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陈志来,2008年7月,东莞
内容摘要:
一、《西游记》中有一个埋藏了超过436年的宝藏。
二、《西游记》也是一本历史小说。
三、孙悟空的出身是一位帝国皇帝。
四、《西游记》是一本潜在的足以诛二十族的疑似明朝第一反书。
五、北京图书大厦里没有任何一本《西游记》的序言是完整而且正确的,2009年后许多出版社的新出版的《西游记》的序言需要更新。
六、胡适先生、鲁迅先生、季羡林先生三位大师如果有机会阅读我的文章,他们有可能会修改他们的学术论文,以补充完善他们的一个学术观点。
前 言
宝藏!宝藏!宝藏!
许多年前,特别喜欢看好莱坞影星哈里森.福特主演的美国影片《夺宝奇兵》、《魔域奇兵》、《圣战奇兵》,内心时常有一种冲动,总幻想自己有朝一日像主人公印第安纳.琼斯一样,成为一个考古学家,一个冒险家,一个盗墓贼。在梦中,我将留意点点蛛丝马迹,顺藤摸瓜破解一个个历史谜团,小心翼翼巧妙的穿过布满了暗器、弓箭、陷阱等机关的危险重重的密室。噢,上帝!我将看到人们之前从来没有看到过的传说中的价值连城的美好而神圣的东西...我就要拥有它了!!
多年来这样的梦漫无边际,很甜美。有时候不禁哑然失笑。
是的,就在今天,我真的实现了我的部分梦想。
在一个极其偶然的情况下,我看到了,在13亿中国人中第一个看到了一样363年来人们从来没有看到过的东西!看到了一个埋藏了超过436年的宝藏!
虽然它是那么的平凡、普通。
当然,我指的是《西游记》。
阿里巴巴,开门!
正 文
2005年6月的一天,我到新华书店找专业书,顺便看看《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旁边有一本《西游记》,当时正值中国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西游记》的旁边有一本郑和下西洋的书,我看这本书十分钟,抬起头看看《西游记》封面――郑和下西洋…《西游记》…《西游记》…郑和下西洋…突然灵光一闪:这明成祖、大航海家郑和不就是《西游记》里的孙悟空么!
这个想法一闪而过,不会留下太多的回忆,正如我们许多的想法一样。假如没有接下来发生的事,或者我就像363年来的人们一样,与这个436年的宝藏失之交臂了。
2007年2月上新浪网,看到一篇关于《西游记》中人物孙悟空的文章,有学者说孙悟空是山东人,当时很好奇,就用GOOGLE搜索“孙悟空原型”,看到两篇网页“孙悟空是甘肃人还是印度人”、“孙悟空的原型究竟出自何处?”,里面说到,胡适先生、陈寅恪先生说孙悟空是印度人、是神猴哈奴曼;鲁迅先生说孙悟空是“本土人”,是无支祁;季羡林先生说孙悟空是“混血人”,是哈奴曼+无支祁。当时真是啼笑皆非,孙悟空是虚构出来的人物形象,怎么会有祖籍、国籍呢?当时想,孙悟空的原型应该是明成祖、大航海家郑和,三位大学者的观点是不正确的。
同时,网上有“孙悟空原型印度神猴像在北京展出”等网页说,由中国国家文物局、印度考古局主办,中国文物交流中心、首都博物馆、河南博物院、重庆三峡博物馆、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共同承办的印度文物展已经开展了。公众最感兴趣的印度神猴哈奴曼――胡适先生活用他渊博的知识,经过严密推理后论证出来的孙悟空原型,于2006年12月运抵北京,首先在首都博物馆展出。既然国家文物局、首都博物馆这样的权威都认同了,这个哈奴曼,自然是“真的”。当时哈哈大笑,国家文物局、印度考古局、首都博物馆糊里糊涂的做了一次“冤大头”啊!
为了推翻三位大学者关于孙悟空原型的观点,使人们对《西游记》有一个全新的认识,我从2007年3月开始研究这本书。首先,到深圳书城的新华书店买回一本岳麓书社出版的《西游记》,认真阅读。其次,登录吴承恩西游记研究会主页、明清小说主页、中国文学网主页,看蔡铁鹰教授、曹炳建教授等专业研究学者的学术论文。其次,阅读网上的与靖难之役、郑和下西洋、嘉靖时期历史事件有关的网页。
五个月后,我刚好在北京,顺便去游览北京大学美丽的校园。坐在未名湖畔的长椅上,我想到,《西游记》研究领域这个湖的水真的很深。如果要全面否定三位大学者的关于孙悟空原型的学术观点的话,我的文章很快就会沉到水底了。但是如果学会包容,在三位大学者的观点上加入自己的独到观点,则会永久性的飘浮在水面上。那一刻我决定修改我的文章――这样国家文物局、印度考古局、首都博物馆就幸运地与“冤大头”擦肩而过了。
与此同时,我惊讶地发现,八十年来《西游记》研究领域的所有研究学者包括胡适先生、鲁迅先生、季羡林先生、郑振铎先生、孙楷第教授、苏兴教授、蔡铁鹰教授、曹炳建教授、刘振农教授,都未读透《西游记》这本书!
有可能,363年来没有任何一位中国人真正读透了《西游记》这本书!
下面,本人将竭尽全力描绘我所看到的而13亿中国人所没看到的《西游记》中的埋藏了超过436年的宝藏。主要包括《西游记》故事来源、孙悟空原型、《西游记》这本书的性质、《西游记》版本关系、《西游记》作者等五个方面。
[size=-5]世界论坛网 http://www.wforum.com/gbindex.html
作者:gx787 回复日期:2008-7-6 10:11:16
第一章 叔夺侄子帝位
靖难之役与大闹天宫
燕王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子,建文帝的亲叔叔。朱元璋驾崩后,建文帝登基,承继明朝大统。为加强中央集权,建文帝采纳了大臣齐泰、黄子澄的建议,开始削藩。他暗中指示北平布政使张炳和都指挥谢贵秘密监视燕王朱棣。燕王的心腹道衍和尚力劝燕王起兵。燕王说:“倘民心向彼,奈何?” 道衍和尚从容答道:“臣知天道,何论民心!”。燕王决意造反,开始做各项军事准备。不幸的是,燕王府中出了个二五仔,他向朝廷告发了燕王。朝廷下诏逮捕燕王府的文臣武将,建文帝似乎还指示张炳、谢贵、张信三人相机行事,逮捕燕王本人。不想这张信也是个二五仔,他装扮成妇人,秘密潜入燕王府,将诏书内容全部告诉了燕王。燕王聪明过人,用了一招请君入瓮的小计,赚张炳、谢贵进燕王府,两边刀斧手拥出,砍张炳、谢贵为两段。
1399年7月,燕王以“清君侧”为借口从北京起兵,发起靖难之役。1402年6月攻克首都南京。建文帝扮和尚,匆匆出走,下落不明。
于是燕王朱棣在南京皇宫即皇帝位,史称明成祖。
这个历史事件,是不是《西游记》中的“大闹天宫”呢?
巧合的一千七百五十劫
建文帝亲政及当皇帝的天数,玉皇大帝修持的劫数
《西游记》第七回,如来佛祖对孙悟空说,玉皇大帝自幼修持,苦历过一千七百五十劫。我们算一下,1750 天/365天 X12月=57月=4年9个月。
用GOOGLE搜索“建文帝”,他在1392年9月被确立为皇太孙,1398年闰5月即皇帝位,1402年6月下台,在位4年1个月。
同时我们用GOOGLE搜索“朱元璋晚年”,有文章说朱元璋在1397年秋天病重,建文帝开始亲政,全面主持大局。这个“秋天”,按常理可以看成是8月,9月或10月,如果我们取中数9月,那么到第二年(1398年)的5月,刚好是8个月。
可见,建文帝亲政及当皇帝的天数应该在1750天左右。
这也说明建文帝是玉皇大帝的历史原型之一。
“十万八千里”这个词是怎么来的?
郑和下西洋的航程,从长安到西天雷音寺的距离
我们知道,中国历史上与远征有关的著名事件有:
1、“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经过新疆、中亚,最后到达波斯。
2、唐朝玄奘法师到印度取经。
3、成吉思汗大西征,蒙古人打到了今天的莫斯科、匈牙利一带。
4、马可波罗、汤若望从欧洲到中国做生意、传教。
5、郑和下西洋,从江苏省出发,经过台湾海峡,南中国海,马六甲海峡,最后到达印度。郑和舰队还到过沙特、非洲东部。
6、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从江西到陕西。
《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是明朝人,不可能知道四百年后红军会进行两万五千里长征。另一方面,明朝以前地图技术很落后,计算较远路程时一般算走了几年,又走了几个月,如果要算精确的距离,那是不可能的,也没有意义。那么吴承恩又怎么知道“十万八千里” 这个词呢?为什么不是“九万八千里”或者“十一万八千里”?我们知道,十万八千里换算成公制就是五万四千公里,地球的周长是四万公里,吴承恩能凭空想象出比地球周长还要长的距离么?
