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萍聚头条

查看: 315|回复: 0

【AI与美术】只靠AI,我们做出了一整套版画国展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8-7 17: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
作者:微信文章
新余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w1.jpg

w2.jpg

时代在变,传统也需要新工具




国展并不是一场竞赛,它更像一场仪式:将材料、技艺与时间磨合成一件物,送入评审,也送进时代的语境中。但每一位参与者都知道,真正复杂的,并不止在“做”的环节。反而在“设计”——一张图纸,可能耗去数十天。

图物计划发起这个项目,就是为了在不打断传统逻辑的前提下,借助AI,帮助创作者提速构图、提高图像生成效率、精确还原风格语言,让繁复的国展路径变得更可控、更轻松。

w3.jpg
我们用AI做了什么?




我们并不是用AI替代艺术家,而是为他们扩充工具箱。

通过 Stable Diffusion(SD)为基础,图物计划建立了一套专用于版画创作的视觉生成体系,并不断扩展与微调多个模型,服务于不同风格、不同构图语言的需求。我们训练的,不是一种“万能生成器”,而是一个精细化分层的图像模型家族。

这些模型可以识别并生成适配东方构图习惯的版画元素:如刀感走向、套色逻辑、结构密度、黑白节奏等。通过技术扰动,我们让AI生成的图像既保留创作空间,又具备真实的工艺可执行性。

简单来说:这不是“AI画图”,而是一次从风格、构图到落地的完整协作。
看,我们已经做出来了

以下作品,均由图物计划使用多个版画风格AI模型协同生成,服务于创作者在图稿设计初期的构图探索与图像起稿。

每一幅图像,都是一次版画语言与AI逻辑之间的对话。
它们不是模仿,而是进入了可以被版画技法处理的真实系统中。

w4.jpg
《嵌景》以“魔方”结构重新组织山水景观,通过立体几何的形式呈现山川树木的多重视角,呼应数字时代对自然景象的抽象再编码。远景中融入现代城市地标,表达传统与科技交融下的图像新语境。

w5.jpg
《浮城之上》以漂浮立方体为结构框架,将山石、建筑与传统山水意象嵌入其中。构图上借鉴了版画套色构成方式,融合水墨线条与建筑肌理,意图探索“都市”与“山林”在图像空间中的共栖逻辑。

w6.jpg

《行走于缝隙》

图像左侧呈现拥堵都市街景,右侧则是悬崖峭壁与独行者的遥望场景,形成视觉与叙事上的巨大落差。通过双画面形式表达“个体在现代洪流中的裂缝行走”,具备强烈的版画张力与时代感。

w7.jpg
《回望》

以贵州苗族少女为对象,黑白套刻工艺语言强化服饰肌理与神情细节。整体构图以雕版肖像的凝视感传递文化自觉,兼具纪实性与审美冲击力,体现AI辅助图像在微观表达层面的适配能力。








w8.jpg
《重檐之后》

将“园林遗构”与“现代透视”结合,通过折叠轴测构图将树林、围墙、古建筑与剖面结构并置,形成传统与当代表达之间的过渡界面。色彩采用低饱和系,增强画面文献气质与历史感。

w9.jpg
《荣光之后》以黑白木刻语言刻画一位退役女军人,胸前奖章林立,背景却是普通劳作场景。AI结合镜头压缩构图,将“荣耀”与“日常”并置,表现英雄走入平凡的深层张力。

w10.jpg
《装卸之间》在AI模型辅助下,画面打破了港口“平视式”构图传统,采用仰视透视与高密度人群交错布局,生成一种“秩序中带有杂乱”的工业动势。版画语言强化机械结构的重复与堆叠,色彩处理则引入温暖的黄与红调,打破工业场景的冷感,呈现新时代港口“人-物-能量”的动态交响。
w11.jpg
《镜水浮城》
古镇被切分为三层透视,宛如镜片交叠。AI构图以“竖幅剪影”重组江南建筑,打破一览无余的传统视觉,营造出一种静止又变动的“折页式”空间体验。

w12.jpg
《逐浪》军舰破浪前行,以夸张透视构图形成压迫感。AI强化金属与海浪的对比肌理,表达力量美学与海洋场域的互动,是对传统舰船题材的图像革新尝试。

w13.jpg
《黄港纪事》明亮的黄色天空下,港口建筑密集排布。AI强化建筑与机械线条的交错感,使画面饱满而充满复古工业感,仿若一帧上世纪记忆胶片的重制。

w14.jpg
《暖山》两个少数民族女子依偎微笑,背景辽阔草原如同温柔涌动的山体。AI强化情感光影关系,在黑白套刻语言中传达“情感即地貌”的诗性力量。

在图像与工艺之间,在AI与人手之间,
我们尝试建立一种协同式的创造方式——
不是让技术取代,也不是让手艺退场,
而是用技术,帮助我们把图像的可能性再打开一些。

Stable Diffusion不是终点,它只是我们工具箱里的一把刀。
真正重要的,依然是:
我们想刻画什么,保留什么,传达什么。

这次展出的版画作品,
只是这条路径上的第一步。
我们期待更多创作者加入这场探索,
一起回答一个问题:

“如果工艺还没死,它该如何继续生长?”

END

来源:图物计划-AI国展艺术研究社编辑:陈雅萍统筹:胡   涛审发:肖华冰投稿邮箱:wl6448655@163.com
w15.jpg

w16.jpg

w17.jpg

w18.jpg

w19.jpg
扫码关注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AGB|Impressum|Datenschutzerklärung|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GMT+2, 2025-10-17 17:54 , Processed in 0.158480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