优于A-30型,即放弃了克里斯蒂轮履合一的方案,选择了纯履带式,并提出了增强防护力的要求。科什金根据这一要求,以增加发动机功率和以速度换取防护力的方法,提高了装甲厚度,换装新型V-2柴油机,将发动机功率从450马力提高到500马力,把最高时速从65公里降到51.2公里,而将前装甲厚度从30毫米增至45毫米,车重也从19吨增至285吨。这种坦克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优良的中型坦克--T-34型。最初的T-34型尚有许多小问题,但军方需要急迫,于1940年5月在列宁格勒的基洛夫工厂投入大批量生产。尽管如此,至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时,苏军的T-34型坦克数量仍不多。

1941年7月2日,T-34型坦克首次在斯摩棱斯克附近投入战斗。德军的小口径反坦克炮对之无能为力,只得调来88毫米高射炮。由于T-34坦克太少,坦克也没有电台,加之进攻准备仓促,坦克陷入泥潭,结果都被德军88毫米高炮击毁,有3辆被缴获。德国人对T-34型坦克坚固、厚实的装甲,惊人的速度、通行能力和威力大大超过自己的坦克炮大吃一惊,发现自己所有的坦克都过时了,不是T-34型坦克的对手,于是被迫紧急研制能与之对阵的新型坦克--Ⅵ型"虎"式重型坦克和V型"豹"式中型坦克。"豹"式中型坦克在1942年11月投入生产,重43吨,最大时速40公里,最大装甲厚度为80毫米,装有一门可发射次口径脱壳穿甲弹的75毫米炮。

在德国"虎"式和"豹"式坦克出现之前,苏联对T-34型坦克的改进限于改进和简化生产工艺过程,如炮塔采用整体铸造工艺,简化了车体结构,将前装甲厚度从45毫米加厚到60毫米,将四速变速箱改为五速等,没有牺牲机动性就增加了装甲防护能力,并提高了可靠性。德国"豹"式、"虎"式坦克出现,并参加了库尔斯克战役后,科什金等设计师在一月内研制出T-34-85型,在T-34型坦克上安装了口径85毫米加长身管加农炮,可发射重21.5磅、初速度2600英尺/秒的穿甲弹,在1000米内可击穿100毫米厚的德国装甲。T-34-85型在1943年12月中旬装备苏军。

虽然T-34型坦克在装甲方面略逊于"豹"式坦克,但其综合性性能大大优于后者,更令人刮目相看的是其生产的简单性,仅在1944年就生产了11000辆,大大超过"豹"式的4814辆的生产总量。除此之外,苏联还以T-34型的底盘,生产了SU-122型122毫米自行榴弹炮、SU-85型85毫米反坦克强击火炮和SU-100型100毫米反坦克强击火炮。

苏联红军当时另一个王牌是KB型和斯大林型系列重型坦克,这两个系列型坦克虽没有T-34型名气大,却更让德军恐惧。

这两个系列的坦克源于一祖,实际是一回事。苏联重型坦克的鼻祖是英国维克斯公司在1925年研制的陆上战列舰"独立"式5炮塔315吨的重型坦克。苏联在1928年以"独立"式坦克为原型,研制出T-28型重型坦克,用途是伴随和支援步兵,突破敌人坚固的堑壕防御体系。T-28型以牺牲机动性来换取火力和装甲防护,重29吨,乘员6人,有3个炮塔,主炮塔装有一门76毫米炮,另两个小炮塔各装两挺机枪,前装甲厚度为30毫米,最大时速为37公里。苏联军方不久认为T-28型作为突破坦克,火力和装甲防护不够,就制造出与"独立"式更相似、五炮塔的T-32型。T-32型重45吨,乘员10人,主炮塔有一门76毫米炮,右前炮塔和左后炮塔各装一门37毫米炮,其余二炮塔均安装机枪。但T-32未达到军方的装甲防护能力的要求,设计师们遂重新设计,加大装甲厚度到30毫米,换装500马力的发动机,成为重50吨、长972米、宽32米、高343米的庞然大物,其最大时速仅30公里,行程为150公里。这种坦克1933年研制成功,称T-35型,苏芬战争前,一直是苏联陆军的骄傲。

由于在西班牙内战中发现坦克抵御不了37毫米以上反坦克炮,苏联军方在1938年提出研制装甲更厚的多炮塔坦克的要求。以坦克设计师科京为首的一批年轻的设计师受领了设计新型重型坦克的任务。科京最初设计出两种三炮塔式坦克,呈交斯大林。斯大林对此很感兴趣,建议将三炮塔改为双炮塔,以减轻重量。科京重新设计,提出了3个方案:2个方案是双炮塔、1个方案是单炮塔。斯大林对单炮塔方案很感兴趣,下令按3个方案制造3种坦克,这样就出现了双炮塔的T-100型、SMK型和单炮塔的KB型。T-100型和SMK坦克十分相似,底盘完全相同,采用了德国坦克广泛使用的扭力杆式悬挂装置和负重轮内部减震装置,有8个挂胶负重轮和4个托带轮,采用新式的铸钢宽履带,以400马力的汽油机做动力,后上方可旋转的炮塔安装一门76毫米炮,前炮塔可进行180°转动,安装有1门45毫米炮,乘员6~7人。两者所不同的是重量,T-100型为56吨,SMK为45吨,两者均可抗击37毫米装甲弹的攻击。两种坦克的最大公路时速分别是30公里和32公里;行程是150公里,最大装甲厚度为60毫米。

科京等人之所以提出单炮塔方案,是因为他发现增厚装甲和增强火力,势必增加重量而降低机动性,因此与其采用多炮塔,还不如用单炮塔,将节省下的重量,用来加厚装甲和加长火炮身管长度。科京又重新设计了悬挂装置,将T-100型和SMK型的8个负重轮改为6个,将4个托带轮改为3个,并使用V-2柴油机。经过这两项重大改进,KB型重型坦克的重量与SMK相同,为45吨,但装甲厚度从60毫米增至106毫米,最大公路时速增至352公里/小时,行程增至224公里。这3种坦克和原来的T-28型、T-35型都参加了苏芬战争,结果发现多炮塔坦克体积过于庞大,乘员太多,不利于统一指挥,每个炮塔射击时都必须让坦克停车,因而相互影响,难以协调。从此苏联放弃了多炮塔,改为单炮塔,将KB型坦克定型为KB-Ⅰ型,在1939年12月投产,1940年初服役。苏联接着在KB-Ⅰ型的炮塔上安装了122毫米榴弹炮,定型为KB-Ⅱ型,被称为炮兵重坦克,机动性略有下降。

KB型坦克是替代T-28和T-35坦克的支援步兵坦克,用于突破筑垒地域,在苏芬战争中使用效果良好。然而在1941年6月战争爆发前苏联仅生产了508辆。

最初的KB-1型坦克的炮塔采用有倾角轧钢,塔尾有一储放炮弹的突出部。制造这种7吨重的炮塔费工费料,后改为整体铸造。炮塔的内部结构尽量与T-34相同,以保持零件的通用性。在1943年夏季库尔斯克战役之前,KB型坦克有些局部改进,如其KB-ⅠB型加焊了装甲带;KB-ⅠC型把前装甲厚度增至130毫米,车重增到47吨;KB-ⅠS则削薄了装甲,将车重降到42.5吨,把车速增至25英里/小时。

库尔斯克战役后,苏联认为需要一种新的火炮威力更大、装甲更厚的坦克。在科京等人1943年年底设计出新一代的"约瑟夫·斯大林"系列重型坦克之前,在1943年8月改装了KB-ⅠS型,使用浇铸炮塔,装甲厚度为100毫米;将76毫米炮,改为85毫米炮。KB-85型投产后不久,科京就研制出"斯大林-Ⅰ"型重型坦克。

最初的"斯大林-Ⅰ"是KB-85的改进型,前装甲和炮塔的倾角更大,由于改进了转动装置并采用两级行星式转向装置,"斯大林-Ⅰ"型坦克的机动性比KB型坦克提高了25%。KB型坦克停产后,其底盘被用来制造SU-152型152毫米自行榴弹炮和反坦克强击火炮。"斯大林-Ⅰ"型火炮口径最初为85毫米,在1943年年底安装了100毫米坦克炮,1944年初又换装了刚刚研制成的122毫米坦克炮,炮口装有制动器。"斯大林-Ⅰ"型坦克参加了1944年春天苏军在乌克兰的反攻。苏联人发现仅由于加大了装甲的倾角,这种坦克抗弹能力就比KB型增加了50%。

科京完成"斯大林-Ⅰ"型后,又很快设计出"斯大林-Ⅱ"型。Ⅱ型的炮塔采用了碉堡式的流线型,车前的倾角更大,重量与KB型相同,但抗弹性比"斯大林-Ⅰ"型更好,因而投入大批量生产,到1944年年底已生产了2250辆,令德国震惊。1945年春,科京又在"斯大林-Ⅱ"型的基础上研制出"斯大林-Ⅲ"型,其车体和炮塔结构、内部总体布局和仪表上,都大大超过"斯大林-Ⅱ"型,高度降低,抗弹性、行驶的平稳性都大大提高,是苏军最高质量的坦克。当这种坦克抵达前线时,战争已结束,只参加了1945年5月的柏林阅兵,让英美将领大吃一惊。

斯大林系列重型坦克采用分装式的122毫米炮有许多缺点,如携弹量少,发射速度慢。苏联之所以采用这种大口径炮,是因为苏军重型坦克的作用发生变化。重型坦克除支援步兵突破筑垒防线外,还要对付德军坦克,而德军的"虎"式和"虎王"式重型坦克均采用了88毫米炮,并有继续加大火炮口径的趋势。为了保持对德军坦克在火力上的优势,苏联人采用一了百了的办法,干脆安装上122毫米炮,让德国人在很长的时间内望尘莫及。

性能优良的坦克是装甲部队的基础,但并不是有好坦克的军队,就定有好的装甲部队。苏联军队在苏德战争的失败过程中建立起庞大、所向无敌的坦克兵,苏军陆军的核心也从步兵、骑兵,过渡到坦克兵。