我们会看到,郑和下西洋走的是海路,他所带的舰队不是普通的民船或商船,而是明朝的海军。海军是有航海日志的。航海日志会记录舰队发生的一切重大的事件,会记录某年某月某天在那一个国家的那一个港口补充了多少数量的水、粮食等重要物资,同样航海日志也会记录某年某月某天在海上航行,航速达到多少,风速是多少,有没有遭遇风暴和巨浪。
于是聪明的吴承恩想到,只要查看海军的航海日志,就可以计算出每一天的航程,计算出江苏太仓-福建长乐的航程,福建长乐-越南归仁的航程,计算出越南归仁-印尼爪哇岛-马来西亚马六甲城-斯里兰卡-印度卡利卡特等每一段海路的航程。累加起来,就得出总航程了。
吴承恩的结论是:郑和下西洋的航程是十万八千里!!!
我们用GOOGLE搜索“郑和航海重大事件”,有文章说郑和第一次下西洋时在印度古里立碑。大家瞪大眼睛注意了,碑文中有一句:其国去中国十万余里。显然,郑和查看海军的航海日志后,统计出第一次下西洋的单向航程为“十万余里”。
这十万余里和十万八千里,相差不大吧!
另外,郑和舰队还去过沙特,分舰队还到过东非。从中国到印度是十万余里,那么从中国到沙特,到东非,航程会不会有十一万余里或十二万余里?
《西游记》中提到,孙悟空一个筋斗是十万八千里,从长安到西天雷音寺的距离也是十万八千里,这就说明《西游记》与郑和下西洋是相关的。
由于郑和七次下西洋的航程各不相同,十万八千里可能是其中一次航程的数字,也可能是七次航程的平均值。不过,我买回了一张世界地图,发现从上海到新西兰首都的距离是一万公里左右,和上海-马六甲海峡-印度的距离差不多,是不是明朝的华里和今天的华里不相等?
当然,吴承恩也可以走捷径。他知道“十万余里”,但又不知道千位数是多少。或者因为梁山泊有108个好汉,或者因为郑和的随从有27000人,27000X4=108000,所以他将千位数定为八。
而且,27000∕2=13500(斤),刚好是孙悟空的如意金箍棒的重量。
不可思议的五零四八天
郑和七次下西洋总的时间,唐憎取经时间
《西游记》第九十八回,观音菩萨向如来佛祖报告,说唐憎取经时间为五千零四十八天。从玄奘法师西天取经时期到吴承恩时期前后近900年,吴承恩怎么会知道如此精确的时间?他是不是随便找个数据敷衍我们呢?
用GOOGLE搜索“郑和船队创造航海壮举 七下西洋传播华夏文明”、“郑和下西洋—百度百科”这两篇文章,看看郑和下西洋的时间。
第一次、1405年07月到1407年10月,共27个月;
第二次、1407年10月到1409年08月,共22个月;
第三次、1409年10月到1411年07月,共21个月;
第四次、1413年11月到1415年08月,共21个月;
第五次、1417年06月到1419年08月,共26个月;
第六次、1421年03月到1422年09月,共18个月;
第七次、1431年01月到1433年07月,共30个月。
(以上数据可能需要作小小调整,但差别不大,对下文没影响。)
27+22+21+21+26+18+30=165月
165月 X 365天/12月=5019天
这个数字与《西游记》中唐憎取经时间五千零四十八天相比,误差不大吧。我们容易推断,吴承恩查看海军的航海日志后统计出郑和七次下西洋总的时间,就是五千零四十八天!!!
这一证据同样证明《西游记》与郑和下西洋是相关的。
作者:gx787 回复日期:2008-7-6 10:13:55
第二章“老孙在花果山,称王称祖”
明成祖是孙悟空的主要历史原型之一
一、靖难之役前后,明成祖想做皇帝,《西游记》中第七回孙悟空说“灵霄宝殿非他久,历代人王有分传。强者为尊该让我,…”
二、明成祖在北京杀了都指挥使谢贵和布政使张炳,所以孙悟空打死了混世魔王。
三、《二十四史》之《明史演义》中关于“靖难之役”章节提到,明成祖在北京起兵前,在城内秘密练兵、私自打造兵器;于是《西游记》中第三回,有“次日,依旧排营。”又有“四猴道:‘或买或造些兵器’”。
四、明成祖起兵后,建文帝任命老将耿炳文为大将军,率领十三万军队杀向北京;耿炳文战败后,建文帝又任命李景隆为统兵主帅。在《西游记》里,就是玉皇大帝命令十万天兵天将杀向花果山,统兵主帅为李靖。
建文帝当时还是天子,他的士兵将领当然是“天兵天将”。
十三万军队和十万天兵天将,是一个数量级。
两位主帅李景隆和李靖,“五百年前是一家”,都姓李!
五、《西游记》中第三回,“悟空会聚群猴,计有四万七千余口。”这个数字应该是明成祖在北京起兵时誓师大会上军队的数字。因为忠于建文帝的将领宋忠的兵力为3万人,他听到明成祖起兵后立即退守怀来,等待援兵,说明他的兵力不如明成祖。而耿炳文仅有13万人,就胆敢进攻北京,也说明他的兵力是远远超过明成祖的。四万七千余口,合情合理。
六、用GOOGLE搜索“朱元璋之子宁王朱权在宁城的传奇故事”,说宁王朱权“带甲八万,革车六千”。后来明成祖挟持了朱权,收编了他的军队,包括元朝归顺过来的蒙古兀良哈部泰宁、福余、朵颜三卫的精锐骑兵。所以《西游记》中第二回说:“不知这猴王自从了道之后,身上有八万四千毛羽”。(可能整编时精简了两千多人。)
七、1401年4月,建文帝采纳黄子澄之谋,遣使议和,下令赦燕王罪。这是《西游记》中第一次招安,“玉帝传旨道:‘…且姑恕罪。’”。
1402年5月,建文帝在军事上彻底失败了。于是他想以割地分南北朝为条件同燕王议和,被拒绝。天子允许明成祖和他并立于世,不就是“齐天”么!所以在《西游记》中第二次招安时,玉皇大帝允许孙悟空叫做“齐天大圣”!
八、明成祖不愿做“齐天大圣”,便带兵攻入了南京皇宫,《西游记》中孙悟空也打到了灵霄殿。
九、《西游记》中孙悟空说“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
1402年是建文四年,第二年即1403年是永乐元年。永乐是明成祖的年号。
那么,明成祖有没有资格说这句话!
十、明成祖先是做了三十二年的王爷(1370-1402),又做了二十二年的皇帝(从永乐元年算起,1403-1424),庙号是太宗,嘉靖时称为明成祖。所以《西游记》中第四回孙悟空说:“老孙在花果山,称王称祖…”。
十一、明成祖的对手建文帝亲政及当皇帝的时间是1750天左右。
《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对手玉皇大帝有1750劫。
十二、《西游记》中第三回,“此时又会了个七弟兄,乃牛魔王、蛟魔王、鹏魔王、狮驼王、猕猴王、禺狨王、连自家美猴王七个。”有朋友说,后文中只提到牛魔王,孙悟空其余五兄弟那里去了?
明成祖收编了亲兄弟朱权的军队,就是《西游记》中孙悟空牛魔王兄弟相争。至于孙悟空其余五兄弟,应该是被建文帝软禁了或杀害了。我们用GOOGLE搜索“ 建文帝削藩”,建文帝在和明成祖摊牌前,以各种理由废了周王、湘王、代王、齐王、岷王五个王爷。这岷王就是移山大圣(有山),湘王就是复海大圣(有水),代王就是驱神大圣(伐,驱逐),周王就是通风大圣,齐王就是混天大圣。
十三、郑和第五次下西洋时,明成祖赐古印度柯枝国王可亦里印诰,正式封他为柯枝国王,并封其国中之山为镇国山,命郑和至柯枝国时封山勒铭,刊碑以志其事。碑文由明成祖亲自撰写。
所以,《西游记》中第九十五回,孙悟空说:“就将此山名改换改换,赐文一道敕封…”,“(天竺)国王甚喜领诺,随差官进城取鸡;又改山名为宝华山,仍着工部办料重修,赐与封号…”。
碑文由明成祖亲自撰写,是不是赐文一道敕封!
十四、《西游记》中孙悟空被判了500年有期徒刑,他被送到了世界上最差的监狱:五指山监狱。那里是没有任何人权的:肚子饿了吃铁丸,渴了就饮铜汁!
网上有朋友说,孙悟空犯了抢夺罪(向龙王索要如意金箍棒)、杀人罪(打死混世魔王)、破坏社会秩序罪(大闹蟠桃会)、盗窃罪(偷吃金丹)、组织非法武装罪(四万七千群猴排营舞刀弄枪)、反政府罪(大闹天宫)等一系列重罪。对这样一个恶贯满盈、罪大恶极的人,枪毙数次,不死,按理该判个终身监禁吧。可出人意料的是,佛祖只判了500天(天上一日,地下一年)!这位朋友说,佛祖法外开恩,也太夸张了!
其实,吴承恩说孙悟空被判了五百年刑,只是想告诉我们,孙悟空和明成祖是“五百年前是一家”!
可见,明成祖是《西游记》中灵魂人物孙悟空的主要历史原型之一。孙悟空的出身是一位帝国皇帝!
