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萍聚头条

楼主: mayavati

[其他] 【转贴】我的“中‘读’手记”——儿童读经教育调查(连载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5-14 22:3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mayavati 于 2007-4-3 21:18 发表

说到指读,用论语做比喻,例如妞妞刚读第一章时指读,指读到可以自己朗朗上口读得很流利时,我就让她开始不指读了,开始拿著书眼睛看着字读,并且开始指读第二章,第一章也继续读,这样循环。指读很重要,我把在“田田长大”里写的帖子粘过来
“到 了3岁应该每天都有固定的时间、地点、坐姿来读这些,先可以由少到多,不管想什么招(但不能用欲望去诱惑孩子),都要孩子坐在那,不会读时妈妈读一句孩子 读一句,会读了以后可以自己指读。说到指读很重要,杜曼要求不要指读,可这在读咱们的经典里不适用,3岁应该要指读的。指读也是戒、定、慧里“戒”的一部 分。


看到这儿我又糊涂了,难道非要我儿子做好跟我读,而且是指读吗?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楼主| 发表于 2007-5-14 23:12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孩子开始正式读经后(一般是3岁以上的孩子,这里提到的妞妞是2岁9个月正式开始),每天要有一定时间有坐下来指读朗诵经典,这样做能让孩子快速认字,同时训练定力。一边指,一边读,孩子就能把汉字的音和形对应起来,不知不觉中大量识字。现在我们国内小学要求小学六年认2600个字,孩子认字太慢,严重影响了孩子的阅读范围,限制了孩子的自学。可是以指读读经的方式认字,一年多认识3,4千字也很平常。先不论识字能刺激孩子大脑的发育(美国和日本的一些教育研究所都有专门给孩子认汉字提高孩子智力的训练项目),更重要的是,孩子早识字,就能早开始阅读,早体会到文字的乐趣,甚至能开始自学。

但是,也不需要要求孩子所有读经的过程都是以指读方式进行,刚开始正式读经时,定力不足,可以先用比较短的时间的指读读经,不指读的时候跟着妈妈读也很好,听CD读也很好。随着孩子定力的增加,逐渐延长指读读经的时间。

在孩子指读一定时间之后,如果所读经典非常熟悉,其中的汉字也大概都认识了,就可以用划读的方式,即加快朗读速度,加快指读速度到划读(手指快速划过相关段落)。

读经读到非常纯熟,汉字也都完全认识了的孩子,最后就不必指读,而是口读目视了。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楼主| 发表于 2007-6-8 00:50 | 显示全部楼层

五 为万世开太平

有个十三岁的小女孩,本来我把她的名字记在本子上,可是后来那个本子被我放到不知什么地方了,从小不读经的人,大概记忆力总是不好,现在硬是记不起那个很好听的名字。

   不过没关系,我听她讲的一件事却记得清清楚楚,怎么样也不会忘掉。她说自己不知道为什么很喜欢读经,有一次妈妈看她读得时间太久太入神了,就过来问,你想过自己读经,长大后要做什么吗?小女孩脱口而出: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她说自己也不知道从哪里看来的这句话,也不清楚是谁说的,但是当她看到这句话的时候,就把它当成了座右铭。她还说,老师给她安排的进度太慢了,她觉得自己还可以学得更多。



   这句话其实是北宋大儒张横渠说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句话并不难理解,宋以后直到今天,也成为许多儒者所追求的理想。

   孔子说:十又五而志于学。在此之前大概是童蒙养正阶段,父母是主导,而到了十五岁,心智已开,就可以立下自己为学的志向了。

   中国知识分子的理想好像一直都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别小看这九个字,如果能够做好,那么就天下太平,一片朗朗乾坤。

   反观今日之中国,虽然升入大学受高等教育的比例越来越高,但能够做到“修身”这为人最基本的标准却不容易。修身,并不是只有中国人才要实践的,几乎世界上所有的民族,都很注重自身的修养,用现代的词汇,叫做全民素质。

   为了提高全民素质,中国的教育界一直在提倡“素质教育”,可是取得的成效微乎其微,似乎电视和网络的影响,远远大于老师苦口婆心的教导。



   曾经有一个人跟我说,人要有仁义忠勇的精神,是不需读书的,你看古代那些不识字的农民,那些为了家国而拼命的勇士,他们都未必是读书人。

   他还说,我们在四五十年代依然有许多了不起的前辈,他们不也是在教白话文的学校里长大的吗?

   的确如此,不过,倘若挖掘其深层次的原因,想必会有有趣的发现。什么发现呢?就是在古代,虽说通讯不发达,接受教育与阅读书籍也绝非易事,但却有一个尊崇圣贤、信奉经典的大环境。人心向背啊!



   而1920年前后出生的国人,他们虽未必能在公立学校接触经典,但因其父母、祖父母或某些课程的老师受旧时教育长大,有深厚国学根基,有些入学前还在家塾读过古书,凭借幼年的这么一点点积累,也有了相当的成就。

   获得诺贝尔物理奖的杨振宁先生生于1922年的中国,他在接受采访时说,由母亲带大的他,五岁时已掌握三千多个汉字,并在私塾里背过龙纹鞭影、唐诗宋词,十一岁时,在一位历史老师的指导下,又背完了整本《孟子》。杨振宁曾在报告中批评易经阻碍了近代科学在中国的萌生,可是,他从不否认幼年读中国书对他人格培养潜移默化的作用,并且在回忆自己的成长历程的时候常常提到。



   季謙先生的演讲中,也曾引用唐德刚先生对于他老师胡适之先生的功业的一些评论。在讨论到民国八年“五四运动”,民国九年“白话文运动”的时候,唐德刚先生这样写道:



   “要由我自身的经历来说,才能够知道这种教育(指白话文的教育)到底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是对国家有利,还是在残害国家。依着本人,就是胡先生所称许的,当年新学制所教的小学生之一,不幸我是个乡下孩子,距离我家最近的国民小学叫做公立小学,公立小学一概都照政府的办法教白话文。这个小学在十里之外,我们上不了公立小学,只好在家里由祖父开一个私塾来教我们几个亲戚的孩子。我祖父是革命党,他的头脑是很新的,他有许多的改良,不是按照一般的私塾教育,但是在国文这一课,他却规定我们要背诵古文,作文也要用文言文,不许用白话文。

   “我在这个私塾之内,读了七、八年之久。我的国文就从‘床前明月光’一直背诵到‘若稽古帝尧’。(注‘若稽古帝尧’出自《尚书》,号称佶屈聱牙。把《尚书》都背完了,大概四书五经、诸子百家也都背完了)最后,连《左传选粹》和《史记精华录》,也能整本的背。在我们这些同学当中,除了二、三个实在背不下去之外,大多数的孩子都不以为是辛苦。最后在家长的鼓励之下,竟然也主动去读《资治通鉴》和《昭明文选》这些大部头书,那时候几岁?11岁!在我们12岁那年上中学。家长送我们上中学,必须有一张小学文凭。所以只好把我们插班到公立小学去。我现在还清楚记得,在公立小学上的第一堂国语课,就是有关早上那个公鸡的白话文诗。他的诗是这样子的:‘喔喔喔白月照黑屋,喔喔喔只听富人笑,哪闻穷人哭,喔喔喔喔喔喔……’那时表兄和我三个人,都已经会背诵全篇《项羽本纪》。

   (注:《项羽本纪》,是《史记》中描写项羽的一篇很有名的文章。总共九千二百个字。)