苏军陆军在苏德战争爆发前有29个坦克军,但除西南方向的个别军外,大部分都停留在纸面上:坦克型号过时,寿命已到极限,无线电通信器材奇缺,运输车辆严重不足,坦克军的大部分油料和弹药需要用马车运送。坦克军的各级指挥员及其上级指挥员对如何使用坦克军也没有经验。苏军坦克军在这种情况下投入战争,不可能发挥出威力,因而损失极大。在战争的头3个月中,损失坦克2万余辆。由于列宁格勒、奥廖尔、哈尔科夫等坦克生产基地被围或沦陷,东迁工厂尚未投产,苏军坦克奇缺。鉴于此,苏军最高统帅部从1941年7月~9月陆续撤销了各坦克军,建立隶属于集团军的坦克旅和大量师属坦克营,每旅有93辆各式坦克,每个坦克营有29辆,其主要任务是支援步兵。

在莫斯科战役后的冬季攻势中,苏军痛感没有能发展胜利、合围敌重兵集团的坦克大兵团,于1942年3月重建坦克军。由于坦克太少,1942年的坦克军不同于1940年的坦克军,坦克军的坦克编制仅100辆,而且仅编有坦克兵和摩托化步兵,无炮兵、工程兵、后勤和侦察分队,仍需依赖集团军,不利于坦克军独立作战。苏军最高统帅部遂在这一年7月,给坦克军配备了炮兵、工程兵、汽车兵和侦察兵。苏军的坦克军成为五脏俱全的战斗单位,大体相当于德军的装甲师。苏军陆军组建坦克军不久,又组建了坦克集团军(坦克第1、第2、第3、第4、第5集团军)。每一坦克集团军的编制不固定,开始参战效果不佳,在沃罗涅日的战斗中未取得应有的战绩,很快被解散。

随着苏军坦克产量从1942年下半年的激增,坦克军内的坦克也激增,每个坦克军拥有的坦克从1942年3月的100辆增至1942年底的168辆,其中T-34型坦克为98辆;1943年增至257辆,去掉了轻型坦克,清一色是T-34型坦克和自行火炮。1945年坦克军又配备了专门用于突破的重型坦克团,有21辆斯大林系列重型坦克。除坦克军外,苏军陆军在1942年夏天又组建了相当于德国装甲步兵师的机械化军。随着坦克产量的增加,机械化军内的坦克数量也不断增加,达175辆。机械化军的任务是在坦克行动的地区,以步兵支援坦克军。

1942年9月苏军最高统帅部开始谋划斯大林格勒大反攻后,发现急需能快速突进、远距离独立作战的坦克大兵团,就重建坦克集团军-坦克第5集团军。从此坦克集团军成为苏联陆军手中最令人胆寒的利剑。

在残酷的战斗中,一批精力充沛、善于使用坦克的将领脱颖而出,其中首屈一指的是朱可夫,之后是大批灿烂的将星,如罗科索夫斯基、瓦杜丁、科涅夫、马利诺夫斯基、切尔尼亚霍夫斯基、罗特米斯特罗夫、罗曼年科……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军队靠着以T-34型坦克为基干的坦克洪流和这批优秀的将领,从伏尔加河席卷东欧,最后直捣柏林,又挥戈东进,大败日本关东军,给世界战争史留下宏大、壮观的一卷。这一卷的第一页就是斯大林格勒的大反攻。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楼主| 发表于 2006-3-18 09:3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节 大捷


斯大林格勒地区是苏军焕然一新的坦克兵初试锋芒的最佳场所。顿河和伏尔加河在斯大林格勒附近呈弧度很大的双曲线状。顿河自西北向东南流至斯大林格勒以西约30公里后突然掉头,转向西南,从罗斯托夫注入黑海,形成巨大的“顿河弯曲部”。俄罗斯的“母亲河”——伏尔加河从东北向西南流至斯大林格勒后也扭头90度以上,流向东南,从阿斯特拉罕注入里海。斯大林格勒坐落在背靠伏尔加河,面向顿河的转弯处。

德军B集团军群的主力第6集团军和第4装甲集团军全神贯注于进攻斯大林格勒,不断从两翼调兵,把越来越多的生力军和装备扔进斯大林格勒市区的血肉旋涡中,把漫长的左右翼交给其同盟军——罗马尼亚第3、第4集团军。两翼的兵力薄弱,整个德军B集团军群的战线呈“>”状,重点在斯大林格勒,像只竭力伸长脖子吃食的鸡。朱可夫、华西列夫斯基的计划(代号为“天王星”)就是用坦克部队从南北快速对进,像个绞索,把鸡脖子勒住,再尽力向西推进,阻止德军救援,然后把云集在斯大林格勒城下的德军统统勒死。

叶廖缅科的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崔可夫的第62集团军属于该部)的左翼虽距德军第6集团军后方补给线较近,约96公里,但当面地形起伏很大,有数个湖泊,屯集军队的线路也长,还需渡过伏尔加河,朱可夫和华西列夫斯基把主力放在斯大林格勒的西北方,利用8月间在顿河右岸夺取的那个谢腊菲莫维奇屯兵场,突然杀出,直奔约130公里外的卡拉奇,与从东南方杀来的叶廖缅科的左翼会师,把鸡脖子套住。

担任这一任务的是苏军最高统帅部专门新建的西南方面军,方面军司令是有勇有谋的瓦杜丁中将。他手下有罗曼年科的坦克第5集团军和奇斯佳科夫的第21集团军。前者有2个坦克军,1个骑兵军和一些步兵师,其中1个坦克军(第26坦克军)直取130公里以外的卡拉奇,其西侧1个坦克军(第1坦克军)先与之并肩前进,待切入敌军纵深后,渐渐偏向西南,尽量西进,加大绞索的结实程度。第21集团军的右翼也是坦克军(第4坦克军),亦杀向卡拉奇,与右邻的苏军把对面的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挤死。绞索的另一头是第51、第57集团军的一个坦克军和一个机械化军。这两个军(第4机械化军和第13坦克军)也直取卡拉奇。北、南两路各坦克军会合后,就向西推进,把被勒住的德军交给顿河方面军有坦克、炮兵支援的步兵去收拾。

苏军的这次大反攻与后来的不同,其兵力与兵器并不居绝对优势,大体上只与德军相当。苏军实施斯大林格勒反攻战役的3个方面军与德军B集团军群的人员、坦克、火炮、飞机的对比如下:

但苏军的重兵集团,特别是坦克部队的位置极为有利,一旦出击就能产生德军以前在波兰、法国和苏联的效果——瘫痪和崩溃。苏军最高统帅部采取了极其严格的保密措施,实行严格的无线电管制,严禁在电台中谈及任何有关“天王星”计划的内容,也不得使用电话,有关事宜一律面谈。有关人员不得接近前线,各方面军和集团军司令部在10月份才开始制定本部队的进攻计划。为了防止德军空中侦察发现苏军的兵力集结和物资囤积,苏军进攻部队在距集结地100公里以外的地区下火车,昼伏夜出,缓慢集中……

德国人丝毫没有察觉苏军的活动。保卢斯曾感觉到其左翼的危险,多次提醒希特勒注意,但希特勒觉得苏军元气已尽,正在斯大林格勒作困兽之斗,无力发动大规模进攻。保卢斯虽认为左翼兵力太薄弱,但万万没想到苏军胃口如此之大,会发动如此大规模进攻。

不过德国并非没有人预见到来自顿河上游的危险。哈尔德战后回顾1942年秋冬时节有关情况时说:

“有一次,有人把一份非常客观的报告念给他听。报告上说,斯大林于1942年在斯大林格勒以北,伏尔加河以西地区仍能集结100万到120万生力军,在高加索的50万人还不包括在内。这份报告还证实俄国为前线生产的坦克每月至少达1200辆。希特勒未等听完,便攥着拳头,嘴角挂着白沫,把念报告的人大骂一顿,不许他今后再念这种愚蠢的废话。”

总参谋长哈尔德明白无误地向希特勒讲明B集团军群危险的左翼,说:“用不着有未卜先知的天才,也能预见到一旦斯大林把150万大军用于斯大林格勒和顿河侧翼,将会出现怎样的局面。”哈尔德讲明白了,也就被解职了。

1942年11月19日清晨,北风呼啸,大雪纷飞。7时30分,初冬的寒风突然被炽热的炮火驱散。苏军13万门火炮和迫击炮齐声怒吼,令人心惊肉跳的“卡秋莎”火箭炮射出密如暴雨的火箭弹,一条条火龙飞向敌军。随着第二次火箭炮齐射完毕,一群群T-34型坦克和KB型坦克,带着浑身的积雪隆隆前进。苏军步兵跃出堑壕,在震耳欲聋的“乌拉”声中,紧跟在喷着死亡之火的坦克后面,杀向敌军。

苏军沉重的铁拳,首先砸在了战斗力很弱的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头上。原来只会狐假虎威的罗军只见过横行肆虐的德军坦克,哪见过这种阵势,立刻被排山倒海的坦克洪流吓得屁滚尿流,顷刻崩溃,当官的带着抢来的财宝,扔下士兵,开车就跑,边跑还边喊:“俄国坦克来啦!俄国坦克来啦!”