作者:gx787 回复日期:2008-7-6 10:16:46
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
大航海家郑和是孙悟空的另一个历史原型
大航海家郑和是七下西洋的绝对主角。吴承恩在《西游记》中记载了郑和下西洋的航程、七次下西洋总的时间,那么他不大可能对郑和视而不见,他一定会把郑和的事迹写进《西游记》里。
一、郑和是个太监,没有小弟弟,对女人自然不感兴趣。所以《西游记》中孙悟空不近女色。
二、郑和下西洋时保护郑和的是两万多明朝海军。所以《西游记》中第十五回,观音菩萨派了“六丁六甲、五方揭谛、四值功曹、一十八位护教伽蓝”暗中保护唐憎师徒。
三、《西游记》中第一回,孙悟空在西牛贺洲拜见菩提祖师时,说他是东胜神洲水帘洞人氏。菩提祖师不信,说“那去处到我这里,隔两重大海,一座南赡部洲…。”
郑和下西洋时一定会经过南中国海和东印度洋这两重大海,一定会经过东南亚国家。
很显然,南赡部洲就是今天的东南亚国家。我们也会知道,西牛贺洲就是印度、斯里兰卡等南亚地区和西亚、东非,东胜神洲就是中国,北俱芦洲就是外蒙古。
四、马来西亚的马六甲海峡地处南中国海与印度洋的连接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郑和第一次第二次下西洋,前往印度洋沿岸各国及返航时都要经过马六甲海峡。所以在第三次下西洋时,郑和就在马六甲城建造中国海军历史上第一个海外军事基地,用于存放下西洋所需的钱粮货物。郑和舰队从中国去印度,中途在这里短暂休息,补充物资;派去各国的分舰队,返航时一般都在这里聚集,等候南风开航回国。
那么,这个历史事件会不会写进《西游记》里呢?
我们知道,唐憎师徒去印度和返回长安都路经通天河畔的陈家庄。《西游记》中第四十七回,“三个大字乃‘通天河’,十个小字乃‘径过八百里,亘古少人行。’”
我们用GOOGLE搜索“马六甲海峡”。有文章说该海峡全长约1080公里,东南部最窄处只有37公里,西北部最宽达370公里。
370公里就是780里,和八百里差不多。所以,这马六甲海峡就是《西游记》中的通天河!《西游记》中的陈家庄就是建造了官仓的马六甲城!
五、我们用GOOGLE搜索“郑和航海重大事件”这篇文章,说郑和一行历次出使,每到一地,均首先向当地国王或酋长宣读诏书,其次则对其国王、妃子、大臣等加以赏赐,其次要当地国王或酋长纳贡。这是一种上国对下国、天朝对蛮邦的姿态。郑和第三次下西洋时,因为南亚的斯里兰卡的国王 “负固不恭”,又“不辑睦邻国,屡邀劫往来使臣,诸番皆苦之”,更为严重的是,他又不接受明朝政府的宣谕,所以郑和命令同行的明朝海军捉拿了这位国王,押解回南京交给明成祖处置。明成祖废了这位国王,并派遣使者带诏书及诰印前往斯里兰卡,封另外一个人为新国王。
外国的当地国王、酋长、地方官员,在《西游记》这本书里,就演化成众多的当地土地神、城隍、水神。
所以《西游记》中第十五回,孙悟空就说了:“他是此涧的水神。不曾来接得我老孙,老孙还要打他哩…”。
(备注:郑和第三次下西洋时,明成祖心腹道衍和尚随同前往,道衍和尚像司马懿一样有先斩后奏的权力,所以应该是他下命令捉了国王。)
六、1433年4月,在第七次下西洋过程中,郑和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去世,其舰队官兵将他的遗体载回南京安葬。
所以《西游记》中第九十八回,唐憎师徒死于取经途中。在晋见如来佛祖前,过凌云渡的时候,四人“喜脱了凡胎”。“只见上溜头泱下一个死尸。长老见了大惊,行者笑道:‘师父莫怕,那个原来是你。’”
七、我们用GOOGLE搜索“明朝首都”,发现明朝于1421年迁都北京。迁都是一项浩大的工程,花费甚巨,可能会导致1421年的前几年明朝政府财政捉襟见肘。而郑和七次下西洋,发展对外贸易,在物质方面确实是得不偿失,劳民伤财。《明史演义》中第166页说到,有一次郑和率领60多艘海船在海上航行,遇到了异常恶劣的天气,天昏地暗,波涛汹涌,舰队顷刻之间面临灭顶之灾。等到风平浪静的时候,郑和数了数,只有十几艘海船了!幸好明成祖好大喜功,不追究郑和的责任。他一如既往支持郑和继续下西洋。
下西洋表面上看是扬中华国威,实际上慢慢的演变成了“打肿脸充胖子”,“做折本生意”。明朝政府内部为此争论不休,要求停止实行下西洋这样华而不实的政策的声音此伏彼起,一直没停过。明成祖过世后,支持郑和继续下西洋的人大大减少。前面提到,郑和第六次下西洋归来是1422年9月,等到第七次下西洋,已经是1431年1月,也就是8年后了。
郑和过世后,明朝更加严格执行“寸板不许下海”的政策,再也没有派遣任何一支庞大的官方代表团下西洋。即使过了三四十年,还是有官员批评下西洋这一政策。有一个叫刘大夏的兵部侍郎说:“三保下西洋,费钱粮数十万,军民死且万计,纵得宝而回,于国家何益?此特一弊政,大臣所当谏也。”此人后来被认为是故意烧毁由郑和参加整理的详细记载了七下西洋全过程的官方资料的罪魁祸首。
所以,郑和后几次下西洋时,“劳民伤财”、“华而不实”的大帽子紧紧扣在郑和的头上,这也是孙悟空头上的“紧箍圈”!那些守本份、务实的大臣,像唐憎一样,每过一段时间就念一次“紧箍咒”。
等到郑和驾鹤西去,登了极乐,什么样的大帽子对他无所谓了。所以如来佛祖脱下了孙悟空头上的“紧箍圈”。
八、《西游记》中第一百回说,唐太宗在贞观一十三年九月望前三日(九月十二日)将通关文牒交给唐憎,在贞观二十七年收回。通关文牒有宝象国印、乌鸡国印、车迟国印、西梁女国印、祭赛国印、朱紫国印、狮驼国印、比丘国印、灭法国印、凤仙郡印、玉华州印、金平府印,一共12个印。
第二次下西洋时,出发时间为九月十三日(是十二日?见前面)。
郑和七次下西洋,访问了30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建立重要关系的有爪哇、苏门答腊、苏禄、 彭亨、真腊、古里、暹罗、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12个国家和地区!
5048天/365天=13.8年=14年,恰好是“一十四遍寒暑”!
九、郑和下西洋的航程是十万八千里,这也是孙悟空一个筋斗的距离。
可见,大航海家郑和是《西游记》中灵魂人物孙悟空的另一个历史原型。
《西游记》中,孙悟空在大闹天宫时和在取经路上前后判若两人,许多读者都很惊诧。这可以解释为《西游记》中大闹天宫部分是描写靖难之役故事的,明成祖是主角;在取经部分说的是郑和下西洋故事,换成大航海家郑和是主角。
明成祖手握数十万重兵,东征西讨,南征北战,意气风发。剑在手,问天下谁是英雄!而郑和与明成祖相比,星星比月亮,战斗力差远了。
这就是为什么孙悟空在大闹天宫时威风八面,而在取经路上竟然连阿猫阿狗都打不过的原因。
当然了,吴承恩考虑到需要增加如来佛祖、观音菩萨、玉皇大帝、托塔天王、太白金星等跑龙套演员的收入,响应政府的建立“人人有饭吃”的和谐社会的号召,在写《西游记》取经部分时努力为这些人提供大量的出场机会,也需要弱化孙悟空的战斗力。
有学者指出,在《大唐三藏取经诗话》等前“西游记”书籍中,孙悟空的战斗力其实是不高的。
在这里补充一下,关于孙悟空的国籍问题。我把文章的要点列成一贴子,放到互联网上。有网友指出《西游记》中有许多地方说大唐属于南赡部洲,这里说中国就是东胜神洲,显然是一大硬伤。于是本人就在百度西游记吧发了一个帖子:
孙悟空是日本人还是朝鲜人?
如果说大唐属于南赡部洲,那么日本和朝鲜就是东胜神洲了。孙悟空是东胜神洲人氏,那么孙悟空是日本人还是朝鲜人?
另外大唐在南瞻部洲,为什么《西游记》在开篇第一页如此重要的地方说“这部书单表东胜神州”?
怎么解释?
《西游记》里,在《大唐三藏取经诗话》等前“西游记”书籍的故事中,大唐属于南赡部洲;吴承恩把郑和下西洋故事写进时《西游记》,采用了现实中的地理系统,中国属于东胜神洲,东南亚国家属于南赡部洲。
他在《西游记》中开篇第一页说“这部书单表东胜神洲”,暗示这本书的重点是写明朝时期的中国人、中国事,是写历史。
明成祖、大航海家郑和是明朝时的中国人,是标准的“东胜神洲人氏”,所以孙悟空依然是中国人。
胡适先生认为孙悟空是外国人,他的观点当然不对了。
作者:gx787 回复日期:2008-7-6 10:18:18
唐憎肉
如果说世间存在唐憎这样一个人:只要吃过他的肉,便会长生不老。恐怕谁都不相信。人定胜天是真理没错,但是我们也知道,只要是人,就会经历出生、少年、青年、壮年、老年、死亡的人生阶段,这是自然规律,无可抗拒的。唐憎肉并不存在。
然而在现实中,政府里谁有权,谁就会有利,谁的权大,谁的利就多。普天之下,皇帝权力最大,因此人们争先恐后地去巴结、讨好他,希望能从他的手中抢到最大的实权和利益。同时,如果一个人当了大官并长久保住官位,利益相关的人就会月复月年复年源源不断的送钱进他的腰包。这是不是“吃了唐憎肉,长生不老”呢?