   “但是上国语课的时候,我们还是要和其他六年级同学,一起大喔而特喔。在我们楼下就是小学一年级,他们国语课我听得几句:‘叮当叮,上午八点钟,我们上学去,叮当叮,下午三点钟,我们放学回。’那时小学生们念国语,很有朗读的习惯。所以早上早自习,晚上晚自习,只听得全校的孩子,一边‘喔喔喔’,一边 ‘叮当叮’好不热闹。”



   由此是否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或许第一代受白话文教育长大的人还不那么明显,因为尚有一定的社会环境允许他接触到经典,而到了第二代、第三代,乃至于第四代、第五代上,这种影响就日益加剧。

   丧失了古典文化的环境,古文、传统、经典变成可以被随意扭曲、批判、践踏的对象,因为没有人敢去维护他并不了解的东西,哪怕他相信那是好的。



   在经典被弃如敝履的八十多年之后,我看到一位号称民主自由战士的学者在他的文章中写道:

   “为了中华民族的未来,为了现在孩子们的未来,我决心把批判孔夫子及其儒家的工作进行到底……两千多年来,孔夫子及其儒家在其中实在散布了太多极其有害的毒素,它们严重地阻碍了中华民族智慧的发展。

   “经过近四十年的学习、思考和研究,我的一个最重要的发现,即是发现了中国人之所以长时期以来愚昧、贫穷、落后和不文明,它的最深刻的社会体制的根源,历史问题的根源,以及思维、语言积习成癖的根源。它们即是孔夫子及其儒家两千多年来所铸成的极其错误的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长期流毒于中国的历史,这种流毒遍及历代的中国文人,并最终通过语言的积习遍及一切中国人。其结果,即是中国文明的历史长期以来发展的停滞。换言之,如果不遇上西方文明的入侵,几乎可以说,中国人基本上会永远在自己所制造的文明平台上原地踏步,而至今,我们已经在‘原地’踏步了两千多年。”



   如果说现代中国社会存在问题,应是不容置疑的,然这问题的根源是否真该归结于孔夫子及儒家思想,这需要了解孔夫子及儒家思想,且了解中国历史,乃至于世界历史的人才有发言权。显然,生于1944年,毕业于物理系,并长期研究逻辑学、控制论、文化人类学的这位黎教授并不具备这样的资格。



   然而,他欲置孔夫子于死地的言论一出,拍手叫好的人数之丰大大出乎我的意料之外。这些人亦欲将孔夫子置于死地,其心是希望中国社会状况好转,不过这并不是因为他们读过孔夫子的书,了解孔夫子的学问及为人,因此发现到其中的谬误而有的放矢,恰恰相反,乃是因为他们从未读过孔夫子的书,从不了解孔夫子的为人,因此才轻易相信了这位拍案而起、惊世骇俗的“哲学家”的言论。



   认为儒家思想是流毒的人,当然不肯依照儒家理想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行,当然也不可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他们当然也立下志向,然而这志向却是“打倒中国文化,全盘吸收西方文化”。不过,这样的理想也实践了八九十年,经历了五六代的人,为什么还是迟迟不见曙光?八九十年,飞扬跋扈的蒙元帝国也都亡了啊。我们全盘吸收了西方文化的为真理而战的勇士们,拯救社会的决心在哪里?挽狂澜于既倒的血性在哪里?为民请命、舍身求法的精神在哪里?这个社会的脊梁,在哪里?



   那个十三岁的女孩决心要“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看上去很空幻很虚妄,可是,从她立下志向的一刻起,就已经有了一颗诚挚端正的心,有了沉稳治学的精神,她可以充满信心的面对每天的生活,她有积极健康的心态,她快乐。



   而从未读过经典的人,满怀着对自己的文化的仇视,对自己的身份认同产生忧虑,他陷于惊恐不安的情绪之中,抽去了自己的根,心灵难免空虚。那么,将如何心平气和的去完成自己的高远志向?难道要靠声嘶力竭的叫骂吗?还是,远在异国他乡一声若有若无的叹息?



   为什么,我们不能向着光明、美好的一面去靠近,反手之间,得到一直希望拥有的那个和谐社会。为什么,我们要用非民主非自由非理性得心态断然拒绝祖先的智慧。到底是什么,用短短的八十年时间,就夺去了我们的理想——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丧失了与古人对话能力的我们,还能够理解“为万世开太平”的雄心吗?还能拥有如同古人一样的胸怀和豪情吗?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楼主| 发表于 2007-6-8 00:51 | 显示全部楼层

六 读经宝宝

六 读经宝宝


   写到这里,我觉得有必要为读经宝宝们专门开辟一个主题,因为他们实在太可爱,太令人震撼了。

   我是个特别喜欢小孩子的人,或者说,喜欢三岁以前的小宝宝,感到他们每一个都是精灵般的可人儿,那种纯粹的童真,可以使人忘却许多尘世烦恼。

   可是,我又特别害怕生孩子,因为我好担心可爱的小宝宝会渐渐长大,到七八岁的时候就不仅不能使人忘却烦恼,还会惹人烦恼。

   有一个很要好的同学,她和我有同感,并且已经发誓绝对不要生孩子了,“小孩子太烦人了”,这是她的原话,我虽然不主张不要孩子,但她的理由我无法辩驳,因为周遭活生生的例子太多了,那些半大不小喜怒无常的孩子真是令人头疼且抓狂的一件事。

   直到有一天,我了解到教育真谛的一刻,忍不住泪流满面。正如我前面写的那样,教育原本是那么样简单的一件事,不仅如此,孕育生命的那一段时光,是宇宙间最最神奇神秘以及美好的事情,而当孩子降临的瞬间,当那个孩子会笑着拥抱这个世界,大概才可以体会到,什么是感动。

   季谦先生在形容婴儿的初生时,常常引用一句诗:书到今生读已迟。

   这句诗是有典故的,据说宋代有“诗书画三绝”之称的黄庭坚中进士后,被朝廷任命为芜湖地方的知州,就任时才二十六岁。
   一天,他午寐时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走出州衙大门,直来到某处村庄,看见一个老婆婆站在门外的供案前,手持清香,口中喃喃自语,类似呼喊某人的姓名,黄庭坚趋前一看,见供桌上摆着一碗煮好的芹菜面,香味飘溢,他不自觉的端起便吃,吃完后就走回衙府,等一觉醒来,梦境甚为清晰,尤其奇怪的是,嘴里还留有芹菜的香味,他心中虽然纳闷,但并不以为意,只觉得是做了一场梦。

   等到次日午寐时,梦境又和昨日完全相似,且齿颊依旧留有芹菜的香味,黄庭坚不禁甚感讶异,遂起身步出衙门,循着梦中记忆的道路行去,令他诧异的是,一路行来,道路的景致竟然和梦中的情景完全一样,最后终于来到一处人家门前,叩门后,一位白发婆婆出来应门,黄庭坚问她,这两天是否有门外喊人吃面之事。

   老婆婆回答说:“昨天是我女儿忌日,因她生前非常喜吃芹菜面,所以每年忌日时,我都会供奉一碗芹菜面,呼喊她来食用!”

   黄庭坚问:“你女儿去世多久了?”

   老婆婆回答说:“已经二十六年了!”黄庭坚心想,自己不正是二十六岁吗?而昨天也正好是自己生辰,于是更进一步问这婆婆,有关她女儿在生时的种种情形。

   老婆婆说,她只有这么一个女儿,非常喜欢读书,非常孝顺,但就是不肯嫁人,后来在二十六岁时,生了一场病死了,死的时候,还告诉她说一定会回来看她!