德军B集团军群预备队第48装甲军(代号为H装甲军)立即反击。但由于缺少燃料,坦克数量太少,无力抵挡滚滚而来的T-34型坦克。

苏军坦克迅猛前进,苏军第1坦克军在配合步兵冲破德军防线后,立刻超越步兵,与旁边的第26坦克军向前狂驰,像旋风一样冲向罗军的2个炮兵团。炮兵还未来得及发射炮弹,就被苏军坦克碾得粉身碎骨。到11月19日晚,西南方面军推进了30~35公里。

保卢斯见势不好,亲自指挥第14、第16、第24装甲师,想阻止苏军坦克第5集团军。但这些装甲师分布太广,燃料不足,无法汇成洪流,只能零星投入战斗,很快就被打得抱头鼠窜。

罗金少将指挥的苏军第26坦克军的进攻速度最快,把罗马尼亚第1装甲师一棍打死后,又碾碎了罗马尼亚第5军军部,向东南猛进,直奔卡拉奇。

德军第24装甲师总算集中了一些坦克,想挡住苏军坦克第5集团军,但罗曼年科根本不理它们,穿过白雪覆盖的田野,继续猛进。

冲在最前面的是第26坦克军菲力波夫中校指挥的先遣支队,这支先遣支队有第14摩托化步兵旅的2个摩托化步兵连,第157坦克旅的5辆坦克和独立第15侦察营的装甲车,各种车辆开着前灯高速前进,不管不顾,一气冲到卡拉奇以西的顿河大桥。大桥是德军向斯大林格勒提供补给的要道,已安装了炸药。菲力波夫中校的先遣支队冲上桥头,守桥德军还以为来者是德军第22装甲师向斯大林格勒运送援兵的车队,直到苏军坦克和装甲车辆在大桥上停下,苏军士兵跳下车时,德军才恍然大悟,但是已经来不及了,顷刻之间,就成了苏军士兵的枪下鬼。

德军急忙反击,菲力波夫死守,T-34型坦克的机枪、火炮吐着火舌,步兵的冲锋枪也发出清脆的声音,德军还没有来得及把其法宝——88毫米高炮拖来,苏军第26坦克军和第4坦克军的主力已经赶到,淹没了重镇卡拉奇,又向南疾驰。

此时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已彻底垮了,一名军官在日记中写道:

“11月19日

俄国人开始对第5师的左翼实施疾风般的射击。我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猛烈的炮火。……炮火轰击使大地颤抖起来,玻璃都震碎了……163高地出现了敌人的坦克……我方火炮对之无能为力……这种以最大速度开进的52吨重型坦克,有很厚的装甲,因此我们的炮弹不能穿透它……

11月20日

……第13师被彻底粉碎了。敌人的坦克向我们后方遥远的佩列拉佐夫斯基开去。第5军指挥部在佩列拉佐夫斯基……我们第6炮兵师不知通过什么奇妙的办法接到命令:‘要不惜任何代价固守阵地,直到最后一个人。’现在我们已处于敌军合围中。陷入合围口袋内的有第5、第6、第15师及第13师残部。

11月21日

……我们已陷入重围……这里聚集了丢掉自己部队的第13师和第15师的军官们。

这是什么处境呀!

这是痛苦的,但却是真实的。

我的战友们反复看自己的亲人、妻子和孩子的照片。我也以沉痛的心情回忆母亲、兄弟、姐妹和亲属。我们把自己最好的衣服都穿在身上,甚至穿了两套衬衣,我们想结局可能很悲惨……”

这位被朱可夫的右拳打得快人事不知的军官头脑还相当清醒,说的话千真万确。朱可夫的左拳是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左翼的第57、第51集团军。11月20日这2个集团军按计划发起进攻。

这一路苏军坦克部队较少,就先用炮兵和步兵把对面罗马尼亚第4集团军的防线“砸酥”,用那个坦克军和机械化军一捅,罗军的防线立即全线坍塌,苏军的坦克和摩托化步兵开始向卡拉奇疾进。11月23日,斯大林格勒方面军沃利斯基少将指挥的第4机械化军与西南方面军克拉夫钦科少将指挥的第4坦克军在苏维埃城地区会师,苏军用了5天给顿河和伏尔加河之间的德军第6集团军和第4装甲集团军一部套上了绞索。

在德军大难临头时,希特勒正在阿尔卑斯山希伯特斯加登的山间别墅。11月19日上午,新任陆军总参谋长蔡茨勒从腊斯登堡大本营打来电话,汇报了斯大林格勒方面的严重局势,建议德军从斯大林格勒撤至顿河河曲。希特勒大喊:“我决不离开伏尔加!我决不从伏尔加

后退!”

希特勒于11月22日返回大本营,此刻保卢斯的第6集团军已差不多被合围了,大本营里一片忙乱,只有约德尔提了一个正确的建议:一切事项由B集团军群司令魏克斯元帅处理。但希特勒自认为有军事天才,亲自来指挥,他不相信苏军进攻有什么了不起。去年的攻势不是空手而归吗?杰米扬斯克的德军不是靠空运挺过来了?他对蔡茨勒说:“你不要烦恼。当不幸的事发生时,我们要坚定。要记住腓特烈大帝。”11月23日,苏军的铁臂合拢了,包围圈里有1个集团军司令部、5个军部、20个德国师和2个罗马尼亚师,总约28万人,可补给品只够6天。蔡茨勒请希特勒注意第6集团军所面临的危机,尽快采取措施,避免悲剧的发生。但希特勒却要蔡茨勒别被失败主义困扰。希特勒只盯着斯大林格勒,只知道那里有这么多德国军队,苏军奈何不得,他认为第6集团军受围困是暂时几天的事,一旦德军后备军进行反击时,情况就会倒个儿,围者反被围。这时戈林跑来,说德国空军能像去年在杰米扬斯克一样,以空中补给保证保卢斯的供应。此言正合希特勒之意,希特勒即令被包围在斯大林格勒的第6集团军为斯大林格勒堡垒部队,也就是说不必突围。他对这个命令,特别是对堡垒一词的使用特别得意,他把蔡茨勒叫来,以为他的总参谋长会大加赞赏,但蔡茨勒却说:“古时的堡垒要经过长期的准备。碉堡建成后,要贮藏大量的武器和食物。斯大林格勒既没有构筑工事,也没有贮备物资。此外,构筑堡垒的目的是为了以相对少量的兵力拖住敌人大量的兵力。对第6集团军来说,情况恰恰相反。”

蔡茨勒坚持必须撤出第6集团军,希特勒吼了起来:“第6集团军不能撤。他们是堡垒守备部队,堡垒守备部队的任务就是要经得起围困。如果必要,他们要坚守整个冬天。到春季再发动攻势把他们救出来。”

蔡茨勒答道:“斯大林格勒不是堡垒,而且没有办法对第6集团军进行补给。”

希特勒扯足了嗓门嚷道:

“戈林元帅说过,他可以通过空运把补给物资运给第6集团军。”

蔡茨勒也大喊:

“那是废话!”

“我决不离开伏尔加!”

蔡茨勒再也按捺不住了:“我的元首!把第6集团军抛弃在斯大林格勒,这是犯罪行为。这意味着25万人死亡或当俘虏。想把他们救出来不是不可能的。损失1个大集团军就等于打断了我们东线的脊梁骨。”

希特勒的血压急剧上升,脸色苍白,怒气冲冲地把陆军元帅凯特尔和约德尔将军叫到了面前。

希特勒强行镇静下来说:

“我必须作出一个重大的决定。但是,我想先听听你们二位的意见。我应不应该撤出斯大林格勒?你们的意见如何?”

凯特尔笔直地站着说:

“我的元首!不要离开伏尔加河!”

约德尔慢声细语地说:

“我的元首!您现在要作出的决定确实是一个关键的决定。要是我们从伏尔加河撤退,那就意味着我们放弃了在夏季攻势中通过付出巨大代价才得到的大部分成果。但同时,如果我们不撤出第6集团军,该集团军的处境就会越来越糟。现在计划中的解救第6集团军的作战行动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但在这些作战行动没有结果之前,我认为应坚守伏尔加河。”

听到他们的讲话,希特勒感到正合自己的心意。他急不可待地问蔡茨勒是何种意见。

蔡茨勒毫不为之所动:

“我的元首!我的意见没有变。让第6集团军留在那里将是犯罪行为。我们既不能解救该集团军,也无法使他们得到补给。如果这样做,无非是牺牲这个集团军就是了,而且是无谓的牺牲。”

希特勒极力控制着自己的感情说道:

“将军,你已看到,这不只是我一个人的想法。这两位军官也与我的看法相同,而且他们又都是你的上级。因此我坚持我已作出的决定。”

蔡茨勒和有关技术参谋人员及陆军后勤部都认为斯大林格勒难以守住,并且也无法向斯大林格勒的德军空运补给。他坚持要说服希特勒允许第6集团军撤退。在把包围圈内所需要的补给数量统计完后,蔡茨勒再次找到希特勒。“经过精确的计算,不可回避的结论是,第6集团军无法通过空运获得物资补给。”

希特勒冷若冰霜地说:

“帝国元帅戈林向我保证说这是可能的。”

蔡茨勒说这办不到。希特勒阴阳怪气地说:

“好吧,他会亲自向你讲的。”

戈林挺着大肚皮来了。希特勒问:

“元帅,您能通过空运使第6集团军不断得到补给物资吗?”

戈林刷地举起右臂,自信而又严肃地说:

“我的元首!我向你保证,德国空军能使第6集团军不断得到补给物资。”

希特勒瞥了蔡茨勒一眼,但蔡茨勒斩钉截铁地说:

“德国空军肯定办不到。”

戈林大为光火:

“你没有资格在这个问题上发表意见。”

蔡茨勒没理戈林,问希特勒:

“元首,我能向帝国元帅提个问题吗?”

“可以。”

“帝国元帅先生,您知道每天需要空运多少吨东西吗?”