可见,明成祖身上有人见人爱的“唐憎肉”。
在历史中,郑和舰队也是“唐憎肉”。
第一次下西洋时,在印度尼西亚,郑和派人去招安来自广东潮州的海盗首领陈祖义, 希望他“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陈祖义假装投降,暗地里却密谋抢劫官船。郑和发觉,精心准备,在大战中生擒陈祖义,杀其手下五千余人。后来陈祖义被押解回南京,验明正身,枪毙。
第三次下西洋时,前面提到的那位斯里兰卡国王也想吃“唐憎肉”,他指挥五万士兵谋劫郑和舰队的钱粮船只。郑和警觉,分析军事形势后出其不意攻击国王驻扎的地方,抓住了国王及其家属一干人等。
作者:lc九十九十九十 回复日期:2008-7-6 10:18:38
支持!
终于出来了
汗一个
要是没有那么多乘法该多好
作者:fzlxh 回复日期:2008-7-6 10:19:08
你可真能扯
作者:gx787 回复日期:2008-7-6 10:23:27
第三章 一本诛二十族的明朝第一反书
《西游记》作者不署名的原因
我们先来说一下与明朝皇帝有关的历史故事吧。
“飞鸟近,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明太祖朱元璋,把这句话发挥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极致。有一次他请一群开国元勋到庆功楼饮酒,中途下楼,反锁,放火。可怜这些人,为朱元璋卖了一辈子命的文臣武将,被烧成灰,尸骨无存。儿女亲家、明成祖夫人的父亲即开国征虏大将军徐达,被朱元璋毒死。儿女亲家李善长,立大功,被封为韩国公,拜右相国。77岁时全家七十多口死于朱元璋屠刀下。蓝玉一案,牵连一万五千人。胡惟庸一案,被杀的有三万人。几乎所有与朱元璋一起出生入死、一起打天下的旧班兄弟,都被坐稳了江山而要独吃蛋糕的凶狠的朱元璋以各种理由残忍地杀害了。
明朝的人都明白,“朱元璋之心,伸手不见五指!”黑啊!
历史上皇帝杀人,罪大的都是诛九族。明朝第三个皇帝明成祖开创了一个先例:诛十族!他夺得皇位后,要大儒方孝孺起草布告天下的诏书,遭拒绝。明成祖大怒,下令诛杀方孝孺九族。他还破天荒地将方的朋友门生作为第十族,抓捕,枪杀!方孝孺一案,无辜冤死者多达令人发指的873人!详情请参阅《二十四史》之《明史演义》中关于“靖难之役”章节,或用GOOGLE搜索“方孝孺”。
用GOOGLE搜索“铁铉相关 靖难忠烈事”这篇文章,看后也可以了解明成祖为人残暴的一面。
嘉靖皇帝明显有祖先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的遗传基因,也不是一个省油的灯。他喜怒无常,随意晋升、奖赏、罢免、处罚他手下的大臣。有一次,他在上书房看户部主事海瑞同志呈上的一本叫《治安疏》的奏折,看完后很生气,下令将海瑞关入天牢。海瑞后来在里面和老鼠蟑螂做了十个月的邻居!嘉靖时期还发生了著名的“大礼仪之争”,皇帝和两百多大臣在某个问题上看法不同而发生了激烈的争执,最后嘉靖皇帝为维护自己高高在上、神圣不可侵犯的天子权威,下令用廷杖打了一百三十四名五品以下的官员的屁股,打死了其中十六位!他总算取得了“伟大的胜利”!
明朝的皇帝,不仅仅是纸老虎,他们是会咬人的。
明朝还是个特务横行的朝代。锦衣卫、东厂的特务遍布全国,实时密切监视官员和百姓的言行举止。在明朝中后期,这两个特务组织杀人如踩死蚂蚁,被杀的人往往只有一个罪名:莫须有。
不幸的是,吴承恩正好生活在这样一个完全没有民主、没有言论自由的暗无天日的朝代。一个不小心,便会一脚踏空,坠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偏偏《西游记》中有重大政治禁忌,是一本足以诛二十族的明朝第一反书!我们来看看吴承恩的“四条大罪”。
一、《西游记》是神魔小说,也是历史小说,明成祖是其核心人物孙悟空的主要历史原型之一。单是这一点,就会触怒嘉靖皇帝。
二、《西游记》在写孙悟空的出身时说孙悟空是从石头里迸出来的,无父无母,是个孤儿。这一说法有影射嘉靖皇帝将他的祖先朱棣由明太宗晋升为明成祖这件事的嫌疑。
我们知道,在当今世界各国和地区,一般只有开国领导人才可以称为国父,其后继领导人无论文治武功如何出众,都是没有资格称为国父的。例如,所谓的“中华民国”的蒋介石“总统”,他对国家的贡献远远大于孙中山,但“中华民国”的“国父”永远只有孙中山一位。
这一情形同样适用于中国古代除元清以外的各个大朝代。一般只有开国皇帝才可以称为“祖”。纵观四百年汉朝,能称祖的只有汉高祖刘邦和光武帝刘秀二人,其他皇帝是不称祖的。因为一旦称祖的话,在世人的眼中,他就成为一个欺师灭祖、无君无父、大逆不道的无耻之徒了。
唐朝的天下是唐太宗李世民打下来的,但唐朝称祖的只有唐高祖李渊一人。
宋朝称祖的也只有宋太祖赵匡胤,其他皇帝是不称祖的。
1538年,嘉靖皇帝对礼部大臣说:“我国家之兴,始皇祖高皇帝(朱元璋)也,中定艰难,则我皇祖文皇帝也,二圣同创大业,功德并焉,宜同称祖号”,于是将朱棣由明太宗晋升为明成祖。
嘉靖皇帝此举,无意中将地下的明成祖置于尴尬的处境中:受传统观念影响,有许多人认为这等于逼迫明成祖不承认明太祖朱元璋是他的父亲,那他明成祖就成为一个欺师灭祖、无父无君、大逆不道的无耻之徒了。
有一天晚上,嘉靖皇帝和群臣到湖边烧烤,有大臣在黑暗中向他说出了这一点,嘉靖皇帝随即满脸羞愧,懊悔不已,他再也没颜面去面对他的大臣了。这件事在他心中慢慢就变成了一个伤口、一根刺、一个阴影。偏偏《西游记》“那壶不开提那壶”,说孙悟空“无父无母”,似乎讽刺明成祖无父无君、欺师灭祖。这明显是在嘉靖皇帝的伤口上撒把盐,嘉靖皇帝能不气愤吗!
三、历史上明成祖从北京起兵,攻入了当时的都城南京,抢到了皇位。按照成王败寇的传统,明朝的人是不可以说明成祖是造反的。《西游记》偏偏反其道而行之,说孙悟空在花果山建立私人武装搞独立王国、违抗圣旨并和朝廷天兵天将对抗、继而大闹天宫是以下犯上,是十恶不赦的造反行为。《西游记》因此镇压了无法无天、罪大恶极的孙悟空,也同时无意中很不小心地镇压了嘉靖皇帝的祖先明成祖!!!
如果天下的百姓都知道明成祖是孙悟空的主要历史原型,都知道他被公然镇压了,大家在茶余饭后评头论足、议论纷纷,明成祖就成为人们的笑柄!
则嘉靖皇帝权威何在?!朱氏皇室颜面何存!
四、就连嘉靖皇帝本人,也被《西游记》作者吴承恩戏说了一番。
1、现实中嘉靖皇帝尊尚道教,迷信方士,经常派人到处采集灵芝,经常吞服道士们炼制的丹药,无非是希望“仙福永享,寿与天齐”。《西游记》中第一回,孙悟空害怕年老血衰而致身亡,于是决定“云游海角,远涉天涯,学一个不老长生,常躲过阎君之难”。大家看,孙悟空的身上是不是有嘉靖皇帝的影子呢?
2、嘉靖皇帝在全国推行灭佛的政策,下诏毁大慈恩寺及一些寺庙,命令和尚还俗,甚至让和尚给官家当奴隶。所以在第四十四回,道士就说了“拆了他的山门,毁了他的佛像,追了他的度碟,不放他回乡,御赐与我家做活,就当小厮一般。”
在第四十七回,孙悟空对国王说“也敬憎,也敬道,也养育人才,我保你江山永固。”言外之意,就是《西游记》作者吴承恩公然反对嘉靖皇帝推行的灭佛政策,和皇帝对着干了。
3、《西游记》中,孙悟空留学印度的时候拜道士菩提祖师为师,学到道家本领后回国做了海龟。玉皇大帝先后两次给孙悟空升官,第一次是将孙悟空从地方政府调到中央,官衔为弼马瘟;第二次是给孙悟空升官数级,加封为齐天大圣。《西游记》第十九回,猪八戒说自己生性笨拙,人又懒惰,糊糊涂涂过日子,后来拜真仙(道士)为师,开始养性修真,在功圆行满后升到了天堂,被玉皇大帝敕封为天蓬元帅。第二十二回,沙憎说自己为寻师学道而云游四方,后来他得到真人(道士)指点迷津,开始修行。三千功满后升天,被玉皇大帝敕封为卷帘大将。可以说孙悟空师兄弟三人都是因为学道学有所成而得到了玉皇大帝提拔。
我们知道,嘉靖皇帝在做皇帝以后,要全体大臣都要尊道,尊道者升官发财,敢于进言劝谏者轻则削职为民,重则当场杖死。
可见,玉皇大帝身上也有嘉靖皇帝的影子。换句话说,嘉靖皇帝是人物玉皇大帝历史原型之一,他被吴承恩戏说了。
前文提到,建文帝也是人物玉皇大帝历史原型之一。在嘉靖皇帝看来,自己的祖先明成祖是正统的,建文帝是非正统的,《西游记》这本书竟然镇压了“正统”的明成祖,又将“非正统”的建文帝和自己等同起来,不就是质疑自己皇帝地位的正统性么!这不是公然谋反么!!
