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萍聚头条

楼主: 白日梦里

[财经新闻] 删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2-5 22:06 | 显示全部楼层
nanguazaixian 发表于 2013-2-5 15:44
中国民间的基尼指数如果属实,那么距离社会动荡也不远了

哪中国的社会动荡还是不动荡呢? 有些人的思维方式比较简单, 搞搞单因素分析, 就以为可以解释人类社会了.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头像被屏蔽

TA的专栏

发表于 2013-2-5 23:42 | 显示全部楼层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楼主| 发表于 2013-2-5 23:58 | 显示全部楼层
转一篇文章,观点比较接近。

梁京评论:中国崩溃的可能性

自从章家敦发表他的中国崩溃论以来,这个问题就成为一个历久而常新的国际话题。最近对这个话题的议论来自清华大学的外籍教授贝淡宁。7月11日,他在《基督教科学箴言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是“为什么中国不会崩溃?”。我先从多维新闻网上读到这篇文章的摘译,又搜索原文,发现有两个英文网站可找到。一个是“The Huffington Post”,另一个就是《基督教箴言报》网站。

有意思的是,两个网站不仅发表的时间不同,而且题目也存在微妙差异。前者的时间是9号,比后者早两天,更重要的是,前者的题目是“为什么中国不会(很快)崩溃?”(Why China won’t collapse (soon)?)而后者则把括号和其中的内容都删掉了。

看来为了吸引读者,《基督教科学箴言》的编辑把“很快”一词删掉了,这是编辑们常玩的把戏,但对于作者的原意实在是缺乏尊重。

如此看来,贝淡宁本人并不排除中国有崩溃的可能,只不过认为近期不存在这种可能性。我相信贝淡宁是一位严肃的学者,我也赞同他对一些西方人关于中国的观点的批评。我尤其欣赏的是,他对中国的政治改革要考虑自己的文化,不要简单照搬西方民主的忠告。但是,贝淡宁关于中国为什么不会崩溃的基本理由,是我不能接受的。

贝淡宁认为,90年代以来包括一些西方学者在内的政治学研究表明,多数中国人支持一党专制的中共政权,这个政权的合法性要比西方许多人认为的要高很多,因为中国人关于政权合法性的观念与西方基于民主信仰的合法性观念有很大差别。贝淡宁本人也认为,中国多数人不以民主选举为判断政权合法性的唯一准则是有道理的。他具体地指出,中国人关于政权合法性的理念有三大要素,第一是政绩,主要看经济和民生,第二是看精英的道德水准以及对整个社会道德风气之影响,第三就是民族主义,看国家和人民的尊严。

贝淡宁的文章隐含著这样一个逻辑,那就是由于中共政权在这三个方面作的不错,所以多数中国人支持中共政权,而现在的情况是,中共在三个方面都面临挑战,因此,中共不是没有崩溃的危险。而在这个逻辑的背后还有一个更深的逻辑,那就是西方式的民主反而不利于中国做好这三个反面,不利于提高中国政权的合法性和稳定性。这显然是一个大有争议的假设。

不管贝淡宁的假设是否真有道理,中共请贝淡宁到清华大学任教,并不是因为他们真的相信贝淡宁这一套,而是认为他这一套说法对中共有利。最有讽刺意义的是,在中共的权力精英和知识精英中,相信民主是当代国家合法性唯一基础的人大有人在,甚至可以说是多数,他们对中共政权的合法性并无信心,更没有心思去寻找与中国文化契合的民主形式。他们之所以反对民主,完全不是出于社会和国家的利益,而是私利。中国民众对此也非常清楚。因为他们看到中共的官僚大肆以权谋私,看到大批官吏对老百姓的疾苦并不在意,更看到许多高官和富人,纷纷做好了逃离中国的准备。

那为什么会有不少调查数据显示多数人支持中共一党专制?我认为是这些研究出了问题。最大的问题是他们把中国民众对中共的无奈,对民主的不了解、不信任,对社会失序的恐惧,解读成为对一党专制的支持。