戈林顿时手足无措,硬着头皮说道:

“我不知道,但是我的参谋军官知道。”

“第6集团军每天至少需要300吨物资,这是最低限额的物资,在气候条件允许飞机飞行的条件下,每个飞行日必须向第6集团军空运500吨左右的东西。”蔡茨勒道。

“我能办到。”

“我的元首!这是撒谎。”

戈林气得面无血色。希特勒也一下子不知怎么说好,最后道:

“帝国元帅已向我作了汇报,我只能相信他的报告。因此,我坚持我原来的决定。”

第6集团军就这样被希特勒及其拍马屁者葬送了。

在斯大林格勒,保卢斯最初不知苏军的胃口,待被围后立刻意识到第6集团军必须向西南方向突围,否则凶多吉少。他找来各军军长共同商讨对策。各军长也都认为;只有放弃斯大林格勒,向西南突围才是出路。保卢斯立即向B集团军群作了如下汇报:因没有预先构筑阵地,所以没有把握守住环形防御地带,现有的兵力无法控制这么大的地区,供应情况很不好,就眼前的情况看也不可能继续进行连续的空运,所有各军军长都同意向西南方向突围,请立即给予采取行动的自由。

B集团军群司令魏克斯元帅知道形势险恶,当即同意保卢斯突围。但没有希特勒的指令,谁也不敢下撤退的命令。第6集团军只好眼睁睁地看着苏军急速西进,加固套在自己脖子上的绳子。

保卢斯性格软弱,明知戈林的空运保证是空话,“堡垒”是纸上谈兵,但不敢违抗希特勒的命令而擅自行动。

时间一天天过去了,希特勒还不下令突围,只想解围。他同意在A集团军群与B集团军群之间成立顿河集团军群,其司令是战功卓著的曼施坦因元帅。希特勒想让他杀出一条血路,直抵斯大林格勒。但曼施坦因根据进攻距离和自己的实力,认为第6集团军得向西同时突围,但希特勒不同意,只答应从高加索和西部战区为曼施坦因调集部队,以支持其解围攻势。

曼施坦因于11月27日接管顿河集团军群的指挥权时,只有第4装甲集团军的一部分兵力,曼施坦因在焦急地等待希特勒调集援兵,直到12月12日才准备就绪,但太晚了。

为防止被围德军获救,苏军于11月24日开始进攻合围圈内的德军,苏军西南方面军的第26坦克军和第4坦克军与第2l集团军一起从西向东进攻,顿河方面军从北面进攻,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右翼第62集团军从东面进攻,先将德军切成小块,再吃掉。为了防御德军援兵,西南方面军还以刚到的近卫坦克第1集团军和坦克第5集团军的一部继续西进,加大被包围德军与外援的距离。但苏军没有想到包围圈里有那么多德军,德军又疯狂抵抗,一时竟被这块硬骨头卡住了。

就在这时,曼施坦因发起了解围战,但保卢斯根据希特勒的严令,仍旧据守不出,一切只靠曼施坦因。曼施坦因手下只有七拼八凑的霍利德特集群与霍特的第4装甲集团军剩下的第48装甲军,共160辆坦克,但任务奇重,要在厚厚的苏军包围圈上切开一个通气管,建立一条通往斯大林格勒的陆路走廊,向被围的第6集团军提供补给。

12月12日,曼施坦因冒着大雪开始了代号为“冬季风暴”的解围攻势。保卢斯望眼欲穿,部下饥寒交迫,龟缩成一团,缺少弹药、粮食和取暖材料,油料已告罄。戈林运来的东西如杯水车薪,士兵们大多露宿在野外,每天的口粮不到200克,形势每况愈下。

随着曼施坦因的一声号令,霍特一马当先,带着第4装甲集团军从顿河南面的科捷尔尼沃,沿高加索-斯大林格勒铁路向东北猛冲,一支满载油料、弹药和给养的庞大车队紧随其后。

第4装甲集团军一下子就冲破了苏军第51集团军的防线。苏军第13坦克军一部立刻迎战,但力量太弱,未能堵住德军坦克。此处峡谷、沟壑纵横,德军一个装甲团用了5个小时才驶过了一道峡谷。雪在坦克废气的烧烤下融化,但旋即又变成冰。天亮了,在阳光的照射下,冰冻的沟坡非常滑,就是坦克安装了防滑链,也无法爬坡。德军的进攻速度骤减,苏军援兵来了。苏军第13坦克军和第4机械化军的T-34型坦克群与德军第11装甲团相遇。德军坦克跑得太快,炮兵和步兵没有跟上,面对T-34型坦克手足无措,被打得一败涂地,丢了50辆坦克,一无所获。

但第4装甲集团军不顾重大损失,寻路拚死往前冲,于12月17日冲抵阿塞克河。与包围圈内德军的距离一下子缩短了许多。

负责协调各方面军的华西列夫斯基原准备用瓦杜丁的西南方面军占领西南方的罗斯托夫,卡断高加索德军A集团军群的退路,见曼施坦因真会把保卢斯救走,即令瓦杜丁掉头杀向东南,威胁曼施坦因的后路。同时令瓦杜丁北面的沃罗涅日方面军收拾对面的意大利第8集团军,摧毁其保卫的德军巨大的补给仓库。

12月16日,在90分钟的炮火轰击后,苏军西南方面军和沃罗涅日方面军同时发起攻击。后者很快冲垮了意军防御,占领了德意军的一系列战略仓库,摧毁大炮50余门、坦克15辆、汽车70多辆,除缴获大量物资外,还缴获了停在附近机场的300余架飞机。

由于西南方面军转向东南,德军A集团军群有了出逃的可能,但曼施坦因的顿河集团军群北翼受到压力,曼施坦因不得不把刚从法国调来的第6装甲师派向西北去堵苏军,结果第4装甲集团军的救援力量大为削弱了。

曼施坦因觉得有些力不从心,在12月19日通过蔡茨勒转告希特勒,自己无力突入包围圈,第6集团军得同时向外冲。但又遭希特勒的拒绝。

曼施坦因只得奋力前进,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代价。但苏军可以立即得到补充,而德军却没有。

12月23日,曼施坦因的救援部队与保卢斯的第6集团军只相距35~40公里,彼此都能看见信号弹,但曼施坦因前有守军,两侧正有大军压来,再往前走,将自身难保,只有保卢斯往外冲才有希望。希特勒这时才明白斯大林格勒必须放弃,同意保卢斯突围。但被围的德军虽有100余辆坦克,但燃油已尽,官兵饥寒交迫,无力突围。两军举手可望,却不会合。

12月24日,苏军西南方面军和斯大林格勒方面军从东北向西南同时发起冲击,步步逼近。曼施坦因只得调头向西撤退。解围行动彻底失败,保卢斯已成了煮熟的鸭子,再也跑不掉了。

天越来越冷,曼施坦因死死守住罗斯托夫,高加索的德军仓皇撤退,而在斯大林格勒的保卢斯只能听天由命了。1943年1月8日,苏联方面派出军使,发出最后通牒,敦促保卢斯投降,答应给被俘者体面的待遇和足够的口粮,治疗伤员,允许保留私人物品,军官保留武器,战后立即遣返回国。但保卢斯没有希特勒的同意什么也不敢干。他把通牒的全文发给希特勒,要求允许相机行事,但立即被驳回。1月10日,5000门苏军火炮发出惊天动地的轰鸣,斯大林格勒战役最后阶段开始了。

被围德军的状况已惨不忍睹:面包每人每天一片,15人分食1公斤土豆,只能饮雪水,每人每天只有30发子弹。德国空军每天的空运量不及60吨,饿极了的德军先吃马,接着四处捕捉狗、猫、耗子等一切能吃的东西,但仍没有屈服。双方残酷对待战俘的行为现在结出了果实,德军士兵中流传着苏军虐待战俘的传言,官兵们死战到底,把最后一发子弹留给自己。苏军举步维艰,一寸一寸收缩着包围圈。

1月30日,德军已被切成两小块,保卢斯电告希特勒:“最后的崩溃不出24小时。”他果真在24小时后被冲入指挥所的苏军俘虏了。德军最后抵抗到2月2日中午。显赫一时的德军第6集团军全军覆没(斯大林格勒争夺战期间,许多德军部队轮流参战,伤亡均很大)。当初杀到斯大林格勒城下时的28万之众现已大部阵亡,被俘的有91万人,其中有24名将军、1名元帅。这是德国的军队自1807年耶拿战役以来最大的败仗。

吃尽了败仗的苏联军队终于尝到胜利的滋味。1943年2月5日,《红星报》发表对前途充满自信的报道:“在斯大林格勒遭到毁灭的是德国军队的精华,希特勒曾以其巨大的打击力量而自豪。在冯·赖歇瑙元帅的指挥下,该集团军首先入侵比利时,开进了巴黎,参加过对南斯拉夫和希腊的入侵,1942年从哈尔科夫突进到斯大林格勒。”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楼主| 发表于 2006-3-18 09:3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五节 “天鹅临终前美妙的歌声”


斯大林格勒一役使苏德战争局势完全改观。德国丢掉的不仅仅是强大的第6集团军,还有东线的主动权。德军B集团军群主力覆没,整个南线崩溃,乌克兰东部的门户大开,在高加索的德军A集团军群亦陷入险境,若苏军全力攻克进入高加索的咽喉罗斯托夫,A集团军群也会成为瓮中之鳖。但苏军最高统帅部忽视了罗斯托夫的重要性,A集团军群奇迹般地死里逃生,撤出高加索。苏军也低估了德军的恢复能力,对高速度、大纵深的坦克战的奥妙尚未完全掌握,只顾拼命西进,一气占领哈尔科夫,解放了顿巴斯工业区,忘了自己后勤补给线已经太长,侧翼薄弱。德军顿河集团军群司令曼施坦因元帅很早就注意到这一点,在滚滚西进的苏军面前,不慌不忙,慢慢后撤,一边缩短自己的补给线,一边收拢从高加索撤出的A集团军群的部队,攥成一个颇有力量的铁拳,随时准备打出去。他非常盼望苏军继续西进,因为越往西,苏军的侧后就越空虚,前方的部队就会因补给跟不上而力量枯竭,此时狠狠向苏军的脚跟来一棍子,弯腰向前拼命想抓顿涅茨盆地的苏军就会摔个满脸污泥。曼施坦因在耐心等待,而急速西进的苏军沃罗涅日方面军司令戈利科夫和西南方面军司令瓦杜丁却以为曼施坦因收拢兵力,是要撤到第聂伯河,依托这条大河,阻挡苏军。2月上旬,苏军占领哈尔科夫后,又向西进。曼施坦因用刚从法国调来的4个新锐装甲师,突然自南向北,于2月22日打出了狠狠的一棍。苏军猝不及防,侧翼太弱,抵挡不住。德军一气占领哈尔科夫,又占领了别尔哥罗德,给这两个方面军的脚跟以重重一击。跑到哈尔科夫以西的苏军全当了俘虏,苏军损失了坦克600辆。苏军最高统帅部急忙调兵来堵,德军因杀出太远而攻击力量锐减,难以继续北进。此刻,一年一度的解冻期到了,大地一片泥泞。双方只得住手,静等大地干燥。