可以想象,嘉靖皇帝看完这本书,必然会气得七窍生烟、怒发冲冠、暴跳如雷,他狠狠地把书扔到地板上,对天发誓一定要杀了吴承恩这个无法无天的王八蛋(从嘉靖的角度看,本人无意诋毁吴承恩)。《西游记》不是对孙悟空、对明成祖“刀砍斧剁、火烧雷打、扔进八卦炉炼丹”吗,好得很!他嘉靖皇帝也可以依葫芦画瓢,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第二天早上,嘉靖皇帝就会召见作者吴承恩,笑嘻嘻地说:“亲爱的吴承恩先生,你写了一本好书。作为奖赏,朕决定包机送你到天堂去定居。一星期后你将在菜市口机场登机,随行的有你的家人、你的九族;第十族朋友门生,包括陈文烛、朱日藩等人;出版这本书的南京世德堂唐老板的九族;以及较书的、刻书的、印书的、贩书的、卖书的、看书的、评书的人,一共二十族。你们成千上万的人到天堂定居后,如见到孙悟空,见到玉皇大帝,请代为问候一声!!”
吴承恩自然深知其中利害。《西游记》对他来说如同鸡肋,既是他一生的心血,也是有可能给他带来灭十族之祸、使成千上万无辜的人肝脑涂地的烫手山芋!经过长时间的深入思考后,他做出了明智的决定:保留原稿。同时他估计到终其一生都不能够出版《西游记》,只是希望明朝以后朝代的人能看到这本书。
在别人面前,吴承恩竭力否认这本书的存在,他也将千方百计隐藏自己的作者身份。吴承恩的朋友,知道这本书存在的,可能只有少数几个人。他们当中,特别是官场上的朋友,一般会和吴承恩断绝关系,烧毁往来书信,以免“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牵连到自己。其余的人,矢口不提《西游记》,既是保护吴承恩,也是保护自己,使自己远离第十族之祸。
如果朝廷知道《西游记》出自淮安人吴承恩之手,吴家肯定会被灭九族。吴承恩的遗嘱执行人也就是他的表外孙、大官丘度也会被牵连进去。同时淮安府包括知府陈文烛在内的官员也可能会被革职查办或受到牵连,甚至朝廷有可能会惩罚淮安的老百姓。因此淮安府的官员会尽力捂住这件事。所以他们在编写明朝天启年间《淮安府志》时,记有吴承恩作《西游记》,但未说明此为何类图书。
作者:gx787 回复日期:2008-7-6 10:32:39
第四章 投石问路,温水煮青蛙
《西游记》的奇特出版史
用GOOGLE搜索“《西游记》版本研究小史”、“《西游记》作者确为吴承恩辩”、“《西游记》朱、杨二本关系论”这三篇网页,我们可以大致了解《西游记》的版本史。
《西游记》的最早版本是《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因其中有“金陵唐氏世德堂绪”字样,故学界简称其为“世德堂本”。蔡铁鹰教授说到,这本书于万历二十年刻成,但当年并没有印行及流行于世。直到万历三十年或四十年,才由金陵荣寿堂出版,大量面市。
《西游记》还有朱鼎臣编辑的《唐三藏西游释厄传》(朱本)、杨致和编辑的《西游记传》(杨本)等许多个版本。
随着年龄一年比一年增大,吴承恩逐渐放弃了终其一生都不会出版《西游记》这个念头,他日益强烈的期盼自己一生的心血能得到广大读者的认同,得到世人的认同。很明显,由于《西游记》中前一部分也就是大闹天宫部分主要是写明成祖的,理所当然会触怒当今皇帝,会“诛二十族”,因此任何出版商在收到《西游记》原稿后,不可能立刻印刷出来。
吴承恩心知肚明。他在书房里来回渡步,想出了一个投石问路、温水煮青蛙的计划。
第一步,他删除了《西游记》祖本中的大闹天宫部分的敏感内容,删除了书中取经部分的许多章节,授权推出两本简本面市。目的有三:一、调查这本书有没有商业市场,评估商业可行性;二、为《西游记》祖本的推出创造舆论,用温水煮青蛙的方式淡化书中的敏感内容;三、最重要的,是试探明朝中央政府对这本书的态度。显然,这本书是有市场的,第二个目的也达到了,但是猜测不到明朝政府的态度,或明朝政府没有表态。
第二步,他删除了《西游记》祖本中的大闹天宫部分的敏感内容,取经部分的章节保持不变,授权推出一个准完整版本,目的有二:一、继续为《西游记》祖本的推出制造舆论,进一步用温水煮青蛙的方式淡化书中的敏感内容;二、继续试探明朝政府的态度。第一个目的达到了,明朝政府可能也没有表态。
于是他进行第三步,正式推出《西游记》祖本。
我们来看一下两个简本杨本和朱本的特点。
一、版本研究学者曹炳建教授指出:
1、杨本的特点是:全书四十节,前十五节与世德堂本前十五回,对应关系十分紧密;第十六节至三十节,情节发展加快,从第三十一节到书末,仅十节篇幅,就包容了世德堂本后六十一回的主要故事情节。
2、朱本的特点是:前七卷共四十七节,仅容纳世德堂本前十五回的内容;而后三卷二十节,却容纳世德堂本后八十五回的内容。
我们现在知道,世德堂本前十五回的重点是写大闹天宫故事,写孙悟空的出身,是写明成祖的。这部分内容由于无意中镇压了明成祖,所以非常敏感,足以诛二十族。
二、杨本没有涉及明代的典章制度。
三、杨本脱落了“仙石迸裂而产石猴”一段文字。
可能会无意中讽刺朱棣由明太宗晋升为明成祖是无父无君、欺师灭祖的行为。
四、朱本没有“他(玉皇大帝)自幼修持,苦历过一千七百五十劫”此段话。建文帝亲政及当皇帝的时间刚好是1750天左右。
五、杨本没有“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这句话。
六、杨本中孙悟空“称王称圣”,世德堂本中孙悟空“称王称祖”。
可见,吴承恩删掉了《西游记》祖本中的大部分敏感内容,推出杨本和朱本这两个删节本,目的是一边淡化书中的敏感内容,一边去试探明朝中央政府对这本书的态度、立场。
吴承恩对世德堂本后85回(取经部分)没任何兴趣,对删改此部分章节出现了什么样的错误他没必要关心,根本不需要理会。因此,以朱本中有许多错误、矛盾同时杨本中相应地方没有而判断朱本先杨本后,不一定是对的。
杨本、世德堂本中没有唐憎出身故事,而朱本是有的,由此应该是杨本先朱本后。
所以杨本、朱本、世德堂本的写作次序和出版次序是不一致的。一、按写作时间:世德堂本(吴承恩写,为祖本)-杨本-朱本;二、按出版时间:杨本-朱本-世本(有另外一个人添加了部分章节,为百回本)。
《西游记》应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作者。因为有的章节七字句较少,文笔一般;有的章节七字句较多,文笔如行云流水,显然是出自两个文学修为完全不在一个档次的作者之手。可以说,是吴承恩写了祖本,以后的人以祖本为基础,添加了朱本、清白堂本、蔡敬吾本、李评本的创新内容,编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百回本《西游记》。
也就是说,吴承恩是《西游记》祖本的作者,也是百回本的作者之一,但他不一定是百回本的最终定稿人。
南京世德堂的唐老板在万历二十年印刷《西游记》过程中,发现书里有诛二十族的敏感内容,于是他停止印刷《西游记》,并将书稿转让给荣寿堂。
荣寿堂老板知道《西游记》是“明朝第一反书”,同时也知道出版《西游记》会给他带来巨额利润,商人的本性决定了他坚决响应马克思的理论:“当利润达到100%时,敢于践踏人间的一切法律”。
(备注:本人对《西游记》版本了解不多,过段时间这部分文字可能会改变。)
作者:gx787 回复日期:2008-7-6 10:34:20
第五章 “虚度四十五年矣”
吴承恩的确是《西游记》作者
其生平应该是1505年-1579年。
八十年来,有几十位学者严肃而热烈地讨论着同一个学术问题:吴承恩还是不是《西游记》的作者。
用GOOGLE搜索“《西游记》作者确为吴承恩辩”和“百年《西游记》作者研究的回顾与反思”这两篇文章,我们就可以大致了解这个问题的来龙去脉。
在这里本人想补充一部分。
正所谓雁过留声、人过留名,吴承恩既然不能在《西游记》封面署上自己的姓名,那么他可以把它隐藏在《西游记》的字里行间。
一、在第二十九回,标题里就有“承恩八戒转山林”。
二、用GOOGLE搜索“《西游记》的作者是不是吴承恩”这篇文章,一位笔名为“长安生”的朋友指出了吴承恩留名之处:《西游记》第七回回末诗其中一句,“偷桃偷酒游天府,受箓承恩在玉京”。他解释说,偷桃偷酒,皆是偷吃,也叫“偷嘴”,“嘴”即是“口”;游天府即“上天”。“口上天”,正是“吴” 字!这样的说法有点牵强附会,但也颇合常理。
三、用GOOGLE搜索网上的资料,《西游记》中还有提到“承恩”两个字的地方:第九回“承恩的,袖蛇而去。”
大家看,这不是此地无银三百两么!