   等黄庭坚进到屋里,老婆婆指着一个大木柜告诉他说,她女儿平生所看的书全锁在里头,只是不知锁匙放到那里去了,所以一直无法打开。

   奇怪的是,黄庭坚那时突然记起放锁匙的位置,依记忆果然找出锁匙,等打开木柜,在里面发现许多文稿,细阅之下,黄庭坚大吃一惊,原来他每次参加考试所写的文章,竟然全在这些文稿里,而且一字不差。

   至此,黄庭坚心中已完全明了,这老婆婆就是他前生的母亲,于是将老婆婆迎回州衙,奉养余年。

   原来,黄庭坚这样的大学问家,从前世就已经开始读书了,于是袁枚才发出那样的感叹:“书到今生读已迟。”



   这样玄之又玄的故事,大概有许多人不相信了,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解释这个问题,也很有趣。

   季谦先生是这样解释的,地球上的生物从单细胞进化到人类,用了四亿年的时间,而人类从受精到出生,等于是用十个月的时间完成了四亿年的历程,这是多么奇妙的一件事!倘若真有前世今生,那这四亿年的积累不知是多少个前生了吧。



   而实际上,经现代医学研究,胎儿在母体内的266天,要制造150亿个脑神经细胞。所有胎儿脑神经细胞的数量都是差不多的,也即是说无论你是何种肤色,属于哪个民族,生在城市或者乡村,脑神经细胞的数量没有任何的差异。而一个人智力的优劣与脑神经元之后的发育关系十分密切。脑神经元表面有一个大的分枝 (即轴突)和很多小的分枝(树突);两个脑神经元之间依靠轴突、树突相接触而传递冲动(即沟通信息),其接触的部位称为突触。突触越多,使原本无关的脑神经元相互连通,传递信息的能力就越大,即所谓的“智商越高”。

   树突有成熟、成长的过程。胎儿树突很少,而且细长;初生儿则比胎儿的短且多,比成人的又略长而少;少年与成人相比,差异则不大。

   外界的刺激可以促进脑神经元的轴突、树突及突触的发育,正确的刺激越多,发育得越好,不给它刺激就不发育,即通常所说的“白痴”。

人类接受外界的刺激通常有五个渠道——口、眼、鼻、舌、身,就是五官。作为胎儿,这五方面唯一能够产生效能的是耳朵。

   现代医学分析胎儿在四五个月的时候就有听力,之前有没有不好说。国际上公认的音乐胎教,就是通过对胎儿不断地传输优良的乐性声波,为优化后天的智力及发展音乐天赋打下基础。

   同样的,读经胎教,亦是用最丰富的声波来刺激胎儿脑神经的发展。其中包括汉语语音之丰富与美妙,经典词句的抑扬顿挫,圣贤智慧的潜移默化。而在接受读经胎教的同时,同步接受音乐胎教,效果更好,有兴趣的话,亦可同步接受经典外文胎教,让孩子未出生就仿佛生活在外文的环境之中,今后掌握双语就很简单。



   当然,读经胎教与音乐胎教的注意事项基本相同,就是声音不能过大,成人听起来若有若无即可,以免伤害到胎儿脆弱的听觉系统。

   如此方法生下来的读经宝宝,共同特点就是容貌端正、不哭不闹、机灵活泼、人见人爱,尤其是出生后各方面的智能都强于同龄的孩子。无一例外。

   胎儿出生之后三年内,脑部发育70%,六岁之内,发育90%,到十三岁就停止生长。所以三岁以前的早期教育同样很重要。而且在出生之后,大脑接受刺激的渠道不仅仅停留在声音,这时候就可以看书和读书。(当然,这时候的阅读更接近于玩耍而不可强制枯燥)

   接受过合理的胎教与早期教育的孩子日后不可限量,而生出聪明的读经宝宝又那么样简单,在无数实例的面前,号称最爱孩子的中国父母想必趋之若鹜?其实不然。



   在中国大陆存在最严重的问题就是,怀孕的母亲往往继续日常的生活,上班、消遣、逛街等等。我一个朋友,居然每天带着肚子去酒吧,那样高噪音的环境中,不要说胎儿,就是成人有时都无法忍受,我倒不是担心孩子将来的智力和性情发展出现问题,而是担心他听力都会受损。

   当我给朋友们推荐读经胎教的方法后,他们都颇感兴趣且颇能接受,还详细的问我如何购买胎教音乐和经典诵读的光碟。然而时过境迁,她们就忘到脑后。我问为什么不施行起来,她们就说,没办法,工作不允许。

   这叫人很无奈,我不知道工作和孩子的前途哪个更重要,也许都很重要吧,我不知道。



   有一次在飞机上,我旁边坐了两个三四岁的双胞胎小女孩和她们的父母。这一路上,小女孩不停的吵吵闹闹、别别扭扭,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她们的父母开始还和颜悦色,到后来也不耐烦了,只是碍于在飞机上没有发作。我知道,他们并没有好好的重视孩子的胎教和三岁之前的早期教育。

   这样的情形曾经也经常遇到,比如在火车卧铺上,到了半夜突然就有四五岁的孩子哭起来,怎么哄也没有用。可是往常,我除了心烦之外不会有什么另外的想法,而那一次,我却突然流泪了。

   流泪的原因正如我在题首所写的那样,当一个人认识到教育原来是那么简单,而芸芸众生却依旧逃不出那个烦恼的怪圈,就会不由得感慨,而心生悲悯。



   后来我形成了习惯,只要看到有小宝宝的人就要和他们说,家里平时多放古典音乐吧,如果能放经典诵读就更好,可以涵养孩子的性情,他就不会这样吵闹了。孩子的父母通常会说,我试试吧,不过这孩子天生就调皮,没有办法。

   呜呼,这个世间有天生就调皮的孩子吗,季谦先生的那句话真没有说错,“每个孩子生下来都是天才,是庸俗的父母和老师把他教成了庸才”。我也不知道,本来就是陌路人的他们,在听了我真诚的劝说之后,有没有真正的试一试在家中放一曲古典音乐,倘若真能尝试,想必涵养的不仅仅是孩子的性情……

七 道可道 非常道



   后来,我终于见到他。我见到他的时候,装作很平静的样子,然而事实上,心里一直有个声音在说,你比我想象中的更加英俊、更加聪慧、更加有味道……



   将近一年以前,我认识了他的妈妈,也是我在全球读经教育交流网上认识的第一个朋友。而之所以能这么快的结识,是因为除了读经之外,我们也同时对另外一件事相当的关注——汉服。她在汉网有个很好听的名字——采薇采薇。

   之后就在MSN上交流,虽然不很多,但互相留了电话。她给我看他画的画,带着几分稚嫩、几分清新、几分不拘,后来我终于知道他的父亲是一位油画家,一位热爱古典也实践着古典的油画家——张中和老师。

   我说很羡慕你们的生活,希望有日能登门造访,采薇很欢迎,可真相见时却是如此突然如此匆匆。



   记得他曾经很想要一套汉服,而且还说不要小孩子穿的衣服,而要儒生们穿的深衣,不过我见他的时候,倒没见他穿深衣,也许,那样的宽袍大袖还不适合他的年龄吧。

   那是在深圳的登品素食府,当时跟随季谦先生和师母,随行的还有位随拍记录片的导演。百璘导演也是初为人父,和他玩耍起来,并逗他说,如果背一段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就给什么东西交换云云,他笑得开心,不置可否。