曼施坦因的这一击,在苏军战线的西南部砸进去一个大坑,驻守在库尔斯克地区的苏军两翼暴露,成为一个“突出部”,即著名的“库尔斯克突出部”。

这个库尔斯克突出部呈反S状,其北、西部是以奥廖尔为中心的德军中央集团军群的第2装甲集团军和第9集团军,其南部是曼施坦因的第4装甲集团军,苏军处于不利的态势。

“突出部”顾名思义,即突入敌方战线的一部分。突出部在进攻时是有利的出发阵地,可左右开弓,合围左右的敌军,但在防御时因两翼暴露极易被进攻一方从根部切断,突出部的军队会陷入包围圈。苏军的库尔斯克突出部所面临的就是这样的形势。更不利的是库尔斯克突出部两翼的根部是交通枢纽奥廖尔和别尔哥罗德,德军占有在后勤上的便利条件,易屯兵。在1943年春天解冻期间,苏、德最高统帅部都盯住库尔斯克突出部,揣摸对方,想从中作点文章。

德军最高统帅部在斯大林格勒战役后彻底放弃了迅速击败苏联的想法。如何对待俄国这个庞然大物而又不影响西线的防御呢?希特勒和德国军方在1943年春有两种选择:第一种是在有利的地区,以有限的进攻,很小的代价,重创苏军一部分,保持东线的主动权,逼迫苏联军队忙于应付;第二种是机动防御,把主动权让给苏军,按兵不动,让苏军主动进攻,利用东线广阔的战略纵深,伺机发动像曼施坦因那样的局部反击,后发制人,发挥德国军队的质量优势和内线作战的优势,以微小的代价,最大限度杀伤、俘获苏军,以连续不断的局部反击战,令苏联“贫血”,使其人力资源枯竭,最后迫使苏联像沙俄在1917年那样崩溃,或接受对德国有利的和约。

曼施坦因主张采用第二种方案,但遭希特勒的反对。希特勒在军事上不懂何为机动防御,提起防御脑子里只有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阵地战,在政治上他也不愿将主动权让给苏军。此时轴心国由于斯大林格勒战役和北非局势而出现裂痕,希特勒急需军事上的胜利来巩固轴心国。担心东线丧失主动权后英美会在西欧登陆,同时希特勒从经济上亦不愿放弃顿涅茨盆地。由于非洲战事尚未结束,希特勒认定盟军在1943年夏末之前不会在西欧登陆,他想抓紧时间,在有利的地区发动攻势,以继续保证东线的主动权。他的目光盯住了库尔斯克突出部。其实最早想消除库尔斯克突出部的人是曼施坦因。库尔斯克是联结俄罗斯中部与南部的交通要道,向北能经奥廖尔、图拉到达莫斯科以南,向东可以进抵顿河河畔的沃罗涅日,向南则是顿涅茨盆地。曼施坦因想在解冻期过后苏军尚未补充完冬季攻势所受损失之际,迅即发动进攻,但希特勒想等更多的“豹”式坦克,以取得更大的战果,就下令推迟进攻。不久,德军发现苏军已察觉了自己的企图,在突出部两侧抢修工事,曼施坦因和新任的装甲兵总监古德里安大为忧虑,古德里安直言不讳地说:“库尔斯克地区防御坚固,德军进攻将没便宜可占”。但希特勒不听,他对德国最新式的“虎”式和“豹”式坦克寄予厚望,坚信这两种坦克能碾烂苏军的防线,摧毁T-34型坦克和KB型坦克,德军不仅能重获坦克技术上的优势,还能重新夺取在东线的主动权。

德国陆军早就应有能与T-34、KB型坦克相匹敌的新式坦克,早在1937年德国克虏伯公司就在亨舍尔博士的主持下开始研制重型坦克,但希特勒只迷恋于Ⅳ型坦克,认为Ⅳ型坦克已能对付一切,德国军方提出的性能要求也朝令夕改,忽而要求30吨级,忽而改为65吨级,接着又是32吨级和45吨级,弄得研制工作无所适从,进展缓慢。1940年德国坦克与法国的S-35型坦克和英国马蒂尔达—Ⅰ、Ⅱ型相遇,发现无法打穿这些坦克的前装甲,虽然德国坦克专家和将领不断使用德国谚语——“总有些能学的东西”,对德国坦克在火力和防护上的劣势不安,要求研制并装备新一代的坦克,但都遭希特勒的拒绝。与T-34型和KB型交手后德军最高统帅部急忙要求亨舍尔拿出他最后一种根据军方要求设计的坦克,想在1942年4月20日希特勒的生日时向希特勒展示。与此同时,德国坦克设计师波尔奇博士同MAN公司也根据军方的要求设计出一种43吨级的坦克。希特勒下令两种坦克都投入生产,前者是56吨重的Ⅵ型“虎”式重型坦克,后者是V型“豹”式中型坦克。

“虎”式坦克原先的设计重量是45吨,前装甲厚度是80毫米。但被T-34型和KB型坦克弄得昏了头的希特勒觉得不够,下令提高到110毫米,结果重量达到56吨。“虎”式坦克在工程设计上独具一格,除炮塔外,可谓完善无瑕。“虎”式的悬挂系统采用了德军半履带车使用的负重轮三轮交叉、扭杆式装置,大大提高了履带的宽度、通行能力和行驶的平稳性。更有特色的是它的动力和传动系统。波舍尔采用了像法国“圣·夏蒙”坦克使用的燃—电动力传动方式,以一台650马力的汽油机为动力,先带动发电机,再驱动两台带动两条履带的电动机,这样就可以用改变两台电动机的转速来转向,像开汽车一样用方向盘。自法国圣·夏蒙公司采用这种传动装置后,许多公司和国家也纷纷试制,但都未成功。波舍尔的“虎”式坦克是圣·夏蒙坦克后的第一个。这种燃—电传动方式虽大大简化了驾驶员的工作负荷,也省去沉重的齿轮传动系统,但结构复杂,故障率太高,对作战极为不利。“虎”式坦克安装有一门威力很大的88毫米坦克炮,但炮塔太重,没有液压助动系统,炮手需要摇手柄720圈才能使炮塔转一圈,所以其反应速度很慢。英国陆军曾算出:一个赤手空拳的人只要在距“虎”式坦克50米以内围着坦克小跑,就能让炮手不停地摇,直到累死。“虎”式坦克的公路最大行驶速度为40公里/小时,高于KB型和“斯大林”系列坦克,但其行程只有90公里。虽然“虎”式坦克在装甲和火力上与苏军KB型坦克相近,战场机动性上还略胜于后者,但其火力、机动、防护和可靠、简便性等综合指数却大大逊于苏军重型坦克。“虎”式坦克在防御时有巨大的威力,但一旦进行远距离机动就麻烦不断,总是出故障或被苏军T-34-85型坦克绕到侧面击毁。

德军另一种新式坦克——V型“豹”式坦克也是受苏军坦克刺激的结果。

装甲大王古德里安和其他装甲兵将领建议仿制T-34型坦克,认为这是消除坦克技术劣势最快、最简单的办法,但他们的建议未被接受。原因之一是德国缺乏制造T-34型坦克所用的特种合金钢,如果生产这些合金钢,就需改造整个德国工业;原因之二是希特勒不愿仿制被他视为“劣等民族”的坦克。德国陆军急需一种性能超过T-34型或与之接近的中型坦克,向戴姆勒-奔驰公司和MAN公司招标,要求是重30~35吨,时速为55公里,可安装一门75毫米炮,有厚度为60毫米的倾斜装甲。德国戴姆勒—奔驰公司的设计与T-34型坦克十分相近:倾斜装甲、很大的负重轮、前置式炮塔、柴油机。为了降低成本,设计师采用了较便宜的弹簧板式悬挂装置,而不是扭杆式。设计师还留了较大的装甲容积,以便能安装更大的炮。

MAN公司的方案是传统的德式坦克,结构复杂,车体较高,炮塔靠后,使用汽油机扭杆式悬挂装置和交叉式负重轮。希特勒希望采用前者,但陆军武器局坚持要求采用MAN公司的方案,理由是军队熟悉、习惯德国传统式样和布局的坦克。最后希特勒被说服了,MAN公司中标,所生产的这种坦克即为V型“豹”式坦克,在1942年11月匆匆投产。

“豹”式坦克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可与T-34型坦克相媲美的中型坦克,超过了美国和英国的同级别坦克。其合理、漂亮的布局,影响了战后坦克的发展,与T-34型一同被视为现代坦克的开端。“豹”式D型重43吨,使用650马力的汽油机,乘员5人,最大时速43公里,最大装甲厚度80毫米,采用倾斜式装甲,安装一门长身管75毫米加农炮,各项战术性能均超过对手T-34-76型。

希特勒把扭转东线颓势的希望寄托在两种新式坦克上,德国新任陆军总参谋长屈席勒尔立刻根据希特勒的旨意,制定了对库尔斯克突出部进攻的“堡垒”计划。这个计划很简单:德军从突出部的根部北南夹击,合围突出部内的苏军。北路德军是中央集团军群的第2装甲集团军和第9集团军,由德军后起之秀莫德尔元帅指挥,共5个军,其中有3个装甲军,内有坦克和自行火炮1200辆(门),编为6个装甲师。南路是南方集团军群的第4装甲集团军和肯普夫战役集群。南路德军略比北路强大,有坦克和自行火炮1500多辆(门),其中有94辆“虎”式坦克和200辆“豹”式坦克,编为6个装甲师。两路德军共有近2800辆(门)坦克和自行火炮。德国空军投入了近2000架飞机,其中有新式的FW-190型战斗机和专门打坦克的亨克尔-129型攻击机。

在德国人准备“堡垒”战役的同时,苏军最高统帅部和各方面军也在策划自己的夏季战役。苏联副最高统帅朱可夫首先注意到库尔斯克地区的形势。1943年4月8日,朱可夫向斯大林提交了一个形势报告和对策报告,认为德军经过近两年的苏德战争,特别是在斯大林格勒的惨败,已无力发动大规模进攻,但为了保持主动权,将利用其在库尔斯克地区的有利态势,依靠坦克和航空兵,发动攻势。朱可夫认为,德军因实力损耗巨大,进攻将分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消灭库尔斯克突出部内的苏军,第二阶段是向苏军各方面军的纵深迂回,第三阶段的目标可能是莫斯科。朱可夫在报告中最后提出了苏军的策略:先防御,在防御战中消耗并疲惫了德军装甲部队后,再转入全面反攻。

朱可夫是要把主动权让给德军,以静制动,以逸待劳,后发制人。但这样做显然要冒极大的风险。对德军的主要进攻方向和时间的判断是否正确?苏联军队能否顶得住德军的坦克冲击?假如这两个问题中有一个判断错误,战争初期的灾难就会重演,战场的主动权就不是主动让予,而是被剥夺了。第一个问题判断是否准确,取决于苏联情报部门。苏联情报部门干得极为出色,不仅查明了库尔斯克地区德军的兵力、部署、装备,还准确探明了德军发动进攻的时间。苏联没有说是如何探明的。不过英国记者、《兵不厌诈》一书的作者安东尼·布朗称:英国人的“超级机密”为苏联人助了一臂之力。关于第二个问题——能否挡得住德军坦克突击,斯大林没有把握,他自己对此毫不掩饰。苏联军队在1941年被德军坦克打得一溃千里,不可收拾,1942年想先发制人,却自投罗网,弄出了个斯大林格勒。这一次如何是好呢?据朱可夫说,斯大林仍有先发制人的想法,沃罗涅日方面军司令瓦杜丁坚决主张先发制人,打乱德军的进攻部署。但吃了两年大亏的斯大林此时十分重视朱可夫的意见,相信朱可夫的判断力。那么朱可夫又为何如此自信,确信能挡住德国的坦克突击呢?