中共相当成功地分化了中国社会,使多数人感到孤立无援。在这种情况下,人容易苟且和自欺。但民众的这种心态并不能强化中共政权,而只能助长权力的腐败,增加中国崩溃的可能。第二季度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继续下滑,标志著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时代的终结。低增长乃至负增长的中国经济,对决策者能力提出了严峻挑战。中国奔溃的一种很大的可能性,就是那些被二十年高增长惯坏了的精英,那些在逆向淘汰中选拔出来的高官,没有本事应对这个困难的新局面。其结果,首先不是民众的不满和反抗,而是当权者的腐败无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这个过程可能拖得比较长,但这与中国人的合法性理念无关,而是由于民众缺乏自组织的机会和能力。

点评

转一篇文章,你都转了N篇了,可是自己的观点一个没有  发表于 2013-2-6 00:20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楼主| 发表于 2013-2-6 00:09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金融风险

欧债危机、美国濒临财政悬崖,中国再度成为世人眼中的全球景气引擎。德国《商报》却指出,表面上,中国在国家主权债务领域处于强势地位,其实,该国金融系统相当脆弱,一个危险的放贷泡沫正在形成,并将负面影响全球经济。

(德国之声中文网)周四(1月31日)一期的《商报》刊登一篇长文,详细解剖中国金融机构的性质、结构和特点,得出结论:对中国以至全球经济而言,中国金融业正成为一种风险:

“在中国,正出现一个债务泡沫。就像中国的其它东西一样,它将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国家不断给面子工程投入巨额资金,通常采用的手段是短期银行贷款。为了(经济)增长,当局几乎是不顾一切代价,即使是过度举债也在所不惜。在西方,银行必须为获得风险能力而不断提高自有资金率、呆账必须经由‘坏银行’处理;中国的银行却不受控制地不断膨胀。……国家—按官方的说法—相对而言是无债一身轻,而所有的风险都隐蔽在银行的结算表中。这样,中国的银行便成为世界经济下一步发展的最危险瓶颈。它们必须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服务,同时却是社会主义中央政府指令的接收者。放贷没有外部监督。据专家估计,从现实的角度看,中国的年增长率只能是5—6%,而今年,该国又力图获得8%的增长。在中国,贷款瘾也起到了放大现实的作用。”

亟需透明

《商报》的文章就此指出,外部世界对中国金融业不得不有所警惕:

“德国经济界对中国这个曾经的希望载体越来越持狐疑态度,也就毫不足怪了。它虽继续以商品销售增加的方式发散出吸引力,但是,风险也在增加。西方正在缩小财政金融危机,而在中国,新的灾难正在形成当中。……细看之下,所谓的(中国经济)奇迹不过是一种原始的机制—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首先归因于此:无限投资。比如,地方政府就是按照‘钱不在乎’的原则,实施巨大的住宅建设项目。然而,地方上这样的行为方式却从内部淘空了中国的财政金融体系,……正如专家们所强调的那样,其结果就是数万亿元的债务。”
《商报》的文章接着分别从盗窃知识产权、忽视环境保护、腐败成风、节育政策以及无法律保障等5个方面论述了中国金融、经济体系的弊端,强调指出,解决中国问题的当务之急是实现“透明”,但在党拥有独霸地位的国度,要实现透明又谈何容易:

“人民中国需要更多透明性。金融系统便是缺乏透明的一个良好例子。在中国,银行监督机制本身处于共产党的控制之下,而银行其实就属于这个党。党员遍布各个层次。这样的结构不能产生独立有效的监督,而只能是裙带经济。”

《南德意志报》再度关注北京的空气污染问题。该报记者以“前景不妙”为题撰写的一篇报道中对当局是否真能解决问题提出质疑:

“党媒在令人惊异的批评性报道和旧有的否认一切的做法中摇摆不定。……当局还不敢动被视为经济增长、也就是当局执政合法性支柱的工业部门;当局也不敢动国有石油大亨,而正是这些石油大亨要对肮脏的汽油负责。”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楼主| 发表于 2013-2-6 00:12 | 显示全部楼层
印钞经济有木有,这算不算数据?

中国货币超发严重 去年新增货币供应量占全球近一半
21世纪经济报道 2013-01-29 11:02:25  评论(0)条 随时随地看新闻

 2009年以来,中国已成为目前全球最大的"印钞机"。2012年,全球新增货币供应量中国占近一半。21世纪网评估发现,均衡人均收入差异后,中国的经济货币化程度高居全球前列。

5年前的次贷危机之后,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印钞机一直马达轰鸣。流动性泛滥的洪水,不知何时会淹没世界。

2013年1月22日,日本央行推出超量化宽松政策,包括无限制资产购买及上调通胀目标至2%。而美国马不停蹄连推QE(量化宽松政策),欧洲央行有无限制购债计划,新一轮货币战争又如箭在弦。

中国去年新增货币供应占全球近半

考察一国的印钞额,国际上一般采用M2指标来度量。M2是指“广义货币”,是货币供应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国际上M2的计算公式是 “流通中的现金+支票存款+储蓄存款+政府债券”。M2不仅反映现实的购买力(现金+支票存款),还反映潜在的购买力(储蓄存款+政府债券)。

21世纪网数据部统计来自全球主要央行的2008-2012年M2数据得出,截至2012年末,全球货币供应量余额已超过人民币366万亿元。其中,超过100万亿元人民币即27%左右,是在金融危机爆发的2008年后5年时间里新增的货币供应量。期间,每年全球新增的货币量逐渐扩大,2012年这一值达到最高峰,合计人民币26.25万亿元,足以抵上5个俄罗斯截止2012年末的货币供应量。

全球货币的泛滥,已到了十分严重的地步。而在这股货币超发洪流中,中国也已成长为流动性“巨人”。

从存量上看,中国货币量已领先全球。根据中国央行数据,截至2012年末,中国M2余额达到人民币97.42万亿元,居世界第一,接近全球货币供应总量的四分之一,是美国的1.5倍,比整个欧元区的货币供应量(约75.25万亿元人民币)多出不只一个英国全年的供应量(2012年为19.97万亿元人民币)。

回顾2010年,中国的M2余额才刚与欧元区旗鼓相当;2008年,中国的M2余额更是排不上全球前三,落后日本、美国,可见中国货币存量增长之快。

 从增量上看,中国的新增货币供应量也让美国、日本、欧元区、英国望尘莫及。

根据21世纪网数据部的统计,2008年中国、美国、欧元区新增的货币供应量分别折合为人民币7.17万亿元、5.08万亿元、5.70万亿元,基本在一个水平线上浮动。

2009年,美、日、英、欧同时大幅减少新增M2,但中国的新增货币供应量却一下子蹿到13.51万亿元人民币。随后每年中国M2增量均保持在12万亿左右的水平。只用了4年,中国货币供应量就激增50万亿元,存量翻番。

 全球范围来看,在新增的货币供应量上,中国已连续4年贡献约一半。根据渣打银行2012年的报告,金融危机爆发以后的2009-2011年间,全球新增的M2中,人民币贡献了48%;在2011年贡献率更是达到52%。这样的增长规模和态势在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史上都是少有的。

2012年,中国继续“巨量印钞”,新增M2达12.26万亿元,在全球新增M2中占比仍高达46.7%。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全球2012年新增货币量再度创新高,但事实上,多数国家在新增货币供应量上比2011年有所控制。21世纪网数据部统计,美国2011年新增8713亿美元M2,2012年新增M2下滑12.17%至7653亿美元;日本2011年新增25.3万亿日元M2,2012年新增21.6万亿日元M2,下滑速度达 16.19%,更甚于美国。

2012年全球新增货币供应量之所以高出2011年,主要源于欧元区2012年新增货币供应量扩大2174亿欧元,约1.82万亿元人民币。欧元区比全球任何一个国家都急需释放流动性来刺激经济复苏。

作为全球最大的“印钞机”,中国虽然对货币供应量也有所控制,但无论从绝对水平还是相对水平来看,都未太放松马力。

 中国M2/GDP创新高:危险信号

“M2/GDP”通常被用来度量一国的货币超发程度,一般而言,该比值越大,货币超发越严重。M2和GDP数据的单位都是当年本地货币,对中国来说即当年人民币的名义值,两者相除的比率则冲销了通胀影响。

随着2012年12月M2余额逼近百万亿大关,全年GDP达到51.93万亿,中国M2与GDP的比例再度创下历史新高1.88倍。加之12月CPI出现超预期反弹,关于“中国货币严重超发”的质疑之声再次甚嚣尘上。

也有券商分析师以“M2总量超过GDP已是全球普遍现象,且M2/GDP排名靠前的多数是世界人均收入水平较高的国家”为由,认为中国不存在严重的货币超发现象。

从世界银行提供的截至2011年的数据来看,该比例全球平均为126%,中国处于世界第10;从绝对水平看,中国虽处于世界前列,但不是最高。世界第一的卢森堡,达到489%,比中国高出一倍还不止。排名前25的经济体,既有“欧猪四国”(葡萄牙(Portugal)、意大利(Italy)、希腊(Greece)、西班牙(Spain)),也有货币政策最稳健的德国,多数都是世界人均收入水平较高的国家。美国、俄罗斯、巴西、印度的M2/GDP均低于1,不在前25名。

但是否就能因此认为中国不存在严重的货币超发现象?进一步思考,如果在M2/GDP的比值上,进一步剔除人均收入影响,将会出现怎样一个排名?

21世纪网数据部按比值法,给出一个计算公式:各国的M2/GDP评估系数=(M2/GDP)÷人均GDP*1000。其含义是,均衡人均收入差异后的各国的经济货币化程度。GDP采用世界银行提供的2010年人均GDP数值(2011年数据暂未公布,而2010年的数据并不妨碍观察结果)。

计算得出,在M2/GDP超世界平均水平的25个国家中,中国的评估系数最高,瑞士最低。将M2/GDP处于较低水平的美国、俄罗斯、巴西、印度4国也考虑进去,则印度的M2/GDP评估系数最高,美国最低。就各大洲情况来看,亚洲整体的评估系数最高,欧洲次之。

 由此可见,当一国的经济货币化程度达到一定程度时,人均收入与之越不匹配,就会使得这个系数扩大。我们将各国的M2/GDP及其评估系数与2012年各个国家的经济状况进行综合分析发现,这一对数字放在一起,可以评估一个国家未来一段时间的经济形态,有一定的警示作用。

欧债危机的发生,与欧洲各国大肆印钞、M2/GDP比值过高存在高度的对应关系。事实上,通货膨胀的深层次原因是财政赤字压力。

葡萄牙、塞浦路斯、西班牙这几个2012年的欧洲重债国,早在2011年,M2/GDP就已超过200%,同时评估系数也属于欧洲的最高梯队。如果观察更早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前的货币供应量,我们会发现它们不约而同出现两位数的陡增。时至今日,这些国家的经济仍未走出低谷。2013年1月欧媒调查显示,西班牙、希腊和葡萄牙的2013年前景比原先设想更加严峻。

这充分显示出,如果危机发生在一个M2/GDP超过200%的经济体,其危害与修复的时间将是长期的。

进一步与评估系数结合,我们发现,评估系数排名较后的爱尔兰、德国、奥地利、法国、比利时、瑞士虽然M2/GDP比值也高达150%,但人均收入高帮助消化了很大一部分压力,而这些国家也刚好是2012年欧元区的经济亮点。

美国的评估系数最低。美国虽然是2008年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但很快能够恢复,最近两个月的失业率已降至近4年低位,其中实体经济与M2/GDP指标稳健帮助甚大。

印度虽然2011年M2/GDP只有0.68,但评估系数高达50.75,位居名单第一位。有经济学家将印度看作“新兴经济体中第一个会崩溃的国家”。去年以来,印度GDP增长大幅下滑,国内通胀严重,同时面临财政赤字和贸易赤字的困扰。

总的来看,M2/GDP占比过大的国家,金融危机与经济危机杀伤力更大,只是累积效应的产生威力,需要提高人均收入来帮助消化压力。

而作为全球最大“印钞机”,中国情况如何?

过去4年,中国货币供应量激增50万亿元,几乎翻番。其与GDP之比,也是一路水涨船高。如果货币总量的扩张节奏跟随实体经济同步变化,即M2与GDP之比大致维持在1.5倍的水平,那么目前75万亿的货币总量就完全足够。但现在,货币总量已足足高出22万亿。

截至2012年年末,中国的M2/GDP达到1.88创下新高。而同期美国的M2余额为10.04万亿美元,截至2012年3季度,GDP为15.81万亿美元。这是什么概念?等于是中国一块钱的货币供应,只撬动了五毛钱的GDP;而美国,一美元拉动最少1.5美元的GDP。

中国评估系数为42.25,仅低于印度,或能说明,中国在经济货币化提高的过程中埋下了不少隐患。具体表现形式有经济领域泡沫资产存在、运营效率低及落后产能过多、贫富差距越来越大、房价与物价调控陷入两难、经济体制结构改革阵痛等。

相比其他国家,中国的货币化速度也过快。根据世界银行的M2/GDP数据显示,美国货币化走势曲折向下,巴西、俄罗斯这些新兴经济体虽然总体趋势向上,但也不如中国货币化率走势陡峭。数据显示,M2/GDP从1978年的0.32增长到2012年的1.88,在34年间扩大了近6倍。

此指标也显示中国的货币政策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难以放松。

2008年以来,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中国是用信贷急剧扩张的方式维系了繁荣。但同时也埋下了货币快速贬值的隐患。当危机意识成为群体性反应的时候,货币的真实购买力就会突然呈现出来,犹如一张美丽的画皮在刹那间脱落而露出狰狞的面容,令人猝不及防。

2005年到2007年10月中国股市大涨,然后又从6100点跌到1600点,这或许跟货币超发到一定程度,而市场无力吸纳大量的货币脱不了干系。当股市无法吸纳时,楼市自然成为另一个吸纳大量货币的“海绵”。房价快速上涨,调控也紧随而至。但国家一边调控,一边却加大货币投放,难以真正抑制房价。央行数据显示,去年中国的新增信贷8.2万亿创出了史上第二峰值。

汹涌的货币总要找到出路口。2012年中国央行已采取稳健的货币政策。即使在CPI下降过程中,央行几次意外地没有采取降息、降准行动。2012年末, M2同比增长13.8%,低于2012年央行制定的14%目标。但现实看来,此前流动性泛滥加之超预期宽松货币政策影响下,2013年的通胀风险仍在不断提升,这也增加物价调控的难度。

最近,日本推出无限量宽松措施无疑是给全球流动性泛滥火上浇油。由于全球处于经济低迷期,日本这一举措可能引发各国进行汇率竞争,中国也面临更大的长期通胀压力。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楼主| 发表于 2013-2-6 00: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白日梦里 于 2013-2-5 23:18 编辑

本想让帖子沉了,没想到大家兴致这么高,再说几句吧。

点评

你还是赶紧睡吧,你上面叨叨了这半天,搞了半天还是自己的观点一个字都没有,全是引用别人的,送你前面说过的那句话:大多数人都按自己的倾向选取自己想相信的数据,这个没什么好讨论的  发表于 2013-2-6 00:19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发表于 2013-2-6 00: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kolinsky 于 2013-2-5 23:33 编辑
白日梦里 发表于 2013-2-5 23:13
本想让帖子沉了,没想到大家兴致这么高,再说几句吧。


近期不崩溃就可以了,还像google那样shuo中国有几十年内有革命的可能。我日,几十年,要是88年还是下个世纪的事情,你说你操那空心干嘛?说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楼主| 发表于 2013-2-6 00:46 | 显示全部楼层
重申我的观点:中国不会发生经济危机,政府为了避免经济危机加大投资,发动印钞机经济,实际上已经在实施,货币超发会引起通货膨胀,增加底层生活的压力,城镇化实施过快也容易造成社会矛盾,把经济危机转化成社会危机。社会危机出现之前,经济危机很难出现。

某人举了大量德国美国的例子和数据,美国人民流离失所,德国经济增长很慢等等,和我的观点毛关系没有。如果反对我的观点,请论证“中国会爆发经济危机”,扯别的没用。

点评

那这样你和上面那位ein,不白称兄道弟,认战友了  发表于 2013-2-6 01:01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楼主| 发表于 2013-2-6 00:50 | 显示全部楼层
kolinsky 发表于 2013-2-5 23:32
近期不崩溃就可以了,还像google那样shuo中国有几十年内有革命的可能。我日,几十年,要是88 ...

我说不崩溃,N多人跳出来反对,这些人是不是汉奸啊?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能不操心吗?

点评

哈哈,刚说完别人,你这不也急着赶紧给自己对号入座来了嘛  发表于 2013-2-6 01:04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楼主| 发表于 2013-2-6 00:55 | 显示全部楼层
诸君努力,争取明天100楼,金领有望。

点评

还有啊,你这么恋恋不舍的,你到底睡不睡呀,洗脚水可凉了啊  发表于 2013-2-6 01:05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AGB|Impressum|Datenschutzerklärung|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网站地图

GMT+2, 2024-6-11 11:05 , Processed in 0.064113 second(s), 25 queries ,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