《西游记》中第九十三回,在会同馆,“三藏问道:‘上国天年几何?’驿丞道:‘我蔽处乃大天竺国,自太祖太宗传到今,已五百余年。现在位的爷爷,爱山水花卉,号做怡宗皇帝,改元靖宴,今已二十八年了。”
在给孤布金寺,“老憎称赞不已。因问:‘老师高寿?’三藏道:‘虚度四十五年矣…’”。
这里作者又祭起“五百年前是一家”这件法宝。我们假设一下,大天竺国就是明朝,靖宴就是嘉靖。用GOOGLE搜索“嘉靖”,嘉靖皇帝在1521年即位,次年改元嘉靖元年。那么嘉靖二十八年就是1549年。
我们再看看吴承恩的生平。用GOOGLE搜索“纪念世界文化名人吴承恩诞生500周年”这篇网页,里面说吴承恩生于1504年,死于1882年。
那么在1549年,吴承恩刚好“虚度四十五年矣”!
这正是,峥嵘岁月糊涂过,愧对日月赠今生。
在这里计算一下吴承恩的生平年月。蔡铁鹰教授精确论证出吴承恩的生平年月为1506年-1580年,在这里稍微调整一下。如果算实岁,吴承恩出生年为1504年;如果算虚岁,吴承恩出生年为1505年。由于现在还能见到他在1579年写的作品,因此他逝世的时间不会早于这一年。而且,对吴承恩的头骨进行科学分析后可以确定,吴承恩逝世时为70-74岁左右。所以吴承恩的生平应该是1505年-1579年。
蔡教授提到,吴承恩不止一次到过北京、南京、苏州。很显然,吴承恩到北京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为了收集“靖难之役”的第一手资料;到南京是参加高考,同时去拜会郑和的后人,收集“郑和下西洋”的第一手资料;到苏州是为了寻访道衍和尚的后人,探寻在靖难之役中录功第一、亲身下过西洋的道衍和尚留下的历史线索。详情请用GOOGLE搜索“道衍和尚”。
从某个方面看,吴承恩是中国有史以来智力最高、最聪明的人之一。不过似乎“聪明反被聪明误”,他把太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写作《西游记》中,没有专心致志准备高考,导致参加考试时屡战屡败,名落孙山。等到40岁的时候他决定读成人大学,到国子监当了一名岁贡生。他一生的仕途并不顺利。《红楼梦中》有一首诗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首诗用来形容吴承恩,倒也合适。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假如吴承恩早早当了一名地方小官员,那么我们今天恐怕就看不到《西游记》这本书了。而吴承恩的大名,也会籍籍无名,埋没在历史的尘埃中。
其他
补充一下。第四十四回,有和尚说敕建智渊寺因为寺中有先王太祖神像在内而免于被拆毁。这个故事也是有历史原型的。明成祖攻打济南城的时候,用大炮炮击城墙。城墙将破,山东布政使铁铉急中生智,将朱元璋画像悬挂城头,又书写大批朱元璋神主灵牌,分置垛口,燕军不便继续开炮,济南城才得以保全。
作者:gx787 回复日期:2008-7-6 10:35:22
第六章 小结
以上说了很多,是时候做个小结了。
一、《西游记》的故事来源有两个方面:
1、在吴承恩版《西游记》以前,曾经有《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唐三藏西游记》等前“西游记”书籍刊行于世,它们均以大唐玄奘法师西天取经故事为蓝本,借鉴了唐宋元时期历史故事、民间故事,参考了许多佛教故事(例如印度神猴哈奴曼的故事),又添加了许多作者的想象,并经过许多作者的艺术加工而完成。这些书籍的故事与神魔是相关的。吴承恩所写的《西游记》引用了这些故事,继承了这些故事的神魔性质,所以《西游记》是神魔小说。
2、靖难之役就是《西游记》中的大闹天宫;建文帝亲政及当皇帝的天数是1750天,玉皇大帝修持的劫数是1750劫;郑和下西洋的航程、《西游记》中从长安到西天雷音寺的距离都是十万八千里;郑和七次下西洋总的时间、《西游记》中唐憎取经时间都是5048天,这几个方面都强有力的说明,吴承恩写《西游记》时参考了明初靖难之役和郑和下西洋前前后后发生的历史事实,参考了明朝嘉靖时期发生的历史事件。
所以《西游记》既是神魔小说,也是历史小说。
二、孙悟空的原型由两部分组成:
1、在《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唐三藏西游记》等书籍的故事中,孙悟空的原型是哈奴曼、无支祁。
2、吴承恩把两位大英雄大豪杰明成祖、大航海家郑和的历史故事写进《西游记》里,明成祖、大航海家郑和就是孙悟空的历史原型。这个孙悟空已经是升级换代了。
因此,《西游记》中灵魂人物孙悟空的原型为:哈奴曼、无支祁、明成祖、大航海家郑和。
三、《西游记》这本书无意中镇压了明成祖,戏说了嘉靖皇帝,是一本潜在的足以诛二十族、会使成千上万无辜的人肝脑涂地的明朝第一反书!
所以《西游记》作者吴承恩在出版时不敢署名。
四、《西游记》写完后并没有立即出版,吴承恩想出了一个投石问路、温水煮青蛙的办法:先推出了两个删节本,一边淡化书中的敏感内容,一边去试探明朝中央政府!
杨本、朱本、世本的写作次序和出版次序是不一致的。
五、《西游记》研究学界对作者是否是吴承恩存在争论,本文百分百予以确认,并提供了一个小小的的历史证据,可能会平息这一争论,但是吴承恩不一定是百回本《西游记》的最终定稿人。其生平为1505年-1579年。
六、建文帝、嘉靖皇帝是人物玉皇大帝的历史原型。
以上六个观点为363年来由本人首次提出,均是独一无二的见解。
作者:gx787 回复日期:2008-7-6 10:37:52
第七章 《西游记》的成书时间
1、《西游记》作者既然知道郑和七次下西洋总的时间就是5048天,那么他一定知道郑和第七次下西洋归来的时间是1433年07月。
2、明成祖在1538年称祖,《西游记》作者既然知道明成祖“称王称祖” ,说明《西游记》的成书时间一定在1538年以后。
3、《西游记》中特别提到了嘉靖二十八年,也就是1549年,似乎提示我们,他在这一年写完了《西游记》。
4、经蔡教授考证,《西游记》中玉华州的情形和吴承恩60多岁后所到任的湖北荆州有许多相似之处。他推测吴承恩是在荆州任内写完了这本书。
5、吴承恩为了试探明朝中央政府,删掉了《西游记》完整版本的部分内容,编辑成杨本和朱本。杨本的出版时间在1571年前后。这说明《西游记》在1571年前后已经写完了。
所以《西游记》的成书时间应该在1549年到1571年之间。
作者:gx787 回复日期:2008-7-6 10:39:55
第八章 “不能说的秘密”
为什么说埋藏了436年,又为什么是363年
一、《西游记》在写神话故事时穿插了大量的历史数据和大量的历史事实,是历史小说,是一本足以诛二十族的明朝第一反书。明朝是有很多人看出来了。
1、明朝中央情报局锦衣卫看出来了。对他们来说这是“不能说的秘密”。
2、南京的一家出版社世德堂的主人唐老板看出来了。
3、李卓吾认为《西游记》是一本好书,是书籍中难得的极品,出盗版书一定是可以赚到许多钱的。于是他对《西游记》进行编辑、修改、批注,出版了《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记》。此时他并不一定知道《西游记》是一本反书。等到锦衣卫的人抓住了他并将他押往菜市口吃花生米的时候,他才恍然大悟,临死前他也明白了。
4、吴承恩的朋友们看出来了,淮安府有部分人看出来了。
5、明朝有许多对政治敏感的人也看出来了。但是如果他们像《皇帝的新装》中的小孩子一样把真相说了出来,他们也是要吃花生米的,而且是全家人都会吃。大家只能心照不宣。
6、靖难之役中虽然明成祖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但从传统的角度看,它也是不值得提倡的造反行为。因此它是一个禁区,一般的明朝作者在写书时尽量避开它或者一笔带过,以免触怒明朝中央政府。
7、明朝中后期政府严格执行“寸板不许下海”的国策,与航海有关的书将被列为禁书。描写郑和下西洋的书可能也在被禁之列。
二、清朝的人们都没有把靖难之役、郑和下西洋和《西游记》联系在一起,是有原因的。
1、明朝关于靖难之役、郑和下西洋的资料本来就很少,在明清交替之际,战火分飞,其中的大部分又像《永乐大典》一样,被付之一炬,流失严重。
2、清政府出于政治的需要,为阻止人们思念明朝,屡兴文字狱,也迫使人们上缴了许多明史资料、书籍,并集中销毁了其中的一部分。
所以,清朝的人们很难接触到靖难之役、郑和下西洋的资料。他们都没有读透《西游记》,都不知道《西游记》是一本反书,这并不奇怪。
幔亭过客袁于令是未读透《西游记》这本书的。
三、自上世纪二十年代以来,鲁迅先生、胡适先生、蔡铁鹰教授、曹炳建教授等所有《西游记》研究学者在读《西游记》的时候,一般的都看到了《西游记》中的故事有明朝嘉靖皇帝时期的历史事件的影子,但他们都没有把靖难之役、郑和下西洋和《西游记》联系起来,自然的他们不可能知道完整的孙悟空原型,他们解释不了为什么孙悟空在大闹天宫时和在取经路上前后判若两人。同样的他们也不可能知道《西游记》的性质,不可能明白为什么吴承恩写完《西游记》后不立即出版这本书,而是莫名其妙地推出杨本和朱本这两个错误百出的删节版本。很显然的,他们都未读透《西游记》这本书!