显然1943年的苏联红军已不同于1941年和1942年的红军了,T-34型坦克源源不断地从生产线上制造出来,开往前线,KB型坦克也经过重大改进。T-34型坦克已成为苏联陆军的主力战车,在数量上居绝对优势,而德军的新式坦克只占其坦克数量中极少的部分。从苏军坦克部队的经验和状况看,苏军的坦克部队已在战火、挫折和胜利中成长起来,指挥、通讯系统完善,不必像当初那样用旗语联络,能够灵活调动数千辆坦克战斗,已有了5个坦克集团军。坦克军已淘汰了轻型坦克,取而代之的是清一色的T-34型,坦克军内的坦克数量从1942年的168辆增至257辆。坦克军内还有相当数量的自行火炮。随着大量的美国卡车和吉普车运抵苏联,苏军坦克兵和机械化部队已实现了摩托化,其编成内的炮兵已告别了骡马牵引的时代,正走向摩托化和自行化。苏军机械化军内的坦克数量也急剧增加,为了增强与坦克作战的能力,还增编了反坦克自行火炮团。苏联红军不仅其陆军有了质的变化,其空军的变化也发生了飞跃,已能够与德国空军一决高低。

除上述变化外,英国陆军在北非沙漠也取得了抗击德军坦克突击的成功经验和自己坦克突击受阻的反面教训,即1941年底的“十字军行动”、1942年8月的阿拉姆哈勒法战役(或称第一次阿拉曼战役)和10月的阿拉曼战役。据英国人称,苏联军方在1943年春曾仔细向英国驻莫斯科军事使团询问两次战役的细节。无疑,英国陆军与德军的沙漠坦克战证明,坦克部队的确具有强大的突击力,只要判断正确,精心组织,密切协同,并非不可战胜。

朱可夫和华西列夫斯基相信苏联军队抗击德军坦克冲击的能力,费了一番口舌,说服犹豫不定的斯大林放弃先发制人的想法,把主动权“主动让给”德军,开始了库尔斯克战役的准备。

苏军在库尔斯克突出部北半部的部队是罗科索夫斯基大将指挥的中央方面军,南半部是瓦杜丁大将指挥的沃罗涅日方面军。罗科索夫斯基的北邻是波波夫将军指挥的布良斯克方面军,再向北是索科洛夫斯基指挥的西方方面军,这3个方面军从南、东、北三面围绕着在“奥廖尔突出部”内的德军第2装甲集团军和第9集团军。瓦杜丁的南邻是马利诺夫斯基将军的西南方面军。朱可夫和华西列夫斯基关于库尔斯克战役的计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防御。罗科索夫斯基和瓦杜丁须消耗和疲惫德军装甲部队,粉碎德军的攻势。待德军被迫停止进攻后,罗科索夫斯基与北方的两个邻近方面军向奥廖尔发动向心进攻,收复这一战略重镇;瓦杜丁则与马利诺夫斯基协同,收复别尔哥罗德和哈尔科夫。朱可夫和华西列夫斯基届时将负责协调北、南各方面军的行动。

为了迎接大战,抵御德军的坦克冲击,苏军从4月开始增兵库尔斯克地区,昼夜不停修筑工事,挖掘反坦克壕,设置反坦克地雷场。

库尔斯克位于南俄的草原地带,北高南低,地形平坦,视野开阔,其间有许多平缓的高地、谷地、小树丛和散布的村庄,几条河流、小溪在一些地段把地面冲出沟壑,汽车能通行的道路均通过这些沟谷。在平坦地区是大片妨碍观察的麦田。苏军充分利用了这种貌似平坦、其实有起伏的地形,把防御重心放在突出部的北南根部,以高地为核心,设置反坦克支撑点。在高地的顶端修筑坦克和自行火炮掩体,居高临下,远距离射击开进的德军坦克。在高地底部和沟壑地段,设置多层反坦克炮阵地,并用小树丛伪装。为了对付“豹”式和“虎”式坦克,苏军在要冲处的反坦克支撑点上布设了85毫米高射炮和152毫米榴弹炮。每个反坦克支撑点都有数道绵延不断的反坦克壕、断崖和大面积的雷场。苏军在2个多月的时间里在巨大的库尔斯克突出部挖了近1万公里的反坦克壕、堑壕和交通壕,1万余个指挥所、观察所,35万个掩体,架设了1200公里的铁丝网。除此之外,苏军布设了大面积的雷场,在重点地区每公里正面有1500枚反坦克地雷和1700枚防步兵雷,还有专门的快速布雷队。苏军配置的反坦克炮密度达到平均每公里16~20门,最重要地段为60~70门。苏军在库尔斯克地区构筑了8道这种反坦克防线,每道的纵深达10公里,每道防线后面都有1个坦克军随时准备出击,消灭突入之敌。在这8道防线之间和之后还有2个坦克集团军,即隶属于罗科索夫斯基的坦克第2集团军(司令是罗金)和隶属于瓦杜丁的近卫坦克第1集团军(司令是卡图科夫),以阻止德军达成突破。为了防止德军万一切断库尔斯克突出部,苏军最高统帅部在中央方面军、沃罗涅日方面军的背后配置了草原方面军,把在莫斯科保卫战中屡立奇功的科涅夫将军调来任司令。该方面军下辖5个集团军,其中有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立了头功的近卫坦克第5集团军,其司令是有“俄国的闪击英雄”之美誉的罗特米斯特罗夫将军。这个坦克集团军被部署在南翼,既可以迅速驰援突出部的根部,又能直接杀向别尔哥罗德。在中央方面军和布良斯克方面军的接合部,苏军最高统帅部部署了其预备队——坦克第3集团军和坦克第4集团军。在库尔斯克地区,苏军集结了空前强大的坦克部队,共有4900辆(门)坦克和自行火炮。

为了迎接这场空前的坦克大战,苏联红军进行周密的战前训练。针对克服步兵对坦克进攻的恐惧心理,苏军开设专门的训练场,用T-34型坦克对步兵进行“碾压”训练,让步兵蹲在堑壕里,让T-34型坦克在堑壕上开来开去。对炮兵则进行快速变换发射阵地训练,坦克兵的训练内容则是着重从掩体中进行精确射击和坦克遭遇战。

1943年4月~7月间,整个库尔斯克地区热气腾腾,无数苏联军民投身于这场大战的准备中,很快把库尔斯克突出部变成一个坚不可摧的大堡垒。在德军占领区,苏联游击队也活动频繁,袭击敌人的车队,刺探情报,把一份份宝贵的关于德军最新情况的情报送到苏军最高统帅部。

在战线的另一侧,德国人也在进行最后的准备。受命指挥这场“堡垒”战役的两位主要德军将领——曼施坦因和莫德尔越来越不安。两人见苏军的防线日益坚固,认为德军的战机已过,硬发动进攻,肯定会碰个头破血流,得不偿失,于是两人劝希特勒取消这次战役。希特勒也变得犹豫不决,迟迟不敢进攻。但他对“虎”式和“豹”式坦克充满信心,就屡次推迟进攻时间,以囤积更多的新式坦克。可是每推迟一天,苏军的防线就更坚固一些。直到6月末,希特勒才相信德军的新式坦克够多了。7月4日下令在7月5日凌晨发动“堡垒战役”。希特勒向突击部队下达临战动员令:“今天你们将开始一场伟大的进攻战,这次作战将对整个战争的胜负产生决定性影响。你们的胜利将比以往更加有力地向全世界证明:对德国武装力量的任何抵抗都是徒劳的……今晨强大的突击,将使苏军大吃一惊并使之彻底震动。你们应知道,一切均取决于这次会战的结局。”

7月初的南俄罗斯,天气闷热,不时下雨。德国陆军自开战以来还从来没有这样认真、细致地准备进攻。德国空军对库尔斯克的每个角落都拍了照片,分发给进攻部队。德军昼伏夜出,悄悄向前线开进。负责调动部队和运输补给品的参谋军官整夜整夜在各个路口忙碌。德军上下士气高昂,除曼施坦因、莫德尔、古德里安等少数人外,都坚信德军必胜。

在另一边,苏军也在忙碌,全军都支起耳朵,睁大眼睛,捕捉越逼越近的德军的蛛丝马迹。苏军的侦察小队不时渗入德军防线捕俘。英国、美国的情报部门,驻苏军事使团和两国政府也都屏住呼吸,注视着即将开始的大战,不知苏军能否顶得住德军装甲铁拳的猛击……7月4日傍晚,朱可夫来到中央方面军司令罗科索夫斯基的指挥所,他从白天抓来的俘虏口中知道,德军将在次日黎明进攻。这个消息准确吗?朱可夫一时吃不准。凌晨2时,罗科索夫斯基指挥所的电话响了,电话是第13集团军司令打来的,报告说据刚刚捕获的德军工兵供称,德军已进入出发阵地,将在5时发动进攻。

“我们怎么办?”该司令问,“是先报告最高统帅部,还是立即下达炮火反准备的命令?”