   一旁的张中和老师对我说,其实要他背诗,只需要认真和他说就是了,如果你和他逗,他也会和你逗的。我若有所思地点点头,觉得里面有很多深刻的东西需要思索。后来张老师果然很温和很正式的请他背诗,于是他收敛起嬉戏的态度,在录像机前一字一句背诵莎翁十四行诗,内容我是听不懂的,反正相信他没有背错,呵。

   录好以后,爬到百璘导演的腿上,要看看“自己在录像里的表现如何”。吃饭的时候很安静,我听到旁边有人小声地说,“这孩子的相貌真是无可挑剔呢”。我一直想找一些词汇来形容他的相貌,直到此时才知道什么词汇都是枉然的,都无法比“无可挑剔”更加确切。

   所谓无可挑剔的相貌,一般都在传说和想象中,比如西施,今天无论哪一个女演员来演绎,都会摧毁人们心目中那个完美的形象,而即使是公认的顶级帅哥来扮演金庸笔下的杨过,依然会有人觉得失色许多。可见,这个世间实在是很难找出什么无可挑剔的相貌的。

   然而,我耳之所及,凡是见过他相貌的人,都愿意把“无可挑剔”四个字奉献给他,这难道是偶然吗?

   那一次,与他们同来的还有一位梧桐书院的蔡孟曹老师,却没有见到采薇。

   相见是两日后的事情,深圳西乡讲堂,季谦先生演讲现场。虽是初见,却如同故友重逢,我问为什么没有带儿子一起来,才晓得是他自己不要来的,他说:“我已经看过教授早些年在宝安的演讲,也看过了‘回到孔子,回到莎士比亚’(注:厦门的一次演讲),是教家长怎样教育自己孩子的方法,妈妈是家长得去,我不必去了。我以后教育我孩子就会用‘温而厉’的方法。”采薇说她一路上都在反思他说的这些话。

   而在之前,采薇看到清羽老师放在网上的季谦先生的照片,头发花白了,就问过他:“王教授真的头发全白了吗?”他说:“有的白了有的还是黑色,不过黑色的很少........可能太劳累了”“王爷爷也是圣人,就像孔子一样,到处讲学。”她说听完就哭了。而我知道这些后鼻子也酸酸的,不知道是为了季谦先生,还是为了别的什么……

   我与采薇的短暂会面就是这么短短的两个小时,而能说上的话还不多,只记得她和另外一位家长分享教育心得的时候说:从家里来西乡的路不会走,就询问儿子,他跑进屋里想了想出来告诉她如何坐车,她很奇怪,问是不是查了网络地图,他说不是,平时出门注意看公交站牌,久而久之就记住了。

   我希望他只是偶然记住了一两条路线,不然也太让我们这些成人无地自容,不过后来辗转听别的网友叙述,似乎也有类似的情况发生过。



   再过了两日,是汉网一次祭祀活动的彩排,在深圳荔枝公园,又与他见面了。他与网友们似乎都很熟络,和成人在一起玩,也能玩得很开心,比如猜公园里的都是些什么植物,当然你也说不清那到底是不是儿童的游戏。

   他很喜欢看随处可见的说明文字,而且居然看得津津有味,难怪那些公交车牌都被他背下来。

   正式彩排的时候,他又变身成一个小小秩序员,若有游客干扰,便跟在一个哥哥后面维持秩序,或是没事时跑到一旁去自己玩,我观察他的父亲,似是浑没在意,也不担心天色已暗,他一个人玩会跑丢了等等。

   第二日,是正式的祭祀了,整个上午,大家都在忙忙碌碌,我也没有注意他在做什么,反正也没有人看管他,他也不会打搅到任何人,而当你不经意看见他时,会看到他脸上永远洋溢着阳光般的笑容,炎热、焦躁、嘈杂,这个时候都一扫而空。

   吃过饭在餐厅里,一些人要先行离席的,都争着与他合影留念,而我的像机里,则是几乎每个人与他或交谈或玩耍的照片,他知道我喜欢拍他,所以有时也主动摆个pose给我,而众人在把酒言欢照顾不到他的时候,他会静静看着大家的举止。



   午餐后,大家去了一处品茗的所在,许多人因劳累而小憩片刻,而他的精神倒是很好,与大哥哥下起围棋来。休息过后,一行人又去了红树林,路上,我终于有机会向张中和老师请教教子之道。

   可是说来说去,原是些每个人都明白的事情,比如,张老师强调以身作则,尤其是不能有谎言,不要因为他是孩子,就只是以游戏的态度与之交流。让孩子养成好习惯,不是凭父母的要求,而是父母先做到,孩子自然就跟着学了。他说,比如今天带他出来玩,既然答应了,就要玩得尽兴,等到该读书的时候,也要静心读书,家长做到了,习惯养成了,不需要督促,不需要格外去思索如何教育,这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他说孩子现在已经把四书以及易经老庄都熟读了,接下来要扎扎实实的把每一本背熟,家里的书架上有科普读物以及小学的所有课本,也不要求他看,但他差不多都看完了,甚至家长也没有注意到孩子是什么时候看的,只是经常引用到里面的知识,而做小学五六年级的习题也没有任何障碍,这才知道他是读过了的。

   家里有绘画的环境,也不需教他,想画就画,发挥想象,天马行空。每天早上有例行的静坐。

   张老师说得轻描淡写,我也听得如沐春风,这证实了我之前的想法,教育是很简单的。



   在红树林,一个大哥哥和他玩游戏,教他“实者虚之虚者实之”的战略战术,这回,聪明的他是怎么也学不会了,大哥哥问,你读了这么多书,还没有读到孙子兵法吗?他说,还不到时候。呵,原来,他的心里是那么样的清楚明白,作为一个成人,如何忍心去玷污那样一颗纯净的心。

   离开红树林的时候,他问我时间,我说七点四十了,他喃喃的说快到八点了呀,我问怎么了,他说八点就该读书了。

   记得采薇曾经在论坛里写过一个帖子,“现在他小学语文课本可以不费多长时间从头翻到尾,可以自由阅读黑纸白字的书籍,乐此不疲。(这是一个好习惯,起码以后我不必担心他不爱学习)数学,其他同龄孩子(在学校学习的)在掰指头和脚趾头或列竖式的时候,我家孩子早已报出了结果。(绝对实话:我们压根没想这么早教数学,所以从来没有教过他数学,不过将小学各类课本放在他书架上而已,他会,说明他自学的)英语说过了,就是他自己听cd,一二年极的英语课本就简单的对话,倒是插图占了三分之二,他也是无师自通,而且口语绝对原汁原味。其他地理历史人物史实等知识,都是他平时看书学的,已是绝对超出想象。还有,就是他很讲道理,决不会无理取闹。动静收放自如,绝对没有学校绝大多数孩子的‘市井习气’……”



   我一直忘记说一件事,就是他的年龄,也许有人不信,但事实上,他还不到六岁,而刚才提到的许多事情,发生的时间更早。为什么一个不到六岁的孩子,可以自学完小学六年的功课,可以和所有的人打成一片,可以畅快的玩耍安静的学习,看上去那么开心满足快乐,时而又那么沉敛稳重善思。

   所有的迹象显示,他是世俗眼光中的神童,然而他不过是凑巧接受了胎教和读经的早期教育。如果说还有什么幸运的话,那是凑巧遇到了深明大义的父母,他的父母也并不特别与众不同,只不过心态好一些,智慧多一些,对教育的领悟深一些,对自身的要求高一些。