鲁迅先生写了一篇叫《明之神魔小说》的文章,这说明他是未读透《西游记》这本书的。
蔡东籓先生对明史有很深的了解,他写了《明史演义》,但他也不知道靖难之役、郑和下西洋和《西游记》的关系。
八十年来大部分明史研究学者、郑和下西洋研究学者都不明白靖难之役、郑和下西洋和《西游记》的关系。
四、到了现在,大家都看电视,不看书本了。《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等国学,对于达官显贵来说是“半部《论语》治天下”,而对于普通人,好像作用不大了。如果不是为了写这篇文章,我也会对这类大头书敬而远之的。
因此,当中国在2005年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的时候,大部分郑和下西洋的研究学者,任何一位参加报道郑和下西洋的记者,13亿中国人中的大多数人,都没有将郑和下西洋和《西游记》联系起来,并不令人惊奇。
2007年,有多达几百万的读者阅读了新浪博客当年明月写的文章《明朝那些事儿》,但是当年明月本人和这几百万读者,没有任何一位将靖难之役、郑和下西洋和《西游记》联系起来,也不会令人惊奇。
五、就我所知,363年来的《西游记》读者中没有任何人提出,应该将靖难之役、郑和下西洋和《西游记》联系起来。
因此,有可能363年来没有任何一位中国人真正读透了《西游记》这本书!
六、吴承恩在晚年写完了《西游记》祖本,他删掉了一部分内容而编辑成杨本,于隆庆五年(1571年)正式出版。从那时到今年,刚好是436年。
作者:gx787 回复日期:2008-7-6 10:40:54
第九章 为什么说2009年后几乎所有出版社的
新出版的《西游记》的序言都需要重新改写
本人在深圳书城、北京图书大厦,快速阅读过书架上几乎所有的《西游记》的序言,发现没有任何一本《西游记》的序言是完整而且正确的。2009年后人民文学出版社、岳麓书社、中华书局等所有出版社的新出版的《西游记》的序言,与以前相比都可能会有重大变化。
理由是:
一、1402年6月,明成祖带兵攻入了首都南京的皇宫,这就是现实版本的大闹天宫。
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西游记》的序言说,孙悟空大闹天宫是现实中不曾有过也不可能发生的,这句话就不对了。
所有出版社的《西游记》的序言都没有注意到这一历史事件,自然它们关于大闹天宫的论述、观点、评论都是不正确的,2009年后都需要修改。
胡适先生关于大闹天宫的观点是不正确的。
二、许多序言在论述《西游记》故事来源的时候,无一例外提到了唐朝玄奘法师西天取经故事,但它们无一例外都不知道吴承恩将郑和下西洋的故事写入到《西游记》中。
三、《西游记》在写神话故事时穿插了大量的历史数据和大量的历史事实,也是历史小说。
岳麓书社出版的《西游记》的序言说,《三国演义》参照了《三国志》,《水浒传》参照了梁山泊的故事,《西游记》则完全从历史小说中分裂出来,独立成为神魔小说。这个观点,当然不对。
四、许多序言在论述孙悟空原型的时候,或者只说到胡适先生的哈奴曼、鲁迅先生的无支祁,或者描述得模糊不清,莫名其妙。它们无一例外看不见明成祖、大航海家郑和。自然的,它们在理论上解释不了为什么孙悟空在大闹天宫时威风八面,而在取经路上竟然连阿猫阿狗都打不过了。
《西游记》研究学者们做梦都想不到,孙悟空的出身竟然是一位帝国皇帝!
五、关于《西游记》的性质。八十年来的《西游记》研究学者在读《西游记》的时候,一般地都看到了《西游记》的故事中有明朝嘉靖皇帝时期的历史事件的影子,知道《西游记》有可能是一本禁书。
但研究学者们做梦都想不到,《西游记》竟然是一本潜在的足以诛二十族的明朝第一反书!
《西游记》的这一性质,必将写入2009年后新出版的《西游记》的新序言中。
六、关于《西游记》的版本。许多序言无法解释为什么吴承恩写完《西游记》后不立即出版这本书,而是莫名其妙地推出杨本和朱本这两个错误百出的删节版本。他们无一例外不知道出版杨本和朱本的目的是一边淡化书中的敏感内容,一边去试探明朝中央政府!
七、我们已经知道,《西游记》的成书时间应该在1549年到1571年之间。
中华书局出版的《西游记》的序言说,《西游记》在元末明初就肯定写成了。这个说法,当然不对了。
八、有部分序言说吴承恩不一定是《西游记》作者,这一说法需要纠正。
有部分学者说吴承恩不是《西游记》作者,这是不对的。
由此确定,2009年后人民出版社、岳麓书社、中华书局等几乎所有出版社的新出版的《西游记》的序言,都需要重新改写。这些新的序言毫无疑问将永久性参考、引用到本文的部分主要观点。
作者:gx787 回复日期:2008-7-6 10:44:39
第十章 为什么说许许多多与《西游记》
有关的论文、网页需要重新改写
我们来看一下部分顶尖研究学者的文章。
一、刘振农教授的文章
“大闹天宫”非吴承恩创作考
http://www.literature.org.cn/Article.asp?ID=11950
这篇文章又对又错。
1、它指出,朱本先于世德堂本出版。这一说法是对的。
2、它又因此认定朱本不是世德堂本的删节本。这一说法是错的。
二、版本专家曹炳建教授的文章
《西游记》版本研究小史
http://www.xiyoujiwang.com/txt/ab/0025.html
需要补充以下内容:《西游记》戏说并无意中镇压了明成祖,是一本足以诛二十族的明朝第一反书!吴承恩推出了杨本和朱本这两个删节本,一边淡化书中的敏感内容,一边去试探明朝中央政府!杨本、朱本、世德堂本的写作次序和出版次序是不一致的。
请朋友们从这一宏观角度出发阅读一下这篇文章,可以初步判断一下:鲁迅先生、郑振铎先生、陈新教授、吴圣昔教授、曹炳建教授等八十年来的学者在研究《西游记》版本的时候,是不是走了弯路!他们是不是都未读透《西游记》这本书!
文中陈新教授认为,“似乎从来还未发现过哪个书商把文从字顺的本子,改成‘文词荒率,仅能成书’而刊刻的先例”,郑振铎“把杨本定为‘吴氏书的删本’,违反一般的出版通则”。如果他知道《西游记》是一本反书的话,理所当然会赞同郑振铎先生的观点了。
三、蔡铁鹰教授的文章
《西游记》作者确为吴承恩辩 http://www.zggdxs.com/Article/xlhy/mqxs/zyj/200706/514.html
1、这篇文章对唐憎取经时间为什么是14年的解释是不正确的。
真正的答案是:大航海家郑和七次下西洋总的时间是5048天,是14年。
2、文章指出:与吴承恩直接接触过的同时代人或稍晚的李维桢、吴国荣、陈文烛、丘度等人对吴承恩的诗文均有评论,但均未提及《西游记》。
吴承恩出事了,这帮人是会被作为第十族,是要被枪毙的。
四、鲁迅先生的文章
明之神魔小说
http://www.xiyoujiwang.com/txt/ab/0011.html
吴承恩将明成祖、大航海家郑和的历史故事写进《西游记》中,所以《西游记》既是神魔小说,也是历史小说。
鲁迅先生法力有限,他的观点对了一半。他一定不能真正解答以下三个问题:
1、为什么玉皇大帝有1750劫?
2、为什么从长安到西天的路程是十万八千里?
3、为什么唐憎取经时间是5048天?