“不要耽误时间,立刻实施炮火反准备,我向最高统帅报告。”

所谓“炮火反准备”就是在对方炮兵即将开始进行炮火准备之前的一刻,先敌开火,打敌人个措手不及。

20分钟后,库尔斯克南北根部突然火光冲天,大地震颤,所有的苏军火炮齐声怒吼,152毫米榴弹炮、130毫米加农炮炮口喷出复仇之火,一排排“卡秋莎”火箭炮射出一条条火龙。所有的苏军将领都异常紧张、兴奋,不知这阵暴雨般的轰击炸着了什么。

此时德军步兵和坦克尚未离开掩体,刚刚进入发射阵地的火炮还未装上炮弹,便被这顿劈头盖脸的弹雨炸得东倒西歪,苏军炮兵尽管实施的是面积炮击,炮火不准,但还是摧毁了德军的通信线路、弹药堆集场和部分炮位。德军炮兵耳目失灵,不知所措,乱成一团,许多人被弹雨炸得粉身碎骨……如果苏军再晚半小时开火,准能炸得那些刚刚钻出掩体的德军官兵人仰马翻。即便如此,德军进攻已被打乱,被迫把进攻时间推迟二个半小时至三小时,炮火准备也稀稀拉拉。

5时30分,北路德军坦克向罗科索夫斯基的中央方面军发起强大的坦克冲击。德军900辆坦克在40公里的正面上,呈楔形队形滚滚向前。楔子的顶端是“虎”式重型坦克,两边是“豹”式中型坦克,在这层钢甲之后是各种旧式坦克。德军步兵坐着装甲车紧随着坦克,准备下车抢占被坦克碾过的堑壕。德国人想用“虎”式、“豹”式厚厚的钢甲和猛烈的火力,撞开苏军的防线。近千辆坦克自北向南,像一群草原上狂奔的野牛,扬起冲天的烟尘,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铺天盖地向苏军压来。

苏联军人沉着应战,随着一声声口令,第一线的一排排反坦克炮开始凶猛地射击。一些坦克冒出浓烟,燃起大火,但其余的坦克继续高速向前猛冲。“虎”式、“豹”式坦克根本不在乎50毫米以下的反坦克炮,逼向苏军阵地,碾过一道道铁丝网,越过一条条堑壕……但苏军官兵不为所动,奋不顾身,从被压塌的堑壕里钻出,有的向从头顶驶过的坦克投掷反坦克手雷和液体混合燃料燃烧瓶,有的端起冲锋枪、机枪扫射步兵,有的端起刺刀与跃入堑壕的德兵展开白刃战……库尔斯克北端立即成为弹片横飞、死尸遍地的沙场。德军坦克碾过一个又一个苏军反坦克阵地,拼命往里冲,但不久发现自己闯入雷区,一辆辆坦克的履带被炸断,坦克手被震得眼冒金星,还没清醒,埋伏在两侧的苏军反坦克炮、高射炮和大口径榴弹炮突然开火,呼啸的穿甲弹撕开坦克的侧装甲,坦克舱内的士兵立刻脑浆四溅。德军坦克仍是不顾一切地往里冲,终于把苏军第一道防线撕开一个8公里宽的缺口。莫德尔以为已经得手,次日天刚亮,德军坦克、步兵又开始猛冲,没开出多远就发现自己又进了雷区,动弹不得。苏军的反坦克炮密密麻麻,苏联空军的伊尔-2式强击机像乌鸦一样铺天盖地飞来,擦着树梢,投下特制的反坦克炸弹。莫德尔不顾损失还往前冲,可是罗科索夫斯基把预备队——坦克第2集团军拉了上来,没等德国人再往前走一步,就一棍子砸上去。莫德尔只得迎战,一场大规模的坦克决斗爆发了。在烟尘滚滚的平原上,苏德坦克缠在一起,在炮弹的呼啸声中,一辆辆坦克化为烟柱……德军装甲兵挫败了苏联坦克的第一轮反突击,但莫德尔发现自己的炮弹已尽,要求火速运来10万发炮弹,而前面的雷场漫无尽头,苏军坦克才刚刚出动,自知已无力进攻。德军在库尔斯克突出部北部的进攻在48小时后就告失败,被迫转入防御。

在突出部的另一端,德国人的运气似乎比其北路同伴好一点。德军在这一路集中了其军中之花——党卫军“帝国师”、“骷髅师”和“阿道夫·希特勒师”,其新式坦克的数量也超过北路。这些狂热的纳粹分子瞧不起斯拉夫“劣等民族”,干尽了坏事,以为这次又能像一年前那样所向无敌,但还未出发就挨了一顿疾如暴雨的炮弹,接着是一群苏军轰炸机投下炸弹,直到3小时后,才整顿起队伍开始进攻。

德军坦克群出发不久,天降大雨,许多小溪成了坦克无法通过的激流,待工兵架好桥后,已过了12小时。又往前开,发现遍地是地雷。苏军坦克占据着高地,几乎弹无虚发,虽击不穿“虎”式和“豹”式坦克的装甲,但其他坦克,特别是装甲车,只要被击中就非死即伤。德军坦克左右为难,只得派步兵穿过青纱帐去占领那些高地。可是许多步兵一离开装甲车就有去无回了。到夕阳西下时,南路德军的6个装甲师只在三处楔入苏军第一道防线,纵深不及5公里,抓到的俘虏和缴获的装备寥寥无几。瓦杜丁已将部队撤至由坦克第1集团军守卫的第二道防线。德军第4装甲集团军司令霍特将军见第一天没有什么成果,就在第二天把6个装甲师聚集成密集队形,每公里进攻正面有100多辆坦克,想产生聚焦镜的聚焦效果,在苏军的防线上烧开一个洞。天刚破晓,德军坦克、自行火炮就蜂拥而出,拖着遮天蔽日的灰尘,杀向苏军。瓦杜丁见霍特来势汹汹,大有一举踏平自己之势,毫不示弱,拿出了坦克第1集团军。德苏上千辆坦克在奥博扬附近爆发了一场空前的坦克战。《苏军坦克第1集团军战史》中这样记载了当时的战斗场面:

“在几小时内,成百辆的坦克变成一堆堆破铜烂铁。炮弹、炸弹的爆炸和坦克的吼叫使大地呻吟。数百架飞机在空中穿梭不断,进行着激烈的空战。坦克的奔驰以及炮弹和炸弹的爆炸掀起满天尘土,加之燃烧的坦克浓烟滚滚,天地均因之变色,一片昏暗。地平线消失不见,阳光全被遮掩,太阳如火红的圆盘,透过烟尘勉强可见。”

苏联空军和陆军犯了个不大不小的错误:苏军战斗机飞行员忙着与德军战斗机角逐,忘了攻击对坦克威胁极大的轰炸机和攻击机。德军Ju-87式俯冲轰炸机和He-129式攻击机,乘机从高空直扑而下,向正忙于与德军坦克厮杀的苏军坦克开炮。苏军坦克第1集团军司令卡图科夫忘了德国新式坦克的火力和装甲防护优于苏联的T-34型和KB型,而与之正面对抗。天过正午,卡图科夫将军和瓦杜丁都意识到苏军坦克第1集团军在战术上居劣势,损失大大超过德军,果断下令撤出战斗,依第二道防线转入防御。德军第4装甲集团军虽取得战

上的胜利,但并未能突破苏军的整个防线,只在苏军的防线上砸进去一个坑,楔入不及10公里。德军最高统帅部经过这两天的激烈战斗感到情况不对,开始给自己找台阶。德国电台报道说,发动进攻的不是德军而是苏军,声称:“苏军指挥部接连不断把战斗部队投入战斗。但是在所有地段上,我军防御的主要阵地均牢牢掌握在我军手里,在正面的任何一个地段,我军都还没有把像样的装甲兵投入战斗。”

找台阶归找台阶,希特勒不想就这样了事,原先反对发动“城堡”战役的曼施坦因也不愿草草收场。7月7日,霍特的第4装甲集团军又运用与前一天相同的战术,在空军的密切支援下,连续猛攻昨天在苏军防线上砸出的那个坑,想把那个坑砸漏,好让德军坦克鱼贯而入,撕咬苏军坚硬防线后的内脏。经过3天的闹腾,德军投入了最后一个师的预备队,终于在9日切入苏军防线35公里,到达奥博扬附近。

此时苏军在库尔斯克南部的情况开始恶化:沃罗涅日方面军的全部预备队已经投入战斗,但德军细细的楔子已经砸入苏军防御纵深,到达一个集团军的后方,德军似乎要砸漏苏军的防线了。如果在一年前,德军真可能得手,但此时情况不同了,斯大林见南路德军缓缓向前推进,即根据华西列夫斯基的意见,亲自下令命草原方面军的近卫坦克第5集团军日夜兼程,向北开进,把这支新锐部队交给瓦杜丁。瓦杜丁预计近卫坦克第5集团军在7月11日能赶到,就收缩兵力,死守奥博扬,挡住去库尔斯克最近的道路,把另一条通道——普罗霍罗夫卡留给赶来的近卫坦克第5集团军。曼施坦因见德军在奥博扬方向已经楔入苏军纵深,想加最后一把油,不料遭到苏军的迎头痛击,密密麻麻的反坦克炮和看不见头的地雷场,弄得德军折腾了两天,一无所获。曼施坦因强取奥博扬不成,就掉头奔向东北,杀向普罗霍罗夫卡,想通过该城,捅漏苏军铁桶一样的防线。

曼施坦因虽为德军最优秀的将领之一,但苏军的将领也与他一样高明。朱可夫和华西列夫斯基到7月9日就估计到德军已成强弩之末,准备于7月12日在北线率先发动反攻,向奥廖尔进攻;南线德军在进攻奥博扬失败后肯定会调头冲向普罗霍罗夫卡,必定与新锐的近卫坦克第5集团军和近卫第5集团军遭遇,届时定会有一场大规模坦克遭遇战,胜者一定是苏军。德国第4装甲集团军果真在奥博扬受阻后冲向普罗霍罗夫卡。7月12日,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大规模的坦克决战在普罗霍罗夫卡爆发。