   这样的神童,也不是只有这一个,几乎所有接受读经早期教育的孩子,大体的表现都是一样的。

   也许有人会将信将疑,会认为这是个例不具代表性,会认为里面有太多夸张吹嘘的成分,这都很正常,因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他的乳名就叫做“可名”。


   这一部分差不多该结束了,我用一个读经的小女孩开头,又用一个读经的小男孩结尾,不是不想写其他的小朋友,也不是没有其他的素材,而实在是,几乎每一个孩子都差不多。请别嫌我罗嗦,因为这件事如果不反复强调,会被忽略,因为即使我每次都要如此的表达,依然有人劝戒我,不要以偏概全,每个孩子是不同的。也许是我自己表达能力太差,真不知道要怎么样说明,才能让人相信,读经不是否定孩子的差异,读经也不是只能开发某些孩子的智力.读经是奠定孩子一生的基础,无论他将会成为什么样的人,读经是具有涵盖性的教育,无论他将来会学什么专业。

   后来我发现,肯让孩子读经的家长,不需要和他说太多,他听了原理第二天就等不及的施行,而不肯让孩子读经的家长,就算把活生生的实例塞在他面前,亦是无动于衷。

   所以,这篇手记,只写给有缘人看,只写给看得懂的人看,只写给理性的人看,只写给有福气的人看。

[ 本帖最后由 mayavati 于 2007-6-8 09:41 编辑 ]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楼主| 发表于 2007-6-8 00:5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五部分 转角遇到他

一 存心自有天知

   如今,佳木斯市几乎全城读经。

   在我看来,那是个远在天边的城市,而大城市里的读经倡导者对它似乎也鞭长莫及。而之所以那里的读经运动能够得到推动,是因为有一天有一个人看到了一张光碟。

   光碟的内容当然是季谦先生的演讲,而这位在铁路部门做一名小小职员的汉子就生生被打动了,被打动了以后,他又作出一个决定,这个决定其实很幼稚很笨拙,就是他自己印刷了许多许多份读经教育的宣传资料,到马路上去派发。

   起初,人们都认为他有不良企图,避之唯恐不及。但总是有些人拿到了那张宣传单,扔在路旁,挫败,失望,被驱赶,他不在乎,只是执着的发他的宣传单。

   后来,发了几千几万份后,居然有人照着读经的理论去做了,后来,这样做的人越来越多,似乎,也有了小小的读经班,不然,不会发生之后的事情。总之,量变达成了质变,在这个城市里,开始有孩子在读经了。

   读经的孩子越来越多,但是人们发现需要更多的理论指导,人们找到发宣传单的汉子,问他能不能给予指导。可是,他没有这样的能力。于是,他辗转找到了季谦先生,并促成了佳木斯市的演讲。

   于是,教育局的领导来了,学校的校长老师来了,孩子的家长来了,大家听了演讲,颇受震撼,从此之后,佳木斯的读经气氛蔚然成风。

   我听到这个故事,依然不清楚那个在大街上傻傻的发着传单的汉子是谁,他姓甚名谁,他相貌如何,他多大年纪?

   如果有一天,那座城市里的读经少年真的成为人才,成就伟业,他们会记得他吗?甚至,有人知道他的存在吗?我不知道,我只是在另外一座遥远的城市模糊的想象,我只是觉得,那模糊的影响越来越清晰,也许有一天,我会和他擦身而遇。



   随季谦先生一行至周口演讲的时候,遇到一位已经退休多年的阿姨,我以为她只是某个读经儿童的家长,以往也经常有这样的情况,许多爷爷奶奶辈的人带着孙子孙女读经,对季谦先生也是相当的敬重和虔诚。

   她相当的低调,吃饭的时候,也没和我们在一起,直到大家点餐结束,才有人忽然想起什么似的问,李老师去哪里了?好像大部分人都不知道这位李老师是谁,于是知道的人赶紧解释,就是促成这次周口、漯河、项城三地演讲的李老师啊。

   我这个时候,还没能把李老师和刚才那位阿姨联系起来,过了许久终于有人把她找到,原来她是自己去外面买了几个包子吃。她说自己不是什么重要的人物,就不用和大家一起吃了,原来那天陪季谦先生的是教育局的领导,媒体的记者等等,李老师大概觉得自己是个普通的老百姓,尤其看到有随拍的导演在场,不想太过出风头。

   通过几天的接触,我才知道,李老师是最早在漯河推动读经教育的人,开始是教自己的外孙女,后来找当地的教育部门,各种业余学校等等,退休以后有了时间,更是不遗余力,无论高温酷暑还是数九严冬。漯河一个已经开办的读经班负责人说:我实在是被李老师感动的,那样炎热的天气,她这么大岁数,骑辆自行车,这么一天一天的跑,别说我本身就是学中文的,这是我的分内事,即便我对经典一无所知也一定要把这个读经班办起来。其他领导也随声附和,我们是被打动了,这样的人,难得啊。

   不仅如此,为了让孩子能尽快读到经典,她又四处筹款印书,免费赠送。我看到那一批论语大学中庸,虽不够精美,但里面有多少心血啊。

   李老师说,周口是她工作的地方,漯河是她的家,项城是她的故乡,这次季谦先生能来河南,她一定要请他到这三个地方,造福这里的孩子。为了这五场演讲,又是几个月的奔波劳碌,但总算成功了,一个普通的退休老人,她做到了。

   在漯河,十几个孩子神采飞扬的表演经典诵读,读经班国学班大做广告,季谦先生的讲座结束,掌声雷动,但是李老师已经不知去向。

   送我们来的那位司机,原来并不是当地的司机,而是从另外的城市特意赶来,免费提供服务。他说有机会就替读经教育跑跑腿,这样我心里觉得很快乐。

   他没和我们吃过一顿饭,至今也不知道他的姓名。

   然而,他们的相貌深深印刻在我的脑海里,那么平凡朴实,又那么高尚伟大。

   三座小小的不知名的城市,那里的人们大部分趋于保守,思维不够开放,可是,因为有了一个人的存在,也开始让读经教育遍地开花,这与其说是上天的眷顾,不如说是信念的力量。



   台湾有一位母亲,多年前让自己的两个孩子接受了读经教育,从中受益匪浅,她觉得孩子除了要得到文化的熏陶,同时也应有武学的造诣,于是将两个孩子送去河南登封,少林寺脚下的武术学校。

   去探望孩子的时候,她发现武术学校的孩子习武很辛苦,却缺乏文化的教养,尤其是得不到经典的滋润,回到台湾后,她发了大心愿,要募款替登封十几所武术学校的孩子每人买一本论语。

   她发起这个募款的活动后,得到了广泛的响应,有的小朋友砸碎自己的存钱罐,将自己的几十块钱捐献出来,就这样一点一点的凑,最后真的凑足了几万本论语。

   在登封的武术学校,我目睹发放论语的盛况,继而聆听了有生以来最具震撼的声音,近千个孩子在空旷的操场上放声诵读论语,我记得那天季谦先生带读得也相当兴奋,还破天荒的唱了好几首诗。他说,琅琅讀書声终于又回来了。

   在登封的武术学校推动读经教育并没有受到什么波折,一来武术学校的文化课有较大的自主权,不必担心与教育体制冲突,顾虑便小,而更大的原因是,孩子们的课本不必发愁,全部免费赠送。