所以如果他老人家有机会看到我的文章,相信他会乐意修改他的这篇论文的。他应该会把《西游记》也是历史小说这一学术观点补充进去的。
五、胡适先生的文章
《西游记》考证
http://www.whlib.gov.cn/4damz/onews.asp?id=1508
有句话很经典,被后人反复引用:“但我总疑心这个神通广大的猴子不是国货,乃是一件从印度进口的。也许连无支祁的神话也是受了印度影响而仿造的。”
胡适先生指出,孙悟空原型为印度猴子国大将哈奴曼。
我们来看看孙悟空的几个显著特征:
1、“老孙在花果山,称王称祖。”
明成祖朱棣1370年-1402年是王爷,1403年-1424年是皇帝,史称明成祖。
2、“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
1402年是建文四年,1403年是永乐元年。
3、大闹天宫。
1402年6月,明成祖带兵攻入了首都南京的皇宫,
这就是现实版本的大闹天宫。
4、主要对手玉皇大帝自幼修持,苦历过一千七百五十劫。
明成祖的对手建文帝亲政及当皇帝的时间,刚好是1750天左右。
5、一个筋斗是十万八千里。
主要的根据:郑和下西洋,“其国去中国十万余里”,
次要的根据:郑和的随从是27000人,
27000 X 4=108000,是十万八千里。
6、一万三千五百斤
27000 / 2=13500,是孙悟空的打狗棒的重量。
7、5048天
郑和七次下西洋总的时间,就是5048天。
可见,明成祖、大航海家郑和就是孙悟空的历史原型。
显然的,哈奴曼这个印度阿三与“老孙在花果山,称王称祖”、“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大闹天宫、1750劫、十万八千里、一万三千五百斤、西天取经时间是5048天等孙悟空的几个显著特征没有任何关系。而明成祖、大航海家郑和是具备这几个显著特征的。
这就是为什么当我看到“孙悟空原型印度神猴像在北京展出”等网页时,认为中国国家文物局、印度考古局、首都博物馆糊里糊涂的做了一次“冤大头”的原因。
所以胡适先生法力也是有限的。他在研究孙悟空原型问题的时候,没有看到问题的主要方面。
关于孙悟空原型,鲁迅先生认为是无支祁,季羡林先生的观点是哈奴曼+无支祁。因此他们两位也没有看到问题的主要方面。
所以如果三位大师有机会看到我的文章,相信他们也会乐意修改他们的学术论文的。他们一定会把明成祖、大航海家郑和是孙悟空的历史原型这一学术观点补充进去的。
对一个平凡而普通的中国人而言,有这样一个机会,应该是一生的荣幸。
我们来看一下部分网页。
六、孙悟空_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view/17131.htm#8
文章指出孙悟空的原型为:释悟空、石磐陀、无支祁、哈奴曼、哈奴曼+无支祁。好像还有甘肃孙悟空、山东孙悟空、福建孙悟空。
但是他们都与“老孙在花果山,称王称祖”等孙悟空的几个显著特征没有任何关系。
学者们不知道吴承恩把明成祖、大航海家郑和的历史故事写进新的《西游记》里,不知道孙悟空已经升级换代。所以这篇网页是需要改写,是需要补充的。它有可能会永久性地引用到我的学术观点。
七、《西游记》百年研究:回视与超越
http://www.wenhuacn.com/article.asp?classid=87&articleid=6087
这篇文章指出:《西游记》研究领域的几个核心研究问题是:
1、作者问题。
本人提出了一个小小的证据,证明吴承恩的确是《西游记》的作者。
2、祖本问题。
文章说有七种代表性说法:1、杨本说;2、永乐本(平话本)说;3、朱本说。前三说虽历经数十年,仍不失其生命力。
前面已经指出,杨本、朱本都不是祖本,而是删节本。
而《西游记》的成书时间一定在1549年到1571年之间,所以永乐本也不可能是祖本。
《西游记》真正的祖本是吴本。
3、孙悟空原型问题。
需要补充我的学术观点:明成祖、大航海家郑和是孙悟空的历史原型。
4、《西游记》主题。
本人指出,《西游记》既是神魔小说,也是历史小说。
5、还有版本流变问题,即世德堂本、朱本、杨本的关系。
本人提出,杨本、朱本、世德堂本的写作次序和出版次序是不一致的。一、按写作时间:世德堂本(吴承恩写,为祖本)-杨本-朱本;二、按出版时间:杨本-朱本-世德堂本。
所以这篇网页是需要改写的。
作者:xgh163 回复日期:2008-7-6 10:45:34
这本书想说明什么?只有身有体验的人才有资格发言,而有资格的,是否会出来说出西游的所有呢!
文人,想自己所想,骗人所不知!
我讨厌骗取钱财的任何人,包括骗取无知人的知识!
一部西游,几人读懂!
作者:gx787 回复日期:2008-7-6 10:45:51
第十一章 一个预言
在1705年,英国天文学家哈雷预言,1682年出现在英国上空的一颗大彗星会在1758年再次出现。后来事实确实如此。人们为了纪念哈雷,便将这一彗星命名为哈雷彗星。
本人也曾作出了一个小小的预言。
由于杨本的一个特点是,它没有涉及明代的典章制度。可知吴承恩在编辑杨本的时候,刻意删掉了书中的大部分敏感内容。
在2007年4月,本人由此预言,杨本中应该没有“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1402年是建文四年,第二年即1403年是永乐元年)、“老孙在花果山,称王称祖”( 明成祖先是做了三十二年的王爷,又做了二十二年的皇帝)这两句非常敏感的话。
这一预言现在已经被证实了。天涯社区的一位网友在2008年5月11日指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99年印刷的《西游记传》(就是杨本)中,没有 “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这句话。但却有“老孙在花果山称王称圣,怎么哄我替他养马?”这句话。显然的,祖和圣虽一字之差,意义已是大大不同了。
在这里谢谢这位网友!
到2008年7月为止,本人从来没有见过杨本、朱本、世德堂本这三本书。
作者:gx787 回复日期:2008-7-6 10:47:40
第十二章 元宵节晚上猜灯迷
《西游记》,真实版《达芬奇密码》
一切就像是在元宵节的晚上,我们在张灯结彩的街头,一边吃新疆羊肉串,一边猜灯迷:
第一个灯迷的迷面是“十万八千里”,迷底是“郑和下西洋的航程”。
第二个灯迷的迷面是“大闹天宫”,迷底是“靖难之役”。
第三个灯迷的迷面是“玉皇大帝有1750劫数”,迷底是“建文帝亲政及当皇帝的天数是1750天左右”。
第四个灯迷的迷面是“5048天”,迷底是“郑和七次下西洋总的时间”。
第五个灯迷的迷面是“孙悟空”,迷底是“无支祁、哈奴曼、明成祖、大航海家郑和”。
第六个灯迷的迷面是 “玉皇大帝”,迷底是“建文帝、嘉靖皇帝”。
第七个灯迷的迷面是“唐憎肉”,迷底是“明成祖的权力、郑和舰队”。
第八个灯迷的迷面是“唐憎西天取经”,迷底是“玄奘法师西天取经、郑和下西洋”。
第九个灯迷的迷面是“十万天兵天将杀向花果山”,迷底是“十三万建文帝的军队杀向北京”。
第十个灯迷的迷面是“灵霄殿”,迷底是“南京皇宫”。
。。。
朋友们,读者们,各位《西游记》研究学者,各位郑和下西洋研究学者,各位明史研究学者,《西游记》是一本密码书,其中隐藏着大量的历史密码,在这本书的许多故事中应该还会有许多相应的靖难之役和郑和下西洋前前后后发生的历史事件的影子,有明朝其他时期的历史事件的影子。我们能不能大家一起行动,自己找迷面、自己找迷底,并发表到网上相关的论坛呢?说不准我们是可以一起去开辟《西游记》研究领域的第二战场的。
发现并打开了《西游记》中的一个埋藏了超过436年的文学宝藏,将会解开《西游记》研究领域的一个又一个悬而未决的迷团,使人们对这本书有一个全新的认识,这本来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然而在2007年9月编辑本文的时候,内心却深感不安。有可能本文会令孙悟空走下神坛,恢复本来面目,他不再是人见人爱的大英雄了。有时候想,我宁愿自己像363年来的人们一样,像13亿中国人一样,什么也看不见。
朋友们可以补充阅读以下几篇网页:
一、《西游记》百年研究:回视与超越
http://www.wenhuacn.com/article.asp?classid=87&articleid=6087
二、百年《西游记》作者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http://www.literature.org.cn/Article.asp?ID=8077
三、《西游记》版本研究小史
http://www.xiyoujiwang.com/txt/ab/0025.html
四、孙悟空_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view/17131.htm#8
没必要精读,只需大致浏览一遍就可以了。对阅读本文有所帮助。
蔡铁鹰教授、曹炳建教授是当今《西游记》研究领域的顶尖学者,我的文章有部分观点正是建立在他们两位的研究成果之上。在这里向两位学者致以崇高的敬意!
文中有不对的地方,敬请朋友们指教。我的邮件是sh787@163.com。
阿里巴巴,关门!
作者:gx787 回复日期:2008-7-6 10:49:22
宝藏!宝藏!宝藏!
考古学家!冒险家!
印第安纳.琼斯!
2007年8月,我在北京王府井书店看书。偶然间,看到了一位老人家。当时的心情,先是惊奇,接着惊讶,接着震惊,十分钟后才平静下来。这位老人家“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平时默默无闻、手无缚鸡之力,可一旦他向世界展示无与伦比的实力的话,一定会惊天动地!
13亿中国人中,能看到这位老人家的,不一定超过100个人。
由此,我正在阅读相关资料,以后有时间的话会写一个小剧本。
它有可能和本文一样强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