决战的一方是德军装甲兵老将霍特和他的400多辆(门)坦克和自行火炮,其中100辆是世界第一流的“虎”式坦克,官兵虽疲惫不堪,但斗志不减。决战的另一方是苏军坦克兵新秀罗特米斯特罗夫将军,他的坦克第5集团军因斯大林格勒之役非凡战功而荣获“近卫军”称号。官兵们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有750辆(门)坦克和自行火炮。7月12日清晨,这两股钢铁洪流在普罗霍罗夫卡相撞。

这天清晨,坚守在普罗霍罗夫卡西南的苏军第69集团军受到德军200辆坦克的攻击,形势吃紧,向瓦杜丁求援。瓦杜丁即令罗特米斯特罗夫向德军发动反突击。8时30分,罗特米斯特罗夫进行了15分钟的炮火准备后,全军发动进攻。这时德军第2党卫军装甲军的3个师——“帝国师”,“骷髅师”、“阿道夫·希特勒师”也向普罗霍罗夫卡进攻,多是“虎”式、“豹”式坦克和贾迪南式自行火炮。罗特米斯特罗夫在进攻时喜欢爬上高地远眺,见大群德军坦克拖着高入云霄的灰尘滚滚而来,立即下令迎头痛击,发挥T-34型坦克机动性好的特点,冲入德军坦克群,进行近战,以弥补在装甲防护和火力上的不足。约750辆T-34型中型坦克、KB型重型坦克和CY-85型自行火炮,发出狂暴的吼声,以50公里的最高时速,在俄罗斯草原上风驰电掣般地冲向对面德军坦克。苏军坦克速度快,又急于近战,一下子就冲入德军坦克的队形……有关库尔斯克惊心动魄的坦克大会战的书很多,但所有的目击者、当事人都无法用言语来描述接下来发生的事。华西列夫斯基在其回忆录中这样写道:“我有幸目击了两股钢铁洪流于7月12日在库尔斯克突出部进行的这次真正规模的坦克决斗……数百门火炮和我们所拥有的全部火箭炮同时参加了战斗,结果在一小时内燃烧着的德军坦克和我方坦克遍布战场。”罗特米斯特罗夫写道:“普罗霍罗夫卡附近的坦克交战特别残酷和激烈……在这块不怎么宽的地段上,双方参战的坦克和自行火炮约有1200辆。夜幕降临前,战场上响彻着经久不息的发动机轰鸣声和履带的滚动声。许许多多车辆起火燃烧,烟尘像乌云般遮住天空。”一位幸存的德军坦克兵回忆道:“敌人无数坦克向我们猛冲,我对俄国坦克压倒一切的威力的印象从来没有那天深。团团的硝烟使空军无法支援我们,大量的T-34型坦克很快冲破我们的队形,在整个战场像大群的耗子一样尖叫……”这场空前血腥的大战从上午一直持续到天黑,整整8小时,德国人支撑不住了,扔下熊熊燃烧的300多辆坦克,匆匆退去。苏军近卫坦克第5集团军也损失过半。700多辆坦克残骸有的紧紧撞在一起,有的炮塔被掀掉,遍地都是被烧成焦炭的尸体……苏军的损失虽超过德军,但是战场的胜利者是苏军。这次大战是库尔斯克战役的转折点,德军装甲兵虽取得一些战术上的胜利,但科涅夫后来的评论最恰当不过:“普罗霍罗夫卡坦克大战是德军装甲兵这只天鹅临终前的美妙歌声。”

在普罗霍罗夫卡大战的同一天,库尔斯克突出部北面的布良斯克方面军、西方方面军转入进攻,杀向奥廖尔。15日罗科索夫斯基也开始反攻。南线苏军于8月3日发动进攻。8月5日古城别尔哥罗德和奥廖尔被解放,莫斯科全城欢庆,120门礼炮齐鸣2响。8月23日,苏军乘胜解放哈尔科夫,至此宏大的库尔斯克之役以苏军的辉煌胜利而结束。从此,苏联红军牢牢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发表于 2006-3-18 14:5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来加点料
二战中的苏联坦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除发展了中型、重型坦克外,还发展了轻型水陆坦克和轻型坦克。坦克和自行火炮的总生产量达10.4万辆。

在早期的苏联坦克中,T-26(西方称为T-26S)是比较有名的一种。1930年,原列宁格勒的布尔什维克工厂在H巴雷科夫和C金兹鲍格工程师的领导下,参照从英国购买的“维克斯”坦克,经改进设计,制造出20辆类似的坦克,定名为TMM-1和TMM-2坦克。在和其他设计的T-19,T-20坦克一道进行对比试验后,1931年2月13日,革命军事委员会决定采用以“维克斯”坦克为基础设计的新坦克,并正式命名为T-26轻型坦克,从1932年起,以列宁格勒的基洛夫工厂为主的一批工厂开始大量生产T-26坦克。T-26轻型坦克一般被用来支援步兵,参加过1936年的西班牙内战,和1939年在中蒙边境上苏日哈拉哈河战斗,还参加过1939年的苏芬战争,一直被使用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它在苏联坦克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一环。它的主要缺点就是装甲防护较差,在苏日哈拉哈河战斗和苏芬战争中损失较大,不过这也成为苏联以后研制BT-7快速坦克和T-34坦克的契机。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x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发表于 2006-3-18 14:53 | 显示全部楼层
BT7快速坦克是30年代苏联著名的坦克。1930年苏联向美国购买了2辆克里斯蒂坦克,经广泛试验,由哈尔科夫工厂试制成功,称为BT-1快速坦克。BT坦克从BT-2起开始大量生产,并进行多次改进,先后生产了BT1型至BT7型多种快速坦克及多种变型车。其中BT-7于1934年提出设计,车体改为焊接装甲,同时增大装甲倾角,采用新设计的炮塔和新型发动机,性能明显增强,于1935年开始生产。BT-7的设计经验成功运用到更新型的T-34中型坦克上,从T-34坦克身上明显可以看到BT-7的影子。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x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发表于 2006-3-18 14:54 | 显示全部楼层
T-28中型坦克是前苏联服役最早的中型坦克之一,从1933年起正式装备于苏联红军,一直服役到1941年。1932年,普梯洛夫兵工厂制造出一辆中型坦克样车。该样车与英国“维克斯”MKⅢA6E1中型坦克相似。据说前苏联当时并未买到英国的这种坦克,而是通过间谍搞到这种坦克的设计资料。该样车的战斗全重17.3t,乘员6人,其他指标与设计要求相同。经试验后,军方要求增加其装甲厚度,并将火炮口径增大到76.2mm。样车经改进后,军方同意成批生产,并将它称为T-28中型坦克。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x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发表于 2006-3-18 14:56 | 显示全部楼层
T-34中型坦克

  T-34中型坦克于1939年初由共产国际工厂制造出样车, 1939年12月,对样车进行改进后正式命名为T-34中型坦克。1940年6月,开始成批生产,到1941年6月德军入侵苏联时,共生产出1225辆。

  该坦克的战斗全重26.3吨,乘员4人,安装1门短身管的76.2毫米火炮,称为T-34/76A中型坦克。1941年下半年,该坦克换装了长身管的76.2毫米火炮,并对装甲防护等方面作了改进,先后出现了T-34/76B、T-34/76V和T-43等五种车型。
从1943年起,该坦克又换装了长身管85毫米火炮并加强了装甲防护,增加了1名乘员(机电员),称为T-34/85中型坦克。该坦克的战斗全重32吨,乘员5人。主要武器为1门85毫米火炮。火炮配用4种弹,弹药基数56发,射速3~5发/分。其中曳光高速穿甲弹的初速1030米/秒,在1000米距离上可穿透130毫米厚的垂直钢装甲板;曳光穿甲弹的初速800米/秒,在1000米距离上可击穿102毫米厚的垂直钢装甲板;破甲弹的初速840米/秒,破甲厚度可达250毫米;榴弹的初速792米/秒,最大射程13300米。辅助武器为1挺DTM7.62毫米并列机枪和1挺相同的前机枪,弹药基数2394发。火控装置包括炮长瞄准镜、车长指挥潜望镜。发动机为V形12缸4冲程水冷发动机,功率为367.5千瓦。坦克最大速度55千米/小时,最大行程300千米。车体用轧制钢装甲板焊接而成,炮塔为整体铸件,顶部焊有装甲板。车体装甲板厚18~47毫米,炮塔装甲厚18~90毫米。
 T-34中型坦克从1940~1945年的总生产量为40000辆以上。在卫国战争中,T-34坦克立下了赫赫战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T-34坦克还参加过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中东战争和安哥拉战争。直到60年代后期,该坦克才从苏军大多数部队中退役,但阿富汗、蒙古、朝鲜、越南、老挝等国仍继续使用这种坦克。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x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发表于 2006-3-18 14:58 | 显示全部楼层
T-35重型坦克是苏联以伏罗希洛夫元帅的名字命名的N174机器制造厂设计的,1933年由哈尔科夫蒸汽机车制造厂批量生产,1936年开始在苏联红军中列装,1939年停产。总计生产了数十辆,其中有的参加了苏德战争的早期战斗。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x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发表于 2006-3-18 14:59 | 显示全部楼层
T-40轻型水陆坦克

  T-40轻型水陆坦克于1941年初装备苏军侦察部队和坦克通信部队。其车体与船的形状有点相似,它的前部宽大而低矮,炮塔装在车体左侧略靠后的地方。车体备有浮动油箱以便提高浮动能力。水上行驶时,由装在车体尾部的一个四片螺旋桨驱动,由2个舵操纵航向。战斗全重5.6吨,乘员2人。武器有12.7毫米机枪和7.62毫米机枪各1挺,弹药基数分别为550发和 2016发。发动机为6缸水冷汽油机,功率62.5千瓦。最大公路速度45千米/小时,最大行程350千米,最大水上速度6千米/小时。T-40A轻型水陆坦克在车首装有防浪板,车首顶部扁平的侧板改为流线型。T-40C轻型水陆坦克增加了车体和炮塔某些部位的装甲厚度。
T-40系列轻型水陆坦克共生产230辆,于1941~1946年在苏军中服役,并参加过二战中的某些战役。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x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AGB|Impressum|Datenschutzerklärung|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网站地图

GMT+2, 2024-5-10 15:09 , Processed in 0.064213 second(s), 19 queries ,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