   其实,我在当场看到并不是每个人老师每个孩子都十分珍惜那本论语,也并不是每个人都怀着感恩的心去对待论语,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至少那些举手说愿意读论语一百的老师和学生,从那一刻起已向圣贤靠近,更可喜的是,他们有望成为文武全才的人。

   而这一切,只源于一个台湾母亲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一颗善良的心。

   这位母亲的名字叫王昭华。



   多年之后,他们所作的一切可能都幻化成风,无人知晓,他们依然平凡,但我相信,积德虽无人见,存心自有天知……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发表于 2007-6-8 22:51 | 显示全部楼层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楼主| 发表于 2007-6-26 17:47 | 显示全部楼层

二 居易俟命

二 居易俟命


在读经的朋友里,最熟悉的一个大概就是清羽老师了。

   “居易俟命”这四个字挂在清羽的学堂的墙上,是季謙先生的手笔。“君子居易以俟命,与时偕行”,感觉那是一种很超然的生命状态,清羽老师,连同他的网名与言行,是可以给我这种感觉的。

   呵呵,言归正传。因居住在同一座城市,后来我和清羽老师的关系就十分良好了,良好到什么地步呢?就是常常会拌嘴。大到人生观宇宙观,小到一半句话的措辞,意见总是相左不断。不过,有人说真正的朋友是会争论不休的。论语上说,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清羽大概就是这样的朋友吧,他还说,千万不可以叫他清羽老师,的确,那样就显得生分了,所以,我就叫他清羽吧。



   和清羽交往得相当多,他曾经还奇怪我哪来的那么多时间,我说,是为了了解一件事,好写入我的题材。这件事就是如何开办读经班。

   常在网络上看有人提问,想开间读经班应该怎么做?答案往往很简单,有间房子,有个孩子,有个老师,有本论语就行了。然而,真的那么简单吗?简单的是心灵的突破,而非世事啊。



   清羽介入读经的时间比我早很多,大概2005年左右就做了读经幼儿园的老师了吧。据他说因为喜读南怀瑾先生的书,一日在网络上了解到南先生在推动读经教育,进而在网上结识一位搞读经教育的同道,了解了读经理论后豁然开朗,不久就辞去原来外企的工作,一头扎进读经教育了。

   这看来轻描淡写的一笔,其实也不是那么容易的抉择,为什么不容易,每一个被日常琐屑牵绊的人都知道,不需要我多说。后来,大概是觉得读经幼儿园是不够的,于是他就决定自己开一间学堂。

   我认识他的时候,他正在找寻开学堂的场地。为了办这个读经学堂,又到全国各地有经验的前辈那里去拜访请教,这个过程,我几乎都陪同了,包括06年10月季谦先生来大陆的巡回演讲。看得出来他颇有收获,却卖关子的说“我不和你说”,言外之意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事实证明他是对的。在领悟力和做实事方面我不及他。



   后来,学堂很快就办起来了,名字叫“在谦”,号称是季谦先生的连锁私塾,据说当年有许多人请季谦先生为自己的学堂起名号,简单起见就用“谦”字辈的《大学》联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也就是“大谦”“学谦”“之谦”“道歉”,清羽的“在谦”排在第五位,算是非常靠前的咯,呵。如今,这个 “连锁私塾”已经排到“知止而后有定”的“后”字了,不知何时可以把《大学》整本排完。

   这是后话,转过头来说在谦吧。

   等到清羽老师到各地学习结束,尤其是和季谦先生交流过后,好像对于读经的理解又有了质的飞跃,尤其是对“老实读经”四个字是坚定不移的实践了。回到天津后,就开始租房子和办各种手续。

   私塾的手续该如何办理呢?现行法律也没什么规定,虽然06年11月国家已经下达文件允许私塾和书院的存在,但传达到各地再具体落实肯定有一个滞后期。其实私塾是不需要严格的手续的,否则根本办不起来,只需要注册教育咨询中心就好了。

   教室的地址最终确定在天津财经大学的振财里小区,我还说他真是会讨彩头,这就好像是进了王财贵经典大学一样。

   开始的时候,学堂里只有一个孩子。清羽说一个孩子我也教。不过过了没几天,就从一个孩子增加到三个孩子,我第三次去那里,已经有七个孩子了。我问他是怎么招生的,他还神秘兮兮的说我不告诉你,其实还不就是口碑相传么。

   之后几个月不见,没料到马上增开了分号,因为一套房子已经不够用了,现在老师也有了七八个,比起开学时的寒酸自是不可同日而语,这才不过半年的时间。



   除了儿童读经,清羽在周末还搞公益性质的成人读经。我参加过几回,同时参加的也都是朋友,那时候大家初读论语,还不很流畅。有一个朋友事后和我说,每次轮到我读的时候都好紧张、好害怕啊,因为许多字不认识,又磕磕巴巴的。不过也正是我以为他一定因此坚持不下来的这位朋友,居然一次不落的参加了在谦学堂的论语读书会。

   论语读书会的好处在于,有读书的氛围和推动力,不至于在家自读半途而废。而开始不习惯的情况,也会随着时间的积累而减弱,并从经典中得到心灵的安顿。

   这不是我一个人的感受,而是所有坚持阅读经典的成人的共同感受。有一次和一位读中庸的大姐聊天,她说自从利用业余时间读经典以来,和朋友出去娱乐的时间就少了,以前的那些朋友听说她是为了读中庸,都嘲笑她,觉得不可思议。可是她说,那些人又怎么可能知道我从中体会到的快乐呢,我现在三十岁了,才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

   只要进入到经典里就不可自拔,以至于让外人看来这经典好像有什么魅惑力,不过这是另一座围城,城里的人不想出去,城外的人也不想进来。能够有幸接触经典的成人,应该也是从童年就注定了的吧。



   清羽常常说他是傻人有傻福,就在在谦学堂蒸蒸日上的时刻,又喜添贵子,一个好可爱的读经宝宝,用他的话来说“连打针都不哭,真给我长脸啊”。最近一次见清羽,看他真是和他的宝宝一样爱笑了,他自己一定不承认,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也曾陪清羽去会晤天津市团委的工作人员,希望能动用团委的力量在天津广泛宣传读经教育,但事后也就不了了之,毕竟事不关己啊。还曾陪他去儿童福利院,打算把福利院现有的音乐换成经典诵读,但是去了人家推说忙,打电话亦是诸多的理由推辞。清羽跟我说怨不得他们,现在谁不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呢,虽然这事情不但不会增添麻烦,反而会减轻他们的负担。



   其实我写清羽,是觉得他在读经教育的领域里很有典型性。他说自己“很早以前读书立志就要做南怀瑾先生那样的人,现在明白实际上就是想做圣贤不希望自己做凡品”,了解到读经教育并立即实行后,又开始读牟宗三先生的书,并且大力向身边的人推荐。又因牟先生的书籍不易购得,因此清羽自己印制了一批,并与在谦学堂的几位老师也利用闲暇的时间将其打出来放到网络上,以便更好的传播,惠及他人。

   在牟先生《生命的学问》读后感里,他说:“将孩子们的慧命交与经典,我把我交给谁还是深有疑问的;此疑问又不似完全为欲望所牵拽而生起的疑问,也非对经典本身的疑问,而是始终未得个着力处的疑问,没读牟先生文章前,自己也有感觉无论对哪种世间的工作学问,始终发不起真兴趣来,出世间的学养,有夙业的感召,但自己的真性情始终透脱不出来,此闷闷的烦恼无从说起又欲罢不能…... 现在又觉得自己所知不多,所知障却实是很重,看到牟先生文章《中国哲学十九讲》又觉得往前一步,可就事业而言,就立志而言,我终究觉的自己不算立住志的人,这个是我很重的愚痴,也是我的关紧处。身边既无师友提撕确实会很快沉堕下去,但内心又知道就是沉堕,心里还是有一片光明,自己还是会再向上走,即使没有旁人鞭策激励我,我还是会往前走,这个力量的根源我始终说不清,看先生这本书,又明白一些。我便就是这路人,我的过去未来现在,都始终这样,我做这事是这样做那事还是这样,即使我以后机缘作了屠狗辈,也依旧有这个向上的心和这片光明不会随我身之堕落而堕落。”  

   他说南先生和牟先生的书与他的生命相投,就这样从修身开始,一步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了。



   以前看过他写的一段话,印象颇深,他说:“我之所以下决心要做这件事情,不是因为我个人如何适合做幼儿教师,而是觉得现在这个时段如果不做则良心不安,环顾四周大有舍我其谁之慨,不是傲慢心,确实是对经典有恭敬心。涉入此事后但想无论结局如何,我都尽力而为,相信圣贤经典的力量相信人心诚意可以转变就是了,至于未来,但只行事不问前程;路总要大家一起走才能越来越宽,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也是我的愚痴吧。”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许多经典的词句,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大抵因为我们生于这个时代,难免被污染了吧。

   可是,我们依然渴望遇到那些肯用一生去实践“生命的学问”的人,依然渴望有率性的人可以对他敞开心扉,依然渴望多一些重义守信的君子之人,不是吗?



   清羽在他的早教日记里面写道:“还有人说我们这个孩子是千里挑一的难得的乖,我听了自然高兴,但转念想想又莫名的悲哀,这本是每个孩子都可以如此的,为什么简单到只需要按键钮去完成的事情,居然都这样没有福气去做。愿天下的父母终于有一天都可以不但明白道理而且笃实行去,则是未来孩子们的福报和天下众生的福报!”



   我觉得清羽的全家都是很有福气的人,也曾打趣的和他说,以后我有了孩子,就把他送到在谦来学习。我相信,这福气是可以传染的。



   再借用他的一段话作为结尾吧,感谢清羽,让我真正了解教孩子读经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孩子们真是我的无字之师,和他们在一起,纵使烦恼亦烟消云散,纵使有执着亦暂时放下;孩子们真是净化我肝胆心灵的妙药,言语动作都导引我走向生命的舒展和自然;孩子们的思想真是戳破机心世故虚伪等大铠甲的利刃,单纯而没有频繁的招数。有幸这辈子能做教孩子读经这样的事业,既是学习又是教育,既是过程也是享受的度过这每一天;感恩他们,感恩世界,让我有机缘感触到这样充实阳光的日子,让我有时间品尝生命中如斯的坦然平静和快乐。”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发表于 2007-6-26 21:32 | 显示全部楼层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楼主| 发表于 2007-6-26 21:5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cindyprc 于 2007-6-26 21:32 发表
清羽,很让我感动。
$送花$


9月初,期待诗雅一家将在北京小住,您们一家届时也会在北京吧。我打算7月底和从加拿大回来的”温柔宽裕“一起商定一个时间,最好是他们论语读书会的时间,我们四个海外读经妈妈一起去天津拜访清羽老师了。当然,还要见读经妈妈霏霏和读经宝宝妞妞,说不定我们读经专栏的版主Jennifer也来。如果运气好,天涯在小楼可能也在天津,再和她切磋一下汉服。

不错啊。

[ 本帖最后由 mayavati 于 2007-6-26 21:59 编辑 ]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楼主| 发表于 2007-7-3 21:53 | 显示全部楼层

三 思想的筛子

三 思想的筛子

    不止听一个人说,小筛子的模式不容易复制,不适合推广。然而,小筛子却是一面旗帜。

    小筛子是什么?

    小筛子是合肥的一家私塾,小筛子也是两个人,两个让人羡慕得掉渣的人,一对幸福的小夫妻——陆易和王武东。


    估计他们两个人听一句话听得耳朵里已经起了茧子——“小筛子,快收钱吧!”而这世间就有那种给钱也硬是不收的人,虽然,他们的生活也很清贫,虽然,他们的事业也很艰难,虽然,金钱其实并不足以衡量他们的付出。


    他们认为“孔孟之学、圣贤之道是无法以金钱来计算的”,他们愿意“与孩子建立一个纯净的不带任何功利色彩的关系”,他们希望“以纯粹教育者的身份让家长配合教学”,而担心“一旦收钱,容易引起家长的随意性:‘反正人花钱了,我有空就送来,没有空就不送来,缺一两节课有什么关系?’”

    他们“凭着良知和年轻的热血为自己的人生找点价值”,并且相信“虽然没有金钱,但是我们会收获更多”。

    所以,他们坚持走着“公益读经教育”的路,也许,这条路并不适合每个人,但是他们不愿意放弃。

      更加可贵的是,不仅拥有青春的热情和梦想的执着,他们还是真正有思想有智慧的教育者。

     “小筛子”的来历是《六祖坛经》中一段很重要的话:“(五祖)乃問曰,米熟也未。惠能曰,米熟久矣,猶欠篩再。”

    五祖问六祖米熟了没有,言外之意大概是你的修行成功了没有,六祖说,我的米早已经熟了,就差用筛子筛一下了。

    王老师和陆老师都是修佛之人,他们对于佛经的体会了解比我多得多,深入得多。王武东老师在网络上的名字叫“思想的筛子”,这里面有表层的容易理解的意思,想必也有深层的,只合意会的涵义吧。

    无论如何,他们都是希望能在思想境界上有所升华,希望自己对这个社会、对人间有一些贡献,才取了这样巧妙的名字吧。

    尚未见过夫妻二人都如此投入到读经的事业中来的,尤其是,当他们还没有自己的孩子的时候,所以,小筛子成为一个让我不得不专程拜访的私塾。

    在我看来,小筛子是业余读经班里做得最好的,课程表排得很满,也几乎把业余读经的时间拉长到了最大的限度。每个平日的晚上和周末的全天,都排满课程,这对亲自带读的陆老师来说真是一项挑战,她的嗓音有些沙哑,据说就是因为每天喊话的时间太长。全日读经学堂的老师一般都很轻松,因为每个孩子都在自学,但业余读经班在这方面可能会相对困难,而陆老师自己也太卖力了,也许她是在享受和孩子一起读经的时光。

    孩子们在二楼的教室里读书,一些家长就坐在楼下等待,一般这个时候王老师都会与他们进行交流。与家长之间的沟通,据我所知,是每一位读经教师的必修课,这比起教孩子来要困难多了。

    而且,我也终于看到小筛子是如何打孩子的。背错一个地方就会打一下手心,然后要谢谢老师,这在大部分热爱民主自由的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而且又会扣上诸如不尊重人权大帽子,即使是教读经的老师,大部分也觉得不妥吧。

    不过总觉得人们在看待事物的时候容易一叶障目、断章取义。世上的事,其实并没有绝对的对和绝对的错,比如说“打孩子”,单凭三个字,恐怕不能说到底应该还是不应该,在这点上,小筛子是这样解释的——


    我是不主张用打的方式来教育孩子的,打只是一种辅助的惩罚,一般不用。对于一些犯了错屡教不改的孩子确实可以用一下。不过要遵循以下原则:
    1、在打孩子之前大人要确定自己不是带着发泄的情绪来操作的。
    2、你的孩子犯同样的错超过2次。

    3、让你的孩子必须自己知道他所做的事是错误的。
    4、要在你的孩子对他的错有认真的道歉之后。

    在这四个条件都满足的前提下,才可以动手。动手时必须注意以下几条:

    1、不可打有失孩子尊严的地方,比如:脸和屁股。打手心是最好的选择。

    2、打孩子时要不动声色,动作要小,这样孩子就是想模仿也不好操作。

    3、孩子必须知道你打他的次数,不如大错是10下手心,小错5下。

    只有在孩子认错之后惩罚,孩子才会心服。现在很多家长在孩子不知道错误时就突然袭击,这会让孩子时时生活在不安全的状态:又有很多家长在孩子认错后不在给予惩罚追究,这会让孩子以后用道歉的方式逃避,都是有问题的。

    打是一种惩罚,不是威胁和恐吓。惩罚的方式除了打以外还有其它方式,可以灵活运用,要注意适度。

     以上为全文引用,不评价其对错,只是觉得比较难得的是,每个被打手心的孩子都毫无怨言,他们的父母也毫无怨言,小筛子私塾并不强迫孩子来上课,但大多数的孩子都坚持下来了。这大概不仅仅因为他们免收学费,也不仅仅因为他们的体罚令人心服口服,而更在于,他们有责任心和爱心。

    拜访小筛子私塾的那天晚上,见到陆老师送给一个学生书签,听说每个孩子都会不定期的收到这样的礼物,特意将书签拿来端详,发现背面写着如下文字:“这段时间,你背书一直很熟练,上课读书点字也比较专心,表现稳定,是好孩子。在下雨天的日子里,来上课需要冒着风雨,踩着烂泥,但是却坚持每节课都来,是个爱学习的学生。同时,你要感谢送你来的妈妈和爷爷,他们克服了很多困难,牺牲自己休息放松的时间,这是对你最好的爱,所以你在家不仅要好好读书,还要听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话,做个孝顺的好儿子,好孙子。还要继续保持有礼貌的好风度。”


    王武东和陆易都不是学教育的出身,但是,我觉得他们是真正的教育家,真正的教育家不就是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并且不为任何的目的,只为培养出真正的人才吗?

    在小筛子早教笔记里,有过许多与世俗格格不入的言论,比如他们说“我反对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还说“教学不要刻意提高孩子兴趣”,还说“现在很多人提出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那只能让孩子玩物丧志”。

    如果单是将他们当作生硬的说教,难免会觉得偏激,不过看过小筛子的解释也许是可以释然的。比如在创造力的问题上,他们认为:“这个世界太大了,真实的世界我们还没有认识,就开始乱七八糟的想象创造,完全不了解自然的法则和规律。这样的想象创造只会破坏这个星球。创造力和想象力是每一个人都有的,不需要鼓励培养的。这是上帝给予我们的自由意志。但如果这个能力不能在理性的思维控制下成长,就会象脱缰的野马,毁坏一切的。其实一个人如果能够认识真实这个世界,你就已经超乎一般人的想象了。”

    而在培养兴趣的问题上,小筛子认为:“孩子的兴趣应该他自己寻找,而且在不同的阶段,他会找到不同的乐。老师所要作到的是让孩子可以把握你,了解你,如果老师为了孩子变来变去,孩子虽然暂时有兴趣,但不长久。老师的教学方法上大体不要变化太大,孩子可以把握老师的规律心理上有安全感,时间长了,就会找到快乐;如果老师老变化方法,孩子又要重新适应你,重新找快乐,而且将来的孩子也会在性格和思想上很善变,不安静。”



    如果有机会,我希望小筛子能将他们的教育心得写成一本书,我喜爱那些透射出智慧光芒的文字,喜爱那些如水般缓缓流出的心灵的珠玑。

     小筛子曾有自己的三年计划,他们说,倘若三年之后自己的积蓄花光了,那么就关闭小筛子,两个人逍遥去。但是,孩子的家长怎么可能答应,不仅孩子的家长,就是众多的旁观者也不忍心看小筛子办不下去。在众人的劝说下,小筛子终于公布了捐款帐号,也有了更大的谋划。一切好象都在朝着顺利的美好的方向发展。

     王武东说自己其实是一个有心计的人,也许,小筛子真的是在他的心计中一步步发展着。我多么希望,中国像他一样有心计的人,多一些,再多一些。

   很多人都觉得为了钱的问题思前想后显得很矫情,也很辛苦,根本没有必要。有人说,一想到小筛子就觉得他们做得好累啊。

   如果说累,也真的是很累的,身心俱疲吧,陆老师说刚开始的时候,心情常常不好,而且她本是好动外向的性格,一下子要静心安心的教孩子读书,也会厌烦,也会哭泣。然而坚持下来之后,她说自己焕然一新,心灵也更加澄澈了。

    两次见小筛子,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们的笑容,还有永远牵在一起的手,陆易老师喜欢说“我有个好老公”,王武东老师喜欢说“我有个好老婆”,看他们幸福快乐的样子,谁还会计较那个“累”字呢。

     很喜欢陆老师说的一段话:“有的女孩子,既不行善、又不积德、感情又不好、又有几分姿色,命真苦;像我,又行善、又积德、感情又好、人又不漂亮,呵呵!真爽!”比起张小娴怕是也毫不逊色吧。

    王武东老师的胸中则更有一番治国平天下的计策,在他的《中华治理论》中说:“中国现在的经济建设是以消耗资源为代价的……这是一条死路。……消除‘中国威胁论’的唯一的方法就是建立一个好礼好义好信的国家。这是最长久的方法。……我以为中国现在的问题并不单单是法制不健全所带来的,更重要的是传统文化缺失产生的道德沦丧。一个没有道德的民族不可能有社会安宁的,本来是文化道德就可以制约的问题最终转嫁给法律条款,由自然约束变成强制约束。……所以一个大国以德服人的观念必须强调的。这种观念最突出的表现必须是我们对世界的宽容大度,不要带着引进外资的心态,要带着对世界人民关爱的心态,中国的文化是以人为本的文化,不是以利为本的文化……儒家文化不只是一个治理一国的文化,它的天人合一思想是为了天下太平所建立的。……我认为,中国是唯一可以用儒家的天人合一理论仁爱之学影响世界的国家。”



    王武东老师的签名档是这样的:我不是一个高学历的人,但我是中国人,可能我不了解中国文化的全部,但至少我应该有一点民族的精神与骨气!

    在小筛子网站的首页写着:小筛子私塾是为了推广经典诵读,用中国的传统文化来挽救孩子,为这个世风日下的社会做点事情。小筛子书屋里的人都不是唯利是图者,只是一对年轻的夫妻和一些年轻的志愿者,他们注重精神生活,热爱传统文化,凭着良知和年轻的热血为自己的人生找点价值......

    他们在接受电视台采访的时候,主持人问小筛子对未来有什么打算,他说:希望看到孔子所希冀的那个社会——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也许,小筛子的模式不值得推广,但是,他们的执着却是一面旗帜。

    在这样一篇短文中,不可能描述出小筛子思想的全部,他们是如许可爱的人。倘若中国的年轻人都如他们一样热情而理智,中国的每对夫妻都和他们一样幸福而知足,那么,何愁中国不兴呢?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AGB|Impressum|Datenschutzerklärung|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网站地图

GMT+2, 2024-5-6 13:38 , Processed in 0.059831 second(s), 14 queries